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育种亲本材料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升星 朱玉磊 +2 位作者 张海萍 常成 马传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21-627,共7页
为了解不同生态区小麦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以190份分布于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及西南冬麦区3大麦区的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均匀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的80对SSR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并进行品种间亲缘关系的分析。本文... 为了解不同生态区小麦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以190份分布于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及西南冬麦区3大麦区的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均匀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的80对SSR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并进行品种间亲缘关系的分析。本文共检测出352个等位类型,每个标记平均4.4个;各位点的多态性信息含量的变幅分别为0.021 2-0.853 2,平均为0.533 4。结果表明:3大麦区品种间遗传差异较为明显,其中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与西南冬麦区遗传差异相对较小,而黄淮冬麦区西部丘陵川地副区与胶东丘陵副区存在较大差异。各麦区间及副区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品种交叉现象,其中黄淮冬麦区华北平原副区与淮北平原副区间的种质资源交换较为频繁。遗传聚类结果与品种间亲缘关系相对一致,与品种系谱来源及地域分布也较为吻合,即同一麦区或者具有共同系谱来源的小麦品种可较好地聚为一类。本文研究结果为小麦亲本选配提供了有用的遗传信息和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下载PDF
安徽麦区软质小麦面粉溶剂保持力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2
作者 程颖 焦碧玉 +5 位作者 王磊 汪辉 崔文礼 朱宗河 赵莉 郑文寅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91-197,共7页
为了深入了解安徽麦区软质小麦溶剂保持力(SRC)性状的基因型效应与不同种植区域环境效应的互作关系及稳定性,利用GGE双标图对种植于7个生态试点的12个大田推广软质小麦品种的蔗糖SRC、乳酸SRC、碳酸钠SRC和水SRC 4个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 为了深入了解安徽麦区软质小麦溶剂保持力(SRC)性状的基因型效应与不同种植区域环境效应的互作关系及稳定性,利用GGE双标图对种植于7个生态试点的12个大田推广软质小麦品种的蔗糖SRC、乳酸SRC、碳酸钠SRC和水SRC 4个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GGE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4个SRC性状的GGE变异值均大于50%,环境-基因型互作效应复杂。能较好区分蔗糖SRC和乳酸SRC的试点是濉溪,能较好区分碳酸钠SRC且具有强代表性的生态点是新马桥,能区分水SRC的生态点是阜阳。生态适应性和稳定性分析表明:蔗糖SRC值表现较稳定的品种包括华成863、龙科1109、荃麦725和涡麦99;乳酸SRC值稳定的品种有徽研912和瑞华麦516,碳酸钠SRC值稳定的品种包括徽研912和瑞华麦516,水SRC值表现较稳定的品种是华成8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SRC GGE双标图 基因型-环境互作 稳定性
原文传递
夜间增温对灌浆期高温胁迫下小麦干物质及灌浆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张月 贺威 +9 位作者 崔国际 王鸣燕 秦博雅 曹金婷 陶景雯 汪林洁 黄正来 张文静 马尚宇 樊永惠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6-638,共13页
为了解灌浆期高温胁迫下小麦生产力对不同阶段夜间增温的反应,以对温度敏感性不同的两个小麦品种扬麦18(春性品种)和烟农19(半冬性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可移动塑料增温棚,于2021-2022年对小麦进行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分蘖期-拔节期增温(W ... 为了解灌浆期高温胁迫下小麦生产力对不同阶段夜间增温的反应,以对温度敏感性不同的两个小麦品种扬麦18(春性品种)和烟农19(半冬性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可移动塑料增温棚,于2021-2022年对小麦进行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分蘖期-拔节期增温(W T-J N)、拔节期-孕穗期增温(W J-B N)和孕穗期-开花期增温(W B-A N)]及灌浆期高温胁迫处理,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小麦干物质积累及灌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W T-J N和W J-B N处理主要通过缩短小麦播种-开花的时长,延长灌浆期天数,增加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贡献率,进而提高了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了干物质在成熟期穗轴+颖壳和籽粒中的积累,降低了小麦茎鞘+叶片中的积累量,增产3.08%~7.62%。灌浆期高温胁迫显著降低了两个品种的产量,而与灌浆期高温胁迫处理(NH)相比,W T-J H和W J-B H处理增产1.21%~6.05%。与不增温处理(NN)相比,在W T-J N和W J-B N处理下两个小麦品种的灌浆期粒重及灌浆速率均提高,W B-A N和NH处理则降低了小麦灌浆参数。这说明分蘖期-拔节期和拔节期-孕穗期夜间增温可提高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小麦籽粒灌浆,缓解灌浆期高温胁迫对小麦生产力的不利影响,有助于小麦产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增温 灌浆期高温胁迫 小麦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灌浆特性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的小麦产量岭回归估测模型研究
4
作者 赵佳雯 熊燕玲 +6 位作者 罗铮 李子洪 欧星雨 马尚宇 樊永惠 黄正来 张文静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42-1351,共10页
为探究基于岭回归分析在小麦产量预测上的可行性,以苏隆128、扬麦20、皖西麦0638和宁麦13为供试材料,利用高光谱获取4个关键生育时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的光谱数据,将植被指数和岭回归分析分别与LAI结合构建小麦产量预测... 为探究基于岭回归分析在小麦产量预测上的可行性,以苏隆128、扬麦20、皖西麦0638和宁麦13为供试材料,利用高光谱获取4个关键生育时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的光谱数据,将植被指数和岭回归分析分别与LAI结合构建小麦产量预测模型,并比较其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基于岭回归分析的小麦LAI预测模型比基于植被指数的小麦LAI预测模型的精确度整体偏高;相比于植被指数与LAI构建的小麦产量预测模型,各生育时期基于岭回归分析的小麦产量预测模型精度均较高,预测模型的r_(2)均在0.83以上,且RMSE、MAPE整体较低,尤其在拔节和开花期模型精度更高。因此,岭回归分析能够有效提高小麦产量预测模型的精准性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光谱 叶面积指数 产量预测模型 岭回归
下载PDF
普通小麦籽粒LOX、PPO活性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异及对全麦粉色泽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郑文寅 汪帆 +2 位作者 司红起 张文明 姚大年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87-1094,共8页
【目的】研究新鲜全麦粉及储存3个月后全麦粉中脂肪氧化酶(LOX)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分析其色泽性状与LOX、PPO活性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储存时间对全麦粉色泽的影响及其品种间的差异,为全麦... 【目的】研究新鲜全麦粉及储存3个月后全麦粉中脂肪氧化酶(LOX)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分析其色泽性状与LOX、PPO活性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储存时间对全麦粉色泽的影响及其品种间的差异,为全麦粉或面粉色泽的改良和相关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63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其LOX、PPO活性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用色差计法测定全麦粉色泽性状。【结果】品种间LOX、PPO活性、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其它色泽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新鲜全麦粉和存储3个月的全麦粉的LOX、PPO活性变化较大,储存期间LOX、PPO活性丧失较快,类胡萝卜素含量相对稳定;储存3个月后的白度和亮度等色泽性状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变化不大。新鲜全麦粉的白度和亮度均与PPO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黄度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LOX活性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LOX活性与白度、亮度和黄度间相关均不显著;储存3个月的全麦粉的白度和亮度仅与PPO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全麦粉色泽改良中,PPO活性和类胡萝卜素的遗传控制是关键;通过储存全麦粉或面粉的方式并不能大幅度的提高其亮度、白度和降低黄度。所以,遗传育种方法是改良小麦粉白度性状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等品质性状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全麦粉 色泽 脂肪氧化酶 多酚氧化酶 类胡萝卜素
下载PDF
以关联分析发掘小麦整穗发芽抗性基因分子标记 被引量:21
6
作者 朱玉磊 王升星 +7 位作者 赵良侠 张德新 胡建帮 曹雪连 杨亚杰 常成 马传喜 张海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725-1732,共8页
利用分布于小麦全基因组的181对分子标记,分析264份自然群体的基因型,采用TASSLE软件的GLM和MLM模型检测与整穗发芽抗性紧密关联的标记位点,发掘相关位点内的优异等位变异。在2012年和2013年室内整穗发芽率、2013年田间自然降雨整穗发芽... 利用分布于小麦全基因组的181对分子标记,分析264份自然群体的基因型,采用TASSLE软件的GLM和MLM模型检测与整穗发芽抗性紧密关联的标记位点,发掘相关位点内的优异等位变异。在2012年和2013年室内整穗发芽率、2013年田间自然降雨整穗发芽率3个环境中,共关联到20个显著位点(P<0.05),分布于小麦染色体1AS、2DS、3AS、3BL、4AL、5AS、5BL、6BS、6DS、7AL和7BL上。分别位于2DS和7BL上的分子标记gwm102和barc340同时在3个环境下关联到,属于稳定的抗性位点;另有6个标记位点同时在2个环境下关联到;其余12个标记位点仅在1个环境下关联到。位于7BL上的barc340标记位点为一新报道位点。从重复关联的8个标记位点内共检测出10种优异等位变异。barc28-229bp和barc28-217bp对提高整穗发芽抗性效应最显著,主要分布在地方品种中(如遂宁坨坨麦等),而gwm102-142bp和barc186-199bp效应虽然相对较小,但多分布在推广品种中(如扬麦158等),有利于穗发芽抗性分子育种的直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发芽 休眠 分子标记 关联分析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稻茬小麦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文静 刘亮 +3 位作者 黄正来 周晓楠 米璐 贾远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1-506,共6页
为探索低温对小麦根系的伤害机理,在分蘖期和拔节期模拟低温,研究低温胁迫对稻茬不同小麦品种(烟农19,抗寒性较强;郑麦9023,抗寒性较差)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对小麦根系中抗氧化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 为探索低温对小麦根系的伤害机理,在分蘖期和拔节期模拟低温,研究低温胁迫对稻茬不同小麦品种(烟农19,抗寒性较强;郑麦9023,抗寒性较差)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对小麦根系中抗氧化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2个小麦品种受到低温胁迫后,根系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增强,丙二醛含量(MDA)显著下降,且拔节期低温处理小麦的抗氧化酶活性增强幅度更大,MDA含量下降幅度更小。抗寒性较强的小麦品种(烟农19)根系中脱落酸(ABA)、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含量在低温胁迫后均表现为上升趋势。抗寒性较差的品种(郑麦9023)根系中GA3含量在低温胁迫后增加;ABA含量在低温胁迫后下降;IAA含量在分蘖期低温胁迫后表现为增加,拔节期表现为下降。以上结果表明,分蘖期和拔节期遭受低温后,不同品种稻茬小麦根系中抗氧化酶活性及激素含量受影响的程度不同,抗寒性差的品种根系受低温影响较大,且以拔节期影响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胁迫 小麦 根系 抗氧化酶 内源激素
下载PDF
播期、播量和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7
8
作者 马尚宇 王艳艳 +5 位作者 刘雅男 姚科郡 黄正来 张文静 樊永惠 马元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5-385,共11页
为明确播期、播量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于 2016-2017 年和 2017-2018 年两个小麦生长 季, 采用 3 因素裂区试验设计, 以播期为主区[10 月 12 日播种(适播, ST)和 11 月 12 日播种(晚播, LT)], 播量为 裂区[2.25×106 株&#... 为明确播期、播量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于 2016-2017 年和 2017-2018 年两个小麦生长 季, 采用 3 因素裂区试验设计, 以播期为主区[10 月 12 日播种(适播, ST)和 11 月 12 日播种(晚播, LT)], 播量为 裂区[2.25×106 株·hm 2(M1)、3.00×106 株·hm 2(M2)和 3.75×106 株·hm 2(M3)], 每个播量设置 3 个施氮量[纯 N 150 kg·hm 2(N1)、225 kg·hm 2(N2)和 300 kg·hm 2(N3)], 研究播期、播量和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 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播期、播量和施氮量 3 因素互作显著影响了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氮素利 用效率、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花后干物质积累以及成熟期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其中, ST 处理显著提高了开花期群体干物质量、成熟期干物质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小麦穗数、 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高于 LT 处理。在 ST 和 LT 处理条件下, M2 和 M3 处理有效穗数、开花期干物质 量和成熟期干物质量显著高于 M1, M2 处理穗粒数、花后干物质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单茎中籽粒重量及 其在单茎中所占比例较高, 显著高于 M1 和 M3。N3 处理的有效穗数、开花期群体干物质量、成熟期干物质 量和花后干物质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高于 N1 和 N2。在 ST 处理条件下 M1、M2 处理和 LT 处理条件下 所有播量处理均以 N3 的穗粒数、千粒重和单茎籽粒干重及其在单茎中所占比例较高。本试验条件下, 增施氮 肥和适当增大播量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小麦‘安农大 1216’在 10 月 12 日播种, 播种密度 3.00×106 株·hm 2、 施氮量为 300 kg·hm 2 时可以获得较好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播期 播量 施氮量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及抗倒伏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9
作者 卢杰 董连生 +2 位作者 常成 司红起 马传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87,共7页
为了探索雨养农业区不同小麦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特点,以黄淮南部大面积种植品种济麦22、安农0711和烟农19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设置4个密度处理(225×10^(4)株·hm^(-2)、375×10^(4)株·hm^(-2)、525×... 为了探索雨养农业区不同小麦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特点,以黄淮南部大面积种植品种济麦22、安农0711和烟农19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设置4个密度处理(225×10^(4)株·hm^(-2)、375×10^(4)株·hm^(-2)、525×10^(4)株·hm^(-2)和675×10^(4)株·hm^(-2)),对其分蘖特性、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茎秆强度、倒伏指数等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处理密度增加,各品种的冬前茎蘖数呈上升趋势,穗粒数和茎秆强度呈下降趋势,倒伏指数呈先升后降趋势,最高茎蘖数、穗数、成穗率及产量等性状变化趋势受品种及试点区域影响。在五铺和大杨试点,当处理密度由225×10^(4)株·hm^(-2)增加为675×10^(4)株·hm^(-2)时,济麦22、安农0711和烟农19的冬前茎蘖数(2015年)分别增加75.2%和133.1%、72.3%和72.6%、127.1%和80.1%,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穗粒数(2015和2016年)平均分别减少13.0%和12.6%、12.6%和9.7%、19.9%和14.3%,且在五铺试验点2015年烟农19以及2016年各供试材料在两种处理密度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茎秆强度(2016年)分别减少36.3%和6.2%、22.8%和21.0%、45.6%和33.2%,且在五铺试验点各供试材料在两种处理密度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综合来看,本区域小麦生产可通过选择茎秆强度高、抗倒伏的品种,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潜力,最终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植密度 产量结构 倒伏
下载PDF
小麦单株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QTL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升星 牛影 +10 位作者 陈聪灵 郑乐 马欢欢 时曼丽 秦学峰 黄陈 朱玉磊 张海萍 卢杰 常成 马传喜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20-725,共6页
探索和鉴定调控小麦产量因子的基因位点有助于产量的遗传改良。以安农0711/烟农19 BC1F2回交群体(680个家系)为供试材料,单粒播种,于黄熟期测定单株有效穗数,收获后测定穗粒数、千粒重及单株产量。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上述单株产量及... 探索和鉴定调控小麦产量因子的基因位点有助于产量的遗传改良。以安农0711/烟农19 BC1F2回交群体(680个家系)为供试材料,单粒播种,于黄熟期测定单株有效穗数,收获后测定穗粒数、千粒重及单株产量。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上述单株产量及其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QTL定位。结果表明,控制千粒重的QTL有3个,主要分布在染色体1D(2个)和4B(1个)上,分别位于标记区间Xcfd27-Xwmc432,Xwmc432-Xcfd61和Xwmc89-Xwmc48;控制单株产量和单株有效穗数的QTL均各有2个,分别位于染色体1A和5D的相同区间Xwmc312-Xwmc120和Xgwm271-Xcfd18;没有检测到控制穗粒数的QTL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单株有效穗数 穗粒数 千粒重 QTL分析
原文传递
花后渍水时长对小麦根系形态和抗氧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马尚宇 刘雅男 +4 位作者 王笑然 姚科郡 黄正来 张文静 樊永惠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9-507,共9页
为研究花后渍水对小麦根系形态特征和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小麦品种齐民7号和淮麦44为试验材料,采用柱栽试验方法,在开花期设置0 d(W0)、3 d(W3)、6 d(W6)和9 d(W9)四个渍水时长,分析了不同渍水处理间小麦根系平均直径、总根长、根... 为研究花后渍水对小麦根系形态特征和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小麦品种齐民7号和淮麦44为试验材料,采用柱栽试验方法,在开花期设置0 d(W0)、3 d(W3)、6 d(W6)和9 d(W9)四个渍水时长,分析了不同渍水处理间小麦根系平均直径、总根长、根干重和根系衰老相关酶活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整个测定时期,W3处理的小麦根系平均直径、总根长、根干重、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W0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成熟期千粒重和产量显著低于W0处理。花后21 d,W6和W9处理的根系平均直径、总根体积、总根长、根干重、CAT和SOD活性显著低于W0和W3处理,POD活性和MDA含量显著高于W0和W3处理。成熟期不同处理之间穗数无显著差异,W9处理的穗粒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千粒重和产量表现为W9<W6<W3<W0。齐民7号各处理的穗粒数和产量均显著高于淮麦44,但W3处理下,齐民7号的产量损失显著低于淮麦44。随渍水时长的增加,两品种的产量损失均显著增加,渍水9 d时最终产量损失均达到51%以上,品种之间无显著差异。这说明本试验条件下,开花期渍水胁迫会加快小麦根系衰老,进而影响籽粒灌浆,最终导致产量降低,且渍水时间越长,其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渍水 根系形态 抗氧化酶活性 产量
下载PDF
小麦茎秆强度关联位点及优异等位变异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卢杰 田胜明 +4 位作者 王胜 陈璨 司红起 常成 马传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47-1355,共9页
为发掘与小麦茎秆强度紧密关联标记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和携带优异等位变异的载体资源,本研究以126份小麦种质为材料,基于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对2011-2012、2012-2013和2013-2014三个年度的茎秆强度进行标记位点关联分... 为发掘与小麦茎秆强度紧密关联标记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和携带优异等位变异的载体资源,本研究以126份小麦种质为材料,基于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对2011-2012、2012-2013和2013-2014三个年度的茎秆强度进行标记位点关联分析,并对关联住点等位变异的表型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wmc83(2B)、gwm539(2D)、barc358(5A)、barc59(5B)和barc134(6B)均与茎秆强度显著关联,且可在3个环境下同时检测到,表型解释率均大于8%;共发掘出11种优异等位变异,分别为wmc83-A110、wmc83-A147、wmc83-A151、gwm539-A120、barc358-A179/161、barc358-A185/161、barc358-A185/179、barc358-A190/161、barc59-A182、barc59-A191和barc134-A194,其中wmc83-A110的增效效应最大。供试材料的茎秆强度随优异等位变异聚合数目的增多而增大,其中黄淮南片麦区、黄淮北片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和西南麦区的供试材料中携带2(40.3%)、1(27.8%)、1(35.3%)和4(50.0%)种优异等位变异的分布频率最高。内麦10号等9份材料聚合4种及以上的优异等位变异,且茎秆强度较高,可作为相应麦区小麦茎秆强度遗传改良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秆强度 分子标记 关联分析 等位变异
下载PDF
以关联分析发掘小麦抗除草剂基因位点及其优异等位类型 被引量:2
13
作者 常成 李仁汉 +8 位作者 吴琼 郑标 任凡凡 方冬冬 朱玉磊 王升星 刘凯 陈雪健 张海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04-110,共7页
利用分布于小麦全基因组的369对SSR分子标记,分析98份育种亲本材料的基因型,并采用TASSLE软件的GLM和MLM模型鉴定除草剂抗性紧密关联的标记位点、发掘关联标记的优异等位类型。以2,4-滴丁酯处理条件下的芽鲜重抑制率(T1)、甲基二磺隆处... 利用分布于小麦全基因组的369对SSR分子标记,分析98份育种亲本材料的基因型,并采用TASSLE软件的GLM和MLM模型鉴定除草剂抗性紧密关联的标记位点、发掘关联标记的优异等位类型。以2,4-滴丁酯处理条件下的芽鲜重抑制率(T1)、甲基二磺隆处理下的芽鲜重抑制率(T2)和根鲜重抑制率(T3)等3个指标为目标性状,共关联到37个显著标记位点(P<0.05),分布于小麦染色体1AL、1BL、1DL、2AS、2BS、3AL、3BL、3BS、4AL、4BL、5AL、5DL、5DS、6BL、6DL、6DS、7AL、7BL、7BS、7DS和7DL上。其中3BS和4BL上的分子标记Xgwm285和Xgwm165同时在3个指标中均关联到,属于稳定的抗性位点;另有4个标记位点(Xcfd32、Xwmc617、Xmag1263和Xmag2137)同时在2个指标(T2和T3)关联到。优异等位类型分析表明,3个指标均重复检测到的Xgwm285-251bp、Xgwm165-166bp可显著提高小麦幼苗对2,4-滴丁酯、甲基二磺隆的抗性,典型载体品种分别为Niavt14和兰考298;Xcfd32-160bp/158bp、Xwmc617-157bp、Xmag1263-135bp和Xmag2137-189bp等位类型可显著提高小麦芽、根对甲基二磺隆的抗性,载体品种分别为兰考298、周麦16、济南17等;Xcfd76-208bp、Xcfd76-185bp和Xcfd49-131/143bp具有显著提高芽对2,4-滴丁酯的抗性,典型载体品种分别为农大876、新麦18及周麦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除草剂抗性 分子标记 关联分析
原文传递
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与毒素积累量关系探究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璨 余宁静 +4 位作者 单新宇 卢杰 张海萍 司红起 马传喜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07-114,共8页
小麦赤霉病是全球性的真菌病害,已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为探明小麦赤霉病抗侵染与抗毒素积累之间的关系,挖掘调控小麦赤霉病抗性相关性状的重要位点。采用91份小麦品种(系)构建的自然群体为材料,种植于自然鉴定圃中,对2020年、2021... 小麦赤霉病是全球性的真菌病害,已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为探明小麦赤霉病抗侵染与抗毒素积累之间的关系,挖掘调控小麦赤霉病抗性相关性状的重要位点。采用91份小麦品种(系)构建的自然群体为材料,种植于自然鉴定圃中,对2020年、2021年2年的田间病情指数进行调查,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含量。对2种抗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赤霉病病情指数与毒素积累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又有各自的遗传特征。利用小麦90K SNP芯片,结合MLM+K+Q混合线性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关联到128个显著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P≤0.001),分布在除1D、4D外的19条染色体上,其中2个及2个以上环境中被检测到的稳定位点有11个。仅与毒素稳定关联的位点有6个,分别位于1A、4A、6A、6B、6D染色体上,可解释11.96%~30.50%的表型变异。与毒素和病情指数都稳定关联的位点有4个,分别位于2A、2B、4B、5D染色体上,可解释12.21%~34.11%的表型变异。基于中国春参考基因组信息,通过对应区段的基因注释,筛选得到15个与小麦赤霉病抗性相关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病情指数 毒素积累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下载PDF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Glu-A3位点等位变异的分布
15
作者 司红起 李志霞 +2 位作者 和富霞 高雅 马传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85-1089,共5页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在面包和面条食品加工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便于对含有LMW-GS优良基因的亲本筛选,选取来源于不同麦区包括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在内的208份核心种质为供试材料,用特异PCR方法检测Glu-A3位点LMW-GS基因的等...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在面包和面条食品加工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便于对含有LMW-GS优良基因的亲本筛选,选取来源于不同麦区包括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在内的208份核心种质为供试材料,用特异PCR方法检测Glu-A3位点LMW-GS基因的等位变异。结果表明,Glu-A3d出现频率(26.4%)明显高于其他等位类型,在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6.7%和26.0%;分布频率从大到小依次为Glu-A3d>Glu-A3c>Glu-A3a>Glu-A3b>Glu-A3e>Glu-A3g>Glu-A3f;在来源于冬春兼播麦区的育成品种中未检测出Glu-A3e和Glu-A3f。对面筋强度贡献较大的Glu-A3b在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0.7%和18.2%,说明我国小麦总体品质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核心种质 LMW-GS Glu-A3位点
下载PDF
木聚糖酶抑制剂基因与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的关系
16
作者 司红起 陈璨 +3 位作者 牛存秀 王永玖 胡娜 马传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85-889,共5页
为了解木聚糖酶抑制剂基因(TAXI型、XIP型和TLXI型)与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的关系,选取来源于不同麦区的192份小麦品种,以特异PCR方法检测木聚糖酶抑制剂基因,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白粉病病情指数。结果表明,含有TAXI-I基因的77份品种的平均... 为了解木聚糖酶抑制剂基因(TAXI型、XIP型和TLXI型)与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的关系,选取来源于不同麦区的192份小麦品种,以特异PCR方法检测木聚糖酶抑制剂基因,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白粉病病情指数。结果表明,含有TAXI-I基因的77份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8.99)比不含有TAXI-I基因的115份品种的病情指数(11.89)低24%,差异显著;含有XIP-I基因的115份品种和不含XIP-I基因的77份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10.86和10.53,差异不明显;含有TLXI基因的116份品种和不含TLXI基因的76份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10.33和11.33,差异不显著。说明TAXI-I基因可能是一个有效的白粉病抗性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木聚糖酶抑制剂 病情指数
下载PDF
基于UPLC同时测定三种小麦赤霉病毒素方法的构建与应用
17
作者 陈璨 彭逸 +3 位作者 余宁静 卢杰 司红起 马传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56-563,共8页
为测定小麦籽粒中因赤霉病产生的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多功能净化柱-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multifunctional colum... 为测定小麦籽粒中因赤霉病产生的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多功能净化柱-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multifunctional column-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or,MFC-UPLC-DAD)方法,可同时测定上述三种毒素,对该方法与多功能净化柱-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multifunctional column-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or,MFC-HPLC-DAD)法测定9个小麦品种中上述3种毒素含量的结果进行比较;并用MFC-UPLC-DAD法检测了129份小麦品种(系)的毒素含量。结果显示,MFC-UPLC-DAD法检测三种毒素在检测范围内(0.01~10.00μg·mL^(-1))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4;三种毒素的检出限为15~78μg·kg^(-1);回收率在80.25%~118.3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20%~1.92%;9份小麦品种中,3种毒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在两种方法间差异均不显著。利用MFC-UPLC-DAD法测定自然发病的129份材料发现,DON毒素与NIV毒素检出率较高,分别为99%和92%;符合限量标准且毒素含量较低的材料共80份。本研究构建的MFC-UPLC-DAD法可同时测定小麦种DON、NIV和ZEN含量,测定结果重复性好,准确度高,可对抗赤霉病育种提供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超高效液相色谱 毒素累积
下载PDF
分子标记PM19-A1对1015份小麦抗穗发芽基因型的筛选及其有效性验证 被引量:8
18
作者 曹雪连 张衡 +7 位作者 姜昊 吴曾云 曹佳佳 朱玉磊 王升星 常成 张海萍 马传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83-1290,共8页
为了解与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PM19-A1在我国小麦品种资源中的分布及其分子标记PM19-A1的有效性,并筛选抗穗发芽等位基因组合,利用标记PM19-A1对1 015份小麦品种资源(包括我国253份微核心种质、603份全国主要麦区品种资源以及153份国外引... 为了解与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PM19-A1在我国小麦品种资源中的分布及其分子标记PM19-A1的有效性,并筛选抗穗发芽等位基因组合,利用标记PM19-A1对1 015份小麦品种资源(包括我国253份微核心种质、603份全国主要麦区品种资源以及153份国外引进材料)进行检测,于2015年测定其中540份材料的种子萌芽指数(GI)和田间自然降雨整穗发芽率(FS),验证该基因标记的有效性;结合TaVp-1B的基因型,筛选PM19-A1/TaVp-1B抗穗发芽等位基因组合;并以大白皮和六月黄(携带PM19-A1a等位基因类型)通过后熟的种子为材料,进行高温(38.5℃)、不同浓度ABA(50μmol·L-1和125μmol·L-1)以及GA(1mmol·L-1)处理,分析该基因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PM19-A1基因存在两种等位基因类型(PM19-A1a和PM19-A1b),等位基因类型为PM19-A1a的材料,其平均GI和FS均显著低于等位基因类型为PM19-A1b的材料,为抗穗发芽等位类型;PM19-A1a在我国微核心种质、全国主要麦区品种资源和国外引进材料中的分布频率分别是17.4%、7.7%和31.8%;筛选出抗穗发芽等位基因组合PM19-A1a/TaVp-1Bc;高温和ABA处理均能诱导PM19-A1基因表达上调,GA处理则抑制其表达上调;不同抗穗发芽品种中PM19-A1基因对ABA(P<0.01)以及GA(P<0.05)的敏感性反应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收获前穗发芽 种子休眠 PM19-A1 TaVp-1B
下载PDF
灌浆期高温胁迫下外源水杨酸对小麦旗叶抗氧化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樊永惠 李宇星 +5 位作者 马亮亮 吕钊彦 武倩倩 张文静 马尚宇 黄正来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78-1886,共9页
为探讨外源水杨酸(SA)对缓解小麦花后高温伤害的作用,本研究于2019—2020年进行盆栽试验,以扬麦18号为材料,在田间增温棚中进行花后15~19 d的高温胁迫处理,比较不同时期预喷施外源SA处理下小麦的抗氧化生理特性。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处理... 为探讨外源水杨酸(SA)对缓解小麦花后高温伤害的作用,本研究于2019—2020年进行盆栽试验,以扬麦18号为材料,在田间增温棚中进行花后15~19 d的高温胁迫处理,比较不同时期预喷施外源SA处理下小麦的抗氧化生理特性。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处理导致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增加,旗叶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加快,小麦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对小麦旗叶造成损害;喷施外源SA后,灌浆期小麦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等抗氧化酶活性有所提高,抗逆指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提高,表明外源SA增强了小麦对高温环境的抵抗能力;不同时期喷施外源SA后,开花期预喷施SA处理相对其他处理缓解高温胁迫伤害效果最好。综上,喷施外源SA可通过提高小麦旗叶抗氧化酶和抗逆酶的活性缓解灌浆期高温胁迫对小麦旗叶的损伤程度,且开花期喷施效果较佳。本研究结果为减轻高温对小麦生产的危害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杨酸 灌浆期 旗叶 氧化特性
下载PDF
夜间增温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杨锦浩 李宇星 +5 位作者 张月 吕钊彦 黄正来 张文静 马尚宇 樊永惠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295-2306,共12页
为明确夜间增温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9—2020和2020—2021年两个小麦生长季,以苏麦188和安农0711为试验材料,采用被动式夜间增温方法,以不增温为对照,对小麦生育前期3个阶段(分蘖期至拔节期、拔节期至孕穗期、孕穗期至开花期)进... 为明确夜间增温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9—2020和2020—2021年两个小麦生长季,以苏麦188和安农0711为试验材料,采用被动式夜间增温方法,以不增温为对照,对小麦生育前期3个阶段(分蘖期至拔节期、拔节期至孕穗期、孕穗期至开花期)进行夜间增温处理,研究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处理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转运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期至拔节期与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均能提高小麦孕穗期和开花期的旗叶叶面积,且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孕穗期至开花期夜间增温处理的旗叶叶面积较对照有所降低;在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时,分蘖期至拔节期与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较对照均提高了小麦的株高,开花期各增温处理的株高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分蘖期至拔节期与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均提高了小麦干物质的积累量和产量,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下,苏麦188和安农0711的两年平均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5.63%和6.77%。综上,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提高了小麦的叶面积和株高,使其获得更多的光能用于光合作用,最终增加了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本研究结果为制定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适应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非对称性增温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