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茶树品种(系)黄大茶的品质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郑琳 刘盼盼 +7 位作者 金孝芳 宁井铭 冯琳 高士伟 滕靖 王雪萍 韩艳娜 郑鹏程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310-318,共9页
为探究不同品种(系)黄大茶间风味特征的差异性,以湖北省主栽茶树品种(系)为原料加工成黄大茶,分析其在感官品质、滋味和香气成分方面的差异,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手段揭示品质特征与化学成分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B6-1和07-7-44品系所... 为探究不同品种(系)黄大茶间风味特征的差异性,以湖北省主栽茶树品种(系)为原料加工成黄大茶,分析其在感官品质、滋味和香气成分方面的差异,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手段揭示品质特征与化学成分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B6-1和07-7-44品系所制黄大茶感官总分较高,香气特征为烘焙香持久、有甜花香;D12和B6-1品系所制黄大茶中非酯型儿茶素总含量和氨基酸含量较高,D12、B6-1和07-7-44品系所制黄大茶的酚氨比较低,呈现出醇正、回甘的滋味特征;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与滋味评分及感官总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黄酮、酚氨比、酯型儿茶素与非酯型儿茶素比值与滋味评分及感官总分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B6-1、07-7-44品系所制黄大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1-乙基-2-甲酰吡咯、水杨酸甲酯、糠醛等物质含量较高,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水杨酸甲酯具有花香、甜香等特征,糠醛、1-乙基-2-甲酰吡咯等具有烘焙、坚果或焦糖香气,共同构成了黄大茶特有的烘焙香、甜香及花香的物质基础。综上,B6-1和07-7-44品系更具有制备高品质黄大茶的优势。该研究结果为黄大茶适制品种选育、加工及其综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大茶 茶树品种(系) 感官品质 化学成分
下载PDF
质子泵在不同氮素形态调控茶树磷素吸收的功能研究
2
作者 陈林木 陈景光 +1 位作者 王宁宁 张显晨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23-730,共8页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矿质营养元素之一,不同氮素形态均影响植物对磷素的吸收。植物细胞膜H^+-ATPase在矿质营养元素吸收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因此不同氮素形态调控茶树磷素吸收可能与细胞膜H^+-ATPase相关。本研究采用二相分离法...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矿质营养元素之一,不同氮素形态均影响植物对磷素的吸收。植物细胞膜H^+-ATPase在矿质营养元素吸收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因此不同氮素形态调控茶树磷素吸收可能与细胞膜H^+-ATPase相关。本研究采用二相分离法提取茶树根系质膜,并通过非损伤微测(NMT)、Western-blot等技术探究不同氮素形态对舒茶早根系磷素吸收和细胞膜H^+-ATPase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态氮提高茶树对磷素的吸收;其茶树根系细胞膜电位、H^+跨膜运输、H^+-ATPase活性和蛋白表达均高于硝态氮处理;且细胞膜H^+-ATPase专一抑制剂正钒酸钠(Na3VO4)显著减少不同氮素形态下茶树根系对磷素的吸收和富集。由此可见,茶树根系H^+-ATPase可能参与不同氮素形态调控磷素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铵态氮 硝态氮 磷素吸收 细胞膜H^+-ATPase 茶树
下载PDF
六安瓜片冲泡控制图的建立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潇奕 陈艾妮 +6 位作者 姜青 赵蕾 邱桐 方婉昕 梁楚韵 Sharipova Alina 戴前颖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48,共16页
咖啡冲煮控制图在咖啡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借鉴咖啡评价指标,以六安瓜片为研究对象,将体现风味平衡度和浓度的萃取率(Extraction yield,EY)及总溶解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用作评价茶汤的质量指标。应用生存分析法确定实现... 咖啡冲煮控制图在咖啡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借鉴咖啡评价指标,以六安瓜片为研究对象,将体现风味平衡度和浓度的萃取率(Extraction yield,EY)及总溶解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用作评价茶汤的质量指标。应用生存分析法确定实现六安瓜片茶汤最大消费者接受度的最佳EY范围为2.53%~4.57%,最佳TDS范围为0.14%~0.28%,并以此为“理想”区域建立了六安瓜片冲泡控制图,在消费者层面和专家层面均得到了验证。研究表明,采用茶水比(g∶mL)为1∶30~1∶15,温度在85~100℃时,第一泡茶汤在33 s内调节冲泡时间,第二泡茶汤在15 s内调节冲泡时间,第三泡茶汤在13 s内调节冲泡时间,可以得到“理想”区域的茶汤。本研究为科学地冲泡六安瓜片及其他绿茶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安瓜片 质量指标 生存分析法 冲泡控制图 冲泡参数
下载PDF
定量描述分析法和Flash Profile法在祁门红茶香气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4
作者 戴前颖 叶颖君 +2 位作者 李明泇 庄映菁 张海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24-231,共8页
在传统茶叶感官审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法和闪现剖面(flash profile,FP)法,对6种祁红样品(3个级别的祁红毛峰和3个级别的祁红工夫)的香气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QDA法中10名优选... 在传统茶叶感官审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法和闪现剖面(flash profile,FP)法,对6种祁红样品(3个级别的祁红毛峰和3个级别的祁红工夫)的香气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QDA法中10名优选评价员建立16个祁红香气描述词,应用PanelCheck软件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发现其中10个重要香气属性词可以很好地区分样品种类差异及优次;FP法中18名未经培训的消费者评价员,共产生了51个描述词并进行强度排序,利用广义普鲁克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得到与QDA相似的结果,FP方法能简单、快速区分茶叶间香气的差异,但不能提供相应的香气特征描述词。本实验在茶叶感官审评领域将QDA和FP结合使用,使茶叶感官审评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门红茶 香气品质 传统茶叶感官审评 定量描述分析 闪现剖面
下载PDF
黄大茶感官特征定量描述与风味轮构建 被引量:17
5
作者 戴前颖 叶颖君 +5 位作者 安琪 郑芳玲 肖明霁 肖梦暄 王辉强 张海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5-544,共10页
依据GB/T 16861—1997《感官分析通过多元分析方法鉴定和选择用于建立感官剖面的描述词》和定量描述分析研究黄大茶的感官风味特征。由评价小组自由产生描述词,初步得到110个描述词,通过删除快感术语、定量术语、近义术语等,并结合M值... 依据GB/T 16861—1997《感官分析通过多元分析方法鉴定和选择用于建立感官剖面的描述词》和定量描述分析研究黄大茶的感官风味特征。由评价小组自由产生描述词,初步得到110个描述词,通过删除快感术语、定量术语、近义术语等,并结合M值法和相关性分析对描述词进行删减、合并,最终整理得到27个描述词汇,以嗅觉和味觉为一级术语,香气、风味、基本味道、口感为二级术语,27个具体描述词为三级术语,绘制出黄大茶的风味轮,并对18个典型风味属性描述词设置了定量参比样,最终建立含有不同强度参比样的黄大茶感官描述词汇表,从而实现了黄大茶定性和定量的感官评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大茶 风味轮 词汇表 定量描述分析 感官特征
下载PDF
黄山毛峰茶呈味物质冲泡浸出与滋味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刘亚军 范明慧 +9 位作者 闫航宾 刘屹阳 侯晓晗 肖梦暄 黄仪鹏 戴前颖 高丽萍 夏涛 赵敬娟 付周平 《茶叶通讯》 2023年第1期1-12,共12页
冲泡程序对绿茶内含物的溶出及滋味口感具有显著影响。利用分光光度计和三重四极杆质谱,结合感官审评,分析不同冲泡时间和冲泡次数条件下黄山毛峰茶呈味物质浸出量与滋味形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2~5 min内茶叶内含物的浸出量随冲泡时... 冲泡程序对绿茶内含物的溶出及滋味口感具有显著影响。利用分光光度计和三重四极杆质谱,结合感官审评,分析不同冲泡时间和冲泡次数条件下黄山毛峰茶呈味物质浸出量与滋味形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2~5 min内茶叶内含物的浸出量随冲泡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不同冲泡次数,总多酚和黄烷醇浸出量在第二泡最高,之后随冲泡次数增加而减少。四次冲泡的酚类总浸出率为53.1%,其中单体儿茶素类化合物前两次冲泡溶出量最高,随后下降。可溶性原花青素浸出速度较其他酚类低,第四次冲泡时茶汤中含量最高。黄酮和黄酮醇糖苷以及水解单宁类化合物随冲泡次数增加而下降。咖啡碱和茶氨酸水溶性较好,不同冲泡时间条件下2~3 min时溶出已达到动态平衡,其在茶汤中的浓度不再增加。感官审评与化合物关联性分析表明,茶汤鲜爽味值与茶汤酚氨比呈现明显负相关。茶汤涩味与黄酮醇双糖苷、三糖苷以及原花青素的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黄山毛峰不同冲泡条件下呈味物质的浸出规律及对茶汤滋味的贡献,为黄山毛峰茶冲泡技法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也进一步提升了对绿茶滋味形成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泡时间 冲泡次数 黄山毛峰 绿茶 苦涩味 品质形成
下载PDF
六安瓜片拉老火“起霜”的形成机制及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江俞蓉 刘思彤 +3 位作者 高静 李大祥 夏涛 戴前颖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87-495,共9页
采用图像扫描技术,结合成对偏爱检验法、茶叶感官审评法以及茶叶理化成分检测,探索了六安瓜片的起霜条件、霜与茶叶品质的相关性,并通过纸片代替茶叶,收集瓜片起霜过程中的"霜",探索了瓜片霜的化学本质。试验结果表明,拉老火... 采用图像扫描技术,结合成对偏爱检验法、茶叶感官审评法以及茶叶理化成分检测,探索了六安瓜片的起霜条件、霜与茶叶品质的相关性,并通过纸片代替茶叶,收集瓜片起霜过程中的"霜",探索了瓜片霜的化学本质。试验结果表明,拉老火起霜过程中的摩擦因子是起霜的关键;拉老火工艺不仅改善了瓜片的外形,同时对其香气和滋味也产生了有利的影响。成对偏爱试验结果亦表明,评价员更偏爱拉老火起霜的瓜片。经LC-MS和GC-MS初步鉴定,"霜"的化学物质非常复杂,主要由咖啡碱、儿茶素类、黄酮苷类以及萜烯类等多种非挥发性物质和多种挥发性物质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六安瓜片 拉老火 品质
下载PDF
茶园常用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与残留动态 被引量:14
8
作者 高万君 张永志 +6 位作者 童蒙蒙 马慧勤 钱珊珊 王天雨 李叶云 吴慧平 侯如燕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7-594,共8页
对比评价了草甘膦、草铵膦、复配剂型草甘膦-乙草胺及草甘膦-助剂对茶园主要恶性杂草的防治效果,并对试验小区土壤中各除草剂的残留水平进行了评估。试验结果表明,与草甘膦相比,草铵膦起效快,在施药第7天杂草覆盖度降低到9.15%,施药14 ... 对比评价了草甘膦、草铵膦、复配剂型草甘膦-乙草胺及草甘膦-助剂对茶园主要恶性杂草的防治效果,并对试验小区土壤中各除草剂的残留水平进行了评估。试验结果表明,与草甘膦相比,草铵膦起效快,在施药第7天杂草覆盖度降低到9.15%,施药14 d后对野老鹳、续断菊、小飞蓬等杂草的防治效果在95%以上,草胺磷在茶园土壤中降解较快,30 d的消解率达到94%,残留水平较低(第58天残留量为0.01 mg·kg-1),可能是替代草甘膦除草剂的较优选择;乙草胺作为封闭型除草剂,能够抑制禾本科杂草出苗,且在土壤中消散较快(21 d后的消解率为97%),可用于防治禾本科等杂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除草剂 药效 农药残留
下载PDF
基于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黄大茶偏好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安琪 邱桐 +4 位作者 张莹 肖明霁 陈艾妮 盛彩燕 戴前颖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5-446,共12页
采用9点喜好度标度(9-point hedonic scale)和5点正好标度(Just about right,JAR)分别对不同年龄段消费者进行黄大茶喜好度检验及感官属性的接受度评价。结果表明,年轻消费者和中年消费者喜好比较接近,更偏爱具有甜香和甘醇味的低焙火... 采用9点喜好度标度(9-point hedonic scale)和5点正好标度(Just about right,JAR)分别对不同年龄段消费者进行黄大茶喜好度检验及感官属性的接受度评价。结果表明,年轻消费者和中年消费者喜好比较接近,更偏爱具有甜香和甘醇味的低焙火和高嫩度黄大茶;老年消费者更偏爱具有焦火香、苦涩味、糊味的高焙火和低嫩度黄大茶。进而采用惩罚分析将喜好度数据与JAR数据联系起来,定性地得出3个年龄段对样品整体喜好度最有影响的属性、属性优化方向及改进优次顺序,为针对性地设计和加工黄大茶产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大茶 消费者喜好 不同年龄段 品质特征
下载PDF
基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花椒产地溯源技术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亚南 崔传坚 +3 位作者 陈江琳 运晶 金龙 侯如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3-303,共11页
采用静态顶空(Headspace,HS)联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陕西、山东、四川、甘肃4个省份共45个产地花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利用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AMDIS)结合Kováts保... 采用静态顶空(Headspace,HS)联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陕西、山东、四川、甘肃4个省份共45个产地花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利用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AMDIS)结合Kováts保留指数(RI)分析,共得到9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产自陕西、甘肃、山东和四川省的花椒分别鉴定出79、69、68和63种挥发性组分。建立多种数学模型进行产地鉴别,其中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OPLS-DA)模型能准确区分4个省份的花椒样品,模型拟合参数Q2为0.84,6种关键性差异物质(VIP>2)分别是胡椒酮、蒎烯、萜品烯、3-蒈烯、罗勒烯和α-水芹烯。进一步应用GC-MS全谱数据结合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进行产地鉴别,可以成功区分产自陕西、甘肃、山东和四川省的花椒,准确率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 顶空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 挥发性风味物质 产地溯源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茶叶中表儿茶素及其氧化二聚体、没食子酸和咖啡碱的含量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凯新 孔祥慧 +2 位作者 徐卫奇 陈贵杰 曾晓雄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366-373,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同时分析茶叶中4种表儿茶素(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及其氧化二聚体(4种茶黄素(Theaflavins,TFs):茶黄素、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和茶黄素-3’...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同时分析茶叶中4种表儿茶素(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及其氧化二聚体(4种茶黄素(Theaflavins,TFs):茶黄素、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和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3种聚酯型儿茶素(Theasinensins,TSs)(TSA、TSB和TSC)、没食子酸和咖啡碱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方法。方法:首先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TSA、TSB和TSC;然后参照文献对HPLC流动相做适当调整和对梯度洗脱条件进行优化,色谱柱为Cosmosil 5C18-AR-Ⅱ色谱柱(250 mm×4.6 mm,5 m),流动相为纯水(A)、50 mmol/L磷酸(B)和乙腈(C),检测波长为280 nm,流速为0.8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 L;最后根据建立的HPLC方法对绿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中的上述13种物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在最优梯度洗脱条件下4种表儿茶素、4种TFs、3种TSs、没食子酸及咖啡碱可在66 min内得到较好地分离,同时各物质在0.01~1.00 mg/m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其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2均在0.9904~0.9966范围内),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The relative standard of deviation,RSD)为1.034%~4.008%,精密度RSD为1.882%~4.835%,稳定性RSD为0.349%~3.994%,三种浓度的加标回收率在90.106%~107.331%之间且RSD<3.268%。此外,上述13种物质含量在不同茶叶样本间存在显著差异,且所有检测值均在标准曲线有效测定范围内。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高效、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茶叶中表儿茶素、茶黄素、聚酯型儿茶素、没食子酸和咖啡碱的同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高效液相色谱 表儿茶素 茶黄素 聚酯型儿茶素 咖啡碱
下载PDF
‘赤霞珠’葡萄果实中儿茶素没食子酰基化转移酶蛋白的纯化与鉴定 被引量:2
12
作者 钱玉梅 李红侠 +4 位作者 李秀丽 吴萧 王晴 陈烨 高贵珍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32-1143,共12页
【目的】对参与‘赤霞珠’葡萄果实中催化1-O-β-D-没食子酰葡萄糖(1-O-β-D-glucogallin,βG)和表棓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生成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相关儿茶素没食子酰基化转移酶(epicat... 【目的】对参与‘赤霞珠’葡萄果实中催化1-O-β-D-没食子酰葡萄糖(1-O-β-D-glucogallin,βG)和表棓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生成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相关儿茶素没食子酰基化转移酶(epicatechin:1-O-galloyl-β-D-glucose O-galloyltransferase,ECGT)蛋白进行纯化与鉴定。【方法】以安徽萧县葡萄园种植的‘赤霞珠’葡萄果实为材料,采用丙酮沉淀、硫酸铵分段盐析、亲和柱层析、羟基磷灰石柱层析及Superdex200凝胶过滤色谱方法对ECGT酶蛋白进行分离与纯化,基于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技术测定以上各步纯化后获得的ECGT酶蛋白的比活力,并采用SDS-PAGE(SDS-Polyacrylamide Gelelectrophoresis,SDS-PAGE)电泳对Superdex200凝胶过滤色谱纯化后获得酶蛋白进一步分离与纯化,然后基于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HPLC-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HPLC-ESI-MS/MS)对目的条带(55 ku,28ku)进行鉴定;另外,进一步采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技术对预测的ECGT酶蛋白相关基因及其上游3个糖苷转移酶基因(glucosyltransferase GT_(1-3))在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结果】以上蛋白纯化技术均能有效纯化ECGT酶蛋白,获得的ECGT酶蛋白比活力分别为0.32、3.14、11.78、31.80和88.82 U·mg^(-1),纯化倍数分别为9.81、36.81、99.38和277.56倍,酶活总回收率分别为83.33%、4.64%、0.96%和0.13%。对酶蛋白2条目的条带鉴定结果表明,丝氨酸羧肽酶-类酰基转移酶(serine carboxypeptidase-like acyltransferases,SCPL acyltransferases)家族中一条酶蛋白(XP_002272116.1)比对的分值均最高。此酶蛋白的相关基因SCPL及其上游相关3个基因GT_(1-3)表达均与‘赤霞珠’葡萄果实发育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赤霞珠’葡萄果实存在ECGT酶蛋白,属于SCPL类酰基转移酶家族,且可能以基因簇的方式行使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葡萄 SCPL类酰基化转移酶 纯化与鉴定
下载PDF
中国茶叶检验发展概述 被引量:5
13
作者 安琪 张莹 +5 位作者 肖明霁 邱桐 陈颖琦 张沥元 王悦悦 戴前颖 《中国茶叶加工》 2022年第2期56-62,共7页
茶叶检验作为茶叶生产和贸易的中枢,对维护茶叶品质和保证茶叶质量安全起着指导和促进作用。我国茶叶检验历史悠久,萌芽于唐朝,初步发展于明清时期,快速发展于19至20世纪,曾受战乱影响,低靡过一段时期,后又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复苏并发... 茶叶检验作为茶叶生产和贸易的中枢,对维护茶叶品质和保证茶叶质量安全起着指导和促进作用。我国茶叶检验历史悠久,萌芽于唐朝,初步发展于明清时期,快速发展于19至20世纪,曾受战乱影响,低靡过一段时期,后又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复苏并发展。文章将中国茶叶检验发展历程工作分为早期平缓发展阶段、中期曲折发展阶段、后期蓬勃快速发展阶段。从重点年份的重要事件、法规、条例等角度出发,以关键性指标(关键词)的方式展示了我国茶叶检验的发展历程,以期对今后的茶叶检验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检验 发展历史 标准 法规
下载PDF
安化黑茶调节肠道菌群功效及作用机理 被引量:2
14
作者 谢志勇 陈贵杰 +3 位作者 曾子琦 朱洺志 曾晓雄 刘仲华 《中国茶叶》 2023年第11期1-9,共9页
安化黑茶,特别是茯砖茶,具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功效,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品质风味备受市场欢迎。肠道菌群作为人体重要的“微生物器官”,对人类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安化黑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安... 安化黑茶,特别是茯砖茶,具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功效,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品质风味备受市场欢迎。肠道菌群作为人体重要的“微生物器官”,对人类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安化黑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安化黑茶能有效调节肠道菌群的紊乱,促进宿主健康。文章系统归纳了近年关于安化黑茶及其主要活性成分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报道,总结了其调节作用对预防疾病的功效及相关机理的研究进展,以为安化黑茶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化黑茶 茯砖茶 功能成分 肠道菌群 益生功能
下载PDF
排序检验法和Napping-UFP法在皖西黄茶实物标准样研制中的应用
15
作者 张莹 邱桐 +7 位作者 韩梓怡 安琪 赵潇奕 姜青 李露青 宁井铭 宛晓春 戴前颖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5-286,共12页
制定具有标准级差代表性的实物标准样对黄茶的生产流通具有重要意义。分别招募80名普通消费者和22名初级评价员,对皖西黄茶的3大类(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9个等级实物标准样进行排序检验及Napping-UFP法分析。结果表明,在排序检验法... 制定具有标准级差代表性的实物标准样对黄茶的生产流通具有重要意义。分别招募80名普通消费者和22名初级评价员,对皖西黄茶的3大类(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9个等级实物标准样进行排序检验及Napping-UFP法分析。结果表明,在排序检验法中仅依据外形可基本实现对8个标准样的判定(其中黄芽特级与一级不能判别);在Napping-UFP法中,22名初级评价员仅根据外形也能较好地区分不同等级的黄茶样品,根据香气或滋味可以准确区分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并能准确区分黄大茶的轻火样和足火样;同时初级评价员给出了较为丰富的描述词(外形33个,香气21个,滋味24个),外形描述词中的“绿”“黄”“多梗”,香气描述词中的“嫩香”“甜香”“烟丝”,滋味描述词中的“鲜”词频较高,可以用于皖西黄茶实物标准样的级差判别,有利于消费者的理解与接受,以及皖西黄茶的市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西黄茶 黄茶标准样 排序检验法 Napping-UFP
下载PDF
葵瓜子贮藏方式对品质的影响
16
作者 葛国芹 侯如燕 +3 位作者 金龙 高甜 石必文 宁诚 《现代食品》 2023年第4期40-43,62,共5页
葵瓜子原料品质判断与保存条件的选择是困扰企业的难题。本研究测定了不同储存条件下葵瓜子原料和成品瓜子的部分指标。结果表明,水分含量、脱氢酶活性以及蛋白质含量不能作为葵瓜子原料品质好坏的判定指标,而发芽率随储藏时间不断降低... 葵瓜子原料品质判断与保存条件的选择是困扰企业的难题。本研究测定了不同储存条件下葵瓜子原料和成品瓜子的部分指标。结果表明,水分含量、脱氢酶活性以及蛋白质含量不能作为葵瓜子原料品质好坏的判定指标,而发芽率随储藏时间不断降低。新鲜瓜子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而成品瓜子中油酸含量在不同条件下储存均随时间不断降低。因此,发芽率和油酸含量被认为可分别作为原料和成品瓜子品质好坏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瓜子 品质评价 成品瓜子 脂肪酸
下载PDF
球磨加工对超微绿茶粉重金属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会芳 肖志鹏 +1 位作者 张惠 刘政权 《茶业通报》 2020年第1期21-24,共4页
本文首先对不同球磨时间的超微绿茶粉进行了重金属元素铅、铬及镍的测定;设置不同材质的磨球和罐体对蒸青片进行球磨,并选取球磨材料不同、粒径相近的两组超微绿茶粉进行重金属元素(镍、铬)检测,为寻求合适的球磨材料提供依据.结果显示... 本文首先对不同球磨时间的超微绿茶粉进行了重金属元素铅、铬及镍的测定;设置不同材质的磨球和罐体对蒸青片进行球磨,并选取球磨材料不同、粒径相近的两组超微绿茶粉进行重金属元素(镍、铬)检测,为寻求合适的球磨材料提供依据.结果显示: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茶样中的铬和镍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而铅含量无显著差异,原因是球磨时所用罐体为不锈钢材质,而不锈钢中含有18.0~20.0%的铬,8.0~11.0%的镍;在不锈钢球-不锈钢罐、氧化锆球-不锈钢罐、玛瑙球-尼龙罐三种研磨材料组合中,超微茶粉粒径为35~55μm时,使用玛瑙球-尼龙罐球磨的茶样中铬和镍的含量均小于5.0mg/kg;粒径为10μm以下时,不宜使用不锈钢球-不锈钢罐进行球磨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磨 重金属 超微绿茶粉
原文传递
感官评价分析方法在茶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叶颖君 安琪 戴前颖 《茶业通报》 2021年第3期115-119,共5页
感官评价是一门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等知觉进行感知评价产品感官特征的学科,具有完整的体系、丰富多样的方法,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日化产品等研究.我国茶叶品种多样,各具特色,但目前大多茶叶感官评价仍沿用评分法和术语定级,采用... 感官评价是一门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等知觉进行感知评价产品感官特征的学科,具有完整的体系、丰富多样的方法,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日化产品等研究.我国茶叶品种多样,各具特色,但目前大多茶叶感官评价仍沿用评分法和术语定级,采用更客观有效的感官评价体系十分必要.本文介绍了感官评价定义和评价方法的分类,对评分法、模糊数学法、定量描述分析、CATA(Check-All-That-Apply)选择合适项目法、成对偏爱检验、接受性检验在茶叶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官评价 茶叶 应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