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创新
1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根据《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社科[2015]2号)及《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教社科[2015]3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我院积极推进思想政... 根据《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社科[2015]2号)及《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教社科[2015]3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我院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创新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 高等学校 创新计划 普通高校 教育部
下载PDF
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2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6年5月,是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原有思政理论课教研部基础上成立的独立建制的二级教学科研机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 教学科研机构 人文社会科学 思政理论课 独立建制 教研部
下载PDF
生态位视域下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年晓萍 徐俊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50-54,共5页
和自然界生物单元一样,高校也有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位。地方高校必须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安徽农业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走"大别山道路",立足安徽,面向"三农",以特色办学模式为区域经济社... 和自然界生物单元一样,高校也有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位。地方高校必须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安徽农业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走"大别山道路",立足安徽,面向"三农",以特色办学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决战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部崛起的新形势下,地方高校仍需与时俱进,力求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脱贫攻坚和文化传承上开拓创新,为建设美好安徽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生态位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大别山道路”
下载PDF
文科类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魏纯 方章东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73-79,共7页
通过对文科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文科类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择业认知偏差,择业预期较高,择业选择主要受家长和个人实习经验的影响,择业途径多样化的现象.运用比较分析法将文科类大学生择业观与理工科大学生择业观进行比较,从... 通过对文科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文科类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择业认知偏差,择业预期较高,择业选择主要受家长和个人实习经验的影响,择业途径多样化的现象.运用比较分析法将文科类大学生择业观与理工科大学生择业观进行比较,从社会、高校、家长和文科类大学生四个维度分析影响文科类大学生择业观的因素,并提出营造培育良好择业观的社会氛围、完善高校和家长的择业指导工作,加强文科类大学生择业观自我教育的对策,帮助文科类大学生端正择业态度,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科类大学生 择业 择业观 教育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爱农教育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过春茸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35-140,共6页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深入交汇的背景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教育必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大学生知农爱...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深入交汇的背景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教育必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大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强农兴农的使命感和专业素养,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爱农教育,是农业高校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培育文化自信是推动新农科建设、增强大学生爱农教育内驱力的必然要求,也为加强大学生爱农教育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和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立德树人 文化自信 爱农教育 新农科建设 “五育”并举
下载PDF
安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果简介
6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成果支撑。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安徽农业大学 成果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策略探析
7
作者 张旭露 李健芸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7期5-9,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精神、道德伦理、哲学理论,将其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过程,有助于青年弘扬爱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传承道德伦理、塑造高尚品质,学习马克思主义、实现理论创新。当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面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精神、道德伦理、哲学理论,将其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过程,有助于青年弘扬爱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传承道德伦理、塑造高尚品质,学习马克思主义、实现理论创新。当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面临教育方式与青年思想相脱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相对不足、文化实践活动设置较少等多重困境。本文从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理论武装,开展实践活动、增强文化体验,构建文化氛围、促进文化自觉,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提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文化自觉 爱国精神
下载PDF
“中之人”的数字进化与真我异化——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视阈下的数字解读
8
作者 赵春雨 王晶晶 《江南论坛》 2025年第2期39-44,共6页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和平台,使其能够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创作和互动。以“中之人”为代表的虚拟主播与偶像行业,通过“皮套”与“动作捕捉”等数字技术,以“二次元”虚拟形象与观众互动,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数字劳动...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和平台,使其能够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创作和互动。以“中之人”为代表的虚拟主播与偶像行业,通过“皮套”与“动作捕捉”等数字技术,以“二次元”虚拟形象与观众互动,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数字劳动形式。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中之人”这一新型劳动形式的“数字进化”特征及其背后暗含的“真我异化”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揭示其中蕴含的资本新型剥削方式,从而为数字时代劳动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之人” 虚拟主播与偶像行业 异化劳动理论
下载PDF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媒体传播路径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姜家生 何一川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133-136,共4页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通信与传播空前发展的时代,当代青年认知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呈现的新特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途径提出了新要求。相较于以传统媒体为主要介质的传播形式,以短、轻、碎片化等为典型特征的新媒体传播形式赢...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通信与传播空前发展的时代,当代青年认知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呈现的新特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途径提出了新要求。相较于以传统媒体为主要介质的传播形式,以短、轻、碎片化等为典型特征的新媒体传播形式赢得了青年学生的欢迎和追捧。基于互联网语境下高校青年学生理论接受的惯性审视,探讨简洁而不失厚重的理论精华、轻松而不失严谨的新媒体传播范式,对于提升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入行有效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语境 马克思主义理论 高校 新媒体传播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探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岩 徐俊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9年第3期18-21,共4页
基于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探讨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现状,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路径,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青年成长、最... 基于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探讨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现状,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路径,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青年成长、最大程度契合青年主体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高校青年批判性精神特质、造就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和实干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高校 青年 重要意义 路径
下载PDF
“中之人”的虚拟进化、异化与消解——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数字解读
11
作者 傅煜 《哲学进展》 2024年第10期2540-2551,共12页
在数字化转型及平台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之中,数字劳动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虚拟主播作为一股新兴力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传统主播不同,虚拟主播的核心在于“中之人”(即真人)与“皮套”(即动作捕捉技术)的紧密结... 在数字化转型及平台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之中,数字劳动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虚拟主播作为一股新兴力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传统主播不同,虚拟主播的核心在于“中之人”(即真人)与“皮套”(即动作捕捉技术)的紧密结合,使其能够跨越次元壁,与观众进行更为深入的亲密互动,成为虚拟主播场域中的璀璨之星。但随着平台资本的入侵,虚拟主播背后的“中之人”深受资本逻辑的规训,进而引发了一连串的劳动异化危机。为此,文章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中之人”的数字劳动异化现象进行解读。同时,文章旨在通过激发数字技术的民主潜能、规范数字平台的资本运作逻辑、复归数字劳工的主体性以及遏制数字资本霸权主义等手段,以期消解“中之人”劳动异化的问题,实现数字劳动的健康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人类数字文明新形态。In the wav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of platform economy, digital labor has shown unprecedented vitality, and virtual anchors, as an emerging force, are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ith their unique charm. Unlike traditional anchors, the core of virtual anchors lies in the close integration of the “middle person” (i.e. real person) and the “leather cover” (i.e. motion capture technology), allowing them to cross the dimensional wall and engage in deeper intimate interactions with the audience, becoming a shining star in the virtual anchor field. But with the invasion of platform capital, the “middlemen” behind virtual anchors is deeply regulated by the logic of capital, which has triggered a series of labor alienation crises. Therefore, based on Marx’s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 this article interprets the phenomenon of digital labor alienation of the “middle man”. At the same time, the article aims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 of labor alienation among the “middle class” by stimulating the democratic potential of digital technology, regulating the capital operation logic of digital platforms, restoring the subjectivity of digital labor, and curbing digital capital hegemon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digital labor, promote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create a new form of human digital civ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之人” 虚拟主播 数字劳动 劳动异化 劳动解放
下载PDF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视域下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12
作者 张金晨 曹庆龙 《社会科学前沿》 2022年第8期3419-3424,共6页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出,我国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背景下,如何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机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新时代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出,我国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背景下,如何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机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新时代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满足农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农民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广泛参与和积极配合,是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基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从争取农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认同、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载体建设、凝聚农村有机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积极力量、打好农村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的“阵地战”四个方面提出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策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兰西 文化领导权理论 农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下载PDF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探析
13
作者 方国武 马兰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41-46,共6页
李大钊立足于自身的思想基础与所处的时代语境,将“平民”作为幸福的主体,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关注平民的幸福,强调要实现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并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建构出“自由劳动”“按劳分配... 李大钊立足于自身的思想基础与所处的时代语境,将“平民”作为幸福的主体,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关注平民的幸福,强调要实现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并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建构出“自由劳动”“按劳分配”的幸福实现路径。李大钊的幸福观内含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宏伟追求,这对践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马克思主义 幸福
下载PDF
新形势下乡村社会治理思路探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思考
14
作者 冯思云 方章东 李文韬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第7期11-15,共5页
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基础是乡村治理有效。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着乡村振兴的新机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新目标。要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指导,在乡村社会治理... 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基础是乡村治理有效。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着乡村振兴的新机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新目标。要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指导,在乡村社会治理实践中坚持群众路线,激发乡村社会治理内生动力;坚持全局系统的治理观,形成乡村社会治理的整体合力;创新思维方式,寻找乡村社会治理的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治理 新机遇 新环境 新目标 新思路
下载PDF
安徽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的类型及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龚小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28-134,共7页
安徽农业历史悠久,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发明与发展了各种农业技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安徽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土地利用技术、耕作栽培管理技术、防虫减灾技术、生态系统优化技术、畜牧兽医渔业技术等,具... 安徽农业历史悠久,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发明与发展了各种农业技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安徽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土地利用技术、耕作栽培管理技术、防虫减灾技术、生态系统优化技术、畜牧兽医渔业技术等,具有活态性、生态性、地域性和复合性。分析安徽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的种类和特征,目的是为后续研究安徽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奠定基础,为实现安徽乡村振兴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 农业文化遗产 种类 特征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姜家生 李龙龙 张谋贵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33-140,共8页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及经济发展特征所提出的创新性理念,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对农业发展的明确要求,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现...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及经济发展特征所提出的创新性理念,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对农业发展的明确要求,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需要,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动因,是农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所在。新质生产力主要从推进农产品质量提升、拓展优化农业市场、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应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新引擎、以智能数字为新介质、以农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新阵地、以高素质人才为主力军、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新底色,促进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发展 农业强国
下载PDF
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如何?——基于大学生满意度、自主性与政治素养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颍 徐晓波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38-144,共7页
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近年来高校本科课程教学创新的重要工作,了解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情况对于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对5所高校53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部分大学生认为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频率不高... 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近年来高校本科课程教学创新的重要工作,了解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情况对于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对5所高校53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部分大学生认为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频率不高,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满意度参差不齐;大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还通过大学生学习自主性间接影响其政治素养提升.因此,学校要加强课程思政实施的监督,形成全方位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大学生应注重课程思政学习自主性培养,深化课程思政的价值感知,由此发挥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力量,共同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教学满意度 学习自主性 大学生 育人效果
下载PDF
浅析可持续农业发展与实践--以安徽省全椒县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石文祥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14-15,共2页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顺利召开,为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新时代的历史交汇期,随着党对三农政策的不断深入落实与展开,农业这一传统的第一产业发展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现阶段,我国正由农业...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顺利召开,为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新时代的历史交汇期,随着党对三农政策的不断深入落实与展开,农业这一传统的第一产业发展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现阶段,我国正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步伐迈进,而可持续农业发展将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新常态,这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型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主要以安徽省全椒县为例,了解当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与难题,从而为促进当地可持续农业发展起到建言献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农业发展 新常态 建言献策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龚小平 黄洪雷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年第4期75-79,共5页
安徽农业文化遗产在安徽乡村振兴中具有多重价值,而推动乡村振兴又为安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机遇和保障。基于安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寻了安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和路径:建立多方参与机制,... 安徽农业文化遗产在安徽乡村振兴中具有多重价值,而推动乡村振兴又为安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机遇和保障。基于安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寻了安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和路径:建立多方参与机制,明确主体责任;实行生态补偿机制,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创新研究机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促进安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技术 保护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