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系杂交粳稻配合力测定及通径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袁勤 王守海 +1 位作者 罗彦长 程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0年第3期205-211,共7页
用5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配制24个组合(缺失一个组合),单行种植,重复3,,按NCⅡ设计,估算配合力和有关方差,并按逐步剔除法作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单株产量贡献大的性状依次为每穗实粒数、单株有效穗、千粒重和结实率.就一般配... 用5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配制24个组合(缺失一个组合),单行种植,重复3,,按NCⅡ设计,估算配合力和有关方差,并按逐步剔除法作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单株产量贡献大的性状依次为每穗实粒数、单株有效穗、千粒重和结实率.就一般配合力而言,_(7001)S、_(6085)S、轮回422的单株谷重,每穗实粒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最高,所配组合的产量及实粒数也高.M_(105)S、皖恢9号的有效穗一般配合力及特殊配合力方差均高,所配组合易获多穗._(5088)S、M_(105)S、4859所配组合的千粒重高.就特殊配合力来说,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最高的组合为5047×皖恢9号,其次是M_(105)S×培C_(115),结实率的特殊配合效应最高的为_(6085)S×轮回422和_(7001)S×皖恢9号.从组合产量优势看,有22个组合超过鄂宜105,5个组合超过当优C堡,其中2个是_(7001)S配组,3个是轮回422配组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杂交 配合力 通径分析
下载PDF
安徽绿豆种苗外植体离体培养的形态反应
2
作者 杨其光 唐贵良 +1 位作者 田秋元 陈学静 《安徽农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2期153-157,F003,共6页
接种暗发芽24—48小时的安徽地方品种“明绿”绿豆子叶和子叶带去顶胚于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中,有根、枝条和小植株的分化,发芽的外植体分化能力为24>36>48小时。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植物激素,对枝叶分化和根的形成有不同影响。... 接种暗发芽24—48小时的安徽地方品种“明绿”绿豆子叶和子叶带去顶胚于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中,有根、枝条和小植株的分化,发芽的外植体分化能力为24>36>48小时。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植物激素,对枝叶分化和根的形成有不同影响。离体子叶从远轴处切去1/3仍可以分化根和芽;切去号则不再分化根和芽,只有愈伤组织形成和生长。作者认为,发芽24时绿豆进行物理或化学诱变,可能最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外植体 离体培养
原文传递
安徽烟区土壤供钾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马友华 陈邦本 方明 《安徽农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49-54,共6页
用常规分析、钾的容量强度(Q/I)关系和电超滤(EUF)等法研究了安徽烟区黄红壤、黄棕壤和砂姜黑土的供钾特性。结果表明:粘粒矿物以高岭石、水云母为主的黄红壤有较高的供钾强度及速效钾数量,但土壤的供钾潜力及钾位缓冲容量PBC^k较低,固... 用常规分析、钾的容量强度(Q/I)关系和电超滤(EUF)等法研究了安徽烟区黄红壤、黄棕壤和砂姜黑土的供钾特性。结果表明:粘粒矿物以高岭石、水云母为主的黄红壤有较高的供钾强度及速效钾数量,但土壤的供钾潜力及钾位缓冲容量PBC^k较低,固钾能力弱。粘粒矿物以水云母、蒙脱石为主的黄棕壤及以蒙脱石、水云母为主的砂姜黑土的供钾特性与黄红壤相反,其中砂姜黑土除固钾能力高于黄棕壤外,其他供钾指标略低于黄棕壤。土壤的供钾特性对烟草的吸钾量及钾肥肥效有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电超滤 烟草
原文传递
安徽双季早稻“四少四高”栽培模式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黄仲青 蒋之埙 +2 位作者 李奕松 刘长巧 薛贞德 《安徽农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171-177,共7页
选用8B40和早秈213进行双季早稻秧龄、亩穴数和施N、P、K量五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结果表明:五因素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影响极显著。用二次回归方程模拟选优,亩产450千克以上的组合有574个,其95%置信度的农艺措施... 选用8B40和早秈213进行双季早稻秧龄、亩穴数和施N、P、K量五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结果表明:五因素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影响极显著。用二次回归方程模拟选优,亩产450千克以上的组合有574个,其95%置信度的农艺措施是秧龄29~30天、亩穴数3~3.5万穴、亩施纯氮、P_2O_5和K_2O量依次为11~12、3.8~4.3、12~13千克。根据试验和调查数据研制的与回归数模相配套的栽培模式表,内容包括技术路线、产量构成因素及栽培技术体系。其技术路线是四少四高栽培法,即选用当地本季适宜的早稻良种,适当减少播种量、大田穴苗数、分蘖肥和灌水量,在适宜亩穗数基础上提高分蘖穗率、茎蘖成穗率、结实率和穗谷重,达到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栽培 水稻 双季稻
原文传递
安徽省土壤有效性微量元素分布研究——Ⅰ.六种微量元素含量、分布及其相关、聚类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竺伟民 《安徽农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233-249,共17页
从安徽各地13个土类、15种母质上采集耕层土样1006个,剖面土样394个,分析了有效性B、Mn、Cu、Zn、Fe、Mo6种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1、安徽省土壤微量元素缺乏频率约为B75%、Mo85%、Zn35%、Cu25%、Mn20%、Fe10%(仅占碱性土壤10%)。2、土... 从安徽各地13个土类、15种母质上采集耕层土样1006个,剖面土样394个,分析了有效性B、Mn、Cu、Zn、Fe、Mo6种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1、安徽省土壤微量元素缺乏频率约为B75%、Mo85%、Zn35%、Cu25%、Mn20%、Fe10%(仅占碱性土壤10%)。2、土壤pH与B呈极显著正相关;与Fe和交换Mn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缓效Mn呈似抛物线相关;与Mo、Zn则无明显相关。3、各元素之间分布上也有一定相关性,其中Cu相关面最广,它除了与缓效Mn以外,与其他元素都有极显著正相关。4、聚类分析显示,在土壤形成和熟化过程中,Cu、Fe的有效化和移动性经常有相似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量元素 分布 含量 相关分析
原文传递
安徽主要土壤对钕的吸附 被引量:2
6
作者 汪新民 张桂良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59-162,共4页
安徽五种主要土壤在自然和钙饱和状态下对钕的吸附(25℃)都与所选用的Langmnir方程、Temkin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有很好的拟合性。效的最大吸咐量(x_m)与土壤阳离子(CEC)呈显著相关。而表征土壤吸附强度因子与土壤组分有关。钙饱和后对... 安徽五种主要土壤在自然和钙饱和状态下对钕的吸附(25℃)都与所选用的Langmnir方程、Temkin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有很好的拟合性。效的最大吸咐量(x_m)与土壤阳离子(CEC)呈显著相关。而表征土壤吸附强度因子与土壤组分有关。钙饱和后对黄褐土和砂姜黑土的吸附性质影响较大,对灰潮土、黄潮土和棕红壤影响较小。总的趋势是:钙饱和土壤吸附钕量都小于相应的自然土壤;吸附强度因子是棕红壤、黄褐土和砂姜黑土小于其对应的自然土壤,而灰潮土和黄潮土则大于其对应的自然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吸附
下载PDF
小麦品种性状与高产稳产性能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徐风 李正平 《安徽农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1-11,共11页
1985~1987年选用安徽两淮地区的12个代表性品种。分不同的肥力水平、播期和种植密度,在合肥和宿县试验。运用相关分析、稳定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着重研究了产量构成因素、株形和生长率与小麦品种高产稳产性能的关系。根据试验结果和育种... 1985~1987年选用安徽两淮地区的12个代表性品种。分不同的肥力水平、播期和种植密度,在合肥和宿县试验。运用相关分析、稳定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着重研究了产量构成因素、株形和生长率与小麦品种高产稳产性能的关系。根据试验结果和育种经验,讨论了小麦品种性状与产量的关系、高产性与稳产性的结合、直观选择和初级产量试验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高产 稳定性
原文传递
安徽省土壤有效性微量元素分布研究——Ⅱ.有效钼的含量与分布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继榛 《安徽农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250-256,共7页
安徽省十三个土类1006个耕层土壤的有效钼含量和分布研究表明:88%的耕层土壤,其有效钼在临界值0.15ppm以下,均值0.07ppm。土类中有效钼平均含量最高和最低分别是石灰土(0.141)和砂姜黑土(0.043),耕层土壤钼值在6.2以下的占48%,各自然地... 安徽省十三个土类1006个耕层土壤的有效钼含量和分布研究表明:88%的耕层土壤,其有效钼在临界值0.15ppm以下,均值0.07ppm。土类中有效钼平均含量最高和最低分别是石灰土(0.141)和砂姜黑土(0.043),耕层土壤钼值在6.2以下的占48%,各自然地理区有效钼极低水平(<0.1ppm)分布频率,在江淮丘陵、皖南山区、皖西地区、淮北平原、沿江平原分别占该地区的70、56、78、87、和60%。有效钼在土壤剖面中以表层富集和下层淀积两种类型为主。pH<7的土壤有效钼含量与土壤有效B、Mn、Cu、Zn和Fe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pH≥7的土壤有效钼仅与有效Cu和Fe之间有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量元素 分布 含量
原文传递
安徽省土壤有效性微量元素分布研究——Ⅴ.有效锌的含量与分布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自立 《安徽农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269-274,共6页
安徽省耕种土壤中的有效锌,pH<7的土壤,用0.1NHCl提取,平均值3.82ppm,总体水平较高,以第四纪红粘土发育的红壤缺锌较严重。pH≥7的土壤用DTPA—CaCl_2—TEA(pH7.3)提取,平均值0.10ppm,总体水平偏低,缺锌率达75.75%,以黄土性古河湖相... 安徽省耕种土壤中的有效锌,pH<7的土壤,用0.1NHCl提取,平均值3.82ppm,总体水平较高,以第四纪红粘土发育的红壤缺锌较严重。pH≥7的土壤用DTPA—CaCl_2—TEA(pH7.3)提取,平均值0.10ppm,总体水平偏低,缺锌率达75.75%,以黄土性古河湖相沉积物、黄泛冲积物,长江冲积物发育的潮土和砂姜黑土缺锌最严重。土壤有效锌的剖面分布,以“渐减型”与“凹肚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量元素 分布 含量
原文传递
安徽土壤中锰、铁、铜含量及其迁移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熊金莲 《安徽农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4期285-289,共5页
本文研究分析了安徽10个土类,254个土壤样品的Mn、Fe、Cu三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成土母质和成土过程,对其有明显影响;另外,对Mn、Fe、Cu三元素在0~100cm土层中的迁移特征的分析表明,在土层中的迁移能力是Mn>Fe>Cu。土壤水分对Mn... 本文研究分析了安徽10个土类,254个土壤样品的Mn、Fe、Cu三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成土母质和成土过程,对其有明显影响;另外,对Mn、Fe、Cu三元素在0~100cm土层中的迁移特征的分析表明,在土层中的迁移能力是Mn>Fe>Cu。土壤水分对Mn和Fe的迁移有明显作用,多为在土壤底层淀积;而Cu在土层中的分布,则多有表层积累,底层含量低的特征,并且土壤水分对其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含量
原文传递
安徽省土壤有效性微量元素分布研究——Ⅳ.有效硼的含量与分布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路 罗孝荣 《安徽农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263-268,共6页
对安徽省土壤有效硼含量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壤有效硼含量平均为0.37±0.01ppm,有78.2%土壤缺有效硼(<0.50ppm),30.2%土壤极缺(<0.25ppm)。地区分布为:皖西山地<沿江平原<皖南山丘<江淮丘岗<淮北平原。... 对安徽省土壤有效硼含量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壤有效硼含量平均为0.37±0.01ppm,有78.2%土壤缺有效硼(<0.50ppm),30.2%土壤极缺(<0.25ppm)。地区分布为:皖西山地<沿江平原<皖南山丘<江淮丘岗<淮北平原。主要土类的含量是砂姜黑土>潮土>棕壤>粗骨土>石灰岩土>黄棕壤、黄褐土>水稻土>紫色土、红壤。不同母质土壤有效硼含量是黄泛冲积物、黄土性古河湖相沉积物>碳酸盐岩风化物、湖积物>长江冲积物>下蜀黄土、河流冲积物>泥质页岩风化物>紫色岩风化物>第四纪红土、酸性岩风化物。耕作层土壤有效硼含量一般比心土层和底土层土壤高0.1—0.2ppm以上;土壤有效硼含量与pH多数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量元素 含量 分布
原文传递
安徽省土壤有效性微量元素分布研究——Ⅵ.有效铜、铁的含量与分布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自立 罗孝荣 《安徽农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275-279,共5页
安徽省耕种土壤中的有效铜平均含量较高,pH<7为4.11ppm(0.1NHCl提取),pH≥7为1.92ppm(DTPA—CaCl_2—TEA提取),以水稻土平均含量最高。pH<7的土壤,缺铜率在50%以上的依次为红壤>紫色土>石灰(岩)土>黄棕壤,紫色岩风化物&... 安徽省耕种土壤中的有效铜平均含量较高,pH<7为4.11ppm(0.1NHCl提取),pH≥7为1.92ppm(DTPA—CaCl_2—TEA提取),以水稻土平均含量最高。pH<7的土壤,缺铜率在50%以上的依次为红壤>紫色土>石灰(岩)土>黄棕壤,紫色岩风化物>第四纪红粘土>碳酸盐岩风化物>泥质页岩风化物>酸性岩风化物。皖南山丘是安徽省缺铜土壤的主要分布地区。安徽省pH≥7的耕种土壤中的有效铁(提取方法如铜)平均含量16.67ppm,总体水平较高。紫色土和潮土(多分布在淮北、皖南和沿江)是主要的缺铁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量元素 含量 分布
原文传递
安徽省土壤有效性微量元素分布研究——Ⅲ.有效锰的含量与分布 被引量:1
13
作者 熊金莲 《安徽农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257-262,共6页
对安徽省1400个土壤样品(包括110个剖面)测定了土壤中有效态锰含量,结果表明:全省土壤交换态锰平均为15.6ppm,易还原态锰平均为170.8ppm;土壤表层交换态锰平均为18.3ppm,其中低于3.0ppm样本数占18.6%,易还原态锰平均为158ppm,其中低于10... 对安徽省1400个土壤样品(包括110个剖面)测定了土壤中有效态锰含量,结果表明:全省土壤交换态锰平均为15.6ppm,易还原态锰平均为170.8ppm;土壤表层交换态锰平均为18.3ppm,其中低于3.0ppm样本数占18.6%,易还原态锰平均为158ppm,其中低于100ppm样本数占36%。淮北地区的碱化潮土、黄潮土和部分砂姜黑土交换态锰含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量元素 分布 含量
原文传递
双季晚粳“粳系21—2”栽培技术调查
14
作者 丁超尘 陈多璞 +3 位作者 高用明 郑同松 姚汉文 蒋文生 《耕作与栽培》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26-27,42,共3页
桐城县从1986年引进“粳系21-2”,经过试种、示范,逐步扩大种植。1990年推广面积达6.02万亩,平匀亩产370公斤,比当选晚2号、鄂宜105等品种增产10%以上;1991年种植面积增加到6.5万亩,平匀亩产350公斤,比78270、鄂宜105等增产15%左右。... 桐城县从1986年引进“粳系21-2”,经过试种、示范,逐步扩大种植。1990年推广面积达6.02万亩,平匀亩产370公斤,比当选晚2号、鄂宜105等品种增产10%以上;1991年种植面积增加到6.5万亩,平匀亩产350公斤,比78270、鄂宜105等增产15%左右。近2年种植面积皆占该县双季晚粳28万亩的20%以上。已成为全县双季晚粳的主栽品种之一,并有继续扩大种植的势头。为了进一步掌握“粳系21-2”的栽培技术,在安徽农学院的主持下,报请省科委批准成立了“双晚粳系21-2亩产400公斤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协作研究课题组,并于1990年制订了实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粳系21-2 栽培 晚稻
全文增补中
杂交粳稻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Ⅲ、主要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成荃 程岩 +2 位作者 袁勤 白一松 程融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5-39,共5页
The 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effect and 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 variance of six quality characters (taste, transparency. protein, amylose content, gel consistency and gelatinization) of four Japonica type sterile l... The 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effect and 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 variance of six quality characters (taste, transparency. protein, amylose content, gel consistency and gelatinization) of four Japonica type sterile lines,six restorer lines and their 24 combination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in the experiment,and on these grounds the par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4 types, among which the Ⅰ and Ⅱ types were more ideal and ideal parent, respectively. The study has also showed that among the six quality characters taste is closely correlated to transparency. Hence, taste and transparency may be used as a sensory index for simple evaluation of qualities of Japonical hybrid rice, and form an important basis for rough selection in the earlier stage of br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遗传 配合力 品质
下载PDF
北方麦区小麦株型的生态分布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成松 徐风 《安徽农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2期102-107,共6页
本文利用主成分排序和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北部春麦区及西北春麦区的41个高产小麦品种的株型的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方麦区现代高产小麦品种的株型与各自的生态条件相适应;按小麦株型结构,把北方麦... 本文利用主成分排序和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北部春麦区及西北春麦区的41个高产小麦品种的株型的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方麦区现代高产小麦品种的株型与各自的生态条件相适应;按小麦株型结构,把北方麦区小麦品种划分为平原型和高原型,讨论了不同类型的育种改良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株型 生态分布
原文传递
FUZZY聚类分析λ最佳值的选定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成松 徐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89年第3期89-96,共8页
一、前言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数值分类(Numerical Taxoaomy)学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系统聚类法(Hierachical Clustering Methods)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类与类之间的距离的不同定义产... 一、前言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数值分类(Numerical Taxoaomy)学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系统聚类法(Hierachical Clustering Methods)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类与类之间的距离的不同定义产生了系统聚类的不同方法,组平均(Group—avergae or average linking)法具有空间保持和单词性,在植物遗传育种中得到卓有成效的应用。自1936年,广义距离(Generalized Distance)提出以来,人们以广义距离作为分类统计量,用Rao(1952)的中枢压缩法(Pivotal Condens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类分析 植物 遗传育种 λ最佳值
下载PDF
二氧化碳激光水对棉花生物效应的研究
18
作者 陈震古 程备久 +1 位作者 孙文瑚 刘小刚 《安徽农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181-185,共5页
用CO_2激光照射过的水浸种处理棉花种子,与对照比较,能促进种子发芽,改变脂酶同工酶色谱,改进植株性状和品质,缩短生育期,使小区皮棉产量提高13.05—15.29%。
关键词 棉花 激光水 生物效应 二氧化碳
原文传递
桃果果顶坏死病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瑶 承河元 马成泽 《安徽农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249-250,共2页
近年来我省许多地区发现桃果果顶坏死,个别果园重病田几乎绝收。因此,研究此病发生原因及寻找防治方法,已成为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根据桃果果顶坏死的田间发生特点,对其发病部位进行分离培养和组织营养测定,初步认为该病为... 近年来我省许多地区发现桃果果顶坏死,个别果园重病田几乎绝收。因此,研究此病发生原因及寻找防治方法,已成为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根据桃果果顶坏死的田间发生特点,对其发病部位进行分离培养和组织营养测定,初步认为该病为缺钙引起。叶面喷施钙及生长调节剂pp333,均能减轻病害发生。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实 果顶坏死
原文传递
镧对稻、麦根组织细胞膜透性和营养元素吸收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36
20
作者 常江 《植物生理学通讯》 CSCD 1991年第1期17-21,共5页
镧在低浓度下(≤0.05mmol/L)可抑制K^+离子外渗,减小膜透性;高浓度下(≥0.5 mmol/L)/则相反。不同作物,不同苗龄对镧的敏感性不同,钙可抑制高浓度镧引起的溶质外流。高浓度镧可抑制钙、磷吸收以及根系生长;低浓度则促进磷的吸收及根系... 镧在低浓度下(≤0.05mmol/L)可抑制K^+离子外渗,减小膜透性;高浓度下(≥0.5 mmol/L)/则相反。不同作物,不同苗龄对镧的敏感性不同,钙可抑制高浓度镧引起的溶质外流。高浓度镧可抑制钙、磷吸收以及根系生长;低浓度则促进磷的吸收及根系发育。低钙水平下(0.05 mmol/L),镧促进根部的钙向地上部转移。作物根系可浓集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膜透性 营养元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