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蟾毒灵抑制乏氧耐药细胞诱导的M2型巨噬细胞极化逆转结肠癌耐药
1
作者 唐东豪 王杰 +6 位作者 贾琳琳 江浩鹏 夏琪 陈佳 曹赛雅 陈进宝 司仙科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987-993,共7页
目的:在乏氧微环境中探讨蟾毒灵(bufalin,BU)抑制耐药结肠癌细胞诱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对普通结肠癌细胞的作用。方法:培养基中加入氯化钴(cobalt chloride,CoCl 2)模拟乏氧环境,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诱导人源单... 目的:在乏氧微环境中探讨蟾毒灵(bufalin,BU)抑制耐药结肠癌细胞诱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对普通结肠癌细胞的作用。方法:培养基中加入氯化钴(cobalt chloride,CoCl 2)模拟乏氧环境,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诱导人源单核细胞THP-1分化为M0巨噬细胞。分别采集乏氧条件下耐药结肠癌细胞、普通结肠癌细胞和BU作用于耐药结肠癌细胞的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CM),然后放入M0巨噬细胞中。通过流式细胞术、Realtime PCR、ELISA实验检测M2型巨噬细胞极化标志因子的表达;运用CCK-8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实验检测耐药结肠癌和普通结肠癌条件培养基诱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后的上清对普通结肠癌的作用。结果:在缺氧环境下,与普通结肠癌细胞相比,耐药结肠癌细胞CM促进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L-10、TGF-β、CD11b、CD206升高(P<0.01,P<0.05)。极化巨噬细胞的上清液增加了普通结肠癌细胞中P-gp和Bcl-2的表达,同时降低了Bax的表达和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耐药结肠癌细胞经BU处理后,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L-10、TGF-β、CD11b、CD206表达降低(P<0.01,P<0.05)。此外,P-gp和Bcl-2的表达减少,而Bax的表达增加,导致对OXA的敏感性增加。结论:乏氧条件下,结肠癌耐药细胞CM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蟾蜍灵可通过调节M2型巨噬细胞极化过程逆转结肠癌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氧 蟾毒灵 M2型巨噬细胞 结肠癌 耐药
下载PDF
蟾毒灵抑制M2型巨噬细胞介导的结直肠癌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
2
作者 唐东豪 陈进宝 +7 位作者 贾琳琳 沈东晓 尚靖 冯月娇 卢佳豪 肖增友 何钰洁 王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0-315,共6页
目的探讨蟾毒灵(BU)抑制M2型巨噬细胞介导结直肠癌转移的作用。方法用佛波酯(PMA)诱导人急性白血病单核细胞(THP-1)分化为M0型巨噬细胞,48h后用含有白细胞介素-4(IL-4)和IL-13的培养基处理M0型巨噬细胞,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目的探讨蟾毒灵(BU)抑制M2型巨噬细胞介导结直肠癌转移的作用。方法用佛波酯(PMA)诱导人急性白血病单核细胞(THP-1)分化为M0型巨噬细胞,48h后用含有白细胞介素-4(IL-4)和IL-13的培养基处理M0型巨噬细胞,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形态学、实时荧光定量(RT-qPCR)实验观察其表面标志物和形态变化,RT-PCR和ELISA实验检测M2型巨噬细胞的表面标志物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IL-10。通过ELISA实验比较M2型巨噬细胞和结直肠癌细胞HCT116上清液中IL-6分泌水平,通过Transwell实验、划痕实验、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条件培养基对结直肠癌细胞HCT116的的影响。在条件培养基中加入BU后,通过Western blot、Transwell实验、划痕实验、和RT-qPCR实验观察可以HCT116中AKT/PI3K蛋白以及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能力的变化。结果将THP-1成功诱导成为M2型巨噬细胞。M2型巨噬细胞通过分泌IL-6激活了HCT116中AKT/PI3K蛋白磷酸化,促进了其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能力。BU可以抑制M2巨噬细胞介导的HCT116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结论M2型巨噬细胞释放IL-6激活了结直肠癌细胞AKT/PI3K信号通路,促进了其迁移和上皮间质化。此外,BU可以抑制其促迁移和上皮间质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毒灵 M2型巨噬细胞 结直肠癌
下载PDF
不同剂量顺铂腹腔注射建立大鼠化疗损伤性卵巢早衰模型 被引量:11
3
作者 董若曦 朱小丹 +1 位作者 樊伯珍 许文娟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20年第2期104-109,共6页
目的探索不同剂量顺铂(CP)腹腔注射建立化疗损伤性卵巢早衰(POF)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取48只雌性未生育Wistar大鼠分为6组,每组8只。在不同时间点腹腔注射不同剂量CP。对照组(A组)无处理;CP腹腔小剂量(1.5 mg/kg)注射1组(B组)、小剂量(2... 目的探索不同剂量顺铂(CP)腹腔注射建立化疗损伤性卵巢早衰(POF)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取48只雌性未生育Wistar大鼠分为6组,每组8只。在不同时间点腹腔注射不同剂量CP。对照组(A组)无处理;CP腹腔小剂量(1.5 mg/kg)注射1组(B组)、小剂量(2.0 mg/kg)注射2组(C组)和小剂量(2.5 mg/kg)注射3组(D组),均每日1次,连续5 d;CP腹腔注射大剂量1组(E组),4 mg/kg,间隔一周再次注射4 mg/kg;CP腹腔注射大剂量2组(F组),4 mg/kg,间隔一周注射6 mg/kg,建立大鼠化疗损伤性POF模型。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动情周期,检测体质量变化和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水平,以及卵巢病理学改变和各级卵泡数量。结果与A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动情周期明显紊乱,体质量明显下降,血清AMH水平也有明显降低(P<0.05),其中E组下降最为明显;各模型组大鼠卵巢各级卵泡数均有显著减少(P<0.05),其中E组、F组各级卵泡数量减少更为明显(P<0.01)。结论大鼠腹腔注射4 mg/kg CP,间隔一周再次注射,诱导化疗损伤性POF的造模效果更好,造模方法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铂 腹腔化疗 卵巢早衰 抗苗勒氏管激素 动物模型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范清泉 陈腾(综述) 王杰(审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8-672,共5页
胃癌为临床高发恶性肿瘤之一,但目前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仍未明确。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从哺乳动物基因组转录而来,缺乏蛋白质编码潜能。近些年来,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lncRNA与胃癌密切相关。该文就lncRNA影响胃癌发展、早期诊断、... 胃癌为临床高发恶性肿瘤之一,但目前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仍未明确。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从哺乳动物基因组转录而来,缺乏蛋白质编码潜能。近些年来,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lncRNA与胃癌密切相关。该文就lncRNA影响胃癌发展、早期诊断、判断预后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胃癌 发展 诊断与预后
下载PDF
黄芪甲苷对高糖环境下足细胞线粒体分裂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邓文娟 王利 彭文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04-807,共4页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对高糖环境下足细胞线粒体分裂的影响及其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肾小球足细胞,将细胞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和低、中、高3个浓度实验组。对照组细胞以5. 5 mmol·L^(-1)低糖处理,模型组用30 mmol·L^...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对高糖环境下足细胞线粒体分裂的影响及其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肾小球足细胞,将细胞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和低、中、高3个浓度实验组。对照组细胞以5. 5 mmol·L^(-1)低糖处理,模型组用30 mmol·L^(-1)高糖处理,实验组用低、中、高3个浓度(20,40,80μmol·L^(-1))黄芪甲苷预处理24 h后,再用30 mmol·L^(-1)高糖处理。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的足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以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测定足细胞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p53/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Drp1)信号通路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模型组和低、中、高3个浓度实验组的足细胞凋亡率分别为(9. 24±0. 86)%,(43. 15±0. 51)%,(36. 68±1. 05)%,(25. 55±0. 71)%和(14. 49±1. 17)%;这5组的足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分别为5. 01%,14. 07%,8. 70%,7. 98%和7. 35%;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或者低、中、高3个浓度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这5组的Sirt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 97±0. 01,0. 45±0. 03,0. 55±0. 02,0. 64±0. 02和0. 95±0. 02;这5组的p53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 21±0. 02,0. 40±0. 02,0. 34±0. 01,0. 26±0. 02和0. 22±0. 01;这5组的Drp1蛋白表达量分为0. 29±0. 04,0. 39±0. 01,0. 31±0. 03,0. 26±0. 06和0. 20±0. 02;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或者高剂量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结论黄芪甲苷改善高糖诱导足细胞线粒体异常分裂减少足细胞凋亡,这种保护机制可能部分与调控Sirt1/p53/Drp1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甲苷 高糖环境 线粒体分裂 足细胞
原文传递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在结直肠癌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唐东豪 陈进宝 王杰 《肿瘤》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86-894,共9页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目前手术切除、化疗、放射治疗及免疫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是抗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ICD是一种细胞死亡,与损伤相关分子...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目前手术切除、化疗、放射治疗及免疫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是抗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ICD是一种细胞死亡,与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的释放有关。释放的DAMPs可以被树突状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有效吸收,刺激体内产生适应性免疫反应。然而,CRC被认为是免疫原性相对较低的“冷肿瘤”,导致免疫治疗的反应率较低,诱导ICD可能会增强CRC的免疫原性,从而实现对肿瘤的长期控制。本文旨在探讨ICD的发展对CRC治疗的影响,并探讨ICD诱导剂在CRC免疫治疗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免疫疗法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