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铝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胡琼 王取南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5年第2期113-116,共4页
铝是地壳中含量第3丰富的元素,铝毒性早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但其神经毒性作用机制目前仍无统一观点。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几年来,关于铝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作用机制的各种学说,为深入研究铝的神经毒性机制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神经系统 毒性
下载PDF
高校毒理学基础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探索
2
作者 林之靖 高蓝 +2 位作者 王华 徐德祥 王取南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2年第5期26-28,共3页
国家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进行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发展探索,这是“普遍联系原理”、“认识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理论的具体实践,也是高校专业教学实践与时俱进的自我革新。本文分析毒理学基础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现状,挖掘毒... 国家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进行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发展探索,这是“普遍联系原理”、“认识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理论的具体实践,也是高校专业教学实践与时俱进的自我革新。本文分析毒理学基础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现状,挖掘毒理学基础课程思政素材,探讨毒理学基础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使课程思政覆盖全员、贯穿全程,全方位实现毒理学基础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努力践行“立德育人”的初心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毒理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理论 经典案例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三氯乙烯诱导的人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沈彤 丁锐 +4 位作者 涂登云 马泰 周承藩 于均峰 朱启星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12-215,共4页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leaf extracts.EGb)对三氯乙烯(trichioroethvlene,TCE)诱导的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normal human epidernis keratinocyte,NHEK)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条件下,用中...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leaf extracts.EGb)对三氯乙烯(trichioroethvlene,TCE)诱导的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normal human epidernis keratinocyte,NHEK)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条件下,用中性红吸附试验(NRU)测定TCE对NHEK的中性红吸附减少50%的质量浓度(NR50值)和EGb的最低有效保护质量浓度。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FCM)测定细胞DNA含量并计算凋亡发生率。结果 TCE对NHEK的NR50值为4.53(3.92~5.13)mmol/L;用10、50、100、150和200mg/LEGb预孵育NHEK2h时,由2.0mmol/L TCE引起的细胞活力的下降随EGb剂量的增加逐渐恢复,且150mg/L为最低有效保护剂量。TCE可引起NHEK的超微结构呈凋亡改变,凋亡发生率呈剂量依赖式增加。与0.125、0.5和2.0mmol/L TCE暴露组相比,150mg/L EGb预孵育组,细胞超微结构恢复到正常对照组水平,凋亡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 体外培养条件下,EGb可以抑制TCE诱导的NHEK的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三氯乙烯 角质形成细胞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关节囊纤维化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在关节挛缩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全兵 王锋 +1 位作者 周云 王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70-1175,共6页
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发展,四肢创伤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创伤后为促进组织愈合,常需行外固定或内固定手术治疗。与此同时,肢体长时间固定后,容易诱发关节挛缩。高发病率以及年龄结构相对较轻的特点,使得关节挛缩的发生... 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发展,四肢创伤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创伤后为促进组织愈合,常需行外固定或内固定手术治疗。与此同时,肢体长时间固定后,容易诱发关节挛缩。高发病率以及年龄结构相对较轻的特点,使得关节挛缩的发生不仅影响到个人的生存质量,同时也是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一大负担。关节挛缩进展过程中,涉及关节周围多种组织结构的病理生理学改变,而关节囊纤维化是引起关节挛缩最重要的因素,抗关节囊纤维化治疗或许可以成为关节挛缩治疗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挛缩 四肢创伤 囊纤维化 生存质量 组织愈合 进展过程 分子调控机制 关节周围
下载PDF
四氯乙烯对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沈彤 丁锐 +4 位作者 涂登云 马泰 周承藩 于均峰 朱启星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79-481,487,共4页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有机溶剂四氯乙烯(perchloroethylene,PERC)对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normal human epidermis keratinocyte,NHEK)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用0.25%的胰蛋白酶经冷温两步消化皮肤,分离得到NHEK,进行...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有机溶剂四氯乙烯(perchloroethylene,PERC)对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normal human epidermis keratinocyte,NHEK)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用0.25%的胰蛋白酶经冷温两步消化皮肤,分离得到NHEK,进行体外无血清培养;用中性红吸附试验(NRU)测定PERC对NHEK的中性红吸附减少50%的浓度(NR50值),并据此确定PERC细胞毒性试验的染毒剂量;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反映其对细胞膜的损害,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反映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结果]PERC可引起NHEK细胞活力剂量依赖性降低,PERC对NHEK的NR50值为2.16mmol/L(95%可信区间为1.27,3.07);0.05、0.10、0.20、0.40、0.80mmol/LPERC处理NHEK1、2、3、4h后,LDH的释放呈明显剂量-反应和时间-反应关系;以上浓度的PERC处理NHEK4h,可引起MDA含量增加和SOD活力抑制,且均显示剂量-反应关系,与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相比,引起差异有显著性的最低浓度分别为0。20mmol/L(MDA升高)和0.10mmol/L(SOD降低),均为P,〈0.05。[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PERC可能通过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作用对人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氯乙烯 角质形成细胞 细胞毒性作用
下载PDF
激肽原酶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大鼠CGRP、RAMP1及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常坤鹏 丁小灵 +1 位作者 王取南 夏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63-1067,共5页
目的研究激肽原酶预处理对脑缺血大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受体活性修饰蛋白1(RAMP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均分成4组,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组(I组)、激肽原酶低剂量组(3.75×10-3PNA单位/(k... 目的研究激肽原酶预处理对脑缺血大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受体活性修饰蛋白1(RAMP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均分成4组,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组(I组)、激肽原酶低剂量组(3.75×10-3PNA单位/(kg·d),I+Kal1组)、激肽原酶高剂量组(17.25×10-3PNA单位/(kg·d),I+Kal2组)。经尾静脉注射给药1周后,采用线栓法堵塞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术后24 h红四氮唑法测量脑梗死体积,使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观察CGRP蛋白在海马组织内的表达及RAMP1和VEGF蛋白在皮层组织内的表达。结果与S组相比,I组大鼠脑组织CGRP、RAMP1及VEGF蛋白水平表达增加(P<0.01);与I组相比,激肽原酶高、低剂量能明显促进脑缺血大鼠脑组织CGRP、RAMP1及VEGF蛋白的表达(P<0.05),脑梗死体积缩小(P<0.05)。结论激肽原酶促进缺血脑组织内CGRP、RAMP1蛋白的表达,CGRP、RAMP1的表达可能与脑梗死后血管新生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受体活性修饰蛋白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激肽原酶 缺血性脑卒中 大鼠
下载PDF
三氯乙烯诱导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沈彤 马泰 +2 位作者 丁锐 涂登云 朱启星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47-350,共4页
目的检测三氯乙烯(TCE)对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NHEK)的凋亡诱导作用,探讨TCE皮肤毒性的作用靶。方法采用中性红吸附试验测定TCE对体外无血清培养的NHEK的中性红吸附减少50%的浓度(NR50值),确定TCE染毒剂量;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 目的检测三氯乙烯(TCE)对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NHEK)的凋亡诱导作用,探讨TCE皮肤毒性的作用靶。方法采用中性红吸附试验测定TCE对体外无血清培养的NHEK的中性红吸附减少50%的浓度(NR50值),确定TCE染毒剂量;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反映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和氧化状态;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流式细胞仪(FCM)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和测定细胞DNA含量,计算凋亡发生率及增殖指数(PI)。结果TCE对NHEK的NR50值为4.53(3.92~5.13)mmol/L;TCE处理NHEK4h后,MDA含量的增加和SOD活力的抑制均具有剂量-效应关系(r=0.98,r=0.93,P<0.01);TEM观察显示,与对照相比,TCE处理组细胞可见明显凋亡改变;FCM测定显示,DNA含量直方图中G1期前可见明显的凋亡峰,与对照组相比,TCE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空白对照及TCE0.125、0.500、2.000mmol/L组分别为18.42%、31.83%、38.63%、44.35%),而PI则明显降低(空白对照及TCE0.125、0.500、2.000mmol/L组分别为4.99%、3.26%、2.48%、2.07%)。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TCE可通过脂质过氧化和氧化应激作用诱导NHEK凋亡,抑制其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乙烯 皮肤疾病 职业暴露 细胞凋亡 角质形成细胞凋亡 三氯乙烯 皮肤毒性 体外研究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细胞DNA含量 脂质过氧化作用 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 丙二醛(MDA)
原文传递
不同方式补充叶酸对细菌脂多糖诱发胎鼠畸形的预防效应
8
作者 周珺 赵梅 +4 位作者 陈远华 吴淑娴 于晓玲 廖建红 徐德祥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1-4,共4页
目的比较采取腹腔注射、饮水方式与灌胃方式补充叶酸对细菌脂多糖(LPS)诱发胎鼠畸形的预防效应。方法将孕鼠89只随机分为6组,叶酸对照组16只、生理盐水对照组16只、LPS组16只、LPS+叶酸灌胃组16只、LPS+nt酸腹腔注射组13只、LPS+... 目的比较采取腹腔注射、饮水方式与灌胃方式补充叶酸对细菌脂多糖(LPS)诱发胎鼠畸形的预防效应。方法将孕鼠89只随机分为6组,叶酸对照组16只、生理盐水对照组16只、LPS组16只、LPS+叶酸灌胃组16只、LPS+nt酸腹腔注射组13只、LPS+叶酸饮水组12只,于孕第8-12天给予相应的药物处理。于孕第18天剖杀,记录活胎鼠数、死胎鼠数、吸收胎数,判断活胎鼠外观畸形情况,并对胎鼠骨骼畸形进行评价。结果孕中期小鼠暴露于低剂量LPS可引起胎鼠外观和骨骼畸形,外观畸形以露脑和脑膜膨出最常见,骨骼畸形主要表现为枕骨骨化不全、胸骨畸形和肋骨畸形,胎鼠外观畸形发生率、骨骼畸形发生率在补充叶酸后均有明显降低,灌胃方式补充叶酸效果最明显,每窝外观畸形率、胸骨异常畸胎率、肋骨异常畸胎率均显著降低。结论3种给药方式对于孕中期LPS暴露所诱发的胎鼠外观畸形和骨骼畸形均有预防作用,其中以灌胃方式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酸 外观畸形 骨骼畸形
原文传递
三氯乙烯致敏豚鼠单核淋巴细胞中β-arrestin蛋白表达和核转录因子及激活蛋白-1活性的研究
9
作者 汪立杰 郭瑞娟 +1 位作者 沈彤 朱启星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94-497,共4页
目的 测定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BMC)中β-arrestin蛋白表达水平,核转录因子(NF-κB)和激活蛋白-1(AP-1)活性以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探讨TCE致敏中免疫反应调节机制.方法 根据豚鼠最大值试... 目的 测定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BMC)中β-arrestin蛋白表达水平,核转录因子(NF-κB)和激活蛋白-1(AP-1)活性以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探讨TCE致敏中免疫反应调节机制.方法 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方法,用TCE对豚鼠进行处理(TCE处理组,14只),同时设立空白对照(5只)和DNCB阳性对照(7只),对受试动物进行皮肤反应评分,据此判断致敏与否,并把TCE处理组分为TCE致敏组和TCE未致敏组.提取豚鼠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ing)法检测β-arrestin蛋白表达水平,用电泳迁移率试验(EMSA)方法检测NF-κB和AP-1活性.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TNF-α水平.结果 空白对照组豚鼠未见红斑或水肿,TCE组的部分豚鼠皮肤出现红斑和水肿,致敏率为71.4%,DNCB处理组所有动物皮肤出现明显红斑或水肿,致敏率为100%.空白对照、TCE未致敏组、TCE致敏组和DNCB处理组豚鼠PBMC中β-arrestin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TCE未致敏组相比,TCE致敏组NF-κB活性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豚鼠AP-1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组血清中TNF-α水平[(55.485+8.732)pg/ml]较空白对照组[(32.118±12.550)pg/m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TCE致敏豚鼠β-arrestin和AP-1可能没被激活,而NF-κB被明显激活且在TCE致敏免疫反应中发挥着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乙烯 致敏 免疫 NF-ΚB
原文传递
三氯乙烯急性刺激对BALB/c裸鼠皮肤组织病理学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10
作者 沈彤 周承藩 +2 位作者 于均峰 张学军 朱启星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6-339,345,F0003,共6页
目的通过整体动物试验,研究三氯乙烯(TCE)急性刺激对皮肤组织病理学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TCE所致皮肤损害的发生机制。方法用体积百分比为20%、40%、80%和100%的TCE涂抹BALB/c裸鼠皮肤4 h,并用橄榄油和蒸馏水作溶剂和空白对照,处... 目的通过整体动物试验,研究三氯乙烯(TCE)急性刺激对皮肤组织病理学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TCE所致皮肤损害的发生机制。方法用体积百分比为20%、40%、80%和100%的TCE涂抹BALB/c裸鼠皮肤4 h,并用橄榄油和蒸馏水作溶剂和空白对照,处理结束时用生理盐水除去残留受试物,1 h后肉眼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处死动物取染毒部位皮肤,制成切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进行组织病理学和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视觉观察发现TCE涂抹BALB/c裸鼠可引起皮肤红斑和水肿,高剂量组还出现起疱和表皮坏死。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TCE处理组动物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角化过度、细胞间水肿和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高剂量组还出现角化不全、胞裂外排和棘层松解等改变;TEM观察显示TCE刺激的皮肤角质形成细胞(KC)胞膜皱缩,胞浆水肿,细胞器拥挤且结构异常,线粒体发生不同程度肿胀甚至空泡样变,核内染色质浓缩靠边聚集等改变。结论结果表明20%TCE对BALB/c裸鼠皮肤具有刺激作用,可引起皮肤组织病理学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乙烯 BALB/C裸鼠 皮肤急性刺激
原文传递
氯化镉对体外培养的人胎盘滋养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隽 朱华龙 +5 位作者 熊永伟 南园 冯玉杰 张翔 徐德祥 王华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4期322-326,共5页
目的探讨氯化镉对体外培养的人胎盘滋养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人JEG-3细胞经稳定培养12 h,用不同浓度氯化镉(0、2.5、5、10、20和40μmol/L)分别处理不同时间(0~24 h)后收集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细... 目的探讨氯化镉对体外培养的人胎盘滋养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人JEG-3细胞经稳定培养12 h,用不同浓度氯化镉(0、2.5、5、10、20和40μmol/L)分别处理不同时间(0~24 h)后收集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人滋养细胞Ki-67表达与分布,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增殖相关蛋白(PCNA)和凋亡相关蛋白(裂解型Caspase-3)水平。结果随着氯化镉浓度升高,贴壁细胞数逐渐减少,细胞变圆,甚至脱落。MTT检测结果显示,较低浓度氯化镉(2.5~10μmol/L)处理组细胞活力在镉处理24 h才开始降低,而较高浓度氯化镉(20和40μmol/L)处理组细胞活力在镉处理6 h开始下降,24 h降至最低。细胞增殖指数结果表明,较高浓度镉(20和40μmol/L)在6 h开始抑制细胞增殖,24 h达最低水平;氯化镉(20μmol/L)处理12 h后Ki67阳性细胞率明显减少,24 h后PCN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凋亡检测结果显示,氯化镉(20μmol/L)处理6 h后,人胎盘滋养细胞TUNEL阳性细胞率明显升高,裂解型Caspase-3蛋白水平也显著升高。结论氯化镉显著抑制人胎盘滋养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镉 胎盘滋养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孕中期血浆n-3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艳 叶怡翔 +5 位作者 王意 王凡 黄以超 陈达 潘雄飞 潘安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2-321,共10页
目的探讨我国孕妇的孕中期血浆n-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相对浓度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关联。方法基于同济-双流出生队列,选择2017年至2019年在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进... 目的探讨我国孕妇的孕中期血浆n-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相对浓度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关联。方法基于同济-双流出生队列,选择2017年至2019年在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检查,并通过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GDM的269例患者为病例组,根据基线孕周和年龄进行1∶2匹配,选取538名无GDM的孕妇作为对照组。纳入研究的807名孕妇年龄范围为18~40岁。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定量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孕中期(24~28周)空腹血浆n-3 PUFAs的相对浓度。根据对照组血浆n-3 PUFAs相对浓度的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Q1~Q4),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中期血浆n-3 PUFAs与GDM之间的关联。结果GDM与非GDM孕妇血浆n-3 PUFAs中C22∶5n-3的相对浓度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0.87(0.72,1.07)和0.94(0.75,1.19),P=0.001。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孕中期血浆C22∶5n-3与GDM的患病风险呈负相关关联,相对浓度每增加1个标准差对应的OR值(95%CI)为0.75(0.62~0.90);与Q1组相比,Q2、Q3、Q4组的OR(95%CI)值分别为0.97(0.62~1.51)、0.72(0.45~1.15)和0.54(0.32~0.90),P_(趋势)<0.05。未发现其他n-3 PUFAs(C18∶3n-3、C20∶5n-3、C22∶6n-3和总n-3 PUFAs)与GDM之间存在显著性关联。结论孕中期血浆n-3 PUFA C22∶5n-3与妊娠期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可能存在负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3多不饱和脂肪酸 糖尿病 妊娠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