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7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芍总苷在治疗免疫相关性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安平 张学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年第4期306-310,共5页
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ia,TGP)具有抗炎、免疫调节、保肝镇痛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或联合治疗。随着对TGP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其发挥抗炎与免疫调节的分子靶点被不断揭示,该药在免疫相关... 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ia,TGP)具有抗炎、免疫调节、保肝镇痛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或联合治疗。随着对TGP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其发挥抗炎与免疫调节的分子靶点被不断揭示,该药在免疫相关性皮肤病的应用逐渐增多,不仅能增效减毒,还可降低疾病复发率。本文就白芍总苷在治疗免疫相关性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总苷 免疫调节 作用机制 免疫相关性皮肤病
下载PDF
丝聚蛋白与皮肤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杨超 崔勇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4年第2期115-118,共4页
丝聚蛋白是与表皮角蛋白相关的一种蛋白,它能够连接角蛋白(主要是角蛋白1和10,或其他角蛋白),并使其聚集成角蛋白纤维束,因而在表皮的屏障功能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一些研究者发现,丝聚蛋白的失功能突变可能是寻常型鱼鳞病的发病原因,同... 丝聚蛋白是与表皮角蛋白相关的一种蛋白,它能够连接角蛋白(主要是角蛋白1和10,或其他角蛋白),并使其聚集成角蛋白纤维束,因而在表皮的屏障功能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一些研究者发现,丝聚蛋白的失功能突变可能是寻常型鱼鳞病的发病原因,同时也是特应性皮炎的一个重要遗传易感因素。随后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其与一些特应性疾病的表型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然而关于其失功能突变在表皮屏障功能中的确切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关于丝聚蛋白的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聚蛋白 丝聚蛋白原 失功能突变 皮肤病
原文传递
几种隐性遗传性单基因皮肤病基因治疗研究现状 被引量:1
3
作者 崔勇 杨森 张学军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2年第6期340-343,共4页
隐性遗传性单基因皮肤病是进行基因治疗研究的理想候选疾病 ,目前这一领域的许多研究进展迅速 ,但传递基因的表达调控和机体的免疫应答仍是研究的难点。
关键词 隐性遗传性皮肤病 单基因皮肤病 基因治疗
下载PDF
T细胞DNA甲基化在部分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明顺 周伏圣 张学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9年第1期50-53,共4页
DNA甲基化是一种常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途径,与多种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T细胞包括CD8^+T细胞、CD4^+T细胞等。T细胞参与多种皮肤病如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der... DNA甲基化是一种常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途径,与多种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T细胞包括CD8^+T细胞、CD4^+T细胞等。T细胞参与多种皮肤病如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derma,SS)、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等疾病的免疫应答过程,是参与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调节性细胞。本文主要是从T细胞DNA甲基化的角度出发,对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 DNA甲基化 皮肤病
下载PDF
角蛋白相关的遗传性皮肤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青 杨森 张学军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2003年第6期364-366,共3页
角蛋白是角质形成细胞的主要结构蛋白 ,其基因的正确表达是细胞稳定和功能正常的基础。角蛋白基因的突变则可导致一系列的遗传性皮肤病。本文综述了角蛋白的特性、基因突变特点以及相关的遗传性皮肤病分子遗传学研究状况。
关键词 角蛋白 遗传性皮肤病 遗传学 基因突变 基因表达
下载PDF
轻中度痤疮患者面部皮肤生理指标分析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黄勇 陈丽云 +3 位作者 程方 高金平 杨森 张学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68-1871,共4页
目的通过对轻中度痤疮患者与正常人面部各生理指标的测定比较,分析其中的差异,探讨皮肤生理指标的异常与痤疮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今后对痤疮的预防、控制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114例受试对象,实验组为痤疮患者57例,对照组为正常... 目的通过对轻中度痤疮患者与正常人面部各生理指标的测定比较,分析其中的差异,探讨皮肤生理指标的异常与痤疮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今后对痤疮的预防、控制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114例受试对象,实验组为痤疮患者57例,对照组为正常健康志愿者57例。运用无创性皮肤生理功能检测仪,测量受试者前额、鼻部和脸颊的角质层含水量、经表皮失水量(TEWL)、皮肤油脂、皮肤表面p H值、皮肤黑色素、皮肤血红素以及皮肤弹性。另外,对受试者的眼角只做弹性测量。统计分析痤疮患者与正常人各部位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前额、脸颊的角质层含水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前额、脸颊的TEWL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前额、鼻部、脸颊的皮肤油脂和血红素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实验组前额、鼻部、脸颊的p H值、黑色素含量、弹性值,鼻部的角质层含水量和TEWL值,以及眼角的弹性值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痤疮患者与正常人相比,面部皮肤屏障功能出现损伤,皮脂分泌增多,TEWL和血红素含量升高,角质层含水量降低与痤疮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皮脂 水分 弹性 血红素:黑色素
下载PDF
如何拍摄满意的皮肤病皮损临床照片?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政霄 马慧群 +1 位作者 于建斌 崔勇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84-1186,共3页
形态学是皮肤病学的基础。皮肤病摄影作为医学摄影的一个分支,更多注重于客观记录、资料分析、疗效对比、远程会诊、学习和交流。本文阐述拍摄皮肤科照片(如皮损、显微镜图片、X线片等)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并逐一阐述摄影理论及其在皮肤... 形态学是皮肤病学的基础。皮肤病摄影作为医学摄影的一个分支,更多注重于客观记录、资料分析、疗效对比、远程会诊、学习和交流。本文阐述拍摄皮肤科照片(如皮损、显微镜图片、X线片等)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并逐一阐述摄影理论及其在皮肤科的应用(包括如何采光、对焦、构图、曝光等)。皮肤科医师通过提高摄影技术,真实准确记录皮肤疾病诊疗过程,为皮肤医学研究提供真实、形象的影像资料,为科研成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学研究、提高教学效率、开展学术交流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基础 摄影应用 皮肤病摄影
原文传递
数码技术与皮肤病学 被引量:5
8
作者 崔勇 杨森 张学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1-62,共2页
皮肤病学是一门形态学的临床二级学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对皮肤病的形态学要求均很高。近年来数码技术发展迅速,与皮肤病学密切联系,逐渐形成数码皮肤病学这一新型领域。数码皮肤病学涵盖数码摄影、数码暗房、数码评估、数码发布及... 皮肤病学是一门形态学的临床二级学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对皮肤病的形态学要求均很高。近年来数码技术发展迅速,与皮肤病学密切联系,逐渐形成数码皮肤病学这一新型领域。数码皮肤病学涵盖数码摄影、数码暗房、数码评估、数码发布及远程皮肤病学等一系列内容。该文对数码皮肤病学的相关内容作一简要介绍,展望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码技术 皮肤病学 远程皮肤病学
下载PDF
皮肤屏障功能及其与封包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胡素娟 闻雷雷 崔勇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年第1期39-43,共5页
本文以封包的定义为着眼点,从皮肤屏障结构、敷料、赋形剂和渗透剂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了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封包对皮肤屏障功能的作用,同时对封包在皮肤病治疗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因此,可能会对皮肤屏障功能及... 本文以封包的定义为着眼点,从皮肤屏障结构、敷料、赋形剂和渗透剂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了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封包对皮肤屏障功能的作用,同时对封包在皮肤病治疗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因此,可能会对皮肤屏障功能及其与封包的关系提供新的认识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屏障功能 封包 水合作用 皮肤病
下载PDF
远程皮肤病学的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12
10
作者 崔勇 W.P. Daniel Sue +2 位作者 Mark D.P. Davis Mark R. Pittelkow 张学军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29-831,共3页
远程医学泛指应用远程通讯技术交换医学信息,以达到诊断、咨询、治疗和教学目的。远程放射学、远程病理学和远程皮肤病学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远程医学领域。文中对远程皮肤病学的发展简史、现状和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关键词 远程皮肤病学 现状 展望
原文传递
中国皮肤遗传病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学军 陈建军 高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8-414,共7页
目前因遗传导致的皮肤病有300多种,其中170多种单基因皮肤病已确定致病基因,近100多种单基因皮肤病和多基因皮肤病已经基因定位。近几年来我国皮肤遗传病研究也取得了飞速发展,如发现家族性多发性毛发上皮瘤和原发性红斑肢痛症的致病基... 目前因遗传导致的皮肤病有300多种,其中170多种单基因皮肤病已确定致病基因,近100多种单基因皮肤病和多基因皮肤病已经基因定位。近几年来我国皮肤遗传病研究也取得了飞速发展,如发现家族性多发性毛发上皮瘤和原发性红斑肢痛症的致病基因,成功进行了汉族人群银屑病和白癜风易感基因的定位,为搜寻其易感基因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皮肤病 单基因疾病 多基因疾病 基因
下载PDF
皮肤屏障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2
作者 张书婷 杨春俊 杨森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6年第12期110-112,共3页
皮肤是最直接与外界接触的器官,覆盖于整个体表,起到了重要的屏障作用:一方面保护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免受外界环境中的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有害因素的侵袭,另一方面防止组织内的各种营养物质、水分、电解质丧失,从而保持机... 皮肤是最直接与外界接触的器官,覆盖于整个体表,起到了重要的屏障作用:一方面保护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免受外界环境中的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有害因素的侵袭,另一方面防止组织内的各种营养物质、水分、电解质丧失,从而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减少皮肤疾病的发生。皮肤屏障不仅受角质细胞及其脂质结构改变的影响,还受金属离子、各种酶类及激素的调节。经常暴露于干燥环境、紫外线、毒物、微粒等外源性刺激可能造成皮肤角质层完整性受到破坏,最终导致皮肤屏障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屏障功能 皮肤结构因素 内在因素 环境因素
下载PDF
皮肤血管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许康(综述) 张学军 杨森(审校)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皮肤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血管性肿瘤,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家族性血管瘤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血管瘤的内皮细胞来源于胎盘,基因突变引起内皮前体细胞克隆扩增,从而导致血管瘤的快速增殖,而内皮细胞的凋亡是血管瘤自发性消退的重要... 皮肤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血管性肿瘤,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家族性血管瘤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血管瘤的内皮细胞来源于胎盘,基因突变引起内皮前体细胞克隆扩增,从而导致血管瘤的快速增殖,而内皮细胞的凋亡是血管瘤自发性消退的重要原因。血管瘤的发生发展受到增殖相关因子和凋亡相关因子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基因突变 增殖 凋亡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袁锋(综述) 王培光(审校) +1 位作者 杨森(审校) 张学军(审校)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年第12期981-983,共3页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是一种多病因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真皮乳头层大量的淀粉样蛋白沉积。本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存在遗传异质性。最新的遗传学研究将其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lq23和染色体5p13.1-q11.2两个区域。临床上...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是一种多病因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真皮乳头层大量的淀粉样蛋白沉积。本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存在遗传异质性。最新的遗传学研究将其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lq23和染色体5p13.1-q11.2两个区域。临床上主要分为丘疹型(苔藓样)、斑疹型、结节型(肿胀型)和家族性原发性限局性皮肤淀粉样变。皮损好发于两小腿胫前、臂外侧、背部、大腿、躯干和颈部。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针头大小的褐色班点,渐变为针头样丘疹,以后发展为苔藓状或结节状或皮肤异色,可伴有剧烈瘙痒。本文就其遗传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淀粉样蛋白 发病机制
下载PDF
趋化细胞因子与过敏性皮肤病 被引量:16
15
作者 何平平 谭锦泉 张学军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1年第5期268-271,共4页
迄今发现 40多种趋化细胞因子、2 0多种趋化细胞因子受体。在过敏性皮肤病中 ,RANTES和eotaxin是最重要的吸引嗜酸粒细胞的趋化细胞因子。本文主要介绍趋化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在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作用以及针对趋化细胞因子治疗的新策略。
关键词 过敏性皮肤病 趋化细胞因子 CCF 受体
下载PDF
遗传性皮肤松弛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路顺(综述) 王培光(审校) +2 位作者 刘建军 (审校) 张学军(审校)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9年第3期197-199,共3页
遗传性皮肤松弛症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个富含弹性纤维组织器官的遗传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皮肤松弛。该病有三种临床类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隐性遗传,致病基因分别为弹性蛋白基因,Fibulin5(FBLN5)基因,Fib... 遗传性皮肤松弛症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个富含弹性纤维组织器官的遗传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皮肤松弛。该病有三种临床类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隐性遗传,致病基因分别为弹性蛋白基因,Fibulin5(FBLN5)基因,Fibulin4(FBLN4)基因和ATP7A基因。该病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显性遗传型主要影响美容,预后较好,隐性遗传型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松弛症 弹性蛋白基因 Fibulin5基因 Fibulin4基因 ATPTA基因
下载PDF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邵莉梅 张学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1年第4期259-261,共3页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LIS)又称Jessner-Kanof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良性淋巴细胞浸润性疾病,病程中可有自发性缓解倾向,但可复发。该病较少见,好发于成人,儿童也可累及,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本文就LIS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 病因 治疗
下载PDF
SLE皮肤基底膜带自身抗体靶抗原的研究
18
作者 高昱 张学军 +5 位作者 刘江波 王再兴 刘金丽 陈珊宇 王红艳 杨森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89-290,共2页
目的 了解SLE皮肤基底膜带自身抗体 (BMZ Ab)靶抗原 ,并与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相关抗原进行比较。方法 以人皮肤提取物为抗原 ,免疫印迹 (IB)检测 47例SLE及对照的 14例大疱性类天疱疮 (BP)、2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EBA)患者血清中... 目的 了解SLE皮肤基底膜带自身抗体 (BMZ Ab)靶抗原 ,并与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相关抗原进行比较。方法 以人皮肤提取物为抗原 ,免疫印迹 (IB)检测 47例SLE及对照的 14例大疱性类天疱疮 (BP)、2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EBA)患者血清中IgG型自身抗体。 结果  2 9/4 7例SLE血清IgG型自身抗体与表皮和 /或真皮抗原反应 ,其中 14 /4 7例单纯结合 180kD、14 5kD、13 0kD、97kD、85kD、75kD、66kD表皮抗原 ,8/4 7例单纯结合 115kD、2 90kD真皮抗原 ,7/4 7例同时结合上述不同分子量真、表皮抗原。 11/14例BP血清结合 2 3 0kD、180kD、165kD、13 0kD、115kD、97kD表皮抗原。 2例EBA血清结合 2 90kD真皮抗原。结论 SLEBMZ Ab靶抗原存在明显异质性。SLE与多种自身免疫性大疱病BMZ抗原交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基底膜带自身抗体 靶抗原 免疫印迹
下载PDF
22MHz高频超声在健康人群中皮肤声像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谢雄风 高金平 +2 位作者 汤华阳 杨森 张学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13-1717,共5页
目的用无创高频超声自动测量中国健康人群各年龄组皮肤厚度、皮肤回声密度及皮肤声像图研究。方法应用22 MHz高频超声分别对830例健康人群前额、面颊、前臂、手背、手掌、腹部、小腿、脚背8个不同解剖部位进行自动测量皮肤厚度、皮肤回... 目的用无创高频超声自动测量中国健康人群各年龄组皮肤厚度、皮肤回声密度及皮肤声像图研究。方法应用22 MHz高频超声分别对830例健康人群前额、面颊、前臂、手背、手掌、腹部、小腿、脚背8个不同解剖部位进行自动测量皮肤厚度、皮肤回声密度及皮肤声像图观察,并详细记录各组数据。结果 22 MHz高频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皮肤各层结构:表皮层为一线状高回声,真皮层为中等回声,真皮下层可见管状低回声的皮下静脉,皮下脂肪层为低回声,浅筋膜为规则纵向走行的线状高回声。部位不同、性别不同均影响皮肤厚度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面颊与手掌、前臂与手背、小腿与脚背,其它部位两两之间皮肤回声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脚背部,其它部位性别不同其皮肤回声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2 MHz高频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皮肤各层结构及精确地测量皮肤厚度和皮肤回声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超声 自动测量 皮肤厚度 皮肤回声密度 皮肤声像图
下载PDF
皮肤屏障修复剂对敏感性皮肤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瑶池 辛聪 +2 位作者 柳梦婷 高金平 杨森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50-1255,共6页
目的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评价以修复皮肤屏障为目的皮肤屏障修复剂在敏感性皮肤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随机入选80例敏感性皮肤患者为病例组,5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均使用皮肤屏障修复剂,在使用前、... 目的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评价以修复皮肤屏障为目的皮肤屏障修复剂在敏感性皮肤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随机入选80例敏感性皮肤患者为病例组,5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均使用皮肤屏障修复剂,在使用前、使用后14、28 d进行随访观察,并由医生根据患者皮损改变、皮肤无创性检测结果等指标差异做出评估,同时全部受试者进行自我评估。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敏感性皮肤患者连续使用皮肤屏障修复剂28 d后经表皮失水量、角质层含水量、皮肤弹性均有改善(P<0.05),改善率分别为92.0%、76.0%、65.3%;对照组较使用前表皮油脂含量减少和皮肤弹性增强(P<0.05)。两组受试者VISIA红区无良好改善。医生评估敏感性皮肤患者干燥、潮红等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情况均好转。89.3%受试者自我评估满意度较高,未观察到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结论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对治疗敏感性皮肤病有显著的临床功效;对临床治疗敏感性皮肤过程有事半功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屏障修复剂 敏感性皮肤 无创性检测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