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媒体技术结合案例实操在整形美容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朱飞 李心怡 +2 位作者 李小静 张林 宁金龙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6年第4期80-81,85,共3页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有许多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学。而"案例教学法"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整形美容外科教学更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对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应用于整形美容外科教学取...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有许多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学。而"案例教学法"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整形美容外科教学更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对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应用于整形美容外科教学取得的良好效果,值得进一步总结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案例教学法 整形美容外科 教学
下载PDF
整形外科病房分离菌株的种类及常见菌株的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丁晓红 邵宜波 沈继录 《安徽医药》 CAS 2011年第4期450-451,共2页
目的了解整形外科病房分离细菌的种类及耐药性。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仪,检测2007~2009年间整形外科病房分离的菌株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的敏感性。结果 3年共分离菌株26株、11种细菌,切口创面分泌物或脓液23例,占88.5%;其中... 目的了解整形外科病房分离细菌的种类及耐药性。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仪,检测2007~2009年间整形外科病房分离的菌株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的敏感性。结果 3年共分离菌株26株、11种细菌,切口创面分泌物或脓液23例,占88.5%;其中革兰阴性菌14株,占53.8%,革兰阳性菌12株,占46.2%。以葡萄球菌最多,占42.3%;葡萄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72.7%,占总菌株的30.8%。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性在30%以上,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极其敏感、耐药率为0。结论整形外科病房分离菌株种类较多,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多见;该类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的耐药性较高,但无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形外科 分离菌株 耐药性
下载PDF
保留部分阴蒂包皮的阴蒂肥大缩小整形术效果分析
3
作者 柳芳 孔亚男 +2 位作者 张林 丁浩 赵宇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31-33,共3页
目的:观察保留部分包皮的阴蒂肥大缩小整形术的手术效果,并对阴蒂肥大缩小整形术的手术策略进行分析。方法:2009年1月-2022年12月,笔者对8例阴蒂肥大患者采用保留阴蒂背侧神经血管束并保留阴蒂9点钟至3点钟方向部分包皮的方法,用背部正... 目的:观察保留部分包皮的阴蒂肥大缩小整形术的手术效果,并对阴蒂肥大缩小整形术的手术策略进行分析。方法:2009年1月-2022年12月,笔者对8例阴蒂肥大患者采用保留阴蒂背侧神经血管束并保留阴蒂9点钟至3点钟方向部分包皮的方法,用背部正中、冠状沟以远半圆形皮瓣形成新阴蒂的阴蒂头。结果:8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血肿、阴蒂坏死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1年,患者均对阴蒂外形满意,阴蒂感觉良好,无过度敏感、勃起疼痛症状,2例成年患者婚后可正常性生活。结论:对阴蒂肥大患者采用保留阴蒂背侧神经血管束并保留阴蒂部分包皮的手术方法,能避免术后阴蒂直接受到摩擦,可保留术后阴蒂感觉及作为性器官的功能,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蒂肥大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阴蒂整形术 小阴唇成形术 背侧神经血管束 女假两性畸形
下载PDF
尿道下裂术后多发尿瘘的显微外科修复 被引量:4
4
作者 丁浩 汪春兰 +2 位作者 曹东升 李小静 宁金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7-228,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尿道下裂术后多发尿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尿道下裂术后多发尿瘘32例。对于直径<2mm的瘘孔采用单纯三层缝合法,>2mm采用局部皮瓣修复,其中Z形皮瓣修复瘘孔10个,Y-V皮瓣15个,...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尿道下裂术后多发尿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尿道下裂术后多发尿瘘32例。对于直径<2mm的瘘孔采用单纯三层缝合法,>2mm采用局部皮瓣修复,其中Z形皮瓣修复瘘孔10个,Y-V皮瓣15个,旋转皮瓣18个,对于反复手术、瘘孔大或多个彼此邻近的瘘孔且局部瘢痕明显的复杂性尿瘘,则切除瘘孔及瘢痕组织并行尿道重建术,应用阴茎背侧皮瓣尿道成形2例,阴囊皮瓣尿道成形4例。结果除1例应用局部皮瓣修复、1例应用阴囊皮瓣尿道重建因皮瓣远端坏死再次出现尿瘘外,其余均获满意效果。结论根据尿瘘大小、部位及局部具体情况,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选择血供丰富皮瓣修复尿道下裂术后多发尿瘘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下裂/外科学 手术后并发症 尿瘘/外科学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颅面骨缺损整形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卓雷 汪春兰 +1 位作者 赵宇 范新宇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93-95,共3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作技术在颅面骨缺损修补中的整形美容效果。方法:2003年9月至2011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颅面骨缺损患者9例,所有患者均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修补,术前行头颅薄层CT扫描并...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作技术在颅面骨缺损修补中的整形美容效果。方法:2003年9月至2011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颅面骨缺损患者9例,所有患者均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修补,术前行头颅薄层CT扫描并分别在计算机上进行三维重建,其数据传送至厂家,制作出个性化三维植入体,修补颅面骨的缺损。结果:将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于颅面骨缺损的整形修复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患者的头面部形状与生理状态接近,美容效果好。结论: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修补颅面骨缺损可以获得很好的整形美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技术 颅面骨缺损 整形
下载PDF
桦木酸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侵袭和胶原合成
6
作者 唐悦玲 李心怡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658-663,共6页
目的研究桦木酸(betulinic acid,BA)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侵袭和胶原合成的影响并探讨分子作用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切除的瘢痕疙瘩组织,采取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细胞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 目的研究桦木酸(betulinic acid,BA)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侵袭和胶原合成的影响并探讨分子作用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切除的瘢痕疙瘩组织,采取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细胞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处理组(溶剂对照组)和BA处理组。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5-乙炔基-2’-脱氧尿苷(5-ethynyl-2’-deoxyuridine,EdU)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法测细胞侵袭。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c-myc和cyclin D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Ⅰ,ColⅠ)、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DMSO处理组相比,BA处理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降低,细胞凋亡率上升,细胞侵袭水平下降,胶原合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DMSO处理组相比,BA处理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降低,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表达水平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桦木酸通过下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侵袭和胶原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成纤维细胞 桦木酸 转化生长因子-β
下载PDF
输卵管显微复通术中较大面积浆膜缺损的整形修复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志林 汪春兰 +3 位作者 赵宇 曹东升 丁浩 王帮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4-235,共2页
目的探讨整形外科技术修复输卵管显微复通术中较大面积浆膜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在绝育术后要求行输卵管显微复通术的患者中,对其中因采用Pom eroy改良法绝育术式而造成输卵管浆膜有较大面积缺损的56例患者,根据浆膜缺损面积的大... 目的探讨整形外科技术修复输卵管显微复通术中较大面积浆膜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在绝育术后要求行输卵管显微复通术的患者中,对其中因采用Pom eroy改良法绝育术式而造成输卵管浆膜有较大面积缺损的56例患者,根据浆膜缺损面积的大小分别采用Z成形、旋转浆膜瓣及腹膜游离移植3种不同的修复方法进行修复。结果经随访,56例患者行输卵管显微复通术后,复通率100%(56例),其中宫内受孕率85.7%(48例),异位妊娠率1.8%(1例),至今未受孕患者共7例,行输卵管造影检查显示管腔形态完整、通畅。结论根据整形外科修复原理,应用Z成形、旋转浆膜瓣及腹膜游离移植3种方法可修复输卵管浆膜较大面积的缺损,使输卵管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避免复通术后粘连,有效提高复孕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外科学 浆膜/损伤 浆膜/外科学 绝育逆转
下载PDF
心理护理干预在整形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娟 《大医生》 2018年第6期163-164,共2页
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在整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接受整形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心理护理干预),各50例。比较分析两组整形手术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以... 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在整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接受整形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心理护理干预),各50例。比较分析两组整形手术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心理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均有所改善,观察组心理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够减少整形患者内心的恐惧,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整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护理干预 整形患者 应用价值
下载PDF
自体肋软骨结合硅胶假体整形术与鼻中隔偏曲合并歪鼻同期矫正术对外伤性歪鼻美学改善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叶凡 高翔 +2 位作者 黄海年 朱秋璇 朱飞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87-91,共5页
目的 对比自体肋软骨结合硅胶假体整形术与鼻中隔偏曲结合歪鼻同期矫正术对外伤性歪鼻美学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外伤性歪鼻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整形组(自体肋软骨结合硅... 目的 对比自体肋软骨结合硅胶假体整形术与鼻中隔偏曲结合歪鼻同期矫正术对外伤性歪鼻美学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外伤性歪鼻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整形组(自体肋软骨结合硅胶假体整形术)、矫正组(鼻中隔偏曲结合歪鼻同期矫正术),每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鼻形态改善指标、鼻通气功能、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鼻梁偏斜角度、鼻尖突出度及鼻额角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整形组大于矫正组。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鼻腔容积、鼻腔最小横截面积及鼻腔呼气吸气阻力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整形组手术前后鼻腔容积、鼻腔最小横截面积的差值大于矫正组,鼻腔呼气吸气阻力的差值小于矫正组。两组术后总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伤性歪鼻患者采用自体肋软骨结合硅胶假体整形术在改善鼻形态、鼻腔容积方面优于鼻中隔偏曲结合歪鼻同期矫正术,在鼻腔最小横截面积、鼻腔呼气吸气阻力、满意度及安全性方面两种手术方式效果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歪鼻 自体肋软骨 硅胶假体整形术 鼻中隔偏曲 歪鼻同期矫正术 美学效果
下载PDF
重睑伴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整形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红红 汪春兰 赵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9-410,共2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重睑并有不同部位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整复技术及效果。方法根据分裂痣大小、部位及与重睑皱襞关系,灵活设计带皮下蒂的弧形皮瓣、全上睑皮瓣、L型皮瓣、颞侧滑行皮瓣等手术整复。结果9例患者痣块切除术后利用皮瓣Ⅰ期修复,... 目的探讨先天性重睑并有不同部位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整复技术及效果。方法根据分裂痣大小、部位及与重睑皱襞关系,灵活设计带皮下蒂的弧形皮瓣、全上睑皮瓣、L型皮瓣、颞侧滑行皮瓣等手术整复。结果9例患者痣块切除术后利用皮瓣Ⅰ期修复,皮瓣成活,重睑皱襞形态良好,外观满意。结论重睑伴眼睑分裂痣切除术后,眼睑皮肤缺损和重睑皱襞形态改变可通过合理设计应用皮瓣加以整复,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睑/外科学 痣/外科学
下载PDF
自体肋软骨联合假体行综合鼻整形术疗效探讨 被引量:5
11
作者 卫爱侠 李小静 王明刚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9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自体肋软骨联合假体行综合鼻整形术的效果。方法:选择安徽维多利亚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25例行自体肋软骨联合假体综合鼻整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手术前后鼻部形态、美学角度改善效果、术后1个月切口愈合程度... 目的:探讨自体肋软骨联合假体行综合鼻整形术的效果。方法:选择安徽维多利亚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25例行自体肋软骨联合假体综合鼻整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手术前后鼻部形态、美学角度改善效果、术后1个月切口愈合程度、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对鼻外形的满意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时间为(9.24±2.35)d;术后1个月切口Ⅰ级愈合率为88.00%(22/2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0%(1/25);术后鼻尖旋转度、鼻尖下小叶饱满度、鼻形、鼻孔直径的满意情况评分分别为(9.35±0.56)分,(8.57±1.34)分,(8.62±1.09)分,(8.93±1.05)分;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鼻尖高度、鼻尖突出度、鼻额角均升高,鼻尖两顶间距离和鼻唇角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肋软骨联合假体行综合鼻整形术能够改善患者鼻部外观形态,提升患者对鼻部外形的满意度,有一定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肋软骨 假体 综合鼻整形术 鼻部形态 满意度
下载PDF
miR-148b-3p调控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心怡 李茜 +1 位作者 张伟 李小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34-1539,共6页
目的分析miR-148b-3p对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Real-time PCR分析人瘢痕疙瘩来源成纤维细胞(HKF)和正常人成纤维细胞(NFs)中miR-148b-3p和SPARC的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 目的分析miR-148b-3p对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Real-time PCR分析人瘢痕疙瘩来源成纤维细胞(HKF)和正常人成纤维细胞(NFs)中miR-148b-3p和SPARC的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蛋白表达水平。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分析miR-148b-3p和SPARC对HKF增殖的影响。使用在线分析软件预测miR-148b-3p的靶基因,随后构建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分析miR-148b-3p与靶基因的靶向结合位点。结果miR-148b-3p在HKF中低表达,SPARC在HKF中高表达。在HKF细胞中转染miR-148b-3p能够下调SPARC的表达,并抑制细胞增殖。在线分析软件预测miR-148b-3p能够靶向结合SPARC的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结果进一步证实miR-148b-3p能够靶向作用于SPARC的3′-UTR。在转染miR-148b-3p的HKF中再转染SPARC真核表达质粒,能够抵消miR-148b-3p的作用,恢复细胞增殖能力。结论miR-148b-3p通过靶向作用于SPARC的3′-UTR,抑制其表达,抑制HKF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 miR-148b-3p 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 增殖
下载PDF
3M免缝胶带粘合针对性护理在整形外科面部裂伤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3
作者 卢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0058-0060,共3页
探究3M免缝胶带粘合伤口在整形外科面部裂伤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以2021年8月~2022年4月我院整形外科收入的颜面部裂伤的患儿76例为调查对象,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采用临床上常规治疗措施和护理干预方法,观察... 探究3M免缝胶带粘合伤口在整形外科面部裂伤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以2021年8月~2022年4月我院整形外科收入的颜面部裂伤的患儿76例为调查对象,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采用临床上常规治疗措施和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采用3M免缝胶带粘合对患儿的伤口进行护理和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切口愈合时间及两组患儿出现切口红肿、化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出现切口红肿、化脓、二次清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M免缝胶带固定伤口能明显促进伤口愈合,缩短切口的愈合时间,减少伤口红肿、化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配合度和舒适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M免缝胶带 切口愈合时间 清创缝合 并发症 面部裂伤
下载PDF
人文护理在整形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14
作者 王娟 高照 +2 位作者 王维玲 金将 刘福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0010-0012,共3页
探究人文关怀护理干预方案的内容,并观察该干预方法在整形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纳入了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我院整形外科所收治的手术治疗的患者74例为调查对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临床上... 探究人文关怀护理干预方案的内容,并观察该干预方法在整形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纳入了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我院整形外科所收治的手术治疗的患者74例为调查对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临床上常规的整形治疗手术及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后焦虑程度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焦虑程度比对照组减轻,对整形外科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文关怀是整体护理的核心内涵,对整形外科手术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服务,能整体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减轻患者在围手术期焦虑、紧张的情绪,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护理 整形外科 满意度 焦虑
下载PDF
SIRT6通过TGF-β1/Smad信号通路调控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侵袭和胶原合成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悦玲 李心怡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616-622,共7页
目的 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6, SIRT6)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侵袭和胶原合成的调控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样本,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SIR... 目的 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6, SIRT6)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侵袭和胶原合成的调控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样本,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SIRT6 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SIRT6蛋白表达水平。采取组织块贴壁法从瘢痕疙瘩组织中分离养成纤维细胞。构建SIRT6重组腺病毒(adenovirus, Ad),感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实现SIRT6过表达。将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Ad-NC组和Ad-SIRT6组。采用RT-qPCR检测SIRT6 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SIRT6、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Ⅰ,ColⅠ)、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SMAD家族成员2/3(SMAD family member 2/3,Smad2/3)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5-乙炔基-2′-脱氧尿苷(5-ethynyl-2′-deoxyuridine, EdU)方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与正常皮肤组织比较,SIRT6在瘢痕疙瘩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空白组和Ad-NC组比较,Ad-SIRT6组中SIRT6表达量显著升高,细胞增殖显著减少,细胞侵袭水平显著降低,ColⅠ、TGF-β1、p-Smad2/3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均P<0.01)。结论 过表达SIRT6通过下调TGF-β1/Smad信号通路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侵袭和胶原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成纤维细胞 SIRT6 TGF-Β TGF-Β1/SMAD信号通路
下载PDF
富含半胱氨酸型酸性糖蛋白在皮肤纤维化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李茜 李小静 李心怡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137-140,共4页
皮肤纤维化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以胶原蛋白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CM)在真皮内过量沉积,进而导致皮肤的增厚或瘢痕过度增生。皮肤较为典型的纤维化病变有硬皮病、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等。研究发现富含半胱氨酸型酸性糖蛋白(SPARC)在多种... 皮肤纤维化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以胶原蛋白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CM)在真皮内过量沉积,进而导致皮肤的增厚或瘢痕过度增生。皮肤较为典型的纤维化病变有硬皮病、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等。研究发现富含半胱氨酸型酸性糖蛋白(SPARC)在多种纤维化病变组织中均存在过表达的情况。SPARC是一种典型的钙结合基质蛋白,能够调节细胞/ECM的相互作用,并影响细胞对生长因子的反应。本文对SPARC在皮肤纤维化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SPARC作为减轻纤维化的潜在靶点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含半胱氨酸型酸性糖蛋白 纤维化 细胞外基质 硬皮病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下载PDF
皮损大部切除术及全厚皮片移植术成功治疗先天性丛状血管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17
作者 董丽萍 朱飞 +2 位作者 陈竹 蔡新颖 肖风丽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3年第4期206-209,共4页
49岁男性患者,左腋窝后侧红褐色斑片、结节49年,伴疼痛40余年。皮肤科情况:左腋窝后侧背部可见一20 cm×12 cm大小的暗红色斑片,上有数个粟粒至黄豆大小暗红色结节,局部有浸润感,边界不清,按压时疼痛加重,压之不褪色。组织病理示:... 49岁男性患者,左腋窝后侧红褐色斑片、结节49年,伴疼痛40余年。皮肤科情况:左腋窝后侧背部可见一20 cm×12 cm大小的暗红色斑片,上有数个粟粒至黄豆大小暗红色结节,局部有浸润感,边界不清,按压时疼痛加重,压之不褪色。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多个小的毛细血管增生性结节,管腔呈“炮弹”状分布;免疫组化染色示CD34、CD31、FLi-1、F8均(+),Ki-67(1%+)。诊断:先天性丛状血管瘤。治疗:局部注射聚桂醇2次后,行皮损大部切除术和全厚皮片移植术。术后2个月移植皮片生长良好,疼痛消失,目前仍在随访中。结合该例对近10年国内外报道的108例丛状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复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丛状 临床表现 组织病理 外科切除术 全厚皮片术移植术
原文传递
重组人内抑素对兔耳创面瘢痕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_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张晓明 余建 +2 位作者 黄学应 邓雪飞 李小静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105,共5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内抑素(rh Endostatin)对兔耳创面瘢痕增生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表达的影响,探讨rh Endostatin抑制瘢痕增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均... 目的观察重组人内抑素(rh Endostatin)对兔耳创面瘢痕增生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表达的影响,探讨rh Endostatin抑制瘢痕增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NS)对照组、rh Endostatin(5 g/L)治疗组和醋酸曲安奈德(TA,40 g/L)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进行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复制,在兔耳腹侧面制作1cm×1cm大小创面。术后第28天,rh Endostatin治疗组瘢痕皮内注射相应浓度rh Endostatin(100μl),NS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隔日1次,共6次;TA对照组瘢痕块内注入相应浓度曲安奈德(100μl),每周1次,共2次;模型组术后不接受处理。术后第47天摄片并收集瘢痕及正常皮肤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TGF-β1和b FGF的表达。结果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术后第47天rh Endostatin治疗组瘢痕皮肤色泽变浅,变软变平,体积减小,与模型组和NS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可见,与模型组和NS对照组相比,rh Endostatin治疗组VEGF和TGF-β1蛋白表达减少,b FGF表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h Endostatin能有效抑制兔耳创面瘢痕增生,其机制可能与rh Endostatin影响VEGF、TGF-β1和b FGF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重组人内抑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_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SP法
原文传递
应用带少许肌袖的背阔肌肌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8
19
作者 曹东升 盛辉 +4 位作者 汪春兰 丁浩 李小静 王邦河 宁金龙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06-1208,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带少许肌袖的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6月~2006年12月,应用带少许肌袖的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修复8例下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25~69岁。其中创面位于足跟3例,足背2例,胫前2例... 目的探讨应用带少许肌袖的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6月~2006年12月,应用带少许肌袖的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修复8例下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25~69岁。其中创面位于足跟3例,足背2例,胫前2例,右小腿鳞癌1例。软组织缺损范围10cm×7cm~18cm×12cm,皮瓣切取范围15cm×8cm~22cm×15cm。结果术后6例皮瓣成活;1例术后2h出现皮瓣血管危象,经探查重新吻合静脉,植皮后成活;1例胫前创面因骨髓炎感染,经引流后皮瓣成活。创面及供区均期愈合。8例患者获随访3~12个月。皮瓣外形满意,无臃肿。供区功能不受影响。结论应用带少许肌袖的背阔肌肌皮瓣移植是修复大面积肢体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阔肌肌皮瓣 下肢 软组织缺损 修复
下载PDF
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的建立及微血管构筑在病理性瘢痕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虎 李小静 +4 位作者 宁金龙 高凤山 董继英 杨小奇 陈敏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6-118,F0003,共4页
目的: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动物模型,应用醋酸曲安奈德局部干预,观察病理性瘢痕新生毛细血管的改变,以探讨微血管构筑在病理性瘢痕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5在安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进行。①选取新西兰大耳... 目的: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动物模型,应用醋酸曲安奈德局部干预,观察病理性瘢痕新生毛细血管的改变,以探讨微血管构筑在病理性瘢痕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5在安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进行。①选取新西兰大耳兔16只随机分为醋酸曲安奈德组和对照组两组(n=8),在兔耳腹侧面制作Φ6m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每耳4孔,共计128孔,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②模型建立后第20天醋酸曲安奈德组给予醋酸曲安奈德5mg/kg,在增生瘢痕组织周围分点注射,每孔0.25mL,间隔3d给药1次,共3次;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③给药前及停药后10,20,50d两组同时取材,每次每只兔耳切取一孔,进行瘢痕大体外观形态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镜下观察。停药后50d光镜下计数瘢痕内微血管数目。结果:15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瘢痕上皮化时间为15~20d,上皮化后20d瘢痕增生高度约为皮肤厚度的3倍,瘢痕约在60d开始自行退变软化,瘢痕增生维持状态最多持续100d。经醋酸曲安奈德干预后的瘢痕色泽变淡,厚度降低,瘢痕持续时间缩短。②瘢痕面积:停药后10,20,50d醋酸曲安奈德组均小于对照组(P<0.01)。③停药后50d瘢痕内微血管数醋酸曲安奈德组少于对照组[(8.5±2.7),(20.2±4.7)个/视野,P<0.01]。结论:①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的建立产生类似人类增生性瘢痕样病理改变。②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出现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生成大量毛细血管,显示微血管的生成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③醋酸曲安奈德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起到一定防治瘢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疾病模型 动物 毛细血管 增生性瘢痕 微血管构筑 病理性瘢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