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等离子体医学及其在皮肤科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常瑞雪 杨春俊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33-1135,共3页
低温等离子体具有高效、安全、无残留和无污染等杀菌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本文就低温等离子体的概念、物理特性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如医疗器械消毒、口腔卫生保健、血液凝固和癌细胞处理等,特别是在皮肤科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等离子体 应用 皮肤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阁 唐利利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1693-1696,共4页
目的探讨巢湖市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新冠疫苗)后皮肤不良反应(CADRs)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就诊的接种新冠疫苗后发生CADRs病人270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0例CADRs病人中男112... 目的探讨巢湖市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新冠疫苗)后皮肤不良反应(CADRs)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就诊的接种新冠疫苗后发生CADRs病人270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0例CADRs病人中男112例(41.48%),女158例(58.52%),年龄范围为4~90岁,年龄(44.04±21.41)岁;CADRs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新冠疫苗接种后7 d内(216例,80.0%);CADRs类型主要包括荨麻疹(85例,31.48%)、接种部位局部红肿(80例,29.63%)、非特异性皮疹(78例,28.89%)等;根据药物不良反应关联度评价,将皮疹表现类型分为很可能、可能及不明确三种,其中很可能的皮疹(80例,29.63%)、可能(177例,65.56%)、不明确(13例,4.81%)。根据引起皮肤不良反应的疫苗种类分为灭活疫苗(142例,52.60%)、重组疫苗(128例,47.40%);引起CADRs的新冠疫苗接种剂次以第1剂次居多(178例,65.92%)。结论接种新冠疫苗后发生的CADRs中,以接种灭活疫苗多见,第1剂次居多,多见于中年女性,临床症状以荨麻疹表现最常见。所有病人经有效治疗均痊愈,且不遗留后遗症。应正确看待疫苗接种引起的CADRs,鼓励全员积极接种疫苗,共筑免疫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新冠灭活疫苗 皮肤不良反应
下载PDF
依法利珠作用机制及其在皮肤科的应用
3
作者 朱铖壵 张安平 张学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9年第4期281-283,共3页
依法利珠是一种新型的单克隆抗体免疫抑制剂,特异地阻断LFA-1,抑制T细胞的功能。2003年10月该药被批准用于成人慢性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治疗。近年来对该药的研究逐渐增多,临床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 依法利珠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含马齿苋及甘草提取物护肤品对敏感性皮肤辅助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4
4
作者 何黎 温海 +12 位作者 徐丽敏 李利 杨春俊 涂颖 李娜 起珏 朱红梅 周爱民 李虹 尹斌 蒋献 刘盛秀 林达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64-366,共3页
目的:评价含马齿苋及水溶性甘草提取物护肤品(商品名:薇诺娜舒敏保湿修复霜及薇诺娜舒敏控油凝露)辅助治疗敏感性皮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治疗前后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对110例敏感性皮肤受试者(干、中性敏感性皮肤受试... 目的:评价含马齿苋及水溶性甘草提取物护肤品(商品名:薇诺娜舒敏保湿修复霜及薇诺娜舒敏控油凝露)辅助治疗敏感性皮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治疗前后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对110例敏感性皮肤受试者(干、中性敏感性皮肤受试者80例,油性敏感性皮肤受试者30例)面部分别外用薇诺娜舒敏保湿修复霜及薇诺娜舒敏控油凝露,每日2次,连续使用1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 d、15 d、30 d分别对受试者皮肤进行皮肤生理功能测试,同时对乳酸试验、皮损恢复情况、受试者对该产品的满意度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30 d后,干性、中性敏感性皮肤组受试者角质层含水量由治疗前71.53%±3.34%增加至74.49%±2.87%,油脂含量由治疗前(74.30±29.19)μg/cm^2增加至(90.01±11.45)μg/cm^2。油性皮肤组受试者含水量由治疗前71.95%±2.34%增加至75.09%±1.67%,油脂含量由治疗前(247.13±41.90)μg/cm^2下降至(223.23±40.19)μg/cm^2,治疗前后比较(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皮肤弹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酸试验分值由治疗前4.39±0.82降至2.58±0.40(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皮肤改善者87例,占79.09%;与使用前相比(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薇诺娜舒敏保湿修复霜及薇诺娜舒敏控油凝露对干、湿性敏感性皮肤有辅助治疗作用,有助于恢复皮肤屏障功能,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敏感性 护肤品 医学 马齿苋 甘草提取物
下载PDF
安徽省宿州地区农村居民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6
5
作者 徐元勇 童志才 +5 位作者 沈善峰 李诚让 郝加虎 尹婧 张学军 叶冬青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6期483-485,共3页
目的 了解安徽省宿州地区农村居民银屑病患病率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宿州地区农村居民进行银屑病现况调查。结果 宿州地区农村居民银屑病总患病率为 1 12 0‰。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 1 15 8‰、1 0 8... 目的 了解安徽省宿州地区农村居民银屑病患病率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宿州地区农村居民进行银屑病现况调查。结果 宿州地区农村居民银屑病总患病率为 1 12 0‰。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 1 15 8‰、1 0 80‰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χ2 =1 12 ,P>0 0 5 )。不同年龄组患病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 ,其中 2 0~6 0岁为银屑病的高发年龄 ,占患病总数 88 4%。春、冬季节为银屑病初发或复发的高发季节 ,分别占 40 86 %、33 34 % ;银屑病的阳性家族史为 2 2 12 % (2 3/10 4)。结论 银屑病的农村居民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流行病学 患病率 宿州
下载PDF
如何拍摄满意的皮肤病皮损临床照片?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政霄 马慧群 +1 位作者 于建斌 崔勇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84-1186,共3页
形态学是皮肤病学的基础。皮肤病摄影作为医学摄影的一个分支,更多注重于客观记录、资料分析、疗效对比、远程会诊、学习和交流。本文阐述拍摄皮肤科照片(如皮损、显微镜图片、X线片等)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并逐一阐述摄影理论及其在皮肤... 形态学是皮肤病学的基础。皮肤病摄影作为医学摄影的一个分支,更多注重于客观记录、资料分析、疗效对比、远程会诊、学习和交流。本文阐述拍摄皮肤科照片(如皮损、显微镜图片、X线片等)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并逐一阐述摄影理论及其在皮肤科的应用(包括如何采光、对焦、构图、曝光等)。皮肤科医师通过提高摄影技术,真实准确记录皮肤疾病诊疗过程,为皮肤医学研究提供真实、形象的影像资料,为科研成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学研究、提高教学效率、开展学术交流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基础 摄影应用 皮肤病摄影
原文传递
149例皮肤浅部真菌病病种及致病病原菌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沈颂科 张书梅 周文明 《安徽医学》 2018年第9期1106-1108,共3页
目的分析皮肤浅部真菌病病种及主要致病菌构成,探讨其在不同情况下的分布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确诊为浅部真菌病的149例患者,收集真菌镜检、培养及菌种鉴定结果。比较分析各病种及致病菌... 目的分析皮肤浅部真菌病病种及主要致病菌构成,探讨其在不同情况下的分布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确诊为浅部真菌病的149例患者,收集真菌镜检、培养及菌种鉴定结果。比较分析各病种及致病菌在不同性别、年龄及气候环境中的分布差异。结果 149例皮肤浅部真菌病患者的临床分型以甲真菌病为主(86例,57. 72%)。皮肤癣菌在菌种构成上占据优势(125例,83. 89%)。女性患者中,甲真菌病患者占69. 05%,高于男性(46. 88%);男性患者中,足癣患者占32. 81%,高于女性(16. 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头癣是10岁以下儿童中最常见的皮肤浅部真菌病,占83. 33%。温暖季节足癣发生率高于寒冷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皮肤浅部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是皮肤癣菌,浅部真菌病病种及病原菌的分布在不同性别、年龄及季节环境等情况下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部真菌病 致病菌 皮肤癣菌
下载PDF
汉族人群皮肤弹性与年龄和部位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程方 高金平 +1 位作者 杨森 张学军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7年第2期61-64,共4页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健康人群的皮肤弹性与年龄和部位的相关性。方法:用无创性皮肤弹性测试仪检测669例中国汉族健康志愿者(平均年龄30.96岁),分别测试前额、左眼角、鼻尖、左鼻唇沟、左颈部、左前臂屈侧、脐周、左胫前皮肤弹性。结果:非...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健康人群的皮肤弹性与年龄和部位的相关性。方法:用无创性皮肤弹性测试仪检测669例中国汉族健康志愿者(平均年龄30.96岁),分别测试前额、左眼角、鼻尖、左鼻唇沟、左颈部、左前臂屈侧、脐周、左胫前皮肤弹性。结果:非暴露部位皮肤弹性相对于面部暴露部位高,参数R1、R4、R9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参数R2、R5、R7随年龄增加而下降,颈部及眼角部位下降最明显,30岁以后下降加快。眼角、鼻唇沟、颈前区、前臂屈侧部位的皮肤随年龄增长表现的更易疲劳。结论:皮肤弹性测试可以无创地量化评价不同年龄,不同部位的人体皮肤弹性,以评估皮肤的老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性 生物力学 皮肤弹性 皮肤弹性测试仪 皮肤老化 部位参数
下载PDF
合肥地区健康成年人群皮肤微循环的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黄燕 李卉 +1 位作者 高金平 杨森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72-1574,共3页
目的分析健康成年人的个体间6处解剖部位的血流值的差异及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采用激光多普勒成像仪检测284例健康成人的面部、耳垂、颈部、前臂伸侧、前臂屈侧及指尖部位的皮肤血流值。结果指尖的血流值最高,面部次之,前臂伸侧... 目的分析健康成年人的个体间6处解剖部位的血流值的差异及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采用激光多普勒成像仪检测284例健康成人的面部、耳垂、颈部、前臂伸侧、前臂屈侧及指尖部位的皮肤血流值。结果指尖的血流值最高,面部次之,前臂伸侧的最低;健康男性的面部和颈部血流值均高于女性(P<0.05);各个年龄组的颈部、前臂伸侧及前臂屈侧的血流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间6处解剖部位的血流值不同,且与性别、年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值 激光多普勒成像仪 性别 年龄
下载PDF
盐裂皮肤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联合应用鉴别诊断表皮下大疱病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森 张学军 +1 位作者 翁孟武 施守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3-14,共2页
本文探讨盐裂皮肤DIF和盐裂皮肤IIF联合应用鉴别诊断表皮下大疱病的价值。20例两种盐裂皮肤免疫荧光均阳性的病例比较表明,盐裂皮肤IIF示抗基底膜带抗体结合表皮侧或真皮侧与盐裂皮肤DIF示免疫反应物(IgG、IgA、... 本文探讨盐裂皮肤DIF和盐裂皮肤IIF联合应用鉴别诊断表皮下大疱病的价值。20例两种盐裂皮肤免疫荧光均阳性的病例比较表明,盐裂皮肤IIF示抗基底膜带抗体结合表皮侧或真皮侧与盐裂皮肤DIF示免疫反应物(IgG、IgA、C_3等)沉积于表皮例或真皮侧的部位基本一致。提示多数情况下盐裂皮肤DIF或IIF均可单独用于表皮下大疱病诊断,两者对比分析可以提高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裂皮肤 间接免疫荧光 表皮下大疱病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儿童真菌性皮肤病菌种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文明 杨森 +3 位作者 张书梅 胡晓莉 孙云仙 朱一元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5期394-395,共2页
目的 了解儿童真菌病病原菌种的分布及菌群动态变化。方法 将儿童真菌病患者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和鉴定。结果 在2 118份儿童真菌标本中,分离出1 101株真菌,阳性率51.98%。皮肤癣菌、酵母菌、霉菌分别占菌株数的80.47%、18.53%和1.00%。... 目的 了解儿童真菌病病原菌种的分布及菌群动态变化。方法 将儿童真菌病患者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和鉴定。结果 在2 118份儿童真菌标本中,分离出1 101株真菌,阳性率51.98%。皮肤癣菌、酵母菌、霉菌分别占菌株数的80.47%、18.53%和1.00%。浅部真菌病中须癣毛癣菌占首位;头癣中以紫色毛癣菌占首位(47.37%)。在20年中,紫色毛癣菌相对稳定,许兰黄癣菌和断发毛癣菌逐年减少,而犬小孢子菌和须癣毛癣菌逐年增多。结论 儿童真菌病病原菌种在20年中有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真菌病 微生物学 儿童 菌种
下载PDF
紫外线与皮肤癌 被引量:8
12
作者 蒋小云 肖风丽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3年第1期28-30,共3页
皮肤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日光中的紫外线是皮肤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紫外线(UV)可直接损伤皮肤细胞DNA,改变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表达,并且紫外线辐射(UVR)所致两种DNA损伤均可导致基因突变启动癌变过程;UVR致皮肤癌的另一重... 皮肤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日光中的紫外线是皮肤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紫外线(UV)可直接损伤皮肤细胞DNA,改变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表达,并且紫外线辐射(UVR)所致两种DNA损伤均可导致基因突变启动癌变过程;UVR致皮肤癌的另一重要机制是诱导免疫抑制,可促进皮肤癌的发展;另外DNA损伤修复不足,UVR诱导的细胞凋亡异常和氧化应激损伤在光致癌的发生发展中也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 基因突变 免疫抑制 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
下载PDF
皮肤血管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许康(综述) 张学军 杨森(审校)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皮肤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血管性肿瘤,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家族性血管瘤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血管瘤的内皮细胞来源于胎盘,基因突变引起内皮前体细胞克隆扩增,从而导致血管瘤的快速增殖,而内皮细胞的凋亡是血管瘤自发性消退的重要... 皮肤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血管性肿瘤,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家族性血管瘤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血管瘤的内皮细胞来源于胎盘,基因突变引起内皮前体细胞克隆扩增,从而导致血管瘤的快速增殖,而内皮细胞的凋亡是血管瘤自发性消退的重要原因。血管瘤的发生发展受到增殖相关因子和凋亡相关因子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基因突变 增殖 凋亡
下载PDF
雅漾活泉水用于499例中国人激光光子术后皮肤护理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徐阳 杨蓉娅 +20 位作者 赵小忠 涂平 孙秋宁 赵俊英 卢忠 陈向东 王秀丽 周展超 许爱娥 杨森 高天文 郝飞 李利 何黎 杨慧兰 高兴华 刘晓明 王玮蓁 沈新 朱晓丹 Sophie Mery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1年第2期80-83,共4页
目的观察雅漾活泉水对中国人激光光子术后皮肤护理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式研究,收集中国13个城市、19所医院、499名有美容需求的病例,采用点阵激光、IPL等进行治疗。激光光子术后即刻开始使用雅漾活泉水,每天使用至少4次,连续7... 目的观察雅漾活泉水对中国人激光光子术后皮肤护理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式研究,收集中国13个城市、19所医院、499名有美容需求的病例,采用点阵激光、IPL等进行治疗。激光光子术后即刻开始使用雅漾活泉水,每天使用至少4次,连续7天,医生和患者分别进行5次和7次记录。通过填写10cm视觉模拟尺和有效性及耐受性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后不适感的改善情况。结果首次使用雅漾活泉水15分钟后所有激光术后不适感的临床症状都有显著改善(P<0.001)。术后第7天评价总有效率达100%,患者刺痛、疼痛、红斑的改善高于80%;84%的患者认为有效和非常有效;99%的患者认为耐受性好。结论雅漾活泉水能减轻中国人激光光子术后皮肤的不适感,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护理 激光术后 雅漾活泉水
原文传递
皮肤基底膜抗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森 张学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1期6-8,共3页
关键词 皮肤基底膜带 抗原 皮肤免疫
下载PDF
干扰素在皮肤病与性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森 汪文男 《安徽医学》 1999年第4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皮肤病 性病 药物疗法 干扰素
下载PDF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邵莉梅 张学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1年第4期259-261,共3页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LIS)又称Jessner-Kanof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良性淋巴细胞浸润性疾病,病程中可有自发性缓解倾向,但可复发。该病较少见,好发于成人,儿童也可累及,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本文就LIS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 病因 治疗
下载PDF
皮肤性病学发展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学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5-157,共3页
近年来,皮肤性病学在皮肤遗传学、皮肤流行病学、皮肤免疫学、皮肤病原生物学、皮肤病临床诊断、药物治疗、光疗法和性传播疾病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皮肤病和少数性病缺乏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手段,每位皮肤性病工作者必... 近年来,皮肤性病学在皮肤遗传学、皮肤流行病学、皮肤免疫学、皮肤病原生物学、皮肤病临床诊断、药物治疗、光疗法和性传播疾病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皮肤病和少数性病缺乏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手段,每位皮肤性病工作者必须面对挑战、广泛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加快新药研发并积极开拓新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性病学 皮肤遗传学
下载PDF
皮肤性病学临床实习教学模式体会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良丹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1年第1期40-42,共3页
皮肤性病学病种多,用文字描述皮肤损害抽象且不易理解。当前在面临升学和择业双重压力下,作为临床小科室,学生在皮肤科的实习效果并不理想。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医学生的需求。本文结合临床实习带教经验,旨在探讨皮肤性病科实习... 皮肤性病学病种多,用文字描述皮肤损害抽象且不易理解。当前在面临升学和择业双重压力下,作为临床小科室,学生在皮肤科的实习效果并不理想。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医学生的需求。本文结合临床实习带教经验,旨在探讨皮肤性病科实习教学的新模式,激发学生对皮肤性病学的兴趣,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合格的皮肤科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性病学 临床实习 教学模式
原文传递
三种分离皮肤方法提取表皮下大疱病相关抗原比较
20
作者 杨森 张学军 +3 位作者 王再兴 王培光 杨春俊 刘江波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4期247-249,共3页
目的 比较提取表皮下大疱病相关抗原的三种分离皮肤方法。方法 采用盐裂法、 E D T A 分离法、热分离法提取真、表皮抗原,免疫印迹检测提取物中抗原的活性,结果 三种方法均可用于 S A B D 抗原的提取,但热分离法在所提取... 目的 比较提取表皮下大疱病相关抗原的三种分离皮肤方法。方法 采用盐裂法、 E D T A 分离法、热分离法提取真、表皮抗原,免疫印迹检测提取物中抗原的活性,结果 三种方法均可用于 S A B D 抗原的提取,但热分离法在所提取抗原的敏感性上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方法。结论 热分离法对抗原活性影响最小,值得优先选择和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病 抗原分离 皮肤分离 盐裂法 EDTA 热分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