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质护理在血液内科病房中的应用分析研究
1
作者 刘永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8期4-6,共3页
进一步深入研究优质护理干预,探讨此新型护理干预服务对血液内科患者的影响。方法:以2021年12月-2022年6月我院血液内科的74例患者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采用抛硬币法进行随机分组,各37例。对照组按照临床常规的护理路径为患者实施干预... 进一步深入研究优质护理干预,探讨此新型护理干预服务对血液内科患者的影响。方法:以2021年12月-2022年6月我院血液内科的74例患者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采用抛硬币法进行随机分组,各37例。对照组按照临床常规的护理路径为患者实施干预,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及两组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对血液内科相关的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更优(P0.05),观察组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7.3%远高于对照组8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当前新型的临床干预模式,优质护理服务在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降低住院期间并发症、稳定患者情绪、提高遵医行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的开展,有利于医院满意度的提升,表明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护理 健康知识 满意度 血液内科
下载PDF
血液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
2
作者 刘晓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118-120,共3页
探究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因素的干预方法与管理对策,并探究该干预方法对血液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方法:研究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血液科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86例为调查对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 探究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因素的干预方法与管理对策,并探究该干预方法对血液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方法:研究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血液科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86例为调查对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治疗和血液内科护理安全管理,观察组实施血液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及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接受血液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3%低于对照组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能有效降低血液内科患者出现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内科 护理风险 发生率 满意度
下载PDF
PBL教学模式在内科学教学中的探讨 被引量:16
3
作者 杨明珍 黄震琪 +2 位作者 王霖 李庆生 刘沁华 《安徽医学》 2011年第7期1003-1004,共2页
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由多学科教学人员组成管理小组,从培训教师到实施过程直至最后的教学评价,有一整套严格的教育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真实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 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由多学科教学人员组成管理小组,从培训教师到实施过程直至最后的教学评价,有一整套严格的教育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真实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教学 LBL教学 内科学 教学方法
下载PDF
NLRC4介导的炎症小体通路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关系及治疗前景
4
作者 许婷婷 汪万杰 +1 位作者 鲍静 夏瑞祥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1-508,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NLRC4 mRNA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骨髓液中的相对表达及临床意义,探究NLRC4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以此指导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及临床预后的评估。方法:通过MMRF数据库及GTEx数据库比较... 目的:通过分析NLRC4 mRNA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骨髓液中的相对表达及临床意义,探究NLRC4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以此指导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及临床预后的评估。方法:通过MMRF数据库及GTEx数据库比较炎症小体在骨髓瘤患者与正常对照中的表达差异及生存相关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法检测2023年1月至2023年9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6例初诊骨髓瘤患者及19例治疗后骨髓瘤患者的骨髓液与28例正常志愿者外周血中炎症小体的表达,分析各炎症小体mRNA的表达差异及NLRC4炎症小体的表达与初诊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炎症因子/趋化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和治疗后组相比,除NLRP3外,初诊组中炎症小体mRNA的表达均升高,其中NLRC4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初诊患者中血红蛋白计数、肌酐水平及钙离子水平与NLRC4 mRNA表达水平呈直线相关(P<0.05)。初诊患者中IL-18、CCL-3与NLRC4 mRNA表达水平呈直线相关(P<0.05)。结论:在多发性骨髓瘤中,NLRC4炎症小体呈高表达,并通过促进炎症因子/趋化因子IL-18、CCL-3的生成及释放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对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案的制定及临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炎症小体 NLRC4 治疗方案 临床预后
下载PDF
替加环素挽救性治疗血液病合并重症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夏亮 鲍静 夏瑞祥 《安徽医学》 2018年第9期1109-1111,共3页
目的观察替加环素挽救性治疗血液病合并重症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7例血液病合并重症感染患者,回顾性分析使用替加环素挽救性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抗感染疗效... 目的观察替加环素挽救性治疗血液病合并重症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7例血液病合并重症感染患者,回顾性分析使用替加环素挽救性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抗感染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27例患者总有效18例,其中痊愈7例(25. 93%),显效5例(18. 52%),有效6例(22. 22%),总有效率为66. 67%。常规剂量患者总有效率为68. 75%,加倍剂量总有效率为63. 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31);粒细胞缺乏患者总有效率为53. 33%,非粒细胞缺乏患者总有效率为83. 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9);经验性抗感染患者总有效率为68. 42%,目标治疗总有效率为62. 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32)。13例患者检出病原菌,分离病原菌28株,多重药耐(MDR)菌9株,ESBLs菌3株。6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3例,心律失常2例,胆红素升高1例,多可耐受。结论替加环素挽救性抗感染治疗疗效较好,对MDR G-菌具有较高敏感性,但加倍剂量患者未观察到更高疗效。替加环素不良反应较轻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替加环素 重症感染 挽救性治疗
下载PDF
基于微课PBL教学法在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沁华 梁兴林 +3 位作者 赵珉 许敏 许龙 夏瑞祥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24期17-20,共4页
目的以分组研究的形式对微课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PBL)在内科临床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19年11月-2020年6月,选取我院共80例内科临床实习生作为此项研究的人群。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均等分组,依次设为参照组(n=40)以及观察组... 目的以分组研究的形式对微课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PBL)在内科临床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19年11月-2020年6月,选取我院共80例内科临床实习生作为此项研究的人群。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均等分组,依次设为参照组(n=40)以及观察组(n=40),参照组开展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组开展基于微课PBL教学模式,教学结束后,以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为指标评价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理论成绩、病例分析依次为(85.12±2.14)分、(85.10±1.02)分,高于参照组的(74.52±2.14)分、(73.42±1.21)分,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教学满意度为95%,高于参照组的80%,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微课PBL教学模式引入内科临床教学,可很大程度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微课 PBL教学模式 内科 考核成绩 教学质量 教学满意度
下载PDF
地西他滨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夏瑞祥 蔡学杰 《安徽医药》 CAS 2006年第12期900-901,共2页
关键词 脱氧杂氮胞苷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恶性血液病
下载PDF
健康教育路径对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干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陶丽 吴卫琴 +1 位作者 杨娅娟 李惠萍 《临床护理杂志》 2013年第6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对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早期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置管前、置管后的宣教和出院指导;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比较...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对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早期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置管前、置管后的宣教和出院指导;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置管后10天内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置管后11~30天,干预组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和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可以有效预防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教育路径 血液肿瘤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 静脉导管(PICC)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和蛋白C的检测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建尧 曾庆曙 +2 位作者 杜爱梅 任立奋 严国维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4年第2期118-119,共2页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和蛋白C的检测黄建尧,曾庆曙,杜爱梅,任立奋,严国维恶性血液病往往伴有止血功能紊乱,而止血功能紊乱的原因甚为复杂,近年来对此问题研究颇多,其中抗凝系统的变化可能起着较为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对...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和蛋白C的检测黄建尧,曾庆曙,杜爱梅,任立奋,严国维恶性血液病往往伴有止血功能紊乱,而止血功能紊乱的原因甚为复杂,近年来对此问题研究颇多,其中抗凝系统的变化可能起着较为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对1991年9月至1992年10月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抗凝血酶Ⅲ C蛋白 恶性
下载PDF
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白细胞减少血液病中的应用
10
作者 任立奋 曾庆曙 +2 位作者 郝思国 汪惠园 蔡学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7年第1期42-43,共2页
对2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于化疗结束后次日应用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100μg·d-1,皮下注射,连用5~7天,最短3天,最长20天。并选择同期恶性血液病化疗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化疗后末梢血WB... 对2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于化疗结束后次日应用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100μg·d-1,皮下注射,连用5~7天,最短3天,最长20天。并选择同期恶性血液病化疗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化疗后末梢血WBC>4.0×109·L-1或ANC>2.0×109·L-1;恢复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化疗后发热并发感染的天数短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组患者中未出现明显副作用。表明rhG-CSF有使化疗后患者末梢血WBC、特别是ANC恢复加快,减少感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减少 药物疗法 白血病 RHG-CSF
下载PDF
皮下注射轮转图在低分子肝素治疗恶性血液病血栓前状态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伟霞 张志红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7年第4期486-488,共3页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轮转图在低分子肝素治疗恶性血液病血栓前状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2例恶性血液病血栓前状态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均接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方法,实验组依据皮下注射轮转图进行注射,比较...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轮转图在低分子肝素治疗恶性血液病血栓前状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2例恶性血液病血栓前状态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均接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方法,实验组依据皮下注射轮转图进行注射,比较两组患者注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血凝状态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患者皮下青紫、硬结的发生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凝状态均显著改善,其中实验组的改善更加明显。结论采用皮下注射轮转图有利于提高低分子肝素对恶性血液病血栓前状态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下注射轮转图 低分子肝素 恶性血液病 血栓前状态
下载PDF
地西他滨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作用
12
作者 夏瑞祥 蔡学杰 《继续医学教育》 2007年第4期11-13,共3页
2004年美国FDA批准胞嘧啶类似物5-氮杂胞苷(5-aza-cytidin)用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以后,第二种新药脱氧杂氮胞苷,又称地西他滨(5-aza-2 deoxycytidine,DCA)问世。DCA属S期特异性药物,与5-氮杂胞苷比较,DCA有其独... 2004年美国FDA批准胞嘧啶类似物5-氮杂胞苷(5-aza-cytidin)用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以后,第二种新药脱氧杂氮胞苷,又称地西他滨(5-aza-2 deoxycytidine,DCA)问世。DCA属S期特异性药物,与5-氮杂胞苷比较,DCA有其独特的特性,通过掺入DNA,而使其成为一个更为有效的低甲基化药物,抑制DNA甲基化转移酶,引起DNA低甲基化和细胞分化或凋亡,在微克分子浓度下,其类似物能引起终末分化和人类白血病细胞克隆性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恶性血液病 5-氮杂胞苷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特异性药物 甲基化转移酶 低甲基化 FDA批准
下载PDF
血清白介素-2受体、白介素-8表达水平对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月蓉 章涵硕 +1 位作者 刘志强 夏海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78-282,共5页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发热患者白介素-2受体(IL-2R)及白介素-8(IL-8)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住院的121例恶性血液病发热患者,将患者分为感染组(61例)和非感染组(60例)同...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发热患者白介素-2受体(IL-2R)及白介素-8(IL-8)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住院的121例恶性血液病发热患者,将患者分为感染组(61例)和非感染组(60例)同时选择无发热和感染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40例)。全部发热患者在入院后和感染控制后实时抽血进行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细胞因子检测,健康体检者在体检时抽血检测。结果:感染组血清中IL-2R水平高于对照组,有极其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感染组血清IL-2R水平高于非感染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5)。基于Spearman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中IL-2R水平与CRP(r=0.557,P<0.001)和IL-8(r=0.479,P<0.001)呈正相关,IL-8水平与CRP呈明显正相关(r=0.318,P<0.001)。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CRP、PCT和IL-2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4(95%CI:0.623-0.806)、0.765(95%CI:0.680-0.851)和0.761(95%CI:0.686-0.836)灵敏度分别为0.705、0.852和0.705,特异度分别为0.717、0.70和0.60;CRP+PCT、CRP+IL-2R、PCT+IL-2R和CRP+PCT+IL-2R联合诊断的AUC分别为0.789(95%CI:0.712-0.866)、0.702(95%CI:0.623-0.782)、0.757(95%CI:0.677-0.838)和0.789(95%CI:0.712-0.866),灵敏度分别为0.738、0.934、0.705和0.738特异度分别为0.840、0.470、0.810和0.840。结论:联合检测CRP、PCT、IL-2R和IL-8有助于恶性血液病感染的诊断,为临床医师初期准确诊断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2受体 白介素-8 恶性血液病 感染
原文传递
miR-141-5p/ZNF705A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源外泌体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作用的机制
14
作者 鲍静 许晗 +3 位作者 汪万杰 许婷婷 戴霁菲 夏瑞祥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514,共9页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细胞源外泌体(exosome,Exo)中miR-141-5p/ZNF705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电镜和NTA粒径分析检测CML患者外周血和K...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细胞源外泌体(exosome,Exo)中miR-141-5p/ZNF705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电镜和NTA粒径分析检测CML患者外周血和K562细胞中的Exo形态大小;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K562细胞的Exo、BMSCs标记分子及黏附蛋白的表达情况;细胞黏附实验检测BMSCs的黏附能力;CCK-8法检测BMSCs活性、萤光素酶实验检测miR-141-5p与ZNF705A结合情况等。结果qRT-PCR结果显示,miR-141-5p表达在CML患者和K562细胞源Exo中均明显降低;qRT-PCR和Western blot等结果表明,CML患者中BMSCs的黏附蛋白CD44和CXCL12表达明显降低,且能够吞噬K562细胞源Exo。进一步发现,与CD34^(+)细胞相比,K562源性Exo能够降低Exo促进的BMSCs中CD44和CXCL12表达和黏附作用;同时,双萤光素酶基因报告等验证miR-141-5p与ZNF705A靶向结合;最后发现通过上调K562细胞源Exo中miR-141-5p的表达,靶向抑制ZNF705A,进而促进BMSCs的活性和黏附功能。结论K562细胞下调Exo中miR-141-5p表达,减少对ZNF705A的靶向抑制,进而抑制BMSCs的黏附功能,从而调控CML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141-5p K562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ZNF705A 外泌体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莪术二酮对凝血酶诱导的人血小板整合素αⅡbβ3活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程紫薇 史寒冰 +2 位作者 刘沁华 夏泉 吴鸿飞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38-2041,共4页
目的研究莪术二酮对凝血酶诱导的人血小板整合素αⅡbβ3活化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志愿者全血制备成洗涤血小板,分别以终浓度100、150、200μmol/L莪术二酮与洗涤血小板共孵育,凝血酶作为诱导剂,以不加莪术二酮的血小板同步处理为对照组... 目的研究莪术二酮对凝血酶诱导的人血小板整合素αⅡbβ3活化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志愿者全血制备成洗涤血小板,分别以终浓度100、150、200μmol/L莪术二酮与洗涤血小板共孵育,凝血酶作为诱导剂,以不加莪术二酮的血小板同步处理为对照组,采用血小板聚集实验检测凝血酶的最佳浓度和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的活化(P-选择素)和整合素αⅡbβ3活化(PAC-1)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Integrinβ3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莪术二酮可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选择素的表达、PAC-1的结合能力以及Talin 1、p-Src、p-Integrinβ3蛋白表达(P<0.05),但莪术二酮的作用弱于阳性药替罗非班(P<0.05)。结论莪术二酮可以通过降低Talin 1和p-Src蛋白表达,从而抑制整合素αⅡbβ3活化,进而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活化发挥抗血小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术二酮 血小板 活化和聚集 整合素αⅡbβ3
下载PDF
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初诊不适合强化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韦梦红 夏海龙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期74-77,共4页
目的 观察VA方案(维奈克拉+阿扎胞苷)治疗初诊不适合强化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3年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VA方案治疗的初治不适合强化疗的AML... 目的 观察VA方案(维奈克拉+阿扎胞苷)治疗初诊不适合强化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3年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VA方案治疗的初治不适合强化疗的AML患者55例,评估该方案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AML患者中位治疗疗程3(1~10)个,第一疗程结束后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完全缓解伴血液学未完全恢复(CR with incomplete blood count recovery,CRi)率为78.2%,微小残留(minimal residual,MRD)转阴率61.8%;CR/CRi率和MRD转阴率均随着疗程增加而逐渐增加,有IDH1/IDH2、NPM1、ASXL1突变及无TP53突变的患者对VA方案的治疗反应较好。中位随访时间9.1(1.2~24.0)个月,生存39例,死亡16例,中位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17.4个月,CR/CRi患者的OS时间显著长于部分缓解或未缓解患者(P<0.001)。几乎所有患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在非血液学不良事件方面,感染最为常见。结论 VA方案在初诊不适合强化疗的AML患者中获得较高的治疗反应率,部分缓解患者可快速获得MRD转阴。IDH1/IDH2、ASXL1、NPM1、TP53突变可能是影响患者疗效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奈克拉 阿扎胞苷 急性髓系白血病 总生存 不良事件
下载PDF
滤泡性淋巴瘤中CH25H和STAT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7
作者 余文慧 段家豪 +1 位作者 刘沁华 吴正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99-1204,共6页
目的探讨CH25H和STAT3在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筛选GEO数据库中FL与正常淋巴结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收集54例FL和2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LH)组织石蜡样本;采用免疫... 目的探讨CH25H和STAT3在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筛选GEO数据库中FL与正常淋巴结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收集54例FL和2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LH)组织石蜡样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石蜡样本CH25H和STAT3的表达,分析其与F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相关性。结果FL中CH25H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淋巴结组织(P<0.01);FL中CH25H mRNA的表达与STAT3呈线性相关(P<0.01);FL中CH25H高表达率为48.1%,明显高于RLH(15.0%,P<0.05);STAT3高表达率为59.3%,明显高于RLH(25.0%,P<0.05);CH25H蛋白表达与FL肿瘤病理分级、临床Ann Arbor分期均明显相关(P均<0.05),在Ki67高表达(≥30%)的FL中CH25H表达较高,而在Ki67低表达的FL中表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25H与患者年龄、性别、有无B症状、CD10、BCL6、BCL2的表达、FLIPI-1评分、淋巴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计数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STAT3蛋白表达与FL肿瘤病理分级、临床Ann Arbor分期、FLIPI-1评分均明显相关(P均<0.05);在Ki67高表达(≥30%)的FL中STAT3表达较高,而在Ki67低表达的FL中表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AT3与患者年龄、性别、有无B症状、CD10、BCL6、BCL2的表达、淋巴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计数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FL中CH25H与STAT3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73,P<0.001)。结论FL中CH25H和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FL病理诊断、病理分级和预后评估的潜在分子标志物;CH25H和STAT3异常表达可能联合参与FL的发生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滤泡性淋巴瘤 CH25H STAT3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8
18
作者 倪婧 王永庆 +4 位作者 张英平 吴炜 曾庆曙 杨明珍 夏瑞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27-432,共6页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l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7例经过化疗的...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l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7例经过化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NLR和PLR的截断点,并根据初次化疗前NLR和PLR将患者分为高比值组和低比值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结果:通过ROC曲线,计算出NLR和PLR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2.915和270.27。单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NLR、PLR对患者的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均有影响。此外,结外受累数量、疾病分期、ECOG评分对疾病的无进展生存有影响。然而,多因素分析显示,仅NLR是影响患者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LR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但并不影响总生存。结论:初诊时NLR和PLR值可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下载PDF
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与地西他滨联合DAG/IAG方案治疗新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0
19
作者 阮敏 龙章彪 +4 位作者 黄震琪 吴炜 梁兴林 梁莉 曾庆曙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388-392,共5页
目的探讨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与地西他滨(DAC)联合预激方案(DAG/IAG)治疗新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诊断的AML40例患者病历资料,其中21例采用DAC联合DAG/IAG方案治疗为A组,另19例采用维奈克拉联合阿... 目的探讨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与地西他滨(DAC)联合预激方案(DAG/IAG)治疗新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诊断的AML40例患者病历资料,其中21例采用DAC联合DAG/IAG方案治疗为A组,另19例采用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方案治疗为B组。所有病例经1个疗程化疗后评估疗效和安全性,获得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者均重复原方案化疗,无效者换其他方案。分析2组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组患者在基线年龄、性别比例、危险度分层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诱导缓解治疗中,2组间反应比较,A组61.90%(13/21)患者达有效(OR,OR为CR+PR),38.09%(8/21)患者达未缓解(NR);B组89.47%(17/19)患者达OR,10.53%(2/19)患者达NR;B组缓解率优于A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B组,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内,A组患者95.24%(20/21)疾病进展,中位无进展生存期5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15.38%。B组患者31.58%(6/19)进展,1年PFS率58.56%。B组无进展生存期优于A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不适合接受标准化疗的AML患者,诱导缓解率、无进展生存期均优于DAC联合DAG/I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脱甲基化 无进展生存期 预后
下载PDF
尾型同源盒基因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鲁海艳 夏海龙 +3 位作者 陈晓文 朱立新 王庆义 程歆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298-302,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同源盒基因CDX1,CDX2和CDX4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或外周血标本51份,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DX1,CDX2和CDX4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和14例正常... 本研究旨在探讨同源盒基因CDX1,CDX2和CDX4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或外周血标本51份,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DX1,CDX2和CDX4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和14例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14例健康成人中未见CDX1,CDX2和CDX4表达,15例缓解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未见CDX1,CDX2和CDX4表达,在初治ALL患者中CDX2的表达率为60.8%,而在治疗缓解后其表达率明显下降(p<0.05);在复发组患者中CDX2表达率又升高(81.8%);CDX2表达与疾病危险分组相关,高危组CDX2阳性率为91.7%,高于标危组45.7%(p<0.05);CDX1和CDX4在初治及复发成人ALL中皆无表达。在初治和复发的成人ALL患者中CDX2表达阳性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低于表达阴性的患者(p<0.05);CDX2表达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短于阴性表达的患者。结论:CDX2表达和成人ALL的发病、复发相关,CDX1和CDX4表达与成人ALL发病及复发无相关性;CDX2表达阳性的患者完全缓解率低,预后不良;CDX2可作为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复发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型同源盒基因 CDX1基因 CDX2基因 CDX4基因 急淋巴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