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BL与LBL在血管外科见习教学中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陈智勇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104-105,共2页
目的:研究"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PBL)"在血管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见习学生10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人。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带教,对照组采用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模式(LBL)带教。课... 目的:研究"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PBL)"在血管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见习学生10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人。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带教,对照组采用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模式(LBL)带教。课后通过统一的出科理论考试和学习效果满意度的调查问卷,比较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调查问卷中,实验组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血管外科临床见习教育中,PBL教学法能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教学法 血管外科 临床见习
下载PDF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外科治疗现状 被引量:21
2
作者 朱化刚 张志功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1期9-12,共4页
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十分常见的疾病,其治疗方法涵盖了从保守疗法(如穿弹力袜压迫治疗、口服迈之灵等药物)到手术(如高位结扎+抽剥及交通静脉结扎等)等诸多手段。近年来,新的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包括硬化剂注射、激光或射频消融术(radio... 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十分常见的疾病,其治疗方法涵盖了从保守疗法(如穿弹力袜压迫治疗、口服迈之灵等药物)到手术(如高位结扎+抽剥及交通静脉结扎等)等诸多手段。近年来,新的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包括硬化剂注射、激光或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obliteration,RFO)治疗等被引入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领域,同时在传统手术技术上出现了以小切口点状剥脱、静脉透光刨吸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 交通静脉结扎 硬化剂注射 RADIOFREQUENCY 交通支结扎 血管外科 传统开放手术 射频消融术 瓣膜功能 外科治疗现状
下载PDF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肺动脉高压 被引量:6
3
作者 高从荣 周汝元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12期947-949,共3页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形成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血管增殖 血栓形成 肺血管床 动脉疾病 血管阻力 发病机制
下载PDF
脾动脉瘤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附52例报告)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志功 朱化刚 +3 位作者 查斌山 谢文涛 魏猛 李俊 《腹部外科》 2015年第6期419-422,共4页
目的探讨开放手术和介入手术在脾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脾动脉瘤病人52例,分为开放手术组24例和介入组28例。比较术前临床参数、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 目的探讨开放手术和介入手术在脾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脾动脉瘤病人52例,分为开放手术组24例和介入组28例。比较术前临床参数、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病人术前临床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放手术组有3例行脾动脉结扎、5例行脾动脉瘤切除、3例行脾动脉重建、13例行脾动脉瘤联合脾切除,全组有3例为急诊手术;介入组中有10例行近心端脾动脉栓塞、14例行近远心端脾动脉栓塞、1例行瘤体内栓塞、2例行支架置入、1例为联合方法,全组有4例为急诊手术,1例为中转开放手术。介入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2/28比7/24,P〈0.05),无死亡病例(0/28比1/24),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4.8±1.4)d和(10.03±2.8)d,PdO.05。结论脾动脉瘤病人采用介入治疗在近期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开放手术,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动脉瘤 介入 手术
下载PDF
下肢浅静脉曲张的外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笪波 宋海屏 《安徽医药》 CAS 2010年第6期724-726,共3页
下肢浅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传统的手术治疗效果肯定,但创伤大、影响美观、恢复较慢。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方法的改进,特别是微创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如激光治疗、腔内电凝、射频消融、透光旋切等。我们可以根... 下肢浅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传统的手术治疗效果肯定,但创伤大、影响美观、恢复较慢。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方法的改进,特别是微创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如激光治疗、腔内电凝、射频消融、透光旋切等。我们可以根据病变的不同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本文就下肢浅静脉曲张的外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 曲张 治疗
下载PDF
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丁洋 万圣云 《安徽医药》 CAS 2008年第4期324-325,共2页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为组织工程血管化及细胞移植修复损伤组织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方法贴壁法分离SD大鼠MSCs进行体外培养和连续传代,采用第四代MSCs,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为组织工程血管化及细胞移植修复损伤组织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方法贴壁法分离SD大鼠MSCs进行体外培养和连续传代,采用第四代MSCs,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otr,bFGF)进行体外诱导,免疫荧光染色方法鉴定内皮细胞,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内皮细胞W-P小体。结果免疫荧光染色证实实验组细胞阳性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到内皮细胞特有的WP小体。结论MSCs可以在体外定向分化为具有血管内皮细胞特性的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诱导 大鼠
下载PDF
肝素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贴附ePTFE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丁洋 万圣云 《安徽医药》 CAS 2008年第8期682-684,共3页
目的应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贴附ePTFE血管壁,并加入肝素共同培养,观察其对细胞贴附效率的影响,探讨提高细胞贴附ePTFE的方法。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MSCs,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 目的应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贴附ePTFE血管壁,并加入肝素共同培养,观察其对细胞贴附效率的影响,探讨提高细胞贴附ePTFE的方法。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MSCs,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otr,bFGF)体外诱导,通过免疫组织荧光染色和电镜鉴定,将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种植于人工血管上并分别加入浓度为0、10、20、30 mg.L-1的肝素培养,每4 h检测内皮细胞贴附率,绘制细胞贴壁曲线。结果获取的MSCs漩涡状生长,诱导后细胞的vWF免疫组织荧光染色呈阳性表达,电镜下可见血管内皮细胞特征性的W-P小体。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在ePTFE的贴附率逐渐升高,于20h时间点达到最高,4组贴壁率分别是88.34%、96.48%、91.98%、85.69%。结论肝素对MSCs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有重要的影响,具有能够有效地提高血管内皮化效率的作用,为人工血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肝素 人工血管 细胞分化
下载PDF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丁洋 万圣云 《医学综述》 2008年第7期987-989,共3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主要存在于骨髓中,在脐血、外周血、脂肪、皮肤等多种组织中也相继分离出MSCs。MSCs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各种不同来源的细胞。目前,MSCs的分离培养、诱导分化及鉴定体系已趋成熟,其在临床应...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主要存在于骨髓中,在脐血、外周血、脂肪、皮肤等多种组织中也相继分离出MSCs。MSCs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各种不同来源的细胞。目前,MSCs的分离培养、诱导分化及鉴定体系已趋成熟,其在临床应用的前景广阔。血管内皮细胞(VECs)来源于中胚层,因此MSCs具有分化为VECs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内皮细胞 细胞分化
下载PDF
周围血管损伤的诊治
9
作者 王华 宋海屏 余昌俊 《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周围血管损伤 治疗 诊断 锐性损伤 钝性损伤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和开放手术治疗疗效比较
10
作者 丁浩 宋海屏 《安徽医药》 CAS 2009年第10期1209-1211,共3页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和开放手术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我科自2001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所有腹主动脉瘤的患者,排除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急诊手术2例和未手术死亡或自动出院的8例,总共30例,其中2001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和开放手术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我科自2001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所有腹主动脉瘤的患者,排除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急诊手术2例和未手术死亡或自动出院的8例,总共30例,其中2001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开放手术患者22例,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腔内治疗患者8例。通过手术过程中死亡率,30 d死亡率、并发症和一年随访中的死亡率、并发症的结果进行总体评价。本项研究经t检验和2χ检验统计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腔内组30 d死亡1例(12.5%)(P=0.440),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明显少于手术组(P<0.001、P<0.001),术后平均禁食时间均较手术组明显缩短(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手术组,一年随访中死亡1例(死亡于非血管原因),无内漏和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手术组30天死亡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腔内组,一年随访无死亡,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在高选择人群研究基础上得出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具有安全、微创的特点,近期疗效较传统开放手术好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血管开放手术 血管腔内治疗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早期疗效评估 被引量:13
11
作者 徐佳波 刘旻 +2 位作者 王伟 徐骏 余康敏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53-656,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腔内血管成形术在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的24例前臂AVF狭窄的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及术后即刻狭窄处内径,对通畅率采用Kaplan...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腔内血管成形术在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的24例前臂AVF狭窄的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及术后即刻狭窄处内径,对通畅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24例患者均获得技术成功,成功率为100%(24/24)。无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及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发生,除1例术后AVF血栓形成,围术期无患者死亡。术后随访3、6、9、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7.50%(21/24)、83.33%(20/24)、79.17%(19/24)、58.33%(14/24)。结论超声引导下PTA治疗AVF狭窄性病变微创、安全,是AVF狭窄性病变的合理治疗方法,近期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狭窄 血管成形术 超声检查 介入性
下载PDF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孙氏手术术后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危险因素分析
12
作者 周志 王元博 +1 位作者 刘建良 林敏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6期0069-0072,共4页
探讨和分析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孙氏手术术后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并分析本中心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术后是否行CRRT治疗将患者分为CRRT组及非CRRT组,通过筛选比较... 探讨和分析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孙氏手术术后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并分析本中心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术后是否行CRRT治疗将患者分为CRRT组及非CRRT组,通过筛选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后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评估术后CRRT使用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手术时间、术前SCr、GFR及术后返回监护室HCT等存在差异。对这些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手术时间及术后返回监护室HCT是A型主动脉夹层孙氏手术术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型主动脉夹层孙氏手术术后CRRT治疗与年龄、手术时间及术后返回监护室HCT相关,临床实践中应重点规避相关危险因素以减少术后CRRT使用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孙氏手术 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后P-选择素和内皮素1的表达 被引量:7
13
作者 江涛 余昌俊 +2 位作者 陈智勇 余康敏 陈昌裕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66-868,共3页
选择行血管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PAD)患者20例,比较术前和术后1、6、24 h及2周患者静脉血浆P-选择素和内皮素1水平,患者术后的P-选择素和内皮素1水平明显升高。P-选择素和内皮素1水平在血管腔内治疗术后有一定程度的激活,术... 选择行血管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PAD)患者20例,比较术前和术后1、6、24 h及2周患者静脉血浆P-选择素和内皮素1水平,患者术后的P-选择素和内皮素1水平明显升高。P-选择素和内皮素1水平在血管腔内治疗术后有一定程度的激活,术后监测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可能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选择素 内皮素1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经皮 腔内血管成形术 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系统抗凝、置管溶栓与血栓切除治疗急性髂股段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Meta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俊 司小毛 +3 位作者 查斌山 谢文涛 仇鹏 朱化刚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3期4472-4475,共4页
目的:应用Meta分析研究系统抗凝(SA)、置管溶栓(CDT)与血栓切除(ST)治疗急性髂股段血栓形成(AIFDVT)的疗效。方法以“髂股静脉,抗凝,置管溶栓,血栓切除术,随机对照研究”为关键词检索Pubmed、M edline、Elsevier等数据库1... 目的:应用Meta分析研究系统抗凝(SA)、置管溶栓(CDT)与血栓切除(ST)治疗急性髂股段血栓形成(AIFDVT)的疗效。方法以“髂股静脉,抗凝,置管溶栓,血栓切除术,随机对照研究”为关键词检索Pubmed、M edline、Elsevier等数据库1984年1月至2014年1月发表的关于SA、ST、CDT临床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RCT),应用Meta分析评价早期血管再通率、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发生率、血管反流(VR)率、管腔堵塞(VO)率等相关指标。结果有10篇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此分析,包括626例患者。早期血管再通率:CDT组高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61,95% CI:1.93~10.98,P<0.05);ST组与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2.54,95% CI:0.49~13.24,P>0.05);术后 PTS发生率:CDT 组低于SA组(OR=0.18,95% CI:0.07~0.43,P<0.05),ST组低于SA组(OR=0.50,95% CI:0.28~0.87,P<0.05);术后 VR发生率:CDT 组与SA组比较(OR=0.54,95% CI:0.29~1.01)、ST组与SA组比较(OR=0.54,95% CI:0.27~1.0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O发生率:CDT组低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9,95% CI:0.11~0.34,P<0.05),ST 组与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53,95% CI:0.72~3.26,P>0.05)。结论 CDT治疗AIFDVT的早期疗效明显优于传统SA。关于远期疗效, ST、CDT较传统SA均能有效降低PTS发生率,且CDT还能降低血管栓塞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髂股静脉 抗凝 置管溶栓 血栓切除术
下载PDF
护理实习生职业认同感对临床实践的影响 被引量:25
15
作者 王秋霞 沈云 +1 位作者 熊自忠 张振华 《安徽医药》 CAS 2010年第2期237-239,共3页
目的了解护理实习生实习期间职业认同情况及对其临床实践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我院145名处于不同实习阶段的护理实习生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实习时程的实习护士职业认同感有差异,实习时程较短的实习护士职业认同感较强,随着... 目的了解护理实习生实习期间职业认同情况及对其临床实践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我院145名处于不同实习阶段的护理实习生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实习时程的实习护士职业认同感有差异,实习时程较短的实习护士职业认同感较强,随着实习时程的延长,实习护士反而认为自己的临床操作能力有所下降,说明她们的职业认同感有不同程度下降,组间人群分布有统计学差别;患者扮演角色可影响实习护士的应对患者挑剔的采取的措施,视患者为需要帮助对象的实习护士应对患者挑剔时倾向于耐心解释,而视患者为陌生人的实习护士则倾向于求助他人或不予理睬,三组间人群分布有统计学差别;职业自豪感可直接影响她们自身社会交往,职业自豪感高的实习护士倾向于认为别人会因为自己的职业而更愿意与自己交朋友,自己的职业会带给周围人幸福,而职业自豪感较低的实习护士则无此倾向,组间分布有统计学差别。结论护理实习生进入临床后,职业认同感有不同程度下降,职业认同感高低可直接影响临床实践操作以及自身社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实习生 职业认同感 临床实践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司小毛 仇鹏 +4 位作者 朱化刚 余康敏 查斌山 谢文涛 李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69-571,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不同时间方案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差异性,选择合理的缺血预处理时间。方法 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A组,仅行开腹,分离腹主动脉不阻断);缺血再灌注组(B组,夹闭腹主动脉缺血2 h后再灌注2 h);C...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不同时间方案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差异性,选择合理的缺血预处理时间。方法 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A组,仅行开腹,分离腹主动脉不阻断);缺血再灌注组(B组,夹闭腹主动脉缺血2 h后再灌注2 h);C、D、E组:分别阻断腹主动脉1、5和10 min,再灌注1、5和10 min,重复3个循环后进行2 h缺血2 h再灌注。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观察各组氧化/抗氧化指标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差异性。结果 D组SOD活性升高、MDA含量下降,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改变更明显,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D、E组的IL-6、TNF-α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的各炎症因子水平最高,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缺血时间与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在一定时间窗内呈平行关系,预缺血并无明显抗炎作用,过长时间预缺血甚至能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5 min/3个循环缺血预处理方案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肢体 缺血再灌注 缺血预处理 保护机制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C-反应蛋白、IL-6、IL-8及纤维蛋白原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徐余兴 刘斌 +3 位作者 朱化刚 余昌俊 叶雨生 宋海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1-473,共3页
目的研究炎症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IL-8和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FIB)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急性期的关系。方法检测并比较30例DVT急性期患者治疗前后与15例对照组中CRP、IL-6、IL-8和FIB水平。结果 DVT急性期患... 目的研究炎症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IL-8和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FIB)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急性期的关系。方法检测并比较30例DVT急性期患者治疗前后与15例对照组中CRP、IL-6、IL-8和FIB水平。结果 DVT急性期患者治疗前血清CRP、IL-6、IL-8及FIB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 CRP、IL-6、IL-8及FIB在DVT急性期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炎症因子
下载PDF
激光腔内闭合联合点状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43例分析 被引量:22
18
作者 陶陶 仇鹏 司小毛 《安徽医药》 CAS 2015年第1期106-108,共3页
目的探讨激光腔内闭合联合点状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间就诊于该院的43例行激光腔内闭合联合点状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 目的探讨激光腔内闭合联合点状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间就诊于该院的43例行激光腔内闭合联合点状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3 d。25例有皮肤改变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减轻。3例有活动性溃疡患者溃疡愈合。12例患者术后第3天出现不同程度局部皮下瘀斑,随访4周后均吸收完全。2例患者出现点状或条状灼伤,2周内愈合。全组患者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梗塞、下肢麻木、皮肤感觉障碍、皮下血肿等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6月下肢静脉曲张无明显复发、B超复查有2例大隐静脉主干再通。结论激光腔内闭合联合点状剥脱术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疗效可靠、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 腔内激光治疗 治疗结果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CD62_P、CD63、D-二聚体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13
19
作者 余鑫 余昌俊 +1 位作者 余康敏 许克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9-381,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溶酶体颗粒糖蛋白(CD63)和血浆D-二聚体(D-D)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确诊为LDVT 31例患者为治疗组,28例为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浆CD62P、CD63的阳性表...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溶酶体颗粒糖蛋白(CD63)和血浆D-二聚体(D-D)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确诊为LDVT 31例患者为治疗组,28例为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浆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D-D,比较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分析其与双下肢周径差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组CD62P、CD63、D-D均高于对照组,治疗3 d后CD62P、CD63开始下降,且CD63、D-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治疗7 d后CD62P、CD63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D-D降低到治疗前水平;CD62P、CD63的变化趋势和双下肢周径差变化相符。结论 CD62P、CD63、D-D可作为LDVT的良好检查指标,对LDVT的诊断及疗效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P-选择素
下载PDF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Foxp3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葛圣林 彭磊磊 张成鑫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55-859,共5页
目的研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Foxp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PF级昆明系小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和实验组(B、C、D),B、C、D三组分别灌胃雷帕霉素0.2、0.4、0.6 mg.d-1,A组每天予以无菌水灌胃,共3周。3周后,无菌条件下心脏采血,EDT... 目的研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Foxp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PF级昆明系小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和实验组(B、C、D),B、C、D三组分别灌胃雷帕霉素0.2、0.4、0.6 mg.d-1,A组每天予以无菌水灌胃,共3周。3周后,无菌条件下心脏采血,EDTA抗凝,分离脾脏,制备单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外周血和脾脏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CD4+CD25+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RT-PCR检测小鼠脾细胞Foxp3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小鼠脾脏中p-mTOR蛋白表达的变化,并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各实验组及对照组中p-mTOR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结果 Foxp3 mRNA在实验组(B、C、D)小鼠脾脏中表达的程度分别为(0.4853±0.0574、0.7886±0.1085、0.9639±0.2015),明显高于对照组A(0.1345±0.0271)(P<0.05);实验组(B、C、D)小鼠脾脏中p-mTOR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2326±0.0431、0.1156±0.0223、0.0556±0.0041),明显低于对照组A(0.4223±0.0534)(P<0.05);两指标经pearson相关分析,小鼠脾脏中Foxp3mRNA的表达与p-mTOR蛋白表达呈负相关。结论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会促使Foxp3的表达增强;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程度与Foxp3的表达程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 FOXP3 CD4+CD25+TREG细胞 P-MTO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