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血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2
1
作者 朱小玉 张祥忠 +2 位作者 钟雪云 林旭滨 陈运贤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5-207,共3页
目的研究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均处于初治诱导缓解治疗阶段的血液肿瘤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化疗的同时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250mL/(g.d),共14天,对照组单用化疗,两组... 目的研究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均处于初治诱导缓解治疗阶段的血液肿瘤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化疗的同时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250mL/(g.d),共14天,对照组单用化疗,两组其他支持治疗相同。观察两组化疗后缓解率,化疗前后血常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和B淋巴细胞(CD3-CD1+9)的水平。结果化疗后缓解率治疗组[90.0%(36/40)]与对照组[82.5%(33/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CD3+、CD4+及CD4+/CD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3-CD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能减轻化疗对血液肿瘤患者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并能促进化疗患者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提高化疗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改善血液肿瘤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芪扶正注射液 血液肿瘤 化疗 造血功能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完全性植入静脉输液港与PICC在血液科护理的中、短期随访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左琼 邬祖霞 王兴兵 《安徽医药》 CAS 2015年第10期2035-2036,共2页
目的探讨比较经皮穿刺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完全性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短期临床护理与应用。方法中、短期回顾性分析血液科化疗患者158例,其中行PICC置管113例及VAP 45例,分别统计两组Karnofsky分以及非计... 目的探讨比较经皮穿刺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完全性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短期临床护理与应用。方法中、短期回顾性分析血液科化疗患者158例,其中行PICC置管113例及VAP 45例,分别统计两组Karnofsky分以及非计划拔管例数和导管相关并发症。结果 VAP组患者自我护理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PICC组(P>0.05),而PICC组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则明显多于VAP组患者(P<0.05);6个月以内两组非计划性拔管无明显差异(P>0.05),而之后则PICC组则明显多于VAP组(P<0.05)。结论 VAP导管相关并发症明显少于PICC,且留置时间长,可以作为中、长期静脉化疗患者采用,但短期内PICC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下载PDF
调节性B细胞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过程中的意义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鑫 王芳 +1 位作者 丁凯阳 戴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03-406,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调节B细胞(Breg)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已确诊的ITP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的CD19+CD24hiCD38hiB细胞的表达率,应用RT-PCR检测患者IL-10 mRNA、TGF-β1 mRNA细胞因子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调节B细胞(Breg)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已确诊的ITP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的CD19+CD24hiCD38hiB细胞的表达率,应用RT-PCR检测患者IL-10 mRNA、TGF-β1 mRNA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初诊ITP患者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B细胞的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小板数升高的ITP患者的CD19+CD24hi CD38hiB细胞的表达率高于治疗前的ITP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ITP患者IL-10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ITP患者IL-10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ITP患者TGF-β1 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TP患者经治疗后TGF-β1mRNA的表达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eg细胞通过体液免疫及对T淋巴细胞的调节在ITP发病机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CD19+ CD24hi CD38hi B细胞 IL-10 TGF-β1
下载PDF
EBER、PTEN和VEGF在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芳 张瑰红 +2 位作者 丁凯阳 刘宁 翁海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63-668,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组织中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PTEN和VEGF三者表达间的关系,并分析三者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21例AITL组织中...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组织中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PTEN和VEGF三者表达间的关系,并分析三者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21例AITL组织中EBV编码的小RNA(EBER)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两步法检测21例AITL和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PTEN和VEGF的表达情况,分析三者表达间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关系。结果:21例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中EBER表达阳性率为61.9%;PTEN和VEGF在AITL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EBER与PTEN表达呈负相关(P<0.05)。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中,男性患者和进展期组EBE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和78.6%,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和非进展期组患者(P<0.05);在伴随B症状和进展期组PTE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3%和21.4%,明显低于无B症状和非进展期组患者(P<0.05)。生存分析显示,PTEN表达与患者总生存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EBV感染和PTEN低表达可能预示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恶化进展。EBV是否通过下调PTEN表达参与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尚不清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淋巴瘤 免疫母细胞 EBV PTEN VEGF
下载PDF
体外扩增脐血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对NOD/SCID鼠造血重建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倪世良 孙自敏 +4 位作者 翟志敏 汪健 李庆 徐静玮 刘会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5-307,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扩增脐血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NOD/SCID鼠早期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在无血清无基质培养基(SCF、FL、TPO、IL-3)中体外扩增7d,MSC培养传至第3代,移植物注射给亚致死量照射NOD/SCICD鼠,FCM分析移植后2周小鼠骨髓人CD... 目的探讨体外扩增脐血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NOD/SCID鼠早期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在无血清无基质培养基(SCF、FL、TPO、IL-3)中体外扩增7d,MSC培养传至第3代,移植物注射给亚致死量照射NOD/SCICD鼠,FCM分析移植后2周小鼠骨髓人CD45+细胞表达率。结果体外扩增脐血、MSC与未扩增脐血共移植后,小鼠骨髓CD45+细胞比率提高3·55倍,差异有显著性(P<0·05),部分小鼠血小板恢复照射前水平。结论此3种移植物共移植可能促进NOD/SCICD小鼠早期造血重建和血小板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间质干细胞移植 脐血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miR-5585-3p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宁 丁凯阳 +1 位作者 张瑰红 王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2-156,共5页
目的 探讨miR-5585-3p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选取12例DLBCL石蜡标本进行基因芯片扫描,依据foldchange≥1.5、P≤0.05筛选出差异性表达的miRNAs... 目的 探讨miR-5585-3p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选取12例DLBCL石蜡标本进行基因芯片扫描,依据foldchange≥1.5、P≤0.05筛选出差异性表达的miRNAs,miR-5585-3p是其中之一。采用qRT-PCR检测95例DLBCL石蜡标本中miR-5585-3p的表达,15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作为对照,并结合患者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miR-5585-3p在DLBCL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P〈0.001),且non-GCB亚型miR-5585-3p的表达水平是GCB型的2.4倍(P=0.006)。miR-5585-3p高表达与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呈正相关(P=0.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DLBCL中高表达miR-5585-3p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miR-5585-3p低表达者(P=0.049)。预后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年龄〉60岁(P=0.010)、IPI评分3~5分(P=0.004)、高表达miR-5585-3p(P=0.014)为DLBCL独立不良预后指标。结论 miR-5585-3p高表达可能与DLBCL不良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miR-5585-3p 预后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20
7
作者 钟少东 蔡晓燕 《安徽医药》 CAS 2011年第3期277-280,共4页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髓细胞白血病的一种亚型,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15%,预后凶险。骨髓中以多颗粒的早幼粒细胞为主,该类白血病出血倾向严重,常导致早期死亡。该文就APL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发病机制 治疗
下载PDF
CD 4^+CD 25^+调节性T细胞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胡茂贵 蔡晓燕 +1 位作者 朱薇波 吴竞生 《血栓与止血学》 2011年第4期190-192,共3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30%,自身抗体致敏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引起血小板减少。传统观点认为体液免疫异常导致疾病的发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30%,自身抗体致敏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引起血小板减少。传统观点认为体液免疫异常导致疾病的发生,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除体液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 4+CD 25+调节性T细胞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免疫抑制
下载PDF
菊池病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9
作者 朱晓峰 韩永胜 +2 位作者 周莉 宋闿迪 蔡晓燕 《安徽医药》 CAS 2015年第7期1337-1338,共2页
目的探讨菊池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学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菊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入院,其颈部淋巴结活检符合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经过强的松等对症处理后体温正... 目的探讨菊池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学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菊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入院,其颈部淋巴结活检符合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经过强的松等对症处理后体温正常,肿大淋巴结消退,强的松逐渐减量并随访3个月,无疾病复发。结论菊池病为临床少见病,患者多以发热伴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误治,确诊需要依靠淋巴结活检及病理,一旦确诊,糖皮质激素为目前首选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池病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临床特征 治疗
下载PDF
脂质体多柔比星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晓峰 汪安友 蔡晓燕 《安徽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371-373,共3页
目的:旨在分析脂质体多柔比星替代传统蒽环类药物多柔比星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的有效率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9月—2014年1月,共计45例初治MM患者,其中22例接受DVDT方案化疗(脂质体多柔比星20 mg· m-2· dL-1... 目的:旨在分析脂质体多柔比星替代传统蒽环类药物多柔比星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的有效率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9月—2014年1月,共计45例初治MM患者,其中22例接受DVDT方案化疗(脂质体多柔比星20 mg· m-2· dL-1、长春新碱2 mg· d-1、地塞米松40 mg· d1-1~4、沙利度胺100 mg· d1-1-28),23例接受VADT方案化疗(多柔比星10 mg· d1-1~4、长春新碱0.5 mg· d1-1~4、地塞米松40 mg· d1-1~4、沙利度胺100 mg· d1~28);并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至2014年3月;评估分析化疗有效率及副反应。结果 DVDT组和VADT组的总体有效率相似(81.8%比73.8%,P=0.780),DVDT组骨髓抑制及心脏毒副反应较VADT组低,耐受性较好。结论脂质体多柔比星用于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和安全性均较好,适合免疫力低下且伴心脏功能不全的MM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体多柔比星 多发性骨髓瘤 治疗
下载PDF
获得性血友病A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郑昌成 吴竞生 +1 位作者 徐修才 丁凯阳 《血栓与止血学》 2007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提高对获得性血友病(AH)的认识,探讨其最佳治疗方案。方法报道12例确诊的AH,对其临床特征和治疗措施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年龄46岁(18~75岁),其中35岁以下6例(50%),50岁以上5例(41.7%)。首发症状多为深部肌肉(包括臀部和髂... 目的提高对获得性血友病(AH)的认识,探讨其最佳治疗方案。方法报道12例确诊的AH,对其临床特征和治疗措施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年龄46岁(18~75岁),其中35岁以下6例(50%),50岁以上5例(41.7%)。首发症状多为深部肌肉(包括臀部和髂窝)血肿形成(6/12),其次为皮肤大片瘀斑(4/12)等。基础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7例(SLE 3例,APS 3例,RA 1例);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和肺癌各1例;输卵管妊娠1例;无基础疾病者1例。7例患者经替代和免疫抑制治疗,分别在2~10周(平均4.7周)获得完全缓解(CR),4例分别在3~12周(平均7周)获得部分缓解(PR),仅1例治疗无效。aPTT、FⅧ:C及FⅧ:Ab滴度水平与获得PR和CR的时间无明确的相关性(P>0.05)。结论AH罕见,软组织和皮肤出血为其主要表现,在替代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加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能使本病获得长期CR或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血友病 抑制物 治疗
下载PDF
国内获得性血友病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郑昌成 吴竞生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807-809,共3页
获得性血友病(acquired hemophilia,AH)是指那些既往无出血史,但由于体内产生凝血因子自身抗体所引起的获得性出血性疾患。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获得性Ⅷ因子(FⅧ)抗体(即FⅧ-Ab,或称FⅧ抑制物)产生。AH临床非常少见,出血发生突... 获得性血友病(acquired hemophilia,AH)是指那些既往无出血史,但由于体内产生凝血因子自身抗体所引起的获得性出血性疾患。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获得性Ⅷ因子(FⅧ)抗体(即FⅧ-Ab,或称FⅧ抑制物)产生。AH临床非常少见,出血发生突然,多为重度出血,部分患者因延误诊断或致命性出血而死亡。本研究对国内33例AH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AH的临床特征,探讨适合于国内AH的最佳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血友病 临床特征 FⅧ抑制物 最佳治疗方案 自身抗体 致命性出血 凝血因子
下载PDF
Th17细胞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鑫 丁凯阳 《血栓与止血学》 2013年第1期37-40,共4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mml)0cytopenicpurpur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为特征。已知ITP主要机制是自身抗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结合,吸附于血小板表面后作用于血小板抗原,加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mml)0cytopenicpurpur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为特征。已知ITP主要机制是自身抗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结合,吸附于血小板表面后作用于血小板抗原,加速血小板被循环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导致血小板减少。随着近年来深人的研究,发现除体液免疫外,细胞免疫在ITP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TH17细胞 白介素17
下载PDF
原发性粒细胞肉瘤1例并文献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郑昌成 吴竞生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70-72,共3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粒细胞肉瘤(GS)的临床特征包括疾病的发病率,诊断流程,预后和治疗策略等。方法:对我院近期内确诊的1例原发于卵巢的GS和近20年MEDLINE文献关于原发性GS的资料87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分析资料完整的88例患者,其中65例确... 目的:分析原发性粒细胞肉瘤(GS)的临床特征包括疾病的发病率,诊断流程,预后和治疗策略等。方法:对我院近期内确诊的1例原发于卵巢的GS和近20年MEDLINE文献关于原发性GS的资料87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分析资料完整的88例患者,其中65例确诊为原发性GS后转化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其余23例未发生转化目前仍在随访中。淋巴结,皮肤,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是GS最常见的髓外发生部位;经典的GS肿瘤细胞形态具有不同阶段髓细胞分化的特点,免疫组化示MPO,NCAE(氯化醋酸AS-D萘酚酯酶),CD43和CD68等阳性;37例患者初诊时被误诊,大多数误诊为恶性淋巴瘤。传统的ANLL化疗方案疗效明显优越于恶性淋巴瘤方案和单独放疗。结论:减少原发性GS向ANLL转化并延长生存期,关键在于早期确诊和早期采用ANLL方案全身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瘤 粒细胞 髓外肿瘤 白血病 化疗
下载PDF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晓峰 蔡晓燕 《安徽医药》 CAS 2015年第10期1993-1996,共4页
目的:分析甲磺酸伊马替尼(IM)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随访观察74例 CML 慢性期患者,IM中位治疗剂量为400(200~600)mg&#183;d -1,评估其临床疗效,总生存时间和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 目的:分析甲磺酸伊马替尼(IM)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随访观察74例 CML 慢性期患者,IM中位治疗剂量为400(200~600)mg&#183;d -1,评估其临床疗效,总生存时间和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并对相关疗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0(6~72)个月,累积达到血液学缓解(CHR)为98.6%,血液学中位缓解时间1(1~3)月;63例(85.1%)达到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中位达 MCyR 时间为9(5~24)个月;53例(71.6%)达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41例(55.4%)达到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MMR);6例(8.1%)达到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CMR);初治组及复治组应用 IM治疗后 CHR 及 MCyR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 CCyR 及 MMR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6);由 EUTOS 评分区分的低危组与高危组应用 IM治疗后 CHR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 MCyR、CCyR 及 MMR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20);其中初治组与复治组及 EUTOS 评分低危组与高危组 OS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 PFS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分别为0.021和0.004)。结论IM用于 CML 慢性期患者治疗可获得极高的血液学缓解率和较高细胞遗传学缓解率,不良反应少,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在 CML 确诊早期应用可提高疗效,IM治疗前时间大于6个月或EUTOS 评分高危组可影响 IM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慢性期 伊马替尼 疗效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Ⅷ抑制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姬文灿 丁凯阳 吴竞生 《血栓与止血学》 2010年第1期43-46,共4页
部分血友病A患者经输注含凝血因子Ⅷ的血制品治疗后,产生一种可特异性抑制或灭活外源性FⅧ:C的物质,称为FⅧ抑制物(同种异体抗体)。它可干扰凝血反应,使得对出血的控制更加困难。其发生率为20%~30%,其中95%发生在中、重型血... 部分血友病A患者经输注含凝血因子Ⅷ的血制品治疗后,产生一种可特异性抑制或灭活外源性FⅧ:C的物质,称为FⅧ抑制物(同种异体抗体)。它可干扰凝血反应,使得对出血的控制更加困难。其发生率为20%~30%,其中95%发生在中、重型血友病A患者。根据抑制物免疫应答的强度可分为低反应型和高反应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A 抑制物 因子Ⅷ 危险因素 治疗亭
下载PDF
血友病的综合治疗 被引量:27
17
作者 李斌 吴竞生 《血栓与止血学》 2011年第2期88-91,共4页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A(HA)/血友病B(HB),是由于凝血因子Ⅷ(FⅧ)/凝血因子Ⅸ(FⅨ)质或量的异常所致。通常男性发病,女性携带,患病率大约为5~10/10万人。该病以自幼反复、自发性关节、肌...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A(HA)/血友病B(HB),是由于凝血因子Ⅷ(FⅧ)/凝血因子Ⅸ(FⅨ)质或量的异常所致。通常男性发病,女性携带,患病率大约为5~10/10万人。该病以自幼反复、自发性关节、肌肉、皮肤黏膜出血为特点,严重者可内脏、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关节畸形和致残率高。血友病的治疗较为复杂,仅凭血液科难以完全胜任血友病患者终生、系统的治疗,需要多学科专业医生,利用更多的资源和治疗机构参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 综合治疗
下载PDF
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昌成 吴竞生 《血栓与止血学》 2008年第1期33-35,共3页
关键词 获得性 血管性血友病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髓外复发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昌成 吴竞生 《安徽医药》 CAS 2006年第6期456-45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髓外复发的高危因素及其预后.方法 1998年1月~2003年1月共确诊APL 68例,正规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64例达到完全缓解(CR),其中8例发生髓外复发,分别对其临床特征,可能存在的危险因...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髓外复发的高危因素及其预后.方法 1998年1月~2003年1月共确诊APL 68例,正规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64例达到完全缓解(CR),其中8例发生髓外复发,分别对其临床特征,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以及预后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中枢神经系统(CNS)是APL髓外复发主要部位(87.5%),皮肤和双侧内耳道少见,3例同时伴骨髓复发(37.5%);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45岁与APL CR后髓外复发具有相关性(P〈0.05),无论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分析均表明初诊WBC>10×10^9是髓外复发的高危因素(P〈0.001,P=0.005);而性别,初诊血小板计数和APL细胞形态学类型,是否发生维甲酸综合征等均与髓外复发无明显相关性.5例患者因未获CR2或CR2后出现骨髓复发死亡(62.5%).平均生存期仅5.8月,明显低于单纯骨髓复发26.3月(P〈0.05).结论初诊高白细胞负荷是APL髓外复发的主要高危因素, CNS是APL的主要髓外复发部位,APL一旦出现髓外复发则预后很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髓外复发 高危因素 预后
下载PDF
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伴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急性白血病15例疗效观察
20
作者 吴月 朱小玉 +6 位作者 刘会兰 汤宝林 郑昌成 张磊 童娟 张旭晗 孙自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56-1361,共6页
目的探讨强化清髓不含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伴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的急性白血病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4年9月在我科接受该治疗的1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特... 目的探讨强化清髓不含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伴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的急性白血病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4年9月在我科接受该治疗的1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特征,其中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2例,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2例。所有患者既往化疗过程中存在CNSL,经治疗后移植前CNSL均达完全缓解。全部采用强化清髓预处理方案,其中全身照射/Ara-C/CY方案9例,Ara-c/Bu/CY方案3例,Flu/Bu/CY方案3例,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方案为环孢素联合短程霉酚酸酯。结果 14/15例(93.3%)患者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植入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9(13~27)d和41(20~85)d。移植相关并发症:80%(12/15)患者出现植入前综合征;14例可评估的患者中,3例患者出现Ⅱ~Ⅳ度急性GVHD,累积发生率为20.00%,1例患者出现Ⅲ~Ⅳ度急性GVHD,累积发生率为13.33%;3例患者出现局限型皮肤慢性GVHD,移植后720 d累积发生率为20.00%,无广泛型慢性GVHD的发生。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3.2(14.1~76.5)个月,因植入前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重度急性GVHD死亡1例及原发病复发死亡2例;复发3例,其中2例骨髓复发,仅1例CNSL复发,经鞘内注射及头颅放疗,脑脊液恢复正常。3年预计总生存率及无白血病生存率分别为60.0%和53.3%。结论强化清髓不含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伴CNSL的急性白血病初步结果显示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非血缘脐血移植 强化清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