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安徽地区白血病患者与HLA-A、B、DRB1基因关联性研究
1
作者 廖艳秋 朱梅红 +2 位作者 王敏 蒋光明 王保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4期1055-1058,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安徽地区人群中白血病的易感性与HLA-A、B、DRB1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联。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安徽地区140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84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9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安徽地区人群中白血病的易感性与HLA-A、B、DRB1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联。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安徽地区140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84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9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患者以及916名健康的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了HLA基因分型,分别比较了病人组及正常对照组的HLA-A、B、DRB1位点的基因频率,通过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CML患者A2、A11、B58、DR9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DR7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ALL患者A11、B13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ANLL患者A24、B58、DR9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HLA-A2、A11、B58、DR9是CML的易感基因,DR7是其拮抗基因;HLA-A11、B13是ALL的易感基因;HLA-A24、B58、DR9是ANLL的易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HIA基因 基因频率 易感基因 拮抗基因
下载PDF
D^(el)红细胞膜表面D抗原表位及抗原强度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敏 王保龙 +4 位作者 蒋光明 姚萍 廖艳秋 金娟 完晓菊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分析Del红细胞膜表面D抗原表位并测定其抗原强度。方法采用16种针对D抗原不同表位的单克隆抗体,通过吸收放散方法检测74例Del个体红细胞膜表面D抗原表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相对抗原强度。结果 74例Del个体D抗原1~9表位检测均为阳... 目的分析Del红细胞膜表面D抗原表位并测定其抗原强度。方法采用16种针对D抗原不同表位的单克隆抗体,通过吸收放散方法检测74例Del个体红细胞膜表面D抗原表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相对抗原强度。结果 74例Del个体D抗原1~9表位检测均为阳性,D阴性、Del及D阳性红细胞相对D抗原阳性率分别为(0.97±0.18)%、(3.06±0.31)%和(99.65±0.71)%,3种表型红细胞D抗原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13.89±2.45,24.18±3.38,223.32±13.05。结论 Del红细胞膜表面D抗原表位表达基本完整,其D抗原强度极低,仅含有微量的抗原分子数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血型 Del个体 D抗原 抗原强度 抗原表位
原文传递
2724例O型孕妇产前IgG抗-A(B)效价与新生儿ABO溶血病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9
3
作者 廖艳秋 叶书来 +3 位作者 朱梅红 蒋光明 周建华 王敏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1年第3期245-246,共2页
目的研究血型为O型的孕妇产前IgG抗-A(B)效价,以预防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方法采用抗人球蛋白法检测2 724例丈夫为非O型的O型孕妇IgG抗-A或抗-B效价,分娩时取脐静脉血进行红细胞4项试验:血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检测、释放... 目的研究血型为O型的孕妇产前IgG抗-A(B)效价,以预防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方法采用抗人球蛋白法检测2 724例丈夫为非O型的O型孕妇IgG抗-A或抗-B效价,分娩时取脐静脉血进行红细胞4项试验:血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检测、释放试验。结果 2 724份血清中IgG抗-A(B)效价≥1∶64者634例,异常检出率为23.27%;丈夫为A型、B型、AB型者,IgG抗-A(B)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6.25%、19.98%、23.44%。当孕妇IgG抗-A(B)效价为64、128、256、≥512时,新生儿脐血血清学检验结果阳性率分别为8.00%、64.15%、100.00%、100.00%。结论孕妇IgG抗-A(B)效价与新生儿红细胞致敏呈正相关,是产前预测母子血型不合引起HDN的有效方法。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可减少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G抗体 血型 抗人球蛋白试验 效价 新生儿溶血病
下载PDF
人肺腺癌细胞总RNA电穿孔法转染的树突状细胞疫苗的体外抗肿瘤效应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金娟 王保龙 +5 位作者 完晓菊 叶书来 陈家萍 应美爱 王敏 蔡秋妍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05-410,共6页
目的探讨人肺腺癌细胞A549总RNA电穿孔法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特征及其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能力。方法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从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的外周血采... 目的探讨人肺腺癌细胞A549总RNA电穿孔法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特征及其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能力。方法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从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的外周血采集物中诱导DCs产生,同时从人肺腺癌细胞A549中提取总RNA用以转染DCs,并用转染后的DCs与自体T细胞共同培养,诱导成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实验分未转染DCs组,转染PBS的DCs组,转染RNA的DCs组,以流式细胞术(FCM)鉴定DCs、T细胞表型、RT-PCR证明总RNA转染效率,MTT检测T细胞增殖能力及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测定杀伤肿瘤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2、IFN-γ分泌水平并比较各组差异。结果 1)RT-PCR证明电穿孔法可成功使A549的总RNA转染入DCs并可使DCs表达肿瘤抗原。2)RNA转染组的DCs表面标志物CD40、CD80、CCR-7、CD83、HLA-DR都呈强阳性表达,表达率明显高于PBS转染组DCs和未转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流式结果显示RNA转染的DCs刺激后的T细胞表面标志物CD8比例明显上升;4)RNA转染组IL-12、IFN-γ分泌水平明显高于PBS转染组和未转染组(P<0.05);5)RNA转染组DCs可以有效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并且诱导肿瘤特异性CTLs产生,对A549细胞产生特异性杀伤作用。而PBS转染组与未转染组则无明显作用(P<0.05)。结论利用电转染法可成功将A549的总RNA转入DCs内并使其表达肿瘤抗原,在体外能诱导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肺腺癌 A549-RNA 树突状细胞 肿瘤免疫 电转染
原文传递
转染A549细胞总RNA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抗肿瘤效应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完晓菊 王保龙 +6 位作者 上官志敏 叶书来 陈家萍 应美爱 梁晓浏 金娟 王敏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24,共6页
目的探讨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总RNA转染的人树突状细胞(DCs)在体外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能力。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血细胞分离机新鲜采集的外周富集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BMCs),贴壁获得单核细胞,加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 目的探讨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总RNA转染的人树突状细胞(DCs)在体外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能力。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血细胞分离机新鲜采集的外周富集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BMCs),贴壁获得单核细胞,加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进一步诱导为树突状细胞(DCs),同时利用提取的A549细胞总RNA转染DCs来制备疫苗,并与T细胞混合培养诱导扩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实验分为转染A549细胞总RNA的DC组、未转染DC组和转染空脂质体DC组,分别以流式细胞术(FCM)鉴定DCs表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2、IFN-γ分泌水平、3H-TdR掺入检测T细胞增殖能力及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测定杀伤肿瘤活性并比较各组差异。结果1)转染总RNA组DCs表面CD40、CD80、CD83、HLA-DR的表达较未转染组DCs和转染空脂质体组DCs均有升高,CD40在3组的表达率分别为(69.01±7.67)%、(19.28±3.51)%和(39.62±2.72)%;CD80在3组的表达率分别为:(74.39±6.46)%、(15.48±3.03)%和(25.70±2.92)%;CD83在3组的表达率分别为:(81.79±4.61)%、(13.29±2.34)%和(31.42±1.97)%;HLA-DR在3组的表达率分别为:(76.53±5.13)%、(49.23±4.05)%和(29.94±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转染总RNA组DCs的IL-12和IFN-γ分泌水平较未转染组及转染空脂质体组明显升高(P<0.05),3组IL-12分别为(543.24±68.33)、(77.11±27.65)和(167.78±31.84)pg/ml;3组IFN-γ分别为:(122.95±32.84)、(41.06±10.97)和(56.08±15.96)pg/ml;3)3H-TdR掺入试验所得的cpm,3组分别为(7437±720)、(3 807±476)和(4 543±719),阳性对照组为:16 739±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LDH释放法可见转染A549总RNA的DC组的特异性杀瘤活性(58.54±8.27)%,明显高于未转染组(36.03±4.03)%和转染空脂质体组(33.47±8.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肺腺癌细胞A549总RNA转染的DC疫苗体外诱导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能力显著增强,有望为肺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肺腺癌细胞(A549) 树突状细胞(DCs) RNA 转染 体外诱导 抗肿瘤疫苗 肿瘤免疫
原文传递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HPA等位基因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梁晓浏 王保龙 +5 位作者 上官志敏 叶书来 陈家萍 廖艳秋 朱梅红 姚萍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7-210,共4页
目的探讨HPA-1—6、15等位基因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对ITP组(n=25)和健康对照组(n=25)进行HPA-1—6、15共7个抗原系统基因分型,采用ELISA法和微柱凝胶法检测2组人群... 目的探讨HPA-1—6、15等位基因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对ITP组(n=25)和健康对照组(n=25)进行HPA-1—6、15共7个抗原系统基因分型,采用ELISA法和微柱凝胶法检测2组人群血小板吸附抗体及血小板游离抗体。结果ITP组HPA-3的基因频率明显异于对照组(P<0.01),其中HPA-3 a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HPA-3b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其余等位基因在2组间未发现有明显区别(P>0.05);ITP组血小板游离抗体检测到17例阳性(68%),吸附抗体检出21例(84%),对照组血小板抗体未检出。结论本次研究显示HPA-3抗原系统和ITP的发病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血小板吸附抗体在ITP中检出率明显高于游离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 HPA 等位基因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单采和手工血小板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周明 沈建军 +2 位作者 王敏 王保龙 罗以勤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1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单采和手工血小板在临床输血治疗中提升血小板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VIP、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应用单采和手工血小板在临床输血治疗中提升血小板的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5.0...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单采和手工血小板在临床输血治疗中提升血小板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VIP、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应用单采和手工血小板在临床输血治疗中提升血小板的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5.0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研究,1 00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输注手工血小板组相比,单采血小板组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明显升高(WMD=5.46,95%CI:2.75~8.17,P<0.01);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亦提高(WMD=14.17,95%CI:7.75~20.59,P=0.05);输血反应发生率也较低(RR=0.28,95%CI:0.16~0.48,P<0.01)。结论输注单采血小板制剂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血小板值,临床止血效果优于输注手工血小板制剂,并减少其血小板输注无效及输血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治疗效果 META分析
下载PDF
原发性肝细胞癌中p16、p1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检测 被引量:4
8
作者 徐静 李旭 +4 位作者 高人焘 徐修才 翟志敏 马金良 叶书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5-368,共4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中p16、p1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其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特异性甲基化PCR(MSP)法检测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肿瘤组织和5例正常肝脏组织中p16、p1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中p16、p1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其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特异性甲基化PCR(MSP)法检测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肿瘤组织和5例正常肝脏组织中p16、p1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肿瘤组织中p16和p15基因启动子区分别有53.3%(16/30,P<0.05)和46.7%(14/30,P>0.05)甲基化,5例正常组织中未发现甲基化。两基因甲基化与原发性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及HBsAg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两者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中有协同性(相关性和一致性)。结论p16、p15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发生频率很高,可能对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p16 肝细胞/遗传学 DNA甲基化 启动区(遗传学)
下载PDF
血浆置换治疗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应美爱 叶书来 陈家萍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1-52,共2页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患者18名均进行PE,检测PE前后患者IgG、IgA、IgM、ESR、CRP、RF含量。观察患者置换中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PE治疗后较置换前IgG、IgA...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患者18名均进行PE,检测PE前后患者IgG、IgA、IgM、ESR、CRP、RF含量。观察患者置换中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PE治疗后较置换前IgG、IgA、IgM、ESR、CRP、RF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1例首次治疗后出现轻微反跳现象,3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16.7%),症状均较轻,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PE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肯定,起效快,尤其短期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血浆置换 治疗
原文传递
驱动蛋白Eg5及其靶向治疗药物的抗肿瘤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伦善 王保龙 任维华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90-193,共4页
Eg5又名Kif11(kinesin family member 11)是驱动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在增殖组织细胞中高表达,定位于有丝分裂期的微管,主要与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定位、中心体的分离以及双极纺锤体的形成和分离有关。Eg5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驱动蛋白分... Eg5又名Kif11(kinesin family member 11)是驱动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在增殖组织细胞中高表达,定位于有丝分裂期的微管,主要与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定位、中心体的分离以及双极纺锤体的形成和分离有关。Eg5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驱动蛋白分子,已开发出抑制其活性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该文介绍Eg5生物学特性、其抑制物在肿瘤靶向治疗中作用及与疾病关系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5 肿瘤 靶向治疗药物
下载PDF
Amicus血细胞分离机干/祖细胞采集效果及采集前后供者血液指标变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应美爱 叶书来 陈家萍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4-247,共4页
目的探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单个核细胞(MNC)程序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祖细胞的效果及供者采集前后血液指标变化。方法应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的MNC程序采集21例供者外周血干细胞,21例供者经G-CSF动员,于第5天采集外周血,处理全血量为(9428... 目的探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单个核细胞(MNC)程序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祖细胞的效果及供者采集前后血液指标变化。方法应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的MNC程序采集21例供者外周血干细胞,21例供者经G-CSF动员,于第5天采集外周血,处理全血量为(9428.23±3169.36)ml,抗凝剂为(813.49±165.46)ml。结果采集物中MNC数为(19.75±9.01)×109/袋,MNC百分率为(97.34±2.52)%,MNC的采集效率为(56.91±26.82)%,CD34+细胞数为(1.80±0.97)×108/袋,产品容量为(149.42±32.13)ml,采集后供者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分别下降10.97%、9.98%、10.06%、10.67%,所有供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应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可以安全高效地从供者外周血中分离出MNC和CD34+细胞,用于干细胞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样采集 造血干细胞
下载PDF
tumstatin基因修饰的CD34^+造血干细胞生成抗血管生成活性的血小板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娟 罗以勤 +4 位作者 丁邦胜 贺学姣 周明 赵亮 姚丽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76-581,共6页
目的以慢病毒为基因载体,将tumstatin cDNA导入CD34+造血干细胞,在体外诱导生成tumstatin基因修饰的巨核细胞(MKs)和血小板,检测产生的血小板对血管内皮细胞管状结构形成的作用。方法构建pLVX-tumstatin-mCMVZsGreen重组载体后转染293T... 目的以慢病毒为基因载体,将tumstatin cDNA导入CD34+造血干细胞,在体外诱导生成tumstatin基因修饰的巨核细胞(MKs)和血小板,检测产生的血小板对血管内皮细胞管状结构形成的作用。方法构建pLVX-tumstatin-mCMVZsGreen重组载体后转染293T细胞进行病毒包装。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免疫磁珠分离法富集脐血中CD34+造血干细胞。用慢病毒感染CD34+造血干细胞,在细胞因子组合培养液中诱导MKs生成,流式细胞仪和形态学检测MKs的生成及产血小板情况。应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umstatin基因的表达,通过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管状结构形成抑制试验研究血小板内容物生物学活性。结果选择最佳感染复数(MOI)30∶1感染干细胞时效率最高;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在诱导过程中,转染组与未转染组细胞都有MKs与血小板的生成,且生长速度和分化趋势基本相同。在转染的MKs基因组里,RT-PCR法检测到738bp tumstatin基因片段。Western blot法检测到tumstatin在转基因细胞来源的血小板中稳定表达,血小板可明显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管状结构形成。结论基因修饰的CD34+造血干细胞在体外成功诱导分化为MKs和血小板并表达tumstatin蛋白,且这种血小板在体外显著抑制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管状结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MSTATIN 慢病毒载体 CD34+造血干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巨核细胞 血小板
下载PDF
应用TGF-β_1从rhG-CSF动员的外周血采集物中诱导产生CD4^+ CD25^+调节性T细胞 被引量:1
13
作者 上官志敏 王保龙 +5 位作者 梁晓浏 叶书来 陈家萍 应美爱 廖艳秋 完晓菊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探讨在人重组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产生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行性及其表型和功能。方法收集本院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供者rhG-CSF动员前外周血(PB组)和动员后的外周血采集物(G-PB组)各10例,... 目的探讨在人重组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产生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行性及其表型和功能。方法收集本院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供者rhG-CSF动员前外周血(PB组)和动员后的外周血采集物(G-PB组)各10例,用免疫磁珠法分选出CD4+CD25?T细胞,并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进行诱导,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RT-PCR和细胞增殖、抑制试验测定诱导后细胞的CD25、Foxp3表达和免疫抑制功能,比较2组之间CD4+CD25+T细胞转化率、抑制功能的差异。结果1)G-PB和PB来源的CD4+CD25?T细胞在抗-CD3 M cAb和TGF-β1作用下CD25+分子表达不同,分别为:(77.9±2.3)%和(65.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GF-β1诱导产生的CD4+CD25+T细胞高表达Foxp3;3)PB、G-PB来源的TGF-β1诱导产生的CD4+CD25+T细胞具有免疫抑制功能,cpm值分别为:11 739±352和18 732±437(P<0.05)。结论G-CSF动员的外周血可作为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 外周血采集物 CD4^+CD25^+调节性T细胞
原文传递
ABO血型不合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被引量:2
14
作者 应美爱 陈家萍 叶书来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2年第3期218-220,共3页
目的研究ABO血型不合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方法,探讨不去除红细胞和/或血浆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方法 29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与受者HLA配型为全相合或1~3位点不合,其中ABO主要不合13例,次要不合7例,ABO血型相合... 目的研究ABO血型不合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方法,探讨不去除红细胞和/或血浆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方法 29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与受者HLA配型为全相合或1~3位点不合,其中ABO主要不合13例,次要不合7例,ABO血型相合9例。采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的干细胞采集程序对ABO血型不合供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进行采集,不去除红细胞和/或血浆,直接回输给受者。结果 ABO血型主要不合、次要不合及血型相合的供者每次采集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产品终体积为(59.11±1.19)ml,单个核细胞(MNC)采集物、MNC比例、CD34+细胞、RBC含量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ABO血型不合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不仅对供者安全,而且采集产品中造血干细胞浓度较高,血型不合的红细胞污染较少,不需要去除红细胞和血浆,可安全地用于ABO血型不合的受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血型不合 外周血 干细胞
下载PDF
G-CSF动员的供体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免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15
作者 汪健 王保龙 +5 位作者 叶书来 陈家萍 王丹 廖艳秋 汪帮来 徐军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4-268,共5页
目的探讨从以G-CSF动员、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供者外周血中诱导产生不同特性树突状细胞(DC)的可行性及D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实验组为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5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单核细胞(PBMCs),PBMCs培养贴壁后... 目的探讨从以G-CSF动员、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供者外周血中诱导产生不同特性树突状细胞(DC)的可行性及D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实验组为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5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单核细胞(PBMCs),PBMCs培养贴壁后,经含IL-4、GM-CSF的无血清培养基诱导培养7 d,进一步分为4组:未刺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TNF-α、抗胸腺球蛋白(ATG)+TNF-α组;对照组为5名健康献血者周血,亦按上述条件分组,每组复孔。后2组分别为IL-10、ATG诱导1 d后再加入TNF-α诱导1 d;分别测定各组DC的免疫表型、IL-12(P70)分泌、抗原吞噬以及异基因T淋巴细胞刺激反应。结果诱导培养9 d后可获得非成熟DC(iDC),单纯TNF-α刺激后,HLA-DR、CD11c、CD40、CD80的表达均明显增高,IL-12分泌增加,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刺激反应性增强;而IL-10可以使CD1a表达上调,IL-10和ATG均抑制HLA-DR、CD11c、CD40、CD80的表达;与诱导的成熟DC相比,IL-10、ATG诱导DC的IL-12(P70)的分泌、对异基因淋巴细胞刺激反应性均减低,抗原摄取能力增强,但ATG、IL-10诱导的DC生物学特性不完全一致;动员的供体与对照健康献血者诱导的DC在产率,HLA-DR、CD11c表达,成熟诱导后CD11c、CD40、CD80表达,IL-12分泌,异基因T细胞刺激反应性等相比均明显减低。结论G-CSF动员的供体单核细胞PBMCs通过常规诱导可以产生iDC,TNF-α可诱导其分化成熟,IL-10、ATG可以使其获得致耐受的特性;与健康献血者相比,G-CSF动员的供体DC表型和功能部分减低,;虽然动员的供体DC产率不及健康献血者,但血细胞分离机可以可采集到大量的单个核细胞(PBMCs),因此G-CSF动员的外周血有望成为不同DC的重要来源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G—CSF动员 IL-10 ATG TNF-α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原文传递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表达研究
16
作者 梁晓浏 王保龙 +6 位作者 上官志敏 叶书来 陈家萍 廖艳秋 丁凯阳 完晓菊 林正明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42-645,共4页
目的了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Toll样受体(TLRs)的mRNA表达情况。方法采用RT-PCR方法(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结合法),对30名ITP患者和30名健康者的PBMCs中所表达的TLR2、4、6、7、9 mRNA进行相对定量检测... 目的了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Toll样受体(TLRs)的mRNA表达情况。方法采用RT-PCR方法(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结合法),对30名ITP患者和30名健康者的PBMCs中所表达的TLR2、4、6、7、9 mRNA进行相对定量检测。结果ITP组TLR2和TLR7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TLR4、TLR6、TLR9的mRNA相对表达量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LR2和TLR7在ITP患者中表达水平上调,可能在ITP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TOLL样受体 RT-PCR
原文传递
血浆置换辅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17
作者 叶书来 应美爱 +1 位作者 陈家萍 杨春林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09-1011,共3页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疾病 血浆置换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S-Trityl-L-Cysteine诱导HL-60细胞有丝分裂阻滞和凋亡
18
作者 王伦善 任维华 王保龙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33-837,共5页
目的研究S-三苯甲基-L-半胱氨酸(S-Trityl-L-Cysteine,STLC)对急性白血病HL-60细胞有丝分裂阻滞和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药物作用下HL-60细胞有丝分裂阻滞和凋亡间的因果关系。方法将HL-60细胞分成不加药对照组和不同剂量(1、2.5、5、10... 目的研究S-三苯甲基-L-半胱氨酸(S-Trityl-L-Cysteine,STLC)对急性白血病HL-60细胞有丝分裂阻滞和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药物作用下HL-60细胞有丝分裂阻滞和凋亡间的因果关系。方法将HL-60细胞分成不加药对照组和不同剂量(1、2.5、5、10、50、100μmol/L)STLC加药组,药物作用一定时间后,台盼蓝染色观察HL-60细胞活性变化,MTT法检测其对HL-60细胞的抑制效应,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及其核的特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亚二倍体峰的变化,Annexin-v/PI双染检测药物处理前后正常骨髓细胞凋亡比率。结果MTT和台盼蓝染色实验显示STLC抑制HL-60细胞生长并致其死亡;免疫荧光染色见核破裂及凋亡小体和细胞体积增大等典型有丝分裂灾变细胞凋亡现象;细胞周期和凋亡分析表明STLC致HL-60细胞凋亡比率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致G2/M期阻滞比率24h和48h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升高,而72h无明显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STLC处理早期即可致G2/M期有丝分裂阻滞和凋亡的同时发生,撤除药物作用后有丝分裂阻滞呈可逆性恢复,STLC作用下正常骨髓细胞凋亡比率无明显变化。结论STLC诱导HL-60细胞阻滞在G2/M期并致其凋亡,显示较强的抗有丝分裂和抗肿瘤效果,药物处理早期有丝分裂阻滞和凋亡同时发生提示尚有该药物作用新机制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ityl-L-Cysteine 细胞周期阻滞 凋亡
下载PDF
脐带血CD34^+细胞体外诱导成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观察
19
作者 汪健 翟志敏 +2 位作者 孙自敏 刘会兰 王保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6-378,共3页
目的研究脐带血CD34+细胞在体外适宜的细胞因子作用下,不仅能够大量增殖分化为各系造血细胞,而且还可以向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分化的特性。方法采用CSF、FLT-3、TPO、IL-3、G-CSF细胞因子在无血清体系中进行不同的组合,分别在1、2周检测增... 目的研究脐带血CD34+细胞在体外适宜的细胞因子作用下,不仅能够大量增殖分化为各系造血细胞,而且还可以向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分化的特性。方法采用CSF、FLT-3、TPO、IL-3、G-CSF细胞因子在无血清体系中进行不同的组合,分别在1、2周检测增殖后造血细胞的各项指标,同时用半固体培养研究造血细胞集落形成能力。2周后去除所有非贴壁细胞,更换含小牛血清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培养基继续培养。分别于4、8周后收集液体培养和半固体培养后的贴壁细胞,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结果CD34+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大量地向造血细胞及内皮细胞增殖分化,分别表达各系细胞分化抗原。结论脐带血CD34+细胞在体外可以被扩增、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血 内皮 血管
下载PDF
人工修饰红细胞血型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沈建军 姚萍 +1 位作者 汪勤 胡世莲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9年第3期286-288,共3页
关键词 红细胞 血型修饰 血型抗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