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金元素对bcc-Cu/NiAl共析出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
作者 吴迪 林方敏 +4 位作者 张洪龙 宋孟 杨永 殷兆良 章小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3-248,共6页
bcc-Cu和NiAl共析出是高强度钢常用且有效的强化方式。为了探究不同合金元素对bcc-Cu/NiAl共析出影响,本工作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合金元素X(X=Cr,Co,Mo,W,V,Mn)对bcc-Cu(001)/NiAl(001)界面性质的影响,并分析上述合金元素掺杂前后界面... bcc-Cu和NiAl共析出是高强度钢常用且有效的强化方式。为了探究不同合金元素对bcc-Cu/NiAl共析出影响,本工作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合金元素X(X=Cr,Co,Mo,W,V,Mn)对bcc-Cu(001)/NiAl(001)界面性质的影响,并分析上述合金元素掺杂前后界面黏附功、界面能和电子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当Cr、Mo、W、V、Mn掺杂Al终端bcc-Cu/NiAl界面时,界面的黏附功升高,界面能下降,有利于bcc-Cu/NiAl共析出,其中Mo、W、V合金化效果更佳。掺杂Ni终端界面时,界面稳定性低于掺杂Al终端时。电子结构分析表明,掺杂Al终端时,掺杂原子与界面处Cu原子之间的电子轨道产生明显杂化,显著加强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替换Ni原子时,轨道杂化程度较弱。Mo、W、V掺杂后,界面处电荷密度增加,Cu原子与合金原子之间形成更强的非极性共价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Cu/NiAl共析出 界面能 态密度
下载PDF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物理化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3
2
作者 吕辉鸿 代仁艳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81-82,共2页
物理化学是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数学知识回顾,重视基本概念的讲授,激发学生学习的持续兴趣,注重更新最新科技资讯、注重知识点的逻辑梳理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 物理化学 教学
下载PDF
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3
作者 申星梅 李辽沙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09-109,111,共2页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实施以研究团队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学科交叉,有效促进了研究生科研素质、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研究生 培养模式 交叉学科 研究团队
下载PDF
高配比褐铁矿在线球磨矿在球团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桐 张俊杰 +5 位作者 贾来辉 雷杰 张巧玉 刘胜歌 王玉会 龙红明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58,102,共8页
为拓宽带式焙烧机原料结构、降低球团生产成本,本文通过优化球团工艺路径,引入在线磨矿工艺将褐铁矿粉用于球团生产,并采用精矿搭配富矿粉的组合磨矿方式进行工业试验,充分利用精矿的粒度性能,提升矿粉的可磨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褐铁... 为拓宽带式焙烧机原料结构、降低球团生产成本,本文通过优化球团工艺路径,引入在线磨矿工艺将褐铁矿粉用于球团生产,并采用精矿搭配富矿粉的组合磨矿方式进行工业试验,充分利用精矿的粒度性能,提升矿粉的可磨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褐铁矿粉会对压滤过程产生影响,M、P粉矿搭配PC精矿的球团磨矿结构优于N、B粉矿;当褐铁矿粉配比为33%~35%时,生球的内返率随着粉矿用量的增加而小幅提升,膨润土的消耗量随着粉矿用量的增加而降低;褐铁矿粉的应用对球团抗压强度的影响不大,球团的还原性小幅提高,还原膨胀指数小幅降低;由于褐铁矿粉中含铝黏土在生球中起到黏结作用,褐铁矿粉的配入有助于膨润土用量的降低。生产实践表明,20%PC精矿+20%PM精矿+60%M粉矿的磨矿方案为最佳生产方案,球团中褐铁矿配比为33%,可实现零膨润土造球,并且年化效益约为1093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团 褐铁矿 磨矿 膨润土
原文传递
汽车连杆用棒材44SMn28裂纹分析
5
作者 方强 李师伟 +4 位作者 丁敬 于良 陈健 潘红波 沈晓辉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30-35,共6页
针对汽车连杆用棒材44SMn28在生产中表面与内部裂纹频繁出现,基于低倍酸洗、光学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观察与能谱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扒皮与黑皮44SMn28轧材的裂纹进行观察,对其中硫化物的析出、形貌、分布及其对裂纹产生的机理进行研究... 针对汽车连杆用棒材44SMn28在生产中表面与内部裂纹频繁出现,基于低倍酸洗、光学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观察与能谱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扒皮与黑皮44SMn28轧材的裂纹进行观察,对其中硫化物的析出、形貌、分布及其对裂纹产生的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钢中存在大量的MnS夹杂物,尺寸在几百纳米到几百微米之间,成粒状、纺锤状或条带状分布于晶内与晶界;条带状硫化物是钢中裂纹产生的主要原因,其各向异性显著降低材料的横向机械性能,导致钢材在应力作用下沿其界面萌生裂纹;裂纹内部还存在大量氧化物,在氧化物与基体之间存在大量FeS,在热应力与机械应力作用下极易引起钢材开裂。与扒皮轧材相比,黑皮轧材表面裂纹显著减少、裂纹深度较浅,但在低温变形情况下轧材内部裂纹更易沿晶界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杆 44SMn28钢 夹杂物 裂纹
下载PDF
NaCl-KCl熔盐中Mg2+的电化学行为及Mg-Ni合金电解制备
6
作者 王燕萍 曾正 +3 位作者 吴孝彬 王静 徐亮 华中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851-3863,共13页
在700℃NaCl-KCl共融盐中,系统研究了W、Ni电极上Mg2+的电化学行为及Mg-Ni合金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Mg2+在W电极上还原为金属Mg是一步得到2个电子的反应,低扫描速率下该反应是受扩散控制的准可逆过程,扩散系数约为3.3×10^(-5)cm^(... 在700℃NaCl-KCl共融盐中,系统研究了W、Ni电极上Mg2+的电化学行为及Mg-Ni合金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Mg2+在W电极上还原为金属Mg是一步得到2个电子的反应,低扫描速率下该反应是受扩散控制的准可逆过程,扩散系数约为3.3×10^(-5)cm^(2)/s;且金属Mg的电沉积过程遵循连续成核模式。而Mg在Ni电极上可发生欠电位沉积,形成Mg-Ni合金。根据两相共存态下Mg-Ni金属间化合物的平衡电位,计算得到了Mg-Ni合金中Mg的相对偏摩尔吉布斯自由能与活度,以及不同Mg-Ni金属间化合物的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等热力学参数。在NaCl-KCl-1.5%MgCl2熔盐体系中,于-2.0V进行恒电位电解8h制得了Mg-Ni合金。XRD和SEM-EDS分析结果表明,合金产物主相为Mg2Ni,并含有MgNi2相,表明在NaCl-KCl-MgCl2熔盐体系中以Ni为自耗阴极可制得Mg-Ni合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行为 MG-NI合金 电沉积 NaCl-KCl熔盐 金属间化合物
下载PDF
B_(4)C-NbB_(2)复相陶瓷的SPS反应烧结及固溶强化
7
作者 唐晨钧 李庆归 +3 位作者 王东 金星 丁祥 冉松林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5-162,共8页
以NbC和无定形B粉为原料,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法在2000℃/50 MPa条件下制备B_(4)C-NbB_(2)复相陶瓷,研究摩尔分数为0.1的TiC或ZrC替代NbC对复相陶瓷物相组成、致密度、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0.1的TiC或ZrC替代NbC后... 以NbC和无定形B粉为原料,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法在2000℃/50 MPa条件下制备B_(4)C-NbB_(2)复相陶瓷,研究摩尔分数为0.1的TiC或ZrC替代NbC对复相陶瓷物相组成、致密度、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0.1的TiC或ZrC替代NbC后,反应烧结形成的TiB_(2),ZrB_(2)可与NbB_(2)分别固溶形成Nb 0.9 Ti 0.1 B_(2),Nb_(0.9)Zr_(0.1)B_(2)相。Ti,Zr固溶可有效提升复相陶瓷的烧结致密度,细化组织,获得优异的力学性能,且Zr固溶产生的效果更佳。B_(4)C-Nb_(0.9)Zr_(0.1)B_(2)复相陶瓷的致密度、三点抗弯强度、维氏硬度和断裂韧度分别为99.5%,676 MPa,31.0 GPa和5.5 MPa·m 1/2。致密度的提高、固溶强化和细晶强化是复相陶瓷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_(4)C NbB_(2) SPS 反应烧结 固溶
下载PDF
烧结过程智能控制及烧结矿冶金性能预测研究现状
8
作者 丁成义 常仁德 +3 位作者 郭胜兰 薛生 龙红明 余正伟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6,共15页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利用大数据、自动化控制等手段来实现烧结过程智能控制及性能预测已经成为智慧炼铁的发展趋势。旨在综述烧结过程智能控制和性能预测研究现状,包括智能点火、料层状态监控、终点控制以及烧结矿性能检...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利用大数据、自动化控制等手段来实现烧结过程智能控制及性能预测已经成为智慧炼铁的发展趋势。旨在综述烧结过程智能控制和性能预测研究现状,包括智能点火、料层状态监控、终点控制以及烧结矿性能检测,并通过生产成本、质量、效率、控制和预测的准确率等多角度综合分析不同技术的优缺点。在智能点火方面,详细分析点火工艺关键参数控制的重要性,指出机理分析法、数据驱动、PIDNN控制算法和修正的EID技术等在智能点火方面的应用现状。在料层状态监控方面,从料层温度和漏风监测2个方面展开叙述,在料层温度控制方面,重点分析温度模拟系统、Matcom、VC++以及多线程技术应用的准确率,同时介绍氧气平衡分析法、流体力学、红外热成像技术对烧结机漏风监测的影响。终点控制层面,系统讨论了灰色理论、反向传播神经网络、AdaBoost. RS算法、减法聚类和粒子群优化方法等技术特点和优化建议。烧结矿性能检测领域,涵盖了烧结矿成分在线检测和烧结矿性能预测与控制研究,通过PGNAA、LIBS以及基于DNN和LSTM的在线监测等技术智能分析烧结矿成分,同时介绍机器学习算法和神经网络等技术在烧结矿性能预测与控制方面的应用现状。综合介绍了烧结过程在信息化、智能化以及双碳背景下的发展情况及应用效果,通过系统分析烧结过程控制发展现状及特点,对未来烧结工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脉络进行预测总结,为钢铁企业在烧结智能化研究领域提供理论和应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 智能控制 智能点火 终点控制 料层监控 算法
原文传递
Nb含量及工艺对HRB600钢筋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潘红波 汪杨 +2 位作者 阎军 谢常胜 朱国辉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2-398,共7页
基于热模拟、中试试验、组织观察、拉伸试验、TEM以及热力学软件等技术手段,研究了Nb含量与轧制工艺对Nb,V微合金化600MPa级高强度钢筋(HRB600)组织、力学性能及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当冷却速率<3℃/s时,试验... 基于热模拟、中试试验、组织观察、拉伸试验、TEM以及热力学软件等技术手段,研究了Nb含量与轧制工艺对Nb,V微合金化600MPa级高强度钢筋(HRB600)组织、力学性能及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当冷却速率<3℃/s时,试验钢的组织为铁素体与珠光体;当冷却速率为5℃/s时,试验钢中开始出现贝氏体,且贝氏体量随Nb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终轧后空冷与弱水冷的钢组织为铁素体与珠光体,且珠光体含量(质量分数)为42%~47%;随Nb含量与冷却速率的增加及轧制温度的降低,铁素体晶粒与珠光体片层间距减小;Nb在钢中以方形、圆形与棒状析出,随着Nb含量的增加,其析出物尺寸增大,钢中Nb含量不宜超过0.04%(质量分数);终轧至800~1 000℃时应快速冷却,以防止Nb析出物粗化,相变范围内冷却速率宜控制在1~3℃/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合金化 高强度钢筋 组织转变 力学性能 析出物 热力学
下载PDF
烧结燃料对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俊杰 魏进超 +4 位作者 王毅璠 罗云飞 余正伟 李杰民 龙红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62-2070,共9页
采用PF-300便携式甲烷、总烃、非甲烷总烃测试仪对烧结杯试验产生的烟气挥发性有机物含量进行分析,研究混合料水分、固体燃料质量分数和燃料种类对烧结烟气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挥发性有机物在烧结过程中持续释放,在... 采用PF-300便携式甲烷、总烃、非甲烷总烃测试仪对烧结杯试验产生的烟气挥发性有机物含量进行分析,研究混合料水分、固体燃料质量分数和燃料种类对烧结烟气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挥发性有机物在烧结过程中持续释放,在烧结过程的后1/3段其排放浓度明显降低;适宜的水分、较低的固体燃料消耗有利于降低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同时,煤粉作为燃料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明显比焦粉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高且排放总质量与固体燃料的挥发分正相关,而非甲烷总烃的产生量不受燃料种类的影响,说明挥发分不是非甲烷总烃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 固体燃料 挥发性有机物 甲烷 非甲烷总烃
下载PDF
高炉渣制备系列精细化工品的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申星梅 李辽沙 +2 位作者 武杏荣 王平 褚亮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988-3994,共7页
以高炉渣为主要原料,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通过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发出高炉渣制备系列精细化工品的完整工艺路线。采用硫酸酸解高炉渣的方法,获得产品石膏;制备超细硅酸铝的最佳水渣比为7:1,体系pH控制为4.0,通过加入铝片的方式进行除铁;... 以高炉渣为主要原料,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通过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发出高炉渣制备系列精细化工品的完整工艺路线。采用硫酸酸解高炉渣的方法,获得产品石膏;制备超细硅酸铝的最佳水渣比为7:1,体系pH控制为4.0,通过加入铝片的方式进行除铁;制备镁铝尖晶石的最佳尿素质量百分比为65%,最佳除铁方法为向前体溶液中加入5%Na_2S_2O_4。采用高炉渣制备得到的3种产品,其化学成分均符合相关标准。该工艺路线具有流程短、成本低等优点;渣中有价组分得以全部利用,无残渣排放,环境效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渣 超细硅酸铝 镁铝尖晶石 石膏 除铁率
下载PDF
国内外工科生产实习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被引量:15
12
作者 潘红波 闫军 +1 位作者 沈晓辉 章静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83-85,共3页
生产实习是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提高大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德国、美国注重实践教学的教育模式相对比,我国的实践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在政府、企业、学... 生产实习是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提高大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德国、美国注重实践教学的教育模式相对比,我国的实践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在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之间还没有形成整体的联动关系。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和保障体制,工科院校要不断改进实践教育模式,逐渐提高学生的整体实践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科院校 生产实习 实习模式
下载PDF
退火工艺对冷轧中锰中铝低密度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章小峰 李家星 +2 位作者 万亚雄 武学俊 黄贞益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16099-16103,共5页
钢铁材料的轻量化、增强增韧是目前先进金属材料的重点研究方向。在钢材固有合金元素的基础上,通过添加一些增强其性能的元素及低密度元素等,可以显著改善钢材的综合性能,并降低零件质量。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轻量化汽车用钢的研发... 钢铁材料的轻量化、增强增韧是目前先进金属材料的重点研究方向。在钢材固有合金元素的基础上,通过添加一些增强其性能的元素及低密度元素等,可以显著改善钢材的综合性能,并降低零件质量。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轻量化汽车用钢的研发和应用越来越深入和广泛。目前,Fe-Mn-Al-C系低密度钢主要借鉴了中/高锰钢成分设计、热处理工艺、组织性能调控的研究思路,形成性能优异、成本合理的高强韧性钢。本工作针对中锰中铝低密度钢(12.4%Mn,4.7%Al,0.1%C(均为质量分数,下同))的成分特点,通过对冷轧试样在A_(c1)与A_(c3)附近进行退火处理,调控基体相稳定性和组织构成。结果表明:γ奥氏体稳定性与原始组织形态、退火条件和拉伸应力有很大的关联,其组织转变遵从γ奥氏体→ε马氏体→α′马氏体规律;在850℃退火、保温15 min条件下,获得了抗拉强度、延伸率分别为854 MPa、44.3%,强塑积为37.8 GPa·%的优异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密度钢 退火工艺 冷轧 奥氏体稳定性 强韧性机制
下载PDF
从协助指导研究生中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 被引量:1
14
作者 吕辉鸿 代仁艳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30-131,共2页
高校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进博士要认真重视并积极参加岗前培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作为协助导师与责任导师之间的关系,引导硕士研究生进行项目研究和论文撰写,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 青年教师 协助导师 素质 能力 发展 途径
下载PDF
铁道车辆用高强高耐候钢焊接连续冷却转变规律
15
作者 胡学文 张建 +4 位作者 张海涛 闫军 潘红波 吴保桥 潘烁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110-114,共5页
以Cr质量分数为3.7%,4.5%的铁道车辆用高强高耐候钢为研究对象,在DIL805A热膨胀仪上进行焊接热影响区连续冷却转变实验,研究不同条件下实验钢组织转变与硬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Cr质量分数为3.7%的1#实验钢发生了铁素体、珠光体、贝... 以Cr质量分数为3.7%,4.5%的铁道车辆用高强高耐候钢为研究对象,在DIL805A热膨胀仪上进行焊接热影响区连续冷却转变实验,研究不同条件下实验钢组织转变与硬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Cr质量分数为3.7%的1#实验钢发生了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与马氏体转变,而Cr质量分数为4.5%的2#实验钢只发生了贝氏体与马氏体转变;Cr质量分数从3.7%增加至4.5%时,实验钢相变点明显右移,铁素体和珠光体转变消失,且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降低;同一条件下,2#实验钢硬度值较大,且在为10℃/s时由于V析出的影响出现波谷;1#实验钢在冷却速度≤0.5℃/s时可获得综合性能较好的组织,而2#实验钢需通过焊后热处理才能获得理想的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道车辆 高强高耐候钢 连续冷却转变 焊接
下载PDF
无机固体表面的电化学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16
作者 张涛 申星梅 +3 位作者 武杏荣 曹发斌 王平 李辽沙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470-2474,2505,共6页
大多数不经处理的无机固体材料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缺陷。解决上述问题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对无机固体材料进行表面改性,使其在应用上发挥最大的作用。无机固体表面改性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表面活性剂法、偶联剂法、表面接枝法等。各种... 大多数不经处理的无机固体材料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缺陷。解决上述问题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对无机固体材料进行表面改性,使其在应用上发挥最大的作用。无机固体表面改性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表面活性剂法、偶联剂法、表面接枝法等。各种改性方法均有优劣,在实践中人们致力于寻找更为有效的表面改性方法。电化学改性法因具有反应易于控制、操作连续简单、效果显著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在固体颗粒表面特性和改性技术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其电化学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分别从粉体颗粒、碳纤维以及体材料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电化学改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固体颗粒电化学改性技术的未来工作重点和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无机固体材料 表面特性
下载PDF
含镁离子对硅酸溶液胶凝行为的影响
17
作者 王平 尤润泽 +1 位作者 申星梅 杨春 《山东化工》 CAS 2019年第17期36-37,41,共3页
向不含金属离子的硅酸溶液中加入金属镁离子,研究了体系pH值、温度、镁离子浓度对硅酸溶液胶凝时间以及镁离子对胶凝产物基团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镁离子的硅酸溶液体系胶凝曲线最高点出现在pH值=1.5附近;随体系温度和镁离子浓度的升高... 向不含金属离子的硅酸溶液中加入金属镁离子,研究了体系pH值、温度、镁离子浓度对硅酸溶液胶凝时间以及镁离子对胶凝产物基团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镁离子的硅酸溶液体系胶凝曲线最高点出现在pH值=1.5附近;随体系温度和镁离子浓度的升高,含镁离子硅酸溶液的胶凝时间逐渐缩短;镁离子的加入导致凝胶产物部分红外特征吸收峰强度变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溶液 镁离子 胶凝时间 聚合
下载PDF
含铬不锈钢渣的改性与铬的富集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文超 武杏荣 +2 位作者 王伟 廖伟 李辽沙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1期12-16,共5页
研究不锈钢原渣中铬的赋存状态,及添加Al2O3高温改性处理不锈钢渣中铬的富集和Al2O3添加量对铬富集程度的影响。将不锈钢渣与Al2O3混合后于1 520℃熔融30 min,冷却到1 500℃时保温10 min。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X)和X射线衍... 研究不锈钢原渣中铬的赋存状态,及添加Al2O3高温改性处理不锈钢渣中铬的富集和Al2O3添加量对铬富集程度的影响。将不锈钢渣与Al2O3混合后于1 520℃熔融30 min,冷却到1 500℃时保温10 min。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X)和X射线衍射(XRD)对试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Al2O3改性的不锈钢渣中,铬主要富集在复合尖晶石固溶体[(Fe,Mg)(Cr,Fe,Al)2O4]中,其中添加质量分数为10%Al2O3时,铬的质量分数(以Cr2O3计)能达到57.98%,该晶体的平均尺寸能够达到22.3μm;铬的富集度为88.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渣 富集 铬富集相 结晶
下载PDF
K^+、Na^+、Ca^(2+)共存离子对活性炭吸附Cr(Ⅵ)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葛军 申星梅 +3 位作者 吴成志 王平 武杏荣 李辽沙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9,共4页
以含有重金属离子Cr(Ⅵ)以及共存轻金属离子K^+、Na^+、Ca^(2+)的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活性炭进行吸附处理,探讨了3种共存轻金属离子对活性炭吸附Cr(Ⅵ)的影响。结果表明:(1)共存的K^+、Na^+、Ca^(2+)与Cr(Ⅵ)之间存在竞争吸附,其影... 以含有重金属离子Cr(Ⅵ)以及共存轻金属离子K^+、Na^+、Ca^(2+)的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活性炭进行吸附处理,探讨了3种共存轻金属离子对活性炭吸附Cr(Ⅵ)的影响。结果表明:(1)共存的K^+、Na^+、Ca^(2+)与Cr(Ⅵ)之间存在竞争吸附,其影响活性炭吸附Cr(Ⅵ)的大小顺序为Ca^(2+)>Na^+>K^+,其中Ca^(2+)导致Cr(Ⅵ)去除率下降44.16百分点。(2)吸附Cr(Ⅵ)的活性炭在2 170cm^(-1)处出现新的红外振动峰,表明Cr(Ⅵ)与活性炭之间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在同时吸附Cr(Ⅵ)与共存离子的样品中,未出现新的红外振动峰,表明K^+、Na^+、Ca^(2+)与活性炭间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3)活性炭吸附Cr(Ⅵ)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化学吸附;其动力学曲线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Cr(Ⅵ) 共存离子 竞争吸附 含铬废水
下载PDF
钢铁表面化学镀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唐立志 武学俊 +5 位作者 邢梅 林方敏 汪盼盼 张迪 章小峰 黄贞益 《电镀与涂饰》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012-1017,共6页
综述了化学镀镍的研究进展,包括Ni-P二元合金镀层、Ni-P基多元合金镀层和复合镀层,指出了化学镀镍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化学镀镍 二元合金 多元合金 复合镀层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