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形势下高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2
1
作者 娄培杰 《四川建材》 2016年第8期282-283,共2页
想要做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就必须扎根于新形势下本专业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改革与创新策略。本文首先探讨了新形势下高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发展的特点,并对高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展开研究与分析... 想要做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就必须扎根于新形势下本专业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改革与创新策略。本文首先探讨了新形势下高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发展的特点,并对高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展开研究与分析,为城市地下空间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资料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形势 高校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娄培杰 《四川建材》 2017年第1期203-204,206,共3页
毕业设计在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毕业设计的质量好坏,不仅与毕业生的质量挂钩,还能够衡量学校教学质量。那么高校应该如何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去培养高水平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毕业生,来解决城市地下空... 毕业设计在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毕业设计的质量好坏,不仅与毕业生的质量挂钩,还能够衡量学校教学质量。那么高校应该如何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去培养高水平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毕业生,来解决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现场技术难题,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呢?本文针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方向,提出毕业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分析原因,提出具体的改革与实践措施,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措施,对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有所帮助,同时亦能够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下载PDF
等荷载循环加卸载下砂岩变形滞回环特性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成杰 徐颖 +2 位作者 娄培杰 冯明明 郑志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39-143,共5页
通过对砂岩试件等荷载循环加卸载试验,探究了砂岩试件的变形特性及塑性滞回环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加载终点与卸载终点应变值均随着循环数有所增加,每一次循环均产生了一定的塑性变形,后四次循环新产生的塑性变形远小于初始循环,且随着... 通过对砂岩试件等荷载循环加卸载试验,探究了砂岩试件的变形特性及塑性滞回环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加载终点与卸载终点应变值均随着循环数有所增加,每一次循环均产生了一定的塑性变形,后四次循环新产生的塑性变形远小于初始循环,且随着循环数增加变形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最终试件被逐步压实,呈现出应变硬化现象。依据滞回环位置指标,发现塑性滞回环随着循环数增加逐渐右移,滞回环面积大小与应变值相关,循环加卸载终点的应变值越大,滞回环面积则越大,滞回环面积随循环数增加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荷载 应变硬化 塑性滞回环 位置指标
下载PDF
地应力对深部回采巷道布置方向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陈登红 华心祝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22-1129,共8页
为分析地应力对深部回采巷道布置方向的影响,在参考相关文献和实测淮南矿区7个深部矿井20组地应力的基础上,获得高水平构造应力赋存特征。针对某深部矿井首采面两回采巷道布置方位与最大水平应力一致时,断面收缩仍然严重,对比Tresca理论... 为分析地应力对深部回采巷道布置方向的影响,在参考相关文献和实测淮南矿区7个深部矿井20组地应力的基础上,获得高水平构造应力赋存特征。针对某深部矿井首采面两回采巷道布置方位与最大水平应力一致时,断面收缩仍然严重,对比Tresca理论与Gale理论,确定前者更适合分析此类巷道变形破坏状态。按点的应力状态计算不同侧压下巷道最优布置方位与最大水平主应力夹角β,得到首采面两巷的β为45°。根据巷道帮、顶应力差值越大围岩稳定性越差,进一步探究了β从0°偏转为12°,其围岩变形的应力差影响程度降至91%。接替面工程实践表明:初期支护方案相同时巷道围岩变形略有改善,后期支护方案改为帮、顶角增加两根锚索外加信号柱及时补强后支护效果良好,研究结果为类似条件下巷道布置与围岩控制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回采巷道 Tresca理论 地应力 最优布置方向
原文传递
关于“盾构隧道施工松动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的讨论 被引量:3
5
作者 娄培杰 徐颖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53-1354,共2页
《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第9期刊登了题为"盾构隧道施工松动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1]"的文章(以下称之为"原文")。原文提出了一种可以考虑地层损失和管片刚度的松动土压力计算公式,这一研究内容既新颖也有很强的工程应用价值。不过,... 《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第9期刊登了题为"盾构隧道施工松动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1]"的文章(以下称之为"原文")。原文提出了一种可以考虑地层损失和管片刚度的松动土压力计算公式,这一研究内容既新颖也有很强的工程应用价值。不过,原文所给出的研究方法尚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此提出这些问题,欲与其他学者探讨。(1)位移曲线与土拱曲线是两个概念,因而基于拱顶位移得到的主应力旋转角θ是错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施工 土压力计算 旋转角 岩土工程学报 地层损失 计算方法研究 土拱 位移曲线 主应力轴 盾构法施工
原文传递
黏性土填料下考虑土拱效应的非极限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 被引量:10
6
作者 娄培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88-994,1014,共8页
不论挡土墙填料采用砂性土,还是黏性土,其墙背主动土压力与墙体倾角和位移关系存在较大的联系,因而研究黏性土填料下的非极限主动土压力计算理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应力状态分析给出了非极限状态下考虑土拱效应的侧向主动土压力系数,然... 不论挡土墙填料采用砂性土,还是黏性土,其墙背主动土压力与墙体倾角和位移关系存在较大的联系,因而研究黏性土填料下的非极限主动土压力计算理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应力状态分析给出了非极限状态下考虑土拱效应的侧向主动土压力系数,然后采用水平微分层析法给出了倾斜墙下非极限主动土压力解析解。通过与室内模拟试验及已有理论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最后研究了相关参数包括位移比η,墙土摩擦角与内摩擦角之比δ/φ,墙体倾角g,黏聚力c等对主动土压力分布及其作用点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体由静止状态向极限主动土压力状态发展时,土拱效应的影响会越来越大。随着δ/φ的不断增大,土压力分布曲线非线性强度会不断增强,土压力合力作用点高度呈上升趋势,并且δ/φ对土压力的影响会随着位移比η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挡土墙墙背倾斜角度ε的不断增大,土拱效应对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的影响减小。随着土体填料黏聚力的不断增大,上部张拉裂缝高度也会随之增加,且土压力合力作用点越低。给出的考虑土拱效应的非极限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对于丰富挡土墙土压力计算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拱效应 主动土压力 非极限状态 挡土墙
原文传递
考虑土拱效应的浅埋隧道松动土压力计算方法 被引量:6
7
作者 娄培杰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62,共7页
随着浅埋隧道拱顶位移的增加,土拱结构分别经历上凹拱、三角拱、下凹拱、矩形拱这4个阶段。对于浅埋隧道施工而言,土拱结构以下凹拱和矩形拱为主,随着拱结构的不断变化,土拱效应的影响也在不断变化。文章首先建立拱结构判断的标准:假定... 随着浅埋隧道拱顶位移的增加,土拱结构分别经历上凹拱、三角拱、下凹拱、矩形拱这4个阶段。对于浅埋隧道施工而言,土拱结构以下凹拱和矩形拱为主,随着拱结构的不断变化,土拱效应的影响也在不断变化。文章首先建立拱结构判断的标准:假定隧道拱结构为下凹拱,根据拱顶位移δ得到理论边部位移δ′1;当隧道施工监测边部两处的位移沉降δ1大于下凹拱理论边部位移δ′1,认为此时土拱结构发展到矩形拱;反之,则认为土拱结构为下凹拱。在上述基础上,通过薄层微分层析法,给出了浅埋隧道的松动土压力计算公式。算例表明:浅埋隧道松动土压力与土拱结构有直接关系,当土体从下凹拱发展到矩形拱时,松动土压力会大幅减小,即土拱效应的影响会增加。上述研究对于丰富浅埋隧道松动土压力计算理论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隧道 土拱效应 松动土压力 下凹拱 矩形拱
下载PDF
关于“挡土墙土压力研究的错误倾向”的讨论 被引量:2
8
作者 娄培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7-769,共3页
《岩土工程学报》2016年第7期刊出“挡土墙土压力研究的错误倾向”一文(以下简称“原文”),内容深刻,言辞犀利,是一篇彰显严谨治学精神的好文章。笔者拜读完原文后,对于原文作者的独立之人格,针砭时弊的精神非常钦佩。这里笔者... 《岩土工程学报》2016年第7期刊出“挡土墙土压力研究的错误倾向”一文(以下简称“原文”),内容深刻,言辞犀利,是一篇彰显严谨治学精神的好文章。笔者拜读完原文后,对于原文作者的独立之人格,针砭时弊的精神非常钦佩。这里笔者有以下3点问题,愿与原文作者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误倾向 土压力 挡土墙 《岩土工程学报》 治学精神 原文 作者
原文传递
分级循环加卸载作用下脆性岩石损伤特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潘彬 娄培杰 +1 位作者 李成杰 冯明明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3-207,共5页
以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级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脆性岩石在分级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的损伤特性和演化规律。基于试验结果,定义了损伤值,推导出适用于加载阶段和卸载阶段的损伤本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循环加卸载下的岩石损伤本构方程... 以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级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脆性岩石在分级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的损伤特性和演化规律。基于试验结果,定义了损伤值,推导出适用于加载阶段和卸载阶段的损伤本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循环加卸载下的岩石损伤本构方程与试验应力应变曲线拟合度比较高,证明了其合理性和适用性。该损伤本构模型和定义的损伤值可以正确地反映出岩石的损伤演化过程,能够描述岩石破坏的各个阶段。参数敏感性对本构模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荷载 损伤本构模型 脆性岩石 损伤值 参数敏感性
下载PDF
含裂隙类岩石力学特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10
作者 伏德柱 经纬 +3 位作者 金仁才 钱元弟 经来旺 薛维培 《上海建材》 2023年第4期59-63,共5页
针对裂隙对类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阐述了近年来关于含裂隙类岩石力学性质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不同裂隙数目、裂隙倾角和裂隙形状下裂隙类岩石的力学特性。通过对预制裂隙类岩石试件的深入探究,系统分析了在单轴压缩试验、双轴压缩... 针对裂隙对类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阐述了近年来关于含裂隙类岩石力学性质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不同裂隙数目、裂隙倾角和裂隙形状下裂隙类岩石的力学特性。通过对预制裂隙类岩石试件的深入探究,系统分析了在单轴压缩试验、双轴压缩试验、三轴压缩试验以及数值模拟中含裂隙类岩石试件的力学特性。此外,介绍了含裂隙类岩石研究时所用试验设备,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了关于含裂隙类岩石力学试验研究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裂隙的数目、倾角及形状均会对含裂隙类岩石试件的力学性质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 类岩石材料 力学特性 研究现状
下载PDF
多因素影响下深部回采巷道围岩变形规律与控制对策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陈登红 华心祝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0-768,共9页
针对高水平应力赋存下淮南矿区深部13-1煤回采巷道支护体失效普遍发生、部分巷道断面收缩率达58.1%等强烈矿压显现,采用现场实测、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埋深、断面形状及尺寸、面长、采高、支护体长度对深部回采... 针对高水平应力赋存下淮南矿区深部13-1煤回采巷道支护体失效普遍发生、部分巷道断面收缩率达58.1%等强烈矿压显现,采用现场实测、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埋深、断面形状及尺寸、面长、采高、支护体长度对深部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影响,提出了"开掘方位优化、强帮护顶、断面优化、分区控顶分级加强"等深部回采巷道围岩控制原则。真三轴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埋深、回采动压的增加,回采巷道围岩径向应变从"浅部拉、深部零应变"到"拉压交替分布"再到"非线性大应变";与小断面矩形相比,大断面巷道围岩移近量虽大0.45 m但收敛率降低了7.2%。采用数值模拟确定了13-1煤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因素顺序:埋深>采高>支护体长度>面长;900 m埋深时,顶底、两帮移近量均近650 mm。提出了大断面预留大变形、直墙平顶拱形断面优化、加强巷帮支护、超前自移支架控制顶板、信号柱及时补强支护等控制对策。工程实践结果表明,综合技术较好地控制了深部回采巷道围岩变形,保障了巷道在服务期内的安全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回采巷道 多因素 真三轴模拟 数值模拟 控制对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