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阻化剂抑制煤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季燕男 张雷林 陈朝卫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29,共5页
为了研究阻化剂对煤燃烧特性的影响,选取柠檬酸钠和聚磷酸铵进行复配,开展复合阻化剂优选的实验研究。采用锥形量热仪在45 kW/m~2的热辐射强度下,分析阻化煤样的燃烧行为和阻化效果。结果表明,在选取的实验比例中,当柠檬酸钠与聚磷酸铵... 为了研究阻化剂对煤燃烧特性的影响,选取柠檬酸钠和聚磷酸铵进行复配,开展复合阻化剂优选的实验研究。采用锥形量热仪在45 kW/m~2的热辐射强度下,分析阻化煤样的燃烧行为和阻化效果。结果表明,在选取的实验比例中,当柠檬酸钠与聚磷酸铵的质量比为3∶1时,煤燃烧的热释放速率和总热释放量明显降低,烟气持续生成时间有效缩短,抑制了烟气的产生,体现出优良的阻燃抑烟效果;在煤炭的燃烧效率方面,提高了体系的火灾性能指数,降低了火灾增长指数,有效抑制了煤炭的燃烧,表现出复合阻化剂良好的协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特性 复合阻化剂 聚磷酸铵 柠檬酸钠 阻燃性能 锥形量热仪
下载PDF
氧气体积分数对煤自燃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丁徐琴 张雷林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6-162,共7页
为研究氧气体积分数对煤低温氧化自燃的影响,以内蒙古某矿不黏煤为研究对象,利用程序升温实验装置,在氧气体积分数为5%、15%、21%的条件下进行煤低温氧化实验,得到CO、CO_(2)、C_(2)H_(4)气体产生规律;通过计算得到不同氧气体积分数下... 为研究氧气体积分数对煤低温氧化自燃的影响,以内蒙古某矿不黏煤为研究对象,利用程序升温实验装置,在氧气体积分数为5%、15%、21%的条件下进行煤低温氧化实验,得到CO、CO_(2)、C_(2)H_(4)气体产生规律;通过计算得到不同氧气体积分数下煤的耗氧速率、气体产生率、放热强度和表观活化能,并分析了3个温度阶段氧气体积分数与活化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氧气体积分数越大,CO、CO_(2)、C_(2)H_(4)体积分数越大,且随温度升高呈指数趋势增长;耗氧速率、气体产生率、放热强度变化趋势一致,均随氧气体积分数增大而增大;表观活化能在氧化反应第1、第3阶段随氧气体积分数增大而减小,第2阶段表观活化能随氧气体积分数增大整体呈增大趋势,但氧气体积分数为5%时活化能最大;低温条件下降低氧气体积分数可以抑制煤自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气体积分数 煤自燃 低温氧化 耗氧速率 放热强度 表观活化能
下载PDF
朱集西煤矿自燃“三带”分布及注氮参数研究
3
作者 王俊杰 张雷林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114-117,共4页
为了研究朱集西煤矿11503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在进、回风巷侧埋设束管对采空区内部氧气浓度变化规律进行现场实测,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不同注氮流量下自燃“三带”分布变化规律,确定合理的注氮流量。研究表明:... 为了研究朱集西煤矿11503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在进、回风巷侧埋设束管对采空区内部氧气浓度变化规律进行现场实测,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不同注氮流量下自燃“三带”分布变化规律,确定合理的注氮流量。研究表明:增加注氮流量,采空区氧化带的分布范围和宽度会减小,当注氮流量增加至900 m^(3)/h以上时对减小氧化带宽度效果甚微,据此确定了合理的注氮流量900 m^(3)/h;通过计算得到11503工作面安全通风量为222 m^(3)/min。研究结果为该工作面的后续防灭火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燃“三带” 注氮流量 数值模拟 采空区
原文传递
有机硅-碳氢表面活性剂复配发泡剂性能研究
4
作者 王广妞 张雷林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6-521,共6页
针对氟碳表面活性剂作为水成膜泡沫灭火剂的核心组分,因其难以被生物降解且对环境危害严重而被严格限制使用的问题,研制出有机硅-碳氢表面活性剂复配的无氟环保型性能优良的发泡剂。选取市售绿色易降解的几种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和碳氢表... 针对氟碳表面活性剂作为水成膜泡沫灭火剂的核心组分,因其难以被生物降解且对环境危害严重而被严格限制使用的问题,研制出有机硅-碳氢表面活性剂复配的无氟环保型性能优良的发泡剂。选取市售绿色易降解的几种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和碳氢表面活性剂,利用泡沫扫描仪和界面流变仪研究其表面活性和泡沫性能,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对单一表面活性剂进行优选,通过正交试验法将优选的有机硅表面活性剂Silok 8022和碳氢表面活性剂AOS、LAMC进行复配试验,并对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得到最佳发泡剂组合。结果表明:优选出的3种有机硅-碳氢表面活性剂最佳复配组合作为发泡剂具有优异的泡沫性能,相对于含氟碳表面活性剂FS-61发泡剂,有机硅-碳氢表面活性剂复配发泡剂的最大泡沫体积增加了7 mL、最大泡沫含液量增加了2.28 mL及300 s析液率降低了3%;无氟泡沫灭火剂灭火时间较商用3%水成膜泡沫灭火剂缩短4 s。因此,复配发泡剂在环境友好的同时且具有较好的泡沫性能及灭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表面活性剂 碳氢表面活性剂 表面张力 泡沫体积 泡沫含液量 300 s析液率
下载PDF
低阶煤高温燃烧特性参数实验研究
5
作者 杨梦单 张雷林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13,共7页
为了研究低阶煤在高温氧化过程中的燃烧特性,采用锥形量热仪测试了3种低阶煤样的点燃时间、热释放速率、总热释放量、质量损失速率、总质量损失量、CO释放量等参数,通过计算得到各煤样的燃烧效率,进而分析煤样的变质程度与燃烧特性参数... 为了研究低阶煤在高温氧化过程中的燃烧特性,采用锥形量热仪测试了3种低阶煤样的点燃时间、热释放速率、总热释放量、质量损失速率、总质量损失量、CO释放量等参数,通过计算得到各煤样的燃烧效率,进而分析煤样的变质程度与燃烧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煤样的点燃时间随变质程度的加深而增加;煤样的热释放速率和总热释放量随变质程度的加深而增加,其热释放速率峰值也随之增加,分别为48.27、98.98、108.91 kW/m^(2);煤样的质量损失速率和总质量损失量随变质程度的加深而呈减少趋势,其质量损失速率峰值也随之减小,分别为0.052、0.049、0.044 g/s;煤样的CO释放量最大值随变质程度的加深而增大,在燃烧初期,长焰煤的CO释放量大于气煤和1/3焦煤,在燃烧后期,长焰煤的CO释放量小于气煤和1/3焦煤;煤样的变质程度越高,燃烧效率就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变质程度 热释放速率 质量损失速率 CO释放量
下载PDF
新型硫酸锂复合早强剂对煤矿封孔水泥早强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吴海龙 刘健 +2 位作者 吉小利 郭林杰 娄亚北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2014年第8期34-38,共5页
为缩短煤矿封孔注浆材料的候凝时间,以煤矿注浆封孔硅酸盐水泥为研究对象,在Li2SO4单掺早强效果研究的基础上,将锂盐与有机物进行复配。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高湿环境中不同组成和配比下,Li2SO4复合早强剂对于封孔水泥早强效果的影响。结... 为缩短煤矿封孔注浆材料的候凝时间,以煤矿注浆封孔硅酸盐水泥为研究对象,在Li2SO4单掺早强效果研究的基础上,将锂盐与有机物进行复配。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高湿环境中不同组成和配比下,Li2SO4复合早强剂对于封孔水泥早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Li2SO4与聚羧酸和三乙醇胺复配新拌混凝土后流动性良好,当该复配早强剂的组成为硫酸锂1.0%,聚羧酸0.03%,三乙醇胺0.3%,掺量为胶体总质量的1.3%时,可使注浆封孔水泥早期强度提高最为显著,1d抗压强度提高到556%,3d抗压强度提高到1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封孔水泥 复合早强剂 协同效应 抗压强度
下载PDF
微胶囊包覆膨胀剂对煤矿封孔水泥膨胀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健 刘泽功 +2 位作者 吴海龙 李重情 娄亚北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5-50,共6页
针对当前矿用水泥封孔材料中膨胀剂的膨胀能效发挥不足,会导致瓦斯抽采过程中封孔材料干缩漏气的现象,基于微胶囊缓控释放原理和材料"膨胀-强度协调发展"机理,运用微胶囊复合技术制得微胶囊UEA膨胀剂。借助SEM、XRD等测试手段... 针对当前矿用水泥封孔材料中膨胀剂的膨胀能效发挥不足,会导致瓦斯抽采过程中封孔材料干缩漏气的现象,基于微胶囊缓控释放原理和材料"膨胀-强度协调发展"机理,运用微胶囊复合技术制得微胶囊UEA膨胀剂。借助SEM、XRD等测试手段,详细研究了几组水泥浆的膨胀性能。结果表明,基准组发生体积收缩;膨胀剂未处理组膨胀率峰值和终值较低;潮湿环境处理组膨胀能损失较大;微胶囊处理组具有延迟膨胀现象,较未处理膨胀剂组延迟2.5h,膨胀率终值较膨胀剂未处理组和潮湿环境处理组分别提高3.33‰和1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封孔材料 微胶囊 延迟膨胀 膨胀-强度协调发展 膨胀率
下载PDF
两种复合早强剂对煤矿封孔水泥早强效果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罗麒 刘健 +2 位作者 吉小利 吴芬 王其其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69-73,共5页
基于矿井复杂环境对封孔水泥提出的要求,引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并复合聚羧酸减水剂,三乙醇胺(TEA)作为有机组分,氯化钠(氯化钙)为无机组分,模拟井下高湿环境,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两种有机无机复合早强剂的制备。并通过SEM... 基于矿井复杂环境对封孔水泥提出的要求,引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并复合聚羧酸减水剂,三乙醇胺(TEA)作为有机组分,氯化钠(氯化钙)为无机组分,模拟井下高湿环境,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两种有机无机复合早强剂的制备。并通过SEM,TG和XRD等手段着重研究了两种复合早强剂水化3d对封孔水泥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氯化钠复合早强剂组分为氯化钠3%,三乙醇胺0.05%,聚羧酸0.3%,AMPS1%时;氯化钙复合早强剂组分为氯化钙1.5%,三乙醇胺0.04%,聚羧酸0.2%,AMPS1%时早强效果最好,抗压强度比基准组分别提高了328%和2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早强剂 煤矿封孔水泥 早强效果 抗压强度
下载PDF
一种早强型注浆封孔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健 罗麒 +4 位作者 吉小利 吴芬 马梦晓 张超 王其其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5-99,共5页
针对矿井复杂环境对封孔材料使用性能提出的要求,通过引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复合三乙醇胺(TEA)作为有机早强组分,氯化钠(NaCl)、硫酸钠(NaSO_4)为无机早强组分,模拟井下高湿环境,,通过正交试验并利用热失重分析(TG)、X射... 针对矿井复杂环境对封孔材料使用性能提出的要求,通过引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复合三乙醇胺(TEA)作为有机早强组分,氯化钠(NaCl)、硫酸钠(NaSO_4)为无机早强组分,模拟井下高湿环境,,通过正交试验并利用热失重分析(TG)、X射线衍射分析(XRD)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研究手段考察了早强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掺量为氯化钠0.5%,硫酸钠0.5%,三乙醇胺0.05%,AMPS1.0%时,早强效果最显著。封孔材料1 d抗压强度为5.5 MPa,3 d抗压强度为9.7 MPa,7 d抗压强度为13.9 MPa,分别比基准组强度提高了323%,137%和1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浆封孔材料 早强剂 抗压强度 早强性能
下载PDF
纳米氮化硅激活粉煤灰对矿用水泥封孔材料早强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健 唐田甜 +2 位作者 卢婷 吉小利 钱亮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52-1757,共6页
针对煤矿用封孔水泥的候凝时间长、早期强度低、流动性能差等问题,以粉煤灰取代部分水泥为研究对象,引入纳米氮化硅,通过抗压强度、流动度、凝结时间、XRD、扫描电镜(SEM)、热重(TG-DSC)等力学性能测试和微观结构表征,研究纳米氮化硅对... 针对煤矿用封孔水泥的候凝时间长、早期强度低、流动性能差等问题,以粉煤灰取代部分水泥为研究对象,引入纳米氮化硅,通过抗压强度、流动度、凝结时间、XRD、扫描电镜(SEM)、热重(TG-DSC)等力学性能测试和微观结构表征,研究纳米氮化硅对粉煤灰水泥早期强度的影响以及废弃粉煤灰的有效利用。结果表明,单独添加纳米氮化硅能适当提高水泥试样的早期抗压强度,将纳米氮化硅与粉煤灰复配使用能表现出较好的协同作用。添加质量分数2%纳米氮化硅和10%粉煤灰时,水泥试样早强效果最为显著,1 d、3 d、7d抗压强度分别达到空白水泥试样的132.10%、145.30%、124.55%,且其候凝时间缩短,流动性良好。XRD和扫描电镜以及热重分析表明,纳米氮化硅的晶核作用激发了粉煤灰活性,加快了硅酸三钙的水化,生成更多水化硅酸钙凝胶吸附在纳米氮化硅颗粒及粉煤灰周围,使各凝胶相之间相互搭接形成均匀致密的空间网络结构,提高了水泥试样的早期强度和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早强剂 粉煤灰 纳米氮化硅 协同作用
原文传递
特殊地质条件下深钻孔排渣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伍清 牛宜辉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6-150,共5页
针对特殊地质结构及远距离下行钻孔孔内残留钻屑量大,排渣困难,钻孔有效利用率低,抽采效果不理想等不利影响,结合现有悬浮剂资料,配置一定密度的悬浮液并进行排渣技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悬浮液排渣能够排出钻孔中残留的钻屑,清洗钻孔,... 针对特殊地质结构及远距离下行钻孔孔内残留钻屑量大,排渣困难,钻孔有效利用率低,抽采效果不理想等不利影响,结合现有悬浮剂资料,配置一定密度的悬浮液并进行排渣技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悬浮液排渣能够排出钻孔中残留的钻屑,清洗钻孔,避免钻屑填埋煤层段,延长钻孔有效深度,提高瓦斯抽采效果,浅钻孔瓦斯抽采纯量提高27%,抽采浓度提高8%,深钻孔瓦斯抽采纯量提高110%,抽采浓度提高340%。为特殊地质结构下深钻孔排渣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液 钻屑 排渣 粒径 深钻孔
下载PDF
一种早强膨胀延迟封孔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梦晓 刘健 +3 位作者 吉小利 吴芬 罗麒 张超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4-148,共5页
针对矿井水泥封孔材料硬化过程体积收缩及加入膨胀剂导致强度下降的问题,基于硅酸盐水泥,以聚丙烯酰胺为囊壁,包覆铝粉形成膨胀剂微胶囊,与铝酸钠、氯化钠、硫酸钠、三乙醇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主要成分的复合早强... 针对矿井水泥封孔材料硬化过程体积收缩及加入膨胀剂导致强度下降的问题,基于硅酸盐水泥,以聚丙烯酰胺为囊壁,包覆铝粉形成膨胀剂微胶囊,与铝酸钠、氯化钠、硫酸钠、三乙醇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主要成分的复合早强剂联合使用,制备一种可达到早期强度与膨胀要求的矿用封孔材料;通过膨胀性能、抗压强度等测试,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法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研究外加剂对水泥封孔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氯化钠掺量(占水泥质量的百分比)为0.5%、硫酸钠0.5%、三乙醇胺0.05%、AMPS1%、铝酸钠1%、铝粉微胶囊0.1%,1天抗压强度达到4.2 MPa,3天抗压强度达到6.7 MPa,膨胀时间延迟4 h,膨胀率达到19.32%,可实现强度与膨胀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孔材料 铝粉 微胶囊 膨胀性 抗压强度
原文传递
矿用改性水泥基封孔材料的抗冲击性能试验 被引量:6
13
作者 薛创 张雷林 +2 位作者 韦建 张煜 徐礼芝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75,共6页
为了解决矿用水泥基封孔材料的抗冲击性问题,利用DTM-1000落锤冲击试验机研究不同掺量聚丙烯纤维对水泥基封孔材料抗冲击性能的影响,试验更接近于工程实际。在试验基础上初步探讨纤维素对水泥基材料的抗冲击性能提升的机理,为了进一步... 为了解决矿用水泥基封孔材料的抗冲击性问题,利用DTM-1000落锤冲击试验机研究不同掺量聚丙烯纤维对水泥基封孔材料抗冲击性能的影响,试验更接近于工程实际。在试验基础上初步探讨纤维素对水泥基材料的抗冲击性能提升的机理,为了进一步提高水泥基封孔材料的抗冲击性,利用试验研究不同玻璃纤维和聚丙烯纤维的混合比例对封孔材料抗冲击性的影响。最终得出当聚丙烯纤维和玻璃纤维混合比在1.5∶1为最佳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抗冲击性的比例。矿用改性水泥基封孔材料的抗冲击性能试验对提高水泥基封孔材料的抗冲击性能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基封孔材料 抗冲击性 落锤冲击 聚丙烯纤维 玻璃纤维
下载PDF
朱集西煤矿指标气体确定及自燃“三带”划分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汪瑞 石必明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9-102,共4页
为探究朱集西煤矿13501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的自然发火规律,通过低温氧化实验分析了煤在低温氧化时释放气体产物的特征,优选出标志性气体并作为13-1煤自燃预报指标气体。通过在工作面进风巷和回风巷两侧铺设束管以及使用热电偶监控测温的方... 为探究朱集西煤矿13501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的自然发火规律,通过低温氧化实验分析了煤在低温氧化时释放气体产物的特征,优选出标志性气体并作为13-1煤自燃预报指标气体。通过在工作面进风巷和回风巷两侧铺设束管以及使用热电偶监控测温的方法,监测采空区内的气体和温度,测量出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进风巷:0~36 m为散热带、36~81 m属于氧化升温带、大于81 m为窒息带;回风巷:0~27 m为散热带、27~63 m属于氧化升温带、大于63 m为窒息带。依据划分的自燃“三带”宽度,计算出采空区工作面安全推进速度为2.3 m/d。研究结果对朱集西煤矿防治煤炭自燃以及防灭火提供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采空区 标志气体 自燃“三带”
原文传递
低透气性煤层水力冲孔数值模拟与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崔海洋 伍清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3-185,共3页
基于瓦斯煤体变形及瓦斯渗流理论,建立应力-渗流耦合模型,通过COMSOL软件进行模拟,得出水力冲孔作用后孔洞周边渗透率及瓦斯抽采半径,确定不同冲煤量的布孔参数。并通过张集矿试验得出水力冲孔措施较好地释放孔洞周边应力集中,增加了煤... 基于瓦斯煤体变形及瓦斯渗流理论,建立应力-渗流耦合模型,通过COMSOL软件进行模拟,得出水力冲孔作用后孔洞周边渗透率及瓦斯抽采半径,确定不同冲煤量的布孔参数。并通过张集矿试验得出水力冲孔措施较好地释放孔洞周边应力集中,增加了煤层渗透率,提高瓦斯抽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冲孔 渗流场 布孔参数
原文传递
池火灾评价法在环氧乙烷罐区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毅博 石必明 +2 位作者 张雷林 李军显 汤静 《工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59,共3页
以某石油化工厂区为工程应用背景,通过对环氧乙烷储罐区计算模型的建立,应用池火灾评价法对环氧乙烷储罐发生池火灾的热辐射伤害区域进行了定量计算,得出环氧乙烷罐区发生池火灾的各级影响半径和造成的伤害程度。结果表明,只有当人员撤... 以某石油化工厂区为工程应用背景,通过对环氧乙烷储罐区计算模型的建立,应用池火灾评价法对环氧乙烷储罐发生池火灾的热辐射伤害区域进行了定量计算,得出环氧乙烷罐区发生池火灾的各级影响半径和造成的伤害程度。结果表明,只有当人员撤离罐区67.35 m范围外方可避免受到热辐射伤害。从环氧乙烷罐区的整体安全性出发,提出了具体的防护措施和建议,为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火灾 环氧乙烷 影响半径 安全措施
下载PDF
纳米氢氧化铝三相泡沫制备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边云朋 张雷林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9-65,共7页
为更好地解决煤矿采空区煤炭自燃问题,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主体进行发泡剂复配,通过泡沫性能测试实验,研制出高性能发泡剂。以纳米氢氧化铝作为固相颗粒,制备出发泡倍数高、稳定性强的纳米氢氧化铝三相泡沫,使用锥形量热仪研究其高温阻... 为更好地解决煤矿采空区煤炭自燃问题,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主体进行发泡剂复配,通过泡沫性能测试实验,研制出高性能发泡剂。以纳米氢氧化铝作为固相颗粒,制备出发泡倍数高、稳定性强的纳米氢氧化铝三相泡沫,使用锥形量热仪研究其高温阻燃能力和消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纳米氢氧化铝的质量分数从0提高到1%时,泡沫体积从500 mL增长至830 mL;当质量分数从3%提高到4%时,泡沫析液半衰期由15 min提升至42 min,且能在完全析液后保留三维网状结构。在高温阻燃和消烟能力方面,纳米氢氧化铝三相泡沫的加入将点燃时间从24 s延长至87 s,持续燃烧时间从835 s缩短至325 s,热释放速率高峰值从97.2 kW/m^(2)降低至49.8 kW/m^(2),烟气生成速率峰值从0.064 m^(2)/s降低至0.012 m^(2)/s,对CO,CO2释放速率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氢氧化铝 表面活性剂 泡沫稳定性 阻燃特性
下载PDF
基于茶多酚的阻化泡沫制备及阻燃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舒森辉 张雷林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0-55,61,共7页
为了有效防治采空区遗煤自燃,将茶多酚(TP)加入到复配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研制出一种发泡效果好、稳定性强、阻燃效果优越的TP阻化泡沫,通过泡沫扫描仪、界面流变张力仪确定出复配表面活性剂组分、复配比、质量分数及茶多酚添加量;利用锥... 为了有效防治采空区遗煤自燃,将茶多酚(TP)加入到复配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研制出一种发泡效果好、稳定性强、阻燃效果优越的TP阻化泡沫,通过泡沫扫描仪、界面流变张力仪确定出复配表面活性剂组分、复配比、质量分数及茶多酚添加量;利用锥形量热仪对比TP阻化泡沫与三相泡沫的防灭火性能。实验表明:当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与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D复配比为1∶2,质量分数为0.3%时,发泡时间最短,产生200 mL泡沫仅需142 s,泡沫最均匀细腻,平均粒径仅0.054 mm;加入适量茶多酚后,体系发泡性能有所提升,质量分数为0.06%时,发泡体积可达179 mL,析液半衰期由584 s增至719 s;茶多酚具有降低煤中活性基团数量的作用,TP阻化泡沫与三相泡沫相比热释放速率峰值由88.5 kW/m^(2)降至52.2 kW/m^(2),CO_(2)释放量由1.7 kg/kg降至0.6 kg/kg,抑制煤自燃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煤自燃 茶多酚 泡沫制备 泡沫性能 阻燃特性
下载PDF
基于人体节律周期的老式大空间人员疏散模拟研究
19
作者 王娟 石必明 +1 位作者 张雷林 牛宜辉 《工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0,共4页
选取某老式火车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火车站的候车人员及其所处的节律周期,结合人员反应时间及疏散时间测试,使用EVAC疏散模拟软件对人员在工作日和周末的疏散用时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人体的节律周期确实存在且对人员的疏散行为... 选取某老式火车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火车站的候车人员及其所处的节律周期,结合人员反应时间及疏散时间测试,使用EVAC疏散模拟软件对人员在工作日和周末的疏散用时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人体的节律周期确实存在且对人员的疏散行为有一定影响。当人体处于节律周期的高潮期时,其反应速度较快,疏散用时较短;而处于低潮期或临界期的人员,反应速度变慢,疏散用时增长。无论在工作日还是周末,适当增宽安检门的宽度,可以减少全体人员的疏散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节律周期 老式火车站 疏散模拟
下载PDF
Al_(2)O_(3)基三元复合早强剂对水泥早强性能的影响研究
20
作者 杨涵 刘健 +2 位作者 吉小利 徐超 黄猛猛 《河南化工》 CAS 2022年第5期15-18,共4页
将纳米氧化铝与AMPS和硫酸锂进行复配,通过抗压强度测试、XRD和SEM等的表征,研究了三元复合早强剂对水泥早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铝、AMPS和硫酸锂复配能有效提高水泥的早强效果,且当复配早强剂的组成为PC0.15%、纳米氧化铝1... 将纳米氧化铝与AMPS和硫酸锂进行复配,通过抗压强度测试、XRD和SEM等的表征,研究了三元复合早强剂对水泥早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铝、AMPS和硫酸锂复配能有效提高水泥的早强效果,且当复配早强剂的组成为PC0.15%、纳米氧化铝1.5%、AMPS 0.15%、硫酸锂1%、水灰比0.4时,使水泥早期强度提高最为显著。相较于基准组其1、3、7 d的抗压强度分别提升了46.47%、41.31%、19.51%。根据XRD和SEM的微观结构分析,纳米氧化铝、AMPS与硫酸锂复配能够加快水泥的水化反应速度,水化产物增多,使内部结构稳定致密,提高了水泥材料的早期性能和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铝 硫酸锂 AMPS 复配 早期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