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管理对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后混合痔患者疼痛、心理和康复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孙蕾 王在标 +1 位作者 陈文莉 陈长浩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3期166-170,共5页
目的 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管理对混合痔患者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后疼痛、心理及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采用PPH进行治疗的混合痔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 目的 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管理对混合痔患者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后疼痛、心理及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采用PPH进行治疗的混合痔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专科护理,观察组应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术后12、24 h和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7 d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表(SDS),康复质量(术后首次排尿时间和持续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持续时间、肛门创缘水肿和便血评分及便秘发生率)。结果 整体分析发现:两组VAS评分组间、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术后24、48 h的VAS评分低于术后12 h,术后48 h的VAS评分低于术后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术后12、24、48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分析发现:两组SAS、SDS评分组间、时间点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术后3、7 d的SAS、SDS评分低于术前,术后7 d的SAS、SDS评分低于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术后3、7 d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排尿时间和持续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水肿和便血评分低于对照组,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管理能够进一步减轻混合痔患者PPH术后的疼痛体验,降低焦虑和抑郁风险,改善康复质量,是一种新型优质护理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痔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跨理论模型 护理 疼痛 焦虑 抑郁 康复
下载PDF
多学科团队协作干预在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
2
作者 许皖红 李慧 +2 位作者 唐甜甜 陈春雷 王在标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2期169-172,共4页
目的 探讨多学科团队协作(MDT)护理在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12月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 目的 探讨多学科团队协作(MDT)护理在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12月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MDT护理干预。观察两组负面情绪、睡眠质量、遵医行为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规律服药、饮食、锻炼、复诊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DT干预用于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在负面情绪、睡眠质量及遵医行为改善方面均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性胰腺炎 多学科团队协作干预 心理状态 睡眠质量
下载PDF
互动达标模式干预对腹腔镜阑尾炎患者术后自护能力的影响
3
作者 丁素敏 陈文莉 +1 位作者 赵静静 黄书芹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1669-1673,共5页
目的:探究互动达标模式干预对阑尾炎患者腹腔镜手术后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某院收治的82例阑尾炎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予以常规临床干预,研究组4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互动达标模式干预。评... 目的:探究互动达标模式干预对阑尾炎患者腹腔镜手术后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某院收治的82例阑尾炎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予以常规临床干预,研究组4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互动达标模式干预。评价两组干预前后的负性情绪、自护能力,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及干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干预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5.902,-6.651;P<0.05)自护能力量表(ESCA)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t=5.170,6.287,7.890,7.069;P<0.05);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145,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t=7.376,6.317,4.669,6.750;P<0.05);研究组的干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6.609,P<0.05)。结论:互动达标模式干预对阑尾炎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干预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升其自护能力,降低其术后并发症,提高其生活质量及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炎 腹腔镜手术 互动达标模式 负性情绪 自护能力 并发症 生活质量 满意度
原文传递
3D与2D腹腔镜在右半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军 田景中 +3 位作者 季恩敏 尹志朋 许建国 李光云 《安徽医学》 2019年第11期1256-1258,共3页
目的探讨3D腹腔镜较2D腹腔镜应用于右半结肠癌全系膜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73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全系膜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所用器械不同分为3D腹腔镜... 目的探讨3D腹腔镜较2D腹腔镜应用于右半结肠癌全系膜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73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全系膜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所用器械不同分为3D腹腔镜组(32例)和2D腹腔镜组(41例)。比较两组总手术时间、各步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Dukes分期,随访6~18个月,比较两组复发与转移情况。结果3D腹腔镜组总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2D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2D腹腔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步骤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Dukes分期、肿瘤复发与转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2D腹腔镜技术相比,3D腹腔镜技术在右半结肠癌全系膜切除术中能缩短总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半结肠癌 3D腹腔镜 2D腹腔镜 DUKES分期
下载PDF
肠系膜下动脉结扎部位对直肠癌手术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季恩敏 张军 +5 位作者 李昌权 李岗 史伟 于浩 李光云 田景中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1093-109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肠系膜下动脉(IMA)结扎部位对直肠癌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直肠癌患者110例,根据IMA结扎部位分为A组(n=58)和B组(n=52),A组给予低位IMA结扎,B组给予高位IMA结扎;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 目的:探讨不同肠系膜下动脉(IMA)结扎部位对直肠癌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直肠癌患者110例,根据IMA结扎部位分为A组(n=58)和B组(n=52),A组给予低位IMA结扎,B组给予高位IMA结扎;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肛门排气时间、排便功能、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早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排便功能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吻合口瘘、尿潴留和肠梗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IMA结扎相较于高位IMA,在直肠癌手术中有较好的效果,具有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下动脉 结扎术 直肠肿瘤 临床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结肠癌组织中miR-29b、Tiam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晓波 吴淼 +2 位作者 彭孟寅 李岗 左强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探究结肠癌组织中microRNA-29b(miR-29b)、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基因1(Tiam1)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于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81例结肠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9b、Tiam... 目的探究结肠癌组织中microRNA-29b(miR-29b)、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基因1(Tiam1)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于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81例结肠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9b、Tiaml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miR-29b、Tiaml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miR-29b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Tiam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miR-29b、Tiam1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5);癌组织中miR-29b与Tiam1表达呈负相关(r=-0.381,P<0.05)。结论miR-29b在结肠癌组织中低表达,而Tiam1呈现高表达,miR-29b和Tiam1表达与患者肿瘤TNM分期、细胞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结肠的发生发展及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miR-29b 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基因1 表达 临床意义
下载PDF
42例阑尾黏液性肿瘤特点及诊疗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在标 于浩 +2 位作者 彭杰 田景中 马立业 《安徽医学》 2021年第6期637-639,共3页
目的探讨阑尾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阑尾黏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病理结果及术后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28例... 目的探讨阑尾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阑尾黏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病理结果及术后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28例,平均(55.9±16.3)岁;术前确诊36例,误诊6例;术后病理证实:阑尾黏液囊肿29例、阑尾黏液囊腺瘤12例、阑尾黏液腺癌1例,7例合并腹膜假性黏液瘤;所有患者均予手术治疗,经腹手术24例、腔镜手术6例、腹腔镜探查中转开腹手术12例;33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其中1例发生肠梗阻。结论阑尾黏液性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缺乏特异性症状,易误诊,手术仍是唯一可能的根治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性肿瘤 阑尾 假性黏液瘤 临床特征
下载PDF
NOSES联合ERAS对高位直肠及乙状结肠癌患者术后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彭杰 许建国 +4 位作者 田景中 李光云 王在标 张军 于浩 《安徽医学》 2020年第7期788-790,共3页
目的探讨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联合快速康复外科(ERAS)对高位直肠癌及乙状结肠癌患者术后应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亳州市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高位直肠癌及乙状结肠癌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处理方式不同,分为NOSES+... 目的探讨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联合快速康复外科(ERAS)对高位直肠癌及乙状结肠癌患者术后应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亳州市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高位直肠癌及乙状结肠癌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处理方式不同,分为NOSES+ERAS组38例,传统腔镜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疼痛评分以及部分应激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NOSES+ERAS组术后排气和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均短于传统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SES+ERAS组术后无切口并发症发生,传统腔镜组3例(7.5%)。术后疼痛评分NOSES+ERAS组低于传统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IL-6水平均高于术前,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水平均低于术前,但手术前后的差值,NOSES+ERAS组较传统腔镜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SES联合ERAS治疗高位直肠癌及乙状结肠癌患者术后应激反应更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快速康复外科 结直肠癌 应激反应
下载PDF
胃癌术后Petersen疝1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彭杰 田景中 +2 位作者 李光云 季恩敏 许建国 《安徽医学》 2020年第10期1244-1245,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6岁,因“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4 h”于2018年12月4日入院。既往史:4月前因贲门癌行开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方式为Roux-en-Y吻合,分期pT3N1M0,术后用奥沙利铂+替吉奥(SOX方案)化疗4次,期间多次出现腹部隐痛,能...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6岁,因“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4 h”于2018年12月4日入院。既往史:4月前因贲门癌行开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方式为Roux-en-Y吻合,分期pT3N1M0,术后用奥沙利铂+替吉奥(SOX方案)化疗4次,期间多次出现腹部隐痛,能自行缓解,本次腹痛持续而不能缓解。查体:体温36.5℃,脉搏99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4/94 mmHg(1mmHg≈0.133 kPa),体质指数18.8 kg/m^2,腹膨隆,上腹部可见陈旧性手术疤痕,愈合良好,未见胃肠型蠕动波,中上腹压痛阳性,以左上腹为著,无肌卫、反跳痛,未触及包块,无肝区肾区叩击痛,肠鸣音活跃。腹部CT平扫示胃癌术后改变,见上腹部肠系膜区纠集呈漩涡状,可见自左向右的疝入肠管,部分小肠肠管扩张,腹腔少量积液(见图1)。诊断性穿刺抽出约3 mL淡红色液体。白细胞计数16.11×10^9/L,血葡萄糖21.42 mmol/L,钾3.16 mmol/L。肝肾功能、血凝四项、艾滋病毒抗原及抗体、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等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绞窄性肠梗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ROUX-EN-Y吻合 Petersen疝
下载PDF
3D腹腔镜下动脉优先入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及预后观察 被引量:7
10
作者 许建国 黄宝玉 +1 位作者 于浩 田景中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9年第5期368-371,共4页
目的探讨3D腹腔镜下动脉优先入路与传统侧方入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短期疗效及预后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右半结肠癌7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进行不同入路3D腹腔镜手术,各39例。对照组采取传统侧方入路,... 目的探讨3D腹腔镜下动脉优先入路与传统侧方入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短期疗效及预后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右半结肠癌7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进行不同入路3D腹腔镜手术,各39例。对照组采取传统侧方入路,观察组采取动脉优先入路。对两组患者手术短期疗效及预后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减少,淋巴结清扫数量增加(t=5.763、27.316、6.485,均P<0.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腹腔引流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一次主动进食时间更短,短期疗效更优(t=18.656、6.928、6.153、6.462,均P<0.001)。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4%(6/39),显著高于观察组的2.6%(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3,P=0.048)。观察组2年生存率为8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9,P=0.001)。结论 3D腹腔镜下动脉优先入路相较于传统侧方入路治疗右半结肠癌短期疗效及预后均更优,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腹腔镜 动脉优先入路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