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花亭湖浮游生物调查及水质分析
1
作者 凌俊 胡玉婷 +6 位作者 江河 汪长祥 童开满 潘庭双 段国庆 周华兴 汪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30-35,共6页
2022年7月和10月分别调查了安徽花亭湖的浮游生物状况,并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对其水质进行评价,研究花亭湖现阶段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状态。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35属51... 2022年7月和10月分别调查了安徽花亭湖的浮游生物状况,并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对其水质进行评价,研究花亭湖现阶段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状态。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35属51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蓝藻门最多(47.06%),其次是绿藻门(27.45%)和硅藻门(11.77%)。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9.57×10^(6)cell/L、5.24 mg/L。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共6种,分别为蓝藻门的放射微囊藻(Microcystisbotrys)、挪氏微囊藻(Microcystis novacekii)、多变鱼腥藻(Anabaena variabilis)、崎岖鱼腥藻(Anabaena inaequalis)和硅藻门的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螺旋变型(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 f.spiralis),其优势度分别为0.476、0.043、0.035、0.023、0.054和0.071。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季节差异不明显,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夏季大于秋季。此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门15科15属23种,包括节肢动物6种、轮虫11种、原生动物5种。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98.44个/L和4.33 mg/L。浮游动物的优势类群共3种,分别为轮虫纲的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节肢动物门的透明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hyalinus)、无节幼体(Nauplius),其优势度分别为0.256、0.042和0.223。浮游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是夏季大于秋季。综合判断花亭湖水体为中营养偏清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生物多样性 资源调查 花亭湖
下载PDF
巢湖流域水产养殖尾水水质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杨坤 胡星明 卢文轩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5-90,共6页
为探明巢湖流域水产养殖尾水的污染状况,2019年4、7、9和11月对该地区几种主养淡水品种养殖尾水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并分析水体理化因子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pH、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和高... 为探明巢湖流域水产养殖尾水的污染状况,2019年4、7、9和11月对该地区几种主养淡水品种养殖尾水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并分析水体理化因子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pH、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进行单项评价,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各监测位点尾水水质进行整体评价。结果表明:pH、TN和TP因子均符合《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的二级标准,DO、NH4+-N和CODMn因子存在超标。单因子污染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尾水未受到pH、TN和TP因子的污染;受DO、NH4+-N和CODMn因子污染的监测位点占比分别为12.5%、25.0%和87.5%。内梅罗污染指数计算结果表明,75%的监测位点处于轻度至中度污染等级。巢湖流域水产养殖尾水主要污染物为CODMn,污染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流域 养殖尾水 水质评价 单因子污染指数 内梅罗污染指数
下载PDF
水产养殖中嗜水气单胞菌拮抗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静 陈红莲 +2 位作者 鲍俊杰 汪翔 王永杰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17期21-33,共13页
水产养殖密度的增加,加大了疾病暴发的风险。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宿主多种多样,毒力因子复杂,为疾病的治疗和防控带来困难。目前水产上对嗜水气单胞菌的防控主要依赖抗生素、化学药物等,容易导致环境中药物残留、病原菌耐药性增加等问题... 水产养殖密度的增加,加大了疾病暴发的风险。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宿主多种多样,毒力因子复杂,为疾病的治疗和防控带来困难。目前水产上对嗜水气单胞菌的防控主要依赖抗生素、化学药物等,容易导致环境中药物残留、病原菌耐药性增加等问题。本文着重对水产养殖中嗜水气单胞菌及其拮抗菌的体外筛选方法、拮抗作用研究方法和拮抗机制(产生抑菌物质、竞争性黏附、群体感应猝灭、竞争营养物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进行重点归纳阐述,并对拮抗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和安全性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述,旨在为嗜水气单胞菌拮抗菌的研发以及水产动物的疾病防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菌 嗜水气单胞菌 拮抗机制 疾病防控 水产养殖
下载PDF
安徽省翘嘴鲌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
作者 胡玉婷 侯冠军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9-83,共5页
为探讨安徽省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利用10对微卫星标记分析4个翘嘴鲌采样群体(巢湖、武昌湖、新安江和淮河干流)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结果显示:4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 为探讨安徽省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利用10对微卫星标记分析4个翘嘴鲌采样群体(巢湖、武昌湖、新安江和淮河干流)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结果显示:4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预期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10.4~12.2、5.9~6.9、0.654~0.800、0.739~0.778和0.689~0.738,均显示高度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分析(AMOVA)群体内遗传变异占比95.71%,远高于群体间的4.29%;总群体遗传分化系数(F st)仅为0.043,成对群体间F st为0.025~0.056,表现为低度分化;群体间基因流值(N m)为4.21~9.75,表明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基于群体间遗传距离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新安江群体与巢湖群体亲缘关系最近,与淮河群体最远。使用软件Structure 2.3.4遗传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其最佳聚类分组为4,但与各采样群体不相对应,群体间遗传相似个体交叉较多。研究表明:翘嘴鲌4个采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遗传分化不显著,群体间可能存在种质混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鲌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安徽 种质混杂
下载PDF
长江、淮河水系安徽区段黄颡鱼的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胡玉婷 段国庆 +3 位作者 凌俊 周华兴 潘庭双 江河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04-812,共9页
2018—2019年在安徽长江和淮河水系8个地点采集212尾黄颡鱼样品,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为分子标记,研究长江、淮河两水系安徽区段8个黄颡鱼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研究结果显示,黄颡鱼Cyt b同源序列片段长度为11... 2018—2019年在安徽长江和淮河水系8个地点采集212尾黄颡鱼样品,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为分子标记,研究长江、淮河两水系安徽区段8个黄颡鱼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研究结果显示,黄颡鱼Cyt b同源序列片段长度为1122 bp;共检测到变异位点48个、单倍型49个,碱基组成呈强的A/T偏倚和反G偏倚。黄颡鱼各地理群体具有中高度的单倍型多样性(0.554~0.949)、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105~0.00221)。所有群体的群体分化指数(0.2590)、基因流(1.4305)和分层的分子变异分析结果一致表明,长江、淮河水系安徽区段黄颡鱼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单倍型进化网络图和群体间系统进化树表明,8个地理群体分为长江、淮河水系两大进化枝。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淮河水系安徽区段的黄颡鱼具有明显的地理遗传结构,不同水系间的地理阻隔可能是导致黄颡鱼群体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还为黄颡鱼的遗传管理和资源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细胞色素B 遗传结构 安徽省
下载PDF
湖泊深水暂养过程中鳙鱼品质变化研究
6
作者 凌俊 陈小雷 +7 位作者 江河 汪长祥 童开满 潘庭双 胡玉婷 段国庆 周华兴 汪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80-87,共8页
为了研究天然水体长成鳙鱼在不同月份暂养过程中鳙鱼体形、肌肉营养、滋味、免疫及抗氧化物质的变化,采集花亭湖5月、8月、11月和次年3月暂养鳙鱼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从体形来看,暂养处理对鳙鱼有瘦身效果;不同月份鳙鱼肌肉基本营... 为了研究天然水体长成鳙鱼在不同月份暂养过程中鳙鱼体形、肌肉营养、滋味、免疫及抗氧化物质的变化,采集花亭湖5月、8月、11月和次年3月暂养鳙鱼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从体形来看,暂养处理对鳙鱼有瘦身效果;不同月份鳙鱼肌肉基本营养成分含量有差别,暂养处理后,鳙鱼肌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降低,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脂肪酸组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饱和脂肪酸(SFA)含量降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升高;肌肉免疫和抗氧化成分含量随着暂养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游离氨基酸总量随着暂养时间的延长不断提高,呈现甜味氨基酸占比不断提高;呈味核苷酸总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鳙鱼 暂养 营养 免疫 抗氧化 滋味
下载PDF
陆基圆桶养殖大口黑鲈经济效益分析
7
作者 汪焕 段国庆 +4 位作者 周华兴 胡玉婷 李彤 叶胜佳 胡光秀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8期47-51,共5页
陆基圆桶循环水养殖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水产养殖模式,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陆基圆桶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的经济效益,为促进该养殖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本文调查了安徽省3个县区的陆基圆桶大口黑鲈养殖企业,并对其大口黑鲈养殖的投... 陆基圆桶循环水养殖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水产养殖模式,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陆基圆桶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的经济效益,为促进该养殖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本文调查了安徽省3个县区的陆基圆桶大口黑鲈养殖企业,并对其大口黑鲈养殖的投入、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投饲成本是养殖成本的第一大投入要素;通过成本与收益比较分析,投放密度、苗种来源、固定资产投入和销售时间均是影响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生产上建议养殖企业开展养殖技术研发,调整养殖模式,充分发挥陆基圆桶养殖潜力,适当延长养殖周期,提高商品鱼规格,错开销售高峰期等方式,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陆基圆桶 经济效益 养殖成本 投放密度
下载PDF
安徽两水系黄颡鱼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胡玉婷 江河 +3 位作者 段国庆 周华兴 凌俊 汪焕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3-41,共9页
为了解安徽省内长江和淮河水系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选用10个微卫星标记对9个自然群体共254尾黄颡鱼进行了遗传分析。共检测到等位基因数(Na)245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9.75个。各群体的平均Na为5.2... 为了解安徽省内长江和淮河水系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选用10个微卫星标记对9个自然群体共254尾黄颡鱼进行了遗传分析。共检测到等位基因数(Na)245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9.75个。各群体的平均Na为5.20~14.80,平均Ne为2.64~8.93;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496~0.671,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57~0.81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00~0.790。AMOVA分析显示仅8.15%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06~0.236。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UPGMA系统树和利用Structure软件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均显示,9个群体可被划分4或5个谱系,其中石台(秋浦河水系)、麻川河(青弋江支流)、阜南(淮河水系)3个群体的个体遗传结构均比较独立,与其他群体亲缘关系较远;其他6个群体(长江水系的望江、无为、龙窝湖、泾县群体和淮河水系的凤台、瓦埠湖)的较为复杂,可能存在谱系间的混杂。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黄颡鱼野生资源遗传多样性较高,地理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且部分群体可能经历了瓶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安徽
下载PDF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调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蒋阳阳 李海洋 +5 位作者 崔凯 吴明林 汪翔 魏泽能 叶晓明 王林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1-138,共8页
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内采用种草移螺、设置生态基及移动式太阳能水质调控机等水质调控技术,在养殖季节5—9月份,每周检测试验池塘水体水温、溶氧量(DO)、pH值、透明度(SD)、总磷(TP)含量、总氮(TN)含量、氨氮(NH4^(+)-N)含量、... 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内采用种草移螺、设置生态基及移动式太阳能水质调控机等水质调控技术,在养殖季节5—9月份,每周检测试验池塘水体水温、溶氧量(DO)、pH值、透明度(SD)、总磷(TP)含量、总氮(TN)含量、氨氮(NH4^(+)-N)含量、亚硝酸盐氮(NO2^(-)-N)含量、重铬酸钾指数(COD_(Cr))等理化指标,分析水质状况。结果显示:DO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pH值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TP质量浓度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级标准;TN质量浓度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级标准;NH4^(+)-N质量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NO2^(-)-N质量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Ⅰ类标准;COD_(Cr)质量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研究表明: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使用水质生物及物理调控技术,可以使整个池塘养殖水体循环利用或者达标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 水质理化指标 水质调控技术
下载PDF
固定化栅藻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及生长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坤 侯冠军 +1 位作者 赵秀侠 高远 《渔业研究》 2019年第6期509-513,共5页
为探究固定化微藻去除养殖废水中磷酸盐和氨氮的效果,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藻种,采用海藻酸钠包埋技术,开展了不同栅藻包埋密度(S-1组2.52×10^4 cells/mL、S-50组1.26×10^6 cells/mL和S-100组2.52×10^6 ce... 为探究固定化微藻去除养殖废水中磷酸盐和氨氮的效果,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藻种,采用海藻酸钠包埋技术,开展了不同栅藻包埋密度(S-1组2.52×10^4 cells/mL、S-50组1.26×10^6 cells/mL和S-100组2.52×10^6 cells/mL)的净化对比试验,同时考察了包埋密度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包埋密度对磷酸盐和氨氮的去除效果以及藻细胞生长速率的影响显著(P<0.05)。包埋密度越高,去除磷酸盐和氨氮的效果越好,S-1、S-50和S-100组对磷酸盐的终末去除率分别为61.11%、83.33%和88.89%,对氨氮的终末去除率分别为39.95%、50.00%和57.53%。S-1、S-50和S-100组栅藻的生长速率K值S-1>S-50>S-100,即随着藻细胞包埋密度增大,生长速率K值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生栅藻 固定化 养殖废水 磷酸盐 氨氮 生长速率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种群遗传学研究
11
作者 周华兴 段国庆 +2 位作者 江河 凌俊 胡玉婷 《农学学报》 2022年第6期55-59,共5页
研究旨在探究安徽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状况以及资源混杂程度,以期为中华绒螯蟹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采集了中华绒螯蟹4个养殖群体和长江野生群体共170尾样本,基于线粒体分子标记,进行种群遗传... 研究旨在探究安徽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状况以及资源混杂程度,以期为中华绒螯蟹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采集了中华绒螯蟹4个养殖群体和长江野生群体共170尾样本,基于线粒体分子标记,进行种群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遗传多样性低,盲目捕捞可能造成野生资源衰退。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间未出现显著遗传分化,存在严重的种质混杂。研究探明了长江中华绒螯蟹的资源现状,为其科学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养殖与野生群体 线粒体基因 种群遗传分析 种质混杂
下载PDF
水生动植物协同净化系统对鳜鱼养殖池塘水质与经济效益的影响
12
作者 杨坤 侯冠军 +2 位作者 赵秀侠 方婷 王利军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09-1719,共11页
为研究水生动植物协同净化系统(褶纹冠蚌+水蕹菜+水稻)对鳜鱼养殖池塘水质与经济效益的影响,设计3个处理,分别为0-F组(对照组,无净化系统)、10%-F组(净化组,水蕹菜和水稻覆盖率各5%)和30%-F组(净化组,水蕹菜和水稻覆盖率各15%),净化组... 为研究水生动植物协同净化系统(褶纹冠蚌+水蕹菜+水稻)对鳜鱼养殖池塘水质与经济效益的影响,设计3个处理,分别为0-F组(对照组,无净化系统)、10%-F组(净化组,水蕹菜和水稻覆盖率各5%)和30%-F组(净化组,水蕹菜和水稻覆盖率各15%),净化组中各塘褶纹冠蚌密度均为每667 m 250只。试验期间定期监测水质和蚌生长情况,结束时测定鳜鱼成活率、产量与水生植物收获量。结果显示:各处理组水温、pH值无显著差异,但净化组的透明度始终高于对照组;试验结束时,0-F组的总氮(TN)质量浓度比初始增加35.5%,10%-F组和30%-F组的TN质量浓度分别比初始时降低23.8%和49.0%,NH^(4+)-N质量浓度分别增加167%、53%和34%,COD_(Mn)质量浓度分别增加138.5%、100.0%和88.9%,各组总磷(TP)质量浓度随时间呈现波动式下降趋势;水质、鳜鱼成活率、产量和经济效益均以30%-F组最优,10%-F组次之,0-F组最差。10%-F组水蕹菜和水稻单产均高于30%-F组,蚌湿重增长率30%-F组高于10%-F组。总体而言,动植物协同净化系统可明显提升鳜鱼养殖池塘水质与经济效益,且植物覆盖率为30%的净化系统应用效果优于覆盖率为10%的净化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净化 覆盖率 水蕹菜 水稻 褶纹冠蚌 水质 经济效益
下载PDF
鳜鱼配合饲料养殖经济效益分析及发展建议
13
作者 蒋阳阳 汪翔 +4 位作者 吴明林 李海洋 周蓓蓓 王斌 崔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2期72-75,共4页
近年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养殖鳜鱼技术已有所突破,成为特色淡水鱼养殖业关注的热点。安徽省池州市、安庆市、芜湖市、合肥市等地都在摸索或尝试引入鳜鱼饲料养殖新技术,突破传统活饵料鱼养殖鳜鱼存在的弊端。以池州市为例,统计分析了鳜鱼... 近年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养殖鳜鱼技术已有所突破,成为特色淡水鱼养殖业关注的热点。安徽省池州市、安庆市、芜湖市、合肥市等地都在摸索或尝试引入鳜鱼饲料养殖新技术,突破传统活饵料鱼养殖鳜鱼存在的弊端。以池州市为例,统计分析了鳜鱼配合饲料养殖模式经济效益,指出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安徽地区鳜鱼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鳜鱼 配合饲料 经济效益 发展建议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研究龟鳖养殖水体细菌多样性
14
作者 高娜 梁阳阳 +5 位作者 李静 杨坤 方婷 赵秀侠 崔凯 卢文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6期99-102,共4页
为研究龟鳖养殖水体中微生物资源特征并获取其菌种资源,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外塘和温室养殖水体及生化流程处理后的尾水进行细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3组样品在门水平上优势菌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平均占比分别为55.89... 为研究龟鳖养殖水体中微生物资源特征并获取其菌种资源,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外塘和温室养殖水体及生化流程处理后的尾水进行细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3组样品在门水平上优势菌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平均占比分别为55.89%和14.37%。在属水平上,细菌主要为不动杆菌属,尚未分类的小梨形菌科和红杆菌科。3组水样中均有大量序列不能被归入已知的属,推测其中可能有尚未发现的潜在新种。温室和外塘2种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理化因子及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均存在很大差异。传统微生物分离方法筛选了52株细菌,归属于14种不同的细菌属,其中大部分可作为水产益生菌使用。该研究结果为龟鳖养殖水体的微生态人工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鳖养殖 高通量测序 细菌多样性 传统微生物分离
下载PDF
鳜鱼池塘精养与虾鳜共作两种养殖模式技术要点
15
作者 赵来兵 蒋阳阳 +3 位作者 崔凯 吴明林 李海洋 周蓓蓓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7期179-181,190,共4页
鳜鱼是在长三角地区养殖的高档水产品,对水质要求较高,相比其他养殖鱼类对溶氧要求更高,鱼塘水质应常年保持“肥、活、嫩、爽”的标准。本文总结了池州地区池塘精养及虾鳜共作两种鳜鱼养殖模式技术要点,包括放养前准备、苗种放养规格及... 鳜鱼是在长三角地区养殖的高档水产品,对水质要求较高,相比其他养殖鱼类对溶氧要求更高,鱼塘水质应常年保持“肥、活、嫩、爽”的标准。本文总结了池州地区池塘精养及虾鳜共作两种鳜鱼养殖模式技术要点,包括放养前准备、苗种放养规格及密度、日常管理措施、病害防控等,并针对性提出两种养殖模式下水质调控建议,以期为安徽地区广大鳜鱼养殖户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鳜鱼 池塘精养 虾鳜轮作 技术要点
下载PDF
杂交鲂鲌“皖江1号”培育冬片养殖试验
16
作者 甘小顺 李海洋 蒋阳阳 《科学养鱼》 2023年第3期15-16,共2页
杂交鲂鲌“皖江1号”是由安庆市皖宜季牛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共同培育的水产新品种,并于2020年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正式审定通过,品种登记号:GS-02-001-2020。目前,杂交鲂鲌“皖... 杂交鲂鲌“皖江1号”是由安庆市皖宜季牛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共同培育的水产新品种,并于2020年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正式审定通过,品种登记号:GS-02-001-2020。目前,杂交鲂鲌“皖江1号”已是安庆市重点推广的淡水养殖新品种。杂交鲂鲌“皖江1号”的苗种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研究所 品种登记 皖江 淡水养殖 养殖试验 上海海洋大学 水产养殖 良种审定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形态性状、体质量与怀卵量的通径分析
17
作者 陈静 何吉祥 +5 位作者 黄龙 吴本丽 陈夏君 吴仓仓 汪翔 武松 《南方农业》 2024年第1期232-235,242,共5页
为了确定影响克氏原螯虾怀卵量的主要数量性状,随机选取60尾性成熟雌虾,测量其体长(X_(1))、螯长(X_(2))、额剑长(X_(3))、头胸甲长(X_(4))、头胸甲宽(X_(5))、头胸甲高(X_(6))、腹部宽(X_(7))、腹部长(X_(8))、尾节长(X_(9))、尾扇长(X... 为了确定影响克氏原螯虾怀卵量的主要数量性状,随机选取60尾性成熟雌虾,测量其体长(X_(1))、螯长(X_(2))、额剑长(X_(3))、头胸甲长(X_(4))、头胸甲宽(X_(5))、头胸甲高(X_(6))、腹部宽(X_(7))、腹部长(X_(8))、尾节长(X_(9))、尾扇长(X_(10))、体质量(X_(11))等11个数量性状,统计怀卵量(Y_(1)),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主要数量性状对怀卵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怀卵量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克氏原螯虾的各数量性状之间及其数量性状与怀卵量的相关性均为正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各数量性状对怀卵量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482.024+11.492 X_(11)-26.305 X_(10)+42.426 X_(5),R^(2)=0.854;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表明,头胸甲宽、体质量和尾扇长是影响克氏原螯虾怀卵量的主要性状。结果可为克氏原螯虾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测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形态性状 体质量 怀卵量 通径分析
下载PDF
藕鳖共作生态种养技术
18
作者 蒋阳阳 吴明林 +4 位作者 周蓓蓓 李海洋 马仁胜 耿骏 胡春生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6期217-220,共4页
莲藕与中华鳖共作模式是将水生植物种植和水产动物养殖有机结合的一种绿色种养模式,该模式具有“一水多用、一田双收”等特点,能实现节水减排、提质增效,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显著。本文在肥西县丰乐镇藕鳖共作试验示范的基础上,从莲藕... 莲藕与中华鳖共作模式是将水生植物种植和水产动物养殖有机结合的一种绿色种养模式,该模式具有“一水多用、一田双收”等特点,能实现节水减排、提质增效,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显著。本文在肥西县丰乐镇藕鳖共作试验示范的基础上,从莲藕田选择与改造、莲藕栽培、鳖种放养、种养综合管控、产品收获等方面总结了莲藕与中华鳖共作生态种养技术,以期为安徽地区藕鳖种养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藕 中华鳖 生态 共作
下载PDF
稻—再生稻—小龙虾稻田综合种养经济效益分析
19
作者 陈静 何吉祥 +5 位作者 黄龙 吴本丽 陈夏君 吴仓仓 汪翔 武松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3期139-144,共6页
为充分利用光温资源,在稻—小龙虾种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稻虾综合种养,与再生稻种植相结合,开展稻—再生稻—小龙虾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研究。设置4种种养模式,分别是种植中稻(MR)、种植再生稻(RR)、中稻—小龙虾综合种养(MRC)和稻—再生... 为充分利用光温资源,在稻—小龙虾种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稻虾综合种养,与再生稻种植相结合,开展稻—再生稻—小龙虾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研究。设置4种种养模式,分别是种植中稻(MR)、种植再生稻(RR)、中稻—小龙虾综合种养(MRC)和稻—再生稻—小龙虾综合种养(RRC),分析不同种养模式对稻虾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RR的全年水稻产量均高于MR产量,再生季稻的产量约为头季稻产量的1/4,RRC模式水稻产量最高。(2)MRC和RRC模式养虾田水稻产量的提高主要通过较高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来实现。(3)稻—再生稻—小龙虾综合种养模式的产值、利润和产投比均最高,分别为102754元//hm^(2)、64704元//hm^(2)和2.70。综合来看,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与再生稻模式相结合,能提高稻谷总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是一种资源高效型、环境友好型的种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小龙虾 稻田养虾 农业经济效益
下载PDF
山泉流水与池塘养殖草鱼营养成分比较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小雷 崔凯 +3 位作者 周蓓蓓 鲍俊杰 林衍峰 马朝彬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71,共9页
为比较山泉流水和池塘养殖草鱼的品质区别,测定了体质量为1500~1750 g的两种方式养殖草鱼的基本营养、矿物元素、胶原蛋白、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及肌肉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表明,山泉流水养殖草鱼水分、粗脂肪、K和Na含量显著低于池塘养... 为比较山泉流水和池塘养殖草鱼的品质区别,测定了体质量为1500~1750 g的两种方式养殖草鱼的基本营养、矿物元素、胶原蛋白、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及肌肉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表明,山泉流水养殖草鱼水分、粗脂肪、K和Na含量显著低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粗蛋白、灰分、P、Ca、Mg、Cu、Zn、Fe、Mn和Se含量显著高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山泉流水养殖草鱼肌肉不可溶性胶原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丙二醛含量则显著低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山泉流水养殖草鱼的总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分别为15.76%、5.60%,显著高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均高于池塘养殖草鱼;山泉流水养殖草鱼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低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综上可知,山泉流水养殖草鱼在蛋白与脂肪含量、肌肉抗氧化能力、氨基酸平衡性及脂肪酸质量等方面优于普通池塘养殖草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泉流水 草鱼 营养成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