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输血病历检查的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唐军 林正明 梁晓浏 《中国医学工程》 2011年第3期171-,173,共2页
目的探讨在临床输血工作管理中,通过对临床输血病历的管理,防范因输血导致的医疗纠纷。方法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医院临床输血病历的管理办法,对某院2009年~2011年临床住院患者输血病历随机抽调200份进行检查分析(其中外科病历共1... 目的探讨在临床输血工作管理中,通过对临床输血病历的管理,防范因输血导致的医疗纠纷。方法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医院临床输血病历的管理办法,对某院2009年~2011年临床住院患者输血病历随机抽调200份进行检查分析(其中外科病历共1115份,抽取100份;内科病历共1000份抽取100份)。结果大部分输血病历均有规范的输血表单,但存在书写记录缺项、不及时、涂改、归档不全等一般缺陷;无输血过程记录和输血护理记录;无输血不良反应回报等较严重缺陷。结论通过对临床输血病历检查的结果反馈沟通后,医护人员对临床输血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认识和风险意识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输血 输血病历 医疗纠纷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四项、血小板计数在评估输血患者凝血功能上的一致性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徐亚敏 梁晓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19期106-109,117,共5页
目的探究血栓弹力图(TEG)与凝血四项、血小板计数在评估输血患者凝血功能上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7月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集团医院住院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最终是否进行输血治疗分为输血组(19例)和非输血组(161例)。... 目的探究血栓弹力图(TEG)与凝血四项、血小板计数在评估输血患者凝血功能上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7月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集团医院住院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最终是否进行输血治疗分为输血组(19例)和非输血组(161例)。两组均采集3份静脉血样本分别进行TEG、凝血四项和血小板计数检测。采用Kappa系数对TEG各参数与凝血四项及血小板计数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输血组的凝血因子激活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长于非输血组,血块形成速率参数高于非输血组,弹力图最大切角及最大振幅、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计数均低于非输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凝血因子激活时间与APTT在判断是否为低凝上有高度一致性(Kappa> 0.6,P <0.05);血块形成速率参数、弹力图最大切角(Kappa=0.199)及最大振幅与纤维蛋白原在判断是否为低凝上有一致性,但一致性较弱(均Kappa <0.4,P <0.05)。血块形成速率参数、弹力图最大切角及最大振幅与血小板计数在判断是否为低凝上有一致性,但一致性较弱(均Kappa <0.4,P <0.05)。结论除凝血因子激活时间与APTT在判断是否为低凝上有高度一致性外,TEG参数与凝血四项、血小板计数在判断是否为低凝上的一致性较弱。TEG参数与凝血四项及血小板计数检测各有侧重点,不能相互取代,临床上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检测方法指导输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功能 血栓弹力图 凝血四项 血小板计数 输血 一致性
下载PDF
408份临床输血病历的质量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江建锋 林正明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8年第3期264-267,共4页
目的通过强化临床输血病历的质量管理,促进临床输血病历质量,提高临床安全合理用血水平。方法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制定临床输血病历评价标准,每月对全院临床输血病历开展抽查工作,对检... 目的通过强化临床输血病历的质量管理,促进临床输血病历质量,提高临床安全合理用血水平。方法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制定临床输血病历评价标准,每月对全院临床输血病历开展抽查工作,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至临床科室并公示,要求其落实整改。结果随机抽调2012~2016年的408份临床输血病历,手术科室223分,非手术科室185份。其中,2012~2016年的合格率逐步上升,分别为63.2%、81.3%、89.8%、93.1%和97.8%。与2012年比较,2013~2016年病历合格数的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2013年较2012年有显著提高;非手术科室的输血病历合格率(93.5%)高于手术科室(73.5%)。临床用血合理性方面,临床医生对于血小板和冷沉淀的指征掌握比较规范,合格率均为100%。红细胞输注的合理率为88.1%,同时呈现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而血浆的输注合理性则较差,仅为44.8%,虽然与2012年比较,2013~2014年均有显著改善,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结论通过三年的输血病历检查和反馈,使全院的输血病历质量和合理用血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然而,临床输血病历中仍存在种种问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尤其是血浆输注指征的掌握仍然得不到显著提高,而在手术科室中的问题尤为突出。应进一步加强临床用血管理,不断提高临床输血病历质量和合理用血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输血 输血病历 合理用血
下载PDF
抗-E抗体导致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1例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园园 林正明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7年第6期639-640,共2页
迟发型输血反应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1])。原发性反应较轻,是患者输注不相容的红细胞制品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同种抗体,产生时间约为输血后10 d甚至更长。继发性反应是因患者既往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机体经过刺激后,产生回忆性... 迟发型输血反应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1])。原发性反应较轻,是患者输注不相容的红细胞制品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同种抗体,产生时间约为输血后10 d甚至更长。继发性反应是因患者既往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机体经过刺激后,产生回忆性反应,导致输入的红细胞被破坏。本院发现1例由同种抗体引起的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资料患者,女性,49岁,系“外伤致双下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E抗体 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 抗体筛查
下载PDF
先天性Ⅶ缺乏症孕妇围产期凝血功能分析及治疗思路 被引量:1
5
作者 梁晓浏 林正明 +1 位作者 江建锋 杨园园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7年第4期400-403,共4页
目的分析1例先天性Ⅶ缺乏症孕妇围产期凝血功能并讨论治疗策略。方法对1例先天性Ⅶ缺乏孕妇围产期不同时间点的血液样本,采用凝固法测定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采用Clauss凝固法测... 目的分析1例先天性Ⅶ缺乏症孕妇围产期凝血功能并讨论治疗策略。方法对1例先天性Ⅶ缺乏孕妇围产期不同时间点的血液样本,采用凝固法测定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采用Clauss凝固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bg)、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DD)及抗凝血酶Ⅲ(ATⅢ)。结果围产期替代治疗前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表现为PT延长,Fbg轻度上升,其余指标正常,术前给予重组VII生物活性制剂,1 h内患者出现PT缩短,呈现高凝状态;术中患者凝血功能未发生紊乱;手术分娩后患者凝血功能逐渐变为异常,表现为PT延长,DD增高,术后3 d PT水平基本恢复到术前状态。结论围产期动态检测凝血功能指标,特别是PT的变化情况,对本例先天性Ⅶ缺乏孕妇行剖宫产分娩极为重要,同时结合其他凝血、纤溶指标可有效实时判断患者体内凝血功能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Ⅶ缺乏 围产期 凝血功能 治疗策略
下载PDF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表达研究
6
作者 梁晓浏 王保龙 +6 位作者 上官志敏 叶书来 陈家萍 廖艳秋 丁凯阳 完晓菊 林正明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42-645,共4页
目的了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Toll样受体(TLRs)的mRNA表达情况。方法采用RT-PCR方法(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结合法),对30名ITP患者和30名健康者的PBMCs中所表达的TLR2、4、6、7、9 mRNA进行相对定量检测... 目的了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Toll样受体(TLRs)的mRNA表达情况。方法采用RT-PCR方法(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结合法),对30名ITP患者和30名健康者的PBMCs中所表达的TLR2、4、6、7、9 mRNA进行相对定量检测。结果ITP组TLR2和TLR7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TLR4、TLR6、TLR9的mRNA相对表达量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LR2和TLR7在ITP患者中表达水平上调,可能在ITP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TOLL样受体 RT-PCR
原文传递
早产儿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凝血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梁晓浏 林正明 +3 位作者 江建锋 杨园园 王圆圆 缪燕霞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8年第4期374-377,共4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凝血功能及其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71例住院早产患儿,统计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范... 目的探讨早产儿凝血功能及其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71例住院早产患儿,统计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范围,对其中36例实施输血治疗的早产儿分析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 71例早产儿凝血指标的范围分别为PT(16.34±3.49)s、INR 1.46±0.31、APTT(78.20±20.56)s、Fbg(1.78±0.91)g/L、TT(20.24±3.06)s、DD(5.79±10.28)mg/L,其中实施输血治疗的36例早产儿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前后PT、INR、APTT、Fbg、D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PT、APTT缩短,INR、DD降低,Fbg升高。结论早产儿凝血功能检测指标的参考范围明显异于成人,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可有效改善早产儿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凝血功能 输血 新鲜冰冻血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