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厚表土薄基岩特殊工程条件下的钻井井壁受拉破断机理 被引量:11
1
作者 程桦 曹广勇 +2 位作者 姚直书 荣传新 张亮亮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0-111,共12页
为揭示厚表土薄基岩特殊工程条件下的钻井井壁受拉破断机理,以安徽淮南矿区某在建煤矿副井为背景,分析厚表土薄基岩钻井井筒受拉破断过程与特征,建立马头门上覆岩层弯曲变形竖向剪切拉应力力学模型,给出井筒围岩分层竖向位移函数,采用... 为揭示厚表土薄基岩特殊工程条件下的钻井井壁受拉破断机理,以安徽淮南矿区某在建煤矿副井为背景,分析厚表土薄基岩钻井井筒受拉破断过程与特征,建立马头门上覆岩层弯曲变形竖向剪切拉应力力学模型,给出井筒围岩分层竖向位移函数,采用最小势能原理及弹性力学理论推导出井筒竖向拉应力解析解。分析表明,井筒马头门上覆岩层受施工多次扰动影响发生弯曲变形是产生作用于井筒之上的竖向剪切拉应力的致因;该剪切拉应力产生的作用于井筒之上的拉力由下而上积累到某一阈值,该阈值与井筒自重应力的合力超过钻井井筒极限抗拉强度时,在钻井井筒接头处发生第1次拉断破坏,其后,随着岩层弯曲变形发展,拉断处以上井筒继续受竖向剪切拉应力作用而发生第2次拉断破坏,并导致底部含水层水砂溃入井筒发生淹井事故。马头门围岩的稳定性对改变上部钻井井筒受力状态有重要影响,其上覆基岩越薄影响越大,越易发生钻井井壁拉断破坏,基岩与风化基岩弹性模量比和风化基岩与底含弹性模量比对井筒发生拉断破坏时的位置,以及对应马头门顶部最大竖向位移影响均较小。通过采用钻井井筒竖向受拉等强设计、钻井井筒底部设置壁座、马头门至钻井井筒底部基岩段设置1~2道水平隔离缝、地面L型注浆加固马头门软弱围岩等技术途径,完善现行相关设计规范,确保钻井井筒运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表土 薄基岩 钻井井筒 涌水溃砂 剪切拉应力
下载PDF
高层住宅建筑人员疏散时间仿真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袁慧 代长青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50-54,共5页
以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人员疏散为实例,采用经验公式法和Pathfinder软件仿真模拟法计算得到的疏散时间基本相同。仿真模拟计算结果显示:人员全部通过楼梯疏散的时间为344 s;采用楼梯和电梯混合疏散时,17层以下住户人员通过楼梯疏散,18层... 以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人员疏散为实例,采用经验公式法和Pathfinder软件仿真模拟法计算得到的疏散时间基本相同。仿真模拟计算结果显示:人员全部通过楼梯疏散的时间为344 s;采用楼梯和电梯混合疏散时,17层以下住户人员通过楼梯疏散,18层以上住户人员通过电梯疏散,疏散时间为290.8 s。当逃生条件允许时,对高层住宅建筑人员采用楼梯和电梯混合疏散进行优化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疏散时间,保证人员安全疏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 Pathfinder软件 人员疏散 仿真模拟
下载PDF
扶垛式挡土墙结构模型试验与优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郝英奇 王军 万志 《新型工业化》 2019年第5期92-95,共4页
本文以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中的挡土墙的设计与加载为例,为了研究模型的承载能力,以模型截面尺寸、结构尺寸为定量,通过加载试验,得到在竖向、对角、冲击三种情况下受力状态变化,再用Midas软件对模型的受力进行模拟,将实际数据与软... 本文以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中的挡土墙的设计与加载为例,为了研究模型的承载能力,以模型截面尺寸、结构尺寸为定量,通过加载试验,得到在竖向、对角、冲击三种情况下受力状态变化,再用Midas软件对模型的受力进行模拟,将实际数据与软件数据进行对比,并加以分析优化。进一步对模型优化设计后,制造出最适合三种情况下受力的扶垛式挡土墙结构模型,从而解决在受力易破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载试验 MIDAS GEN 扶垛式挡土墙结构模型
下载PDF
基于FDS的高层住宅建筑火灾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代长青 袁慧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14-18,共5页
以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本文应用FDS软件对其火灾烟气特性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火灾烟气蔓延速率、可见度、有害气体浓度、火场温度等火灾烟气特性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火灾发生60 s时,火场环境适宜... 以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本文应用FDS软件对其火灾烟气特性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火灾烟气蔓延速率、可见度、有害气体浓度、火场温度等火灾烟气特性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火灾发生60 s时,火场环境适宜人员疏散逃生;360 s时,火灾烟气对人员疏散逃生造成威胁。数值模拟结果可为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防火设计及人员疏散逃生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 FDS软件 数值模拟 烟气蔓延
下载PDF
砂土地基上新型房屋建筑模型优化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郝英奇 廖志良 +2 位作者 陈志汉 马雪燕 梅立峰 《城市建筑》 2019年第5期19-22,共4页
本文立足于2017年安徽省大学生结构模型设计竞赛赛题,利用midas Gen等软件对砂土地基上房屋建筑的抗冲击进行模拟分析,制作出初步的结构模型,再对模型进行静荷载与冲击荷载试验,将实际数据与软件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进一步对模型进... 本文立足于2017年安徽省大学生结构模型设计竞赛赛题,利用midas Gen等软件对砂土地基上房屋建筑的抗冲击进行模拟分析,制作出初步的结构模型,再对模型进行静荷载与冲击荷载试验,将实际数据与软件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进一步对模型进行优化设计,制作出最适合在砂土地基上抗冲击的新型房屋建筑模型,从而为在砂土地基上建造房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地基 结构设计 有限元 MIDAS
下载PDF
深基坑支护工程危险源评价研究
6
作者 黄海涛 刘贤明 李有文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36-41,66,共7页
为了研究深大基坑支护项目施工时危险源的评价体系,根据危险源差异性,将其分为结构性失效危险源(J)和非结构性失效危险源(N),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危险源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基坑支护项目危险源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深大基坑支护项目施工时危险源的评价体系,根据危险源差异性,将其分为结构性失效危险源(J)和非结构性失效危险源(N),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危险源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基坑支护项目危险源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的模型A=0.67J+0.33N,可以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危险源种类,评价结果符合工程实际情况,模型可靠准确并且具有针对性。研究成果可为类似项目的危险源评价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大基坑 危险源 层次分析法 评价模型
下载PDF
山地输电塔结构模型试验研究
7
作者 郝英奇 孔满意 +1 位作者 张正 袁文祥 《新型工业化》 2020年第8期46-49,共4页
本文以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中的山地输电塔结构模型设计与加载为例,为了研究模型的承载能力,以模型截面尺寸、结构尺寸为定量,通过加载试验,得到在斜向、对角、侧向三种情况下受力状态变化,再用Midas软件对模型的受力进行模拟,... 本文以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中的山地输电塔结构模型设计与加载为例,为了研究模型的承载能力,以模型截面尺寸、结构尺寸为定量,通过加载试验,得到在斜向、对角、侧向三种情况下受力状态变化,再用Midas软件对模型的受力进行模拟,将实际数据与软件数据进行对比,并加以分析优化。进一步对模型优化设计后,制造出最适合三种情况下受力的山地输电塔结构模型,从而解决在受力易破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载试验 Midas Gen 山地输电塔结构模型
下载PDF
盾构掘进对临近建筑物位移影响
8
作者 王枫 丁韬 方洁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33-37,共5页
利用Midas/GTS NX有限元分析软件,以某10层框架结构建筑为研究对象,建立土体-隧道-结构模型,对比分析该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和桩基础在盾构掘进过程中的位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建筑物整体越靠近盾构隧道的一侧,发生的竖向沉降越大;建筑物... 利用Midas/GTS NX有限元分析软件,以某10层框架结构建筑为研究对象,建立土体-隧道-结构模型,对比分析该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和桩基础在盾构掘进过程中的位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建筑物整体越靠近盾构隧道的一侧,发生的竖向沉降越大;建筑物的上部结构越高,向隧道一侧的偏移量越大;地下桩基越靠近隧道,桩身桩顶越向隧道一侧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盾构施工 框架结构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钢框架外挂ALC墙板十字形新型连接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丁克伟 杨添 刘运林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0-97,共8页
提出一种蒸压加气混凝土(ALC)外挂墙板与钢梁的十字形新型连接节点,形式简洁,便于安装。为研究新型节点的抗震性能和工作机理,设计试件SJ-`1和SJ-2,两组试件的ALC墙板与钢框架之间分别采用传统钩头螺栓节点和新型节点进行连接。对两组... 提出一种蒸压加气混凝土(ALC)外挂墙板与钢梁的十字形新型连接节点,形式简洁,便于安装。为研究新型节点的抗震性能和工作机理,设计试件SJ-`1和SJ-2,两组试件的ALC墙板与钢框架之间分别采用传统钩头螺栓节点和新型节点进行连接。对两组试件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着重对比分析了两组试件的破坏情况、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曲线和耗能能力,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新型节点进行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十字形新型连接节点能够有效地延缓并减轻墙板的破坏,使钢结构整体表现出更优越的抗震性能和协调变形能力,且模拟数据与试验数据能够较好的吻合,这表明十字形新型连接节点可以安全有效地连接外挂ALC墙板与钢结构主体,且受力、抗震性能良好,具有很高的推广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压加气混凝土 钢框架 外挂墙板 新型连接节点 抗震性能
下载PDF
循环荷载作用下装配式ALC外挂墙板新型连接节点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崔建华 何书林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9-45,共7页
为研究不同连接构造下装配式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ALC)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在低周往复荷载下的抗震性能,开展了拟静力试验,设计了两种由螺栓连接的新型连接节点,并与外挂钩头螺栓节点进行了对比试验,分析了节点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 为研究不同连接构造下装配式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ALC)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在低周往复荷载下的抗震性能,开展了拟静力试验,设计了两种由螺栓连接的新型连接节点,并与外挂钩头螺栓节点进行了对比试验,分析了节点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强度退化系数、割线刚度及等效黏滞阻尼系数等抗震指标的差异,并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两种新型节点的数值模型。结果表明:两种新型节点通过滑移机制减缓了地震作用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在承载力和抗震性能方面均有明显提高,所建立的模型准确性较高,验证了设计节点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 抗震性能 新型连接节点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基于活性氧化镁掺量的碳化砌块性能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鹤年 陈凯祥 席培胜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81-985,共5页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活性氧化镁掺量对碳化砌块抗压强度、微观特性和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活性氧化镁掺量(质量分数)下的砌块在碳化0~14d时,其抗压强度逐渐增加,在碳化14~28d时,其抗压强度略有降低,当活性氧化镁掺量为35%时,碳化...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活性氧化镁掺量对碳化砌块抗压强度、微观特性和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活性氧化镁掺量(质量分数)下的砌块在碳化0~14d时,其抗压强度逐渐增加,在碳化14~28d时,其抗压强度略有降低,当活性氧化镁掺量为35%时,碳化砌块的抗压强度明显高于活性氧化镁掺量为15%和25%时;活性氧化镁的碳化产物主要是水碳镁石、水菱镁石和球碳镁石,活性氧化镁掺量越高,其碳化产物越多、砌块内部孔隙越小;活性氧化镁掺量为35%的试样耐久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砌块 活性氧化镁 抗压强度 耐久性
下载PDF
装配式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16
12
作者 丁克伟 叶堉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4-32,共9页
为研究不同螺栓强度等级对新型装配式半刚性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分别对螺栓等级为5.6级和8.8级的梁柱节点进行了足尺试验,分析了节点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割线刚度、等效黏滞阻尼系数等抗震性能指标,并基于ABAQUS有限元软... 为研究不同螺栓强度等级对新型装配式半刚性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分别对螺栓等级为5.6级和8.8级的梁柱节点进行了足尺试验,分析了节点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割线刚度、等效黏滞阻尼系数等抗震性能指标,并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对现浇节点和5.6级螺栓连接的试验节点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基于5.6级和8.8级螺栓连接的半刚性梁柱节点均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耗能能力,2组梁柱节点构件的刚度均随着位移等级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5.6级螺栓连接的节点相比,8.8级螺栓连接的节点刚度退化速率较快,且正向加载下5.6级螺栓连接节点的极限承载力为8.8级螺栓连接节点的85.42%,负向加载下5.6级螺栓连接节点的极限承载力为8.8级螺栓连接节点的83.68%;有限元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很好地反映节点构件的抗震性能;与现浇节点对比发现,现浇节点在耗能能力方面比试验节点好,但试验节点的极限承载力要优于现浇节点;所得结论可为装配式半刚性梁柱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为新型装配式梁柱节点构件的发展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混凝土梁柱节点 有限元分析 螺栓连接 抗震性能
下载PDF
钢纤维混凝土材料中应力波演化机理及衰减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郝英奇 叶中豹 周新贵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探寻钢纤维混凝土矩形杆中冲击波的传播和演化规律,获得典型时刻和典型位置处的应力时程曲线。方法:通过理论推导一维应变杆的基本方程、特征关系,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因粘塑性效应作用导致冲击波在某些典型时刻、典型位置处... 目的:探寻钢纤维混凝土矩形杆中冲击波的传播和演化规律,获得典型时刻和典型位置处的应力时程曲线。方法:通过理论推导一维应变杆的基本方程、特征关系,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因粘塑性效应作用导致冲击波在某些典型时刻、典型位置处,材料的峰值应力呈现指数函数形式衰减。结论:钢纤维混凝土材料适合采用HJC本构模型(Holmquist-Johnson-Coo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纤维混凝土 应力波演化 应力波衰减
下载PDF
冻土毛细-薄膜水分迁移机制及其试验验证 被引量:17
14
作者 程桦 陈汉青 +3 位作者 曹广勇 荣传新 姚直书 蔡海兵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790-1799,共10页
λ鉴于毛细理论和薄膜水理论只考虑一种水分迁移机制,难以全面合理揭示土体冻胀机理。根据毛细水和薄膜水在孔隙中的赋存特征,提出以孔径D=0.1μm或横向弛豫时间T2=2.5 ms作为毛细水和薄膜水的判别条件。基于流体动力学和热力学基本原理... λ鉴于毛细理论和薄膜水理论只考虑一种水分迁移机制,难以全面合理揭示土体冻胀机理。根据毛细水和薄膜水在孔隙中的赋存特征,提出以孔径D=0.1μm或横向弛豫时间T2=2.5 ms作为毛细水和薄膜水的判别条件。基于流体动力学和热力学基本原理,分别建立了薄膜水迁移驱动力、广义Clapeyron方程力学和毛细–薄膜水迁移驱动力模型,给出了压力变量和吸力变量之间的换算系数λ;模型分析表明,冻结大孔在弯曲冰–水界面处产生一集中吸力,驱使未冻孔隙中的毛细水和薄膜水向冻结大孔内部迁移;其迁移路径为:未冻孔隙中的毛细水和颗粒表面薄膜水→弯曲冰–水界面→冻结大孔内壁薄膜水。最后,根据粉土在冻结过程中的低场–核磁共振试验,证明了毛细水和薄膜水的分界线,并验证了毛细–薄膜水分迁移模型及迁移路径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水 薄膜水 迁移机制 驱动力模型 广义Clapeyron方程 核磁共振试验
原文传递
冻土薄膜水压-吸单元模型的建立及试验验证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汉青 程桦 +3 位作者 曹广勇 蔡海兵 荣传新 姚直书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480-2488,共9页
为统一水分迁移的源动力,在薄膜水液压驱动力模型和表面吸附力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出薄膜水压-吸单元模型。模型分析表明,在净吸力与实际液压(或理论吸力与实际冰压)的双重作用下,产生表面吸附力,驱使水分沿基质表面切向迁移。鉴于表面吸... 为统一水分迁移的源动力,在薄膜水液压驱动力模型和表面吸附力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出薄膜水压-吸单元模型。模型分析表明,在净吸力与实际液压(或理论吸力与实际冰压)的双重作用下,产生表面吸附力,驱使水分沿基质表面切向迁移。鉴于表面吸附力与边界条件无关,对任意形式未冻水均成立,因此为水分迁移的统一源动力。据此,将压-吸单元模型引入到冻结缘理论中,发现实际冰压决定分凝冰形成的温度和位置,理论吸力决定水分迁移方向,而表面吸附力决定水分迁移速度。将Konrad试验中的主要参数代入该表面吸附力方程,发现即使温度梯度从0.10℃/cm增加到0.67℃/cm,试样高度从6.4 cm增加到28.0 cm,只要分凝冻结温度和上覆压力保持不变,表面吸附力始终恒定在-23 kPa,从而验证了该表面吸附力方程的正确性。总之,该模型的建立对完善现有冻胀理论与指导工程实践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水 压-吸单元模型 表面吸附力 分凝冰 水分迁移速度
原文传递
冻土毛细-薄膜水迁移统一模型及其试验验证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汉青 程桦 +3 位作者 曹广勇 蔡海兵 荣传新 姚直书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2-101,共10页
针对毛细水迁移机制难以解释冻结缘及不连续分凝冰的形成,薄膜水迁移机制难以解释孔、裂隙间水迁移造成的不均匀冻胀,在毛细理论和冻结缘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冻结缘区增加一组不同孔径的毛细管,对所有毛细管壁增加一层未冻水膜,构建出... 针对毛细水迁移机制难以解释冻结缘及不连续分凝冰的形成,薄膜水迁移机制难以解释孔、裂隙间水迁移造成的不均匀冻胀,在毛细理论和冻结缘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冻结缘区增加一组不同孔径的毛细管,对所有毛细管壁增加一层未冻水膜,构建出冻土的毛细-薄膜水分迁移统一模型。该模型从液压驱动角度分析了冻结大孔和未冻小孔中的液压、冰压以及驱动力分布,统一了冰透镜体暖端的液压驱动力与表面吸附力,并结合分凝冰形成机制,推导出分凝-冻结温度的控制方程。再根据表面吸附力、冻结缘渗透系数随分凝-冻结温度的变化律,在达西定律的基础上,给出了水分迁移速度的显式方程。最后,将Konrad冻胀试验中的主要参数代入该显式方程,发现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高度一致,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薄膜水 统一模型 液压驱动力 水分迁移速度
原文传递
土仓压力对盾构下穿公路引起地表变形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伟 席培胜 《皖西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38-141,共4页
为了研究土仓压力对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影响,以合肥轨道交通2号线青阳路站到西园路站区间盾构施工为背景,基于Midas/GTS软件,建立了盾构下穿南一环道路的三维数值模型。通过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为了研究土仓压力对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影响,以合肥轨道交通2号线青阳路站到西园路站区间盾构施工为背景,基于Midas/GTS软件,建立了盾构下穿南一环道路的三维数值模型。通过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盾构施工对隧道纵向上地表变形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监测点前后20m范围,且地表沉降速率随着开挖面的接近而增大,远离而减小,直至沉降量趋于稳定;土仓压力的大小与地表变形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既地表沉降量随着土仓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地表隆起量随着土仓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沉降规律较吻合,模拟效果较好,这对合肥地区以后的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仓压力 数值模拟 地表沉降
下载PDF
均质砂土地基基坑渗透破坏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枫 席培胜 +4 位作者 严中 张兴其 浦玉炳 席彬彬 肖博文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34-39,共6页
采用自制基坑渗流模型箱及配套试验装置,观测土体破坏及水头变化情况,研究承压水头变化与土体渗透破坏关系,揭示砂土地基基坑渗透破坏机理,试验通过改变防渗墙的入土埋深,观察土体发生渗透破坏的临界水头差。结合PLAXIS有限元数值模拟软... 采用自制基坑渗流模型箱及配套试验装置,观测土体破坏及水头变化情况,研究承压水头变化与土体渗透破坏关系,揭示砂土地基基坑渗透破坏机理,试验通过改变防渗墙的入土埋深,观察土体发生渗透破坏的临界水头差。结合PLAXIS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对基坑的渗流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均质砂土地基渗透破坏形式为楔形破坏;渗流过程中,水在土体中有明显绕过防渗墙的流向,从而增加了渗流路径,减小了水力梯度;防渗墙嵌入深度增加同一深度,其防渗效果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工程 渗透破坏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冻土/岩的液相吸力与固相冰压作用机制
19
作者 陈汉青 程桦 +2 位作者 荣传新 蔡海兵 姚直书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1-258,共8页
为研究冻土/岩内液相吸力和固相冰压在冻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首先根据热力学基本原理,统一了不同边界条件下的理论冰压方程;然后,联立广义Clapeyron方程和Gibbs-Thomson方程,在阐释液相吸力和固相冰压物理意义基础上,给出了弯曲界面液... 为研究冻土/岩内液相吸力和固相冰压在冻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首先根据热力学基本原理,统一了不同边界条件下的理论冰压方程;然后,联立广义Clapeyron方程和Gibbs-Thomson方程,在阐释液相吸力和固相冰压物理意义基础上,给出了弯曲界面液相水的冻结温度方程;最后,将冻结温度方程引入冻结毛细管模型,将液相吸力方程代入达西定律,分别对固相冰压和液相吸力作用机制进行验证。研究表明:(1)平衡状态下的理论冰压仅与温度线性相关,与边界条件无关;(2)液相吸力来源于理论吸力与固相冰压抵消因子之差,为水分迁移统一驱动力,当固相冰压趋近于理论冰压时,液相吸力趋近于0;(3)固相冰压为绝对压力,可抵消液相吸力,而液相吸力为相对吸力,不可抵消固相冰压;(4)孔隙内的总压力仅为固相冰压,在毛细管冻结时,可达到平衡状态下的理论冰压,故遵循冰压法分凝冰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揭示了冻土/岩的液相吸力与固相冰压作用机制,对完善现有冻胀理论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吸力 固相冰压 理论冰压 弯曲界面 冻结温度
原文传递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对地铁烟气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代长青 袁慧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45-1249,共5页
以岛式地铁站台为研究对象,利用FDS软件建立火灾数值模型,模拟计算有、无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对地铁站台中部行李火灾烟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地铁站台烟气蔓延速度及烟气温度会得到抑制;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对烟气中C... 以岛式地铁站台为研究对象,利用FDS软件建立火灾数值模型,模拟计算有、无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对地铁站台中部行李火灾烟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地铁站台烟气蔓延速度及烟气温度会得到抑制;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对烟气中CO质量浓度及烟气能见度影响不大;烟气中CO质量浓度在火源附近区域变大,远离着火源区域变小;烟气能见度在火源附近区域会降低,远离火源区域会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地铁 烟气特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