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癫癎持续状态致MODS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李袁华 周春雷 +2 位作者 赵德明 王斌 汪伟 《中华全科医学》 2008年第9期925-926,共2页
目的探讨全身性惊厥性癫癎持续状态(GCSE)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26例GCSE患者临床资料和辅助检查资料。结果126例GCSE患者中,年龄2~69岁,癫癎病程6个月~30年。GCSE发作后30min~6.5h入院... 目的探讨全身性惊厥性癫癎持续状态(GCSE)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26例GCSE患者临床资料和辅助检查资料。结果126例GCSE患者中,年龄2~69岁,癫癎病程6个月~30年。GCSE发作后30min~6.5h入院。符合GCSE继发MODS诊断者31例,占24.60%,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GCSE继发MODS发生的独立因素是GCSE持续时间、病因、治疗时机、发热和年龄。结论GCSE继发MODS与GCSE持续时间长短、隐源性发作、治疗时间早晚、持续发热和高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惊厥性癫痈持续状态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癫痈
下载PDF
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患儿6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汪伟 曾春野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8期844-846,共3页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65例HFMD并发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和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以发热(100.0%)、皮疹(100.0%)、呕吐(1...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65例HFMD并发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和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以发热(100.0%)、皮疹(100.0%)、呕吐(100.0%)、精神差(96.9%)、易激惹(80.0%)、肢体抖动(72.3%)为多见;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和脑干脑炎各1例;病原学检测32例,其中22例阳性为EV71感染8例、CoxA16感染14例。56例痊愈出院,9例出院时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其中除1例失访,1例仍观察外,其余7例随访半年均恢复正常。结论: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进展迅速,早期诊断、及时呼吸支持、积极降颅压、维护循环功能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病毒性脑炎 肠道病毒71型 临床分析 儿童
下载PDF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曾春野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1年第12期105-105,共1页
目的:对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择被确诊为小儿EB病毒感染的56例患儿进行分组治疗,根据其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判断疗效,同时监测更昔洛韦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治疗,28例EB病毒感染患儿... 目的:对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择被确诊为小儿EB病毒感染的56例患儿进行分组治疗,根据其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判断疗效,同时监测更昔洛韦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治疗,28例EB病毒感染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6.43%,与对照组的28例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安全,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昔洛韦 EB病毒感染 分析
下载PDF
新生儿低钙血症43例临床分析
4
作者 张清华 刘素芹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1999年第2期129-129,共1页
关键词 新生儿 低钙血症 临床分析
下载PDF
47例小儿支原体肺炎X线胸片分析
5
作者 张清华 《工企医刊》 1999年第5期55-56,共2页
1995年9月~1998年9月,我院儿科共收治支原体肺炎患儿78例,本文对资料较齐全的47例进行临床资料及胸部X线特征分析,现报告如下。1
关键词 儿童 支原体肺炎 肺炎 X线胸片 诊断
下载PDF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5例临床分析
6
作者 许玉峰 《实用全科医学》 2004年第5期417-418,共2页
目的 探讨呼吸支持疗法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HMD)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1 5例患儿中 1 1例采用简易鼻式持续气道正压 (NCPAP)治疗 ,其中 3例疗效不佳改用机械通气 ,4例患儿直接行机械通气。结果 “Ⅰ、Ⅱ”级HMD患儿 1 0例 9例痊... 目的 探讨呼吸支持疗法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HMD)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1 5例患儿中 1 1例采用简易鼻式持续气道正压 (NCPAP)治疗 ,其中 3例疗效不佳改用机械通气 ,4例患儿直接行机械通气。结果 “Ⅰ、Ⅱ”级HMD患儿 1 0例 9例痊愈 ,1例死亡。“Ⅲ、Ⅳ”级HMD患儿 5例 ,2例痊愈 ,1例自动出院 ,2例死亡。结论 早期诊断及呼吸支持治疗HMD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肺透明膜病 呼吸支持治疗 早期诊断
下载PDF
Vojta诱导法对高危儿中枢性协调障碍的干预效果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清华 郑达 +4 位作者 刘素芹 汪伟 曾春野 许玉峰 李雪琴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4年第5期406-407,共2页
目的 探讨Vojta法对高危儿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干预的疗效。方法  1 80例中枢性协调障碍儿随机分为二组 ,对照组 45例给予物理疗法、针灸、按摩、高压氧、药物等综合康复治疗 ,观察组 1 35例在综合康复基础上加用Vojta法进行治疗。对Vo... 目的 探讨Vojta法对高危儿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干预的疗效。方法  1 80例中枢性协调障碍儿随机分为二组 ,对照组 45例给予物理疗法、针灸、按摩、高压氧、药物等综合康复治疗 ,观察组 1 35例在综合康复基础上加用Vojta法进行治疗。对Vojta 7项姿势反射治疗前后进行测评 ,对比二组有效率及疗程长短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6个疗程治疗有效率高于 3个疗程 (P <0 .0 5)。结论 Vojta法可增加高危儿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jta诱导法 中枢性协调障碍 干预 患儿 治疗
下载PDF
小儿脑损伤综合症及脑瘫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赵钰 纵少华 曾春野 《临床护理杂志》 2006年第5期75-76,共2页
目的评价早期正规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损伤综合症及脑瘫的意义。方法将0~2岁脑损伤综合症及脑瘫患儿1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中0~6个月的患儿分别归为A1、B1组,6个月~2岁患儿分别归为A2、B2组,A组在医院接受早期正规强化康复训练... 目的评价早期正规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损伤综合症及脑瘫的意义。方法将0~2岁脑损伤综合症及脑瘫患儿1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中0~6个月的患儿分别归为A1、B1组,6个月~2岁患儿分别归为A2、B2组,A组在医院接受早期正规强化康复训练,B组经指导后进行家庭康复护理,治疗半年后根据盖塞尔发育量表,对两组进行发育商(DQ)评定。结果A组发育商高于B组(P〈0.01),A1组高于A2组(P〈0.05)。结论早期进行正规康复训练对治疗早期脑瘫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康复 脑性瘫痪/康复
下载PDF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86例 被引量:8
9
作者 吴永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第13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哮喘缓解期患儿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哮喘缓解期患儿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观察组患儿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法治疗,1年内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将哮喘缓解期的主证进行量化评分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治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法是防治儿童哮喘缓解期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病夏治 穴位贴敷法 小儿哮喘缓解期
下载PDF
血清ACTA、GFAP、HMGB1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亚低温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及与NBNA评分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娟 程艳峰 许玉峰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23期2912-2916,2924,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内源性激活素A(ACTA)、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亚低温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及与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8... 目的探讨血清内源性激活素A(ACTA)、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亚低温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及与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84例HIE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常规组,各42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症状改善/恢复时间,治疗前、治疗28 d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血清ACTA、GFAP、HMGB1水平及NBNA评分,分析观察组治疗前、治疗28 d后血清ACTA、GFAP、HMGB1水平差值与NBNA评分差值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常规组的总有效率(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张力、意识、反射恢复时间及惊厥改善时间均较常规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两组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两组血清GSH-Px、SOD水平较治疗前升高,MD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血清MDA水平低于常规组,GSH-Px、SOD水平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两组血清ACTA、GFAP、HMGB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NBN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血清ACTA、GFAP、HMGB1水平低于常规组,NBNA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与治疗28 d后观察组血清ACTA、GFAP、HMGB1水平差值与NBNA评分差值均呈正相关(r=0.668、0.727、0.633,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新生儿HIE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症状,减轻机体炎症、氧化应激损伤及大脑神经功能损伤,且治疗前后ACTA、GFAP、HMGB1水平变化与患儿行为神经能力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缺血缺氧性脑病 内源性激活素A 亚低温治疗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行为神经测定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下载PDF
PCR诊断支原体肺炎及临床分析
11
作者 吴香亭 曾春野 《工企医刊》 1997年第2期32-32,共1页
我院1995年2月~1995年12月对拟诊支原体肺炎的64例患儿,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MP DNA,同时做冷凝集试验,诊断支原体肺炎,两种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前者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便。
关键词 肺炎 PCR诊断 支原体肺炎 冷凝集试验
下载PDF
小儿静脉留置套管针使用效果的观察
12
作者 赵钰 《临床护理杂志》 2005年第6期70-71,共2页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患儿各年龄组中保留的时间和出现的相关问题.方法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住院患儿,按不同年龄组标准体重随机抽样120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新生儿组和7~12岁组使用效果良好,3~6岁组稍差,1个月~2岁组效果不理...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患儿各年龄组中保留的时间和出现的相关问题.方法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住院患儿,按不同年龄组标准体重随机抽样120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新生儿组和7~12岁组使用效果良好,3~6岁组稍差,1个月~2岁组效果不理想.结论在新生儿组、3~6岁组、7~12岁组患儿中适宜推广使用浅静脉留置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静脉留置针
下载PDF
川崎病是什么病,怎样治疗
13
作者 赵正健 《妈妈宝宝》 2023年第5期38-38,共1页
川崎病是一种系统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在儿童中发病较多。这种疾病会影响全身的中型血管,如冠状动脉,因此它有时也被称为川崎病性心脏病。其主要特征是发热、皮疹、结膜炎、嘴唇和口腔黏膜的变化、手脚红肿、腮腺炎等症状。虽然川崎病在... 川崎病是一种系统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在儿童中发病较多。这种疾病会影响全身的中型血管,如冠状动脉,因此它有时也被称为川崎病性心脏病。其主要特征是发热、皮疹、结膜炎、嘴唇和口腔黏膜的变化、手脚红肿、腮腺炎等症状。虽然川崎病在儿童中发生,但也有在成年人中发病的报道。如果不及时治疗,川崎病会导致心脏出现问题,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炎症性疾病 口腔黏膜 心脏病 及时治疗 结膜炎 冠状动脉 腮腺炎
下载PDF
化脓性脑膜炎的症状及治疗
14
作者 赵正健 《妈妈宝宝》 2023年第6期28-28,共1页
化脓性脑膜炎是什么疾病?化脓性脑膜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这种感染会导致覆盖大脑和脊髓的薄膜发炎。脓性脑膜炎症状有头痛、发热、呕吐、颈部僵硬等,严重情况下可以危及生命。化脓性脑膜炎的常见症状是什么?(1)头痛:脑膜炎常... 化脓性脑膜炎是什么疾病?化脓性脑膜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这种感染会导致覆盖大脑和脊髓的薄膜发炎。脓性脑膜炎症状有头痛、发热、呕吐、颈部僵硬等,严重情况下可以危及生命。化脓性脑膜炎的常见症状是什么?(1)头痛:脑膜炎常见症状是剧烈头痛,通常出现在额头和颞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脑膜炎 细菌感染 剧烈头痛 常见症状 呕吐
下载PDF
164例婴幼儿重症肺炎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范志忠 赵勇 +1 位作者 吴永 周向北 《中华全科医学》 2009年第4期370-371,共2页
目的探讨婴幼儿重症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收住院的369例婴幼儿肺炎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达到显著性水平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生活环境不良、反复感染史、既往严重感染和贫血。Logistic多元回... 目的探讨婴幼儿重症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收住院的369例婴幼儿肺炎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达到显著性水平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生活环境不良、反复感染史、既往严重感染和贫血。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的重症肺炎危险因素为年龄、先天性心脏病和生活环境不良。结论患有肺炎的婴幼儿若具备以下高危因素之一:年龄≤3月、有先天性心脏病、生活环境不良,应加强监护和防治,以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高危因素 婴幼儿
下载PDF
儿童病毒性脑炎脑脊液细胞学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23
16
作者 汪伟 张坤龙 《中华全科医学》 2011年第2期219-220,共2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CSFC)检查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脑电图、头颅CT、脑脊液常规生化和CSFC检查,并对该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23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早期症状主要表...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CSFC)检查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脑电图、头颅CT、脑脊液常规生化和CSFC检查,并对该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23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差102例(82.9%)、发热80例(65.0%)、头痛79例(64.2%)、呕吐78例(63.4%)、抽搐29例(23.6%)等。脑电图检查异常率为75.6%(93/123),头颅CT检查异常率为21.5%(17/79),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异常率为45.5%(56/123),而CSFC检查异常率可达91.1%(112/123),其中以淋巴细胞异常为主(91.1%,102/112)。CSFC和CSF常规生化、脑电图检出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早期临床表现多样,在发病早期CSFC检查阳性率较高,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病毒性脑炎 脑脊液细胞学 早期诊断
下载PDF
PRVC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7
作者 曾春野 汪伟 《中华全科医学》 2012年第5期735-735,784,共2页
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通气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2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患儿采用PRVC通气呼吸支持,监测患儿上机前后动脉血PaO2、PaCO2、SaO2、pH等变化,并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及... 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通气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2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患儿采用PRVC通气呼吸支持,监测患儿上机前后动脉血PaO2、PaCO2、SaO2、pH等变化,并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及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结果患儿上机6 h后PaO2、SaO2、pH上升,PaCO2下降(P<0.05),机械通气时间为95 h(中位数),临床治愈率为85%,其中12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例动脉导管开放,2例颅内出血,2例慢性肺疾病,无患儿发生气漏。结论 PRVC模式治疗能够有效改善NRDS的肺部呼吸功能,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较好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RDS PRVC 呼吸支持 呼吸机相关并发症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被引量:8
18
作者 许玉峰 《临床医学》 CAS 2014年第4期20-21,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肺表面活性物质(PS)珂立苏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确诊为NRDS的患者早期给予气管插管-PS-拔管应用CPAP(INSURE技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气分析的变...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肺表面活性物质(PS)珂立苏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确诊为NRDS的患者早期给予气管插管-PS-拔管应用CPAP(INSURE技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气分析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43例患儿经INSURE技术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6、24、48 h血pH值,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吸入氧浓度(FiO2),呼气末正压(PEEP)均较用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可发挥协同作用,能减轻NRDS的程度,改善血氧饱和度,减少机械通气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表面活物质 鼻塞持续正压通气
原文传递
新生儿黄疸315例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余小红 《临床医学》 CAS 2014年第1期96-97,共2页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黄疸病例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新生儿黄疸的病因,从而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进行早期诊断和有效干预,以免造成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方法以安徽省淮北市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室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315例作...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黄疸病例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新生儿黄疸的病因,从而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进行早期诊断和有效干预,以免造成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方法以安徽省淮北市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室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315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31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测定采用重氮法,使用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试剂盒,参考范围:总胆红素(<205μmol/L),直接胆红素(<6.0μmol/L)。结果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等感染性因素所致黄疸共127例,占总数的40.32%;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等围产因素所致黄疸共96例,占总数的30.48%;溶血等其他因素引起黄疸共92例,占总数的29.20%。结论新生儿黄疸病因复杂,新生儿期较其他任何年龄段都更为常见,足月儿发生率达60%,早产儿发生率达80%,临床常见病因以感染为主,其次是围产因素及ABO溶血因素,近年来发现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胆道闭锁、红细胞增多症所引起新生儿黄疸也有散发病例存在,应引起临床医生关注,加强对新生儿黄疸病因的认识,积极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可大大减少新生儿病死率及病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黄疸 感染
原文传递
23例极低体重儿滴服喂养疗效观察
20
作者 范志忠 《中华全科医学》 2009年第5期484-485,共2页
目的探讨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VLBW)儿生长发育及疾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48例VLBW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3例,滴服喂养;对照组25例,胃管喂养。观察开始经奶头喂养时间、达全口喂养时间、胎粪排出时间、不良反应、并发症... 目的探讨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VLBW)儿生长发育及疾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48例VLBW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3例,滴服喂养;对照组25例,胃管喂养。观察开始经奶头喂养时间、达全口喂养时间、胎粪排出时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光疗情况、奶量增加、体重增长和住院天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开始经奶头喂养时间、达全口喂养时间、胎粪排出时间、累计光疗时间和住院日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不良反应没有增加,奶量增加和体重增长快。结论滴服喂养适用于有吞咽功能的VLBW儿,能够充分满足生长发育所需能量,增强机体抗病力,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住院并发症,从而减轻患儿家属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服喂养 胃管喂养 极低体重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