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洛昔康与萘丁美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向培 厉小梅 +2 位作者 汪国生 单曙光 钱龙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8-181,共4页
目的:比较研究新型非甾体抗炎药美洛昔康和阳性对照药萘丁美酮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选择疾病活动期RA患者40例。治疗组用美洛昔康15mg·d-1;对照组用萘丁... 目的:比较研究新型非甾体抗炎药美洛昔康和阳性对照药萘丁美酮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选择疾病活动期RA患者40例。治疗组用美洛昔康15mg·d-1;对照组用萘丁美酮1000 mg·d-1。4周为一疗程。结果:两组共同体0例病人完成了4周的治疗,16例病人用药至8周。结果显示,两药均能显著改善RA患者的临床指标。治疗组(n=20)与对照组(n=20)在4周时总有效率分别为60%和55%。8周时两组疗效均为87.5%。两组疗效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有2例(10%)发生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对照组有2例(10%)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其中1例给予对症处理。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美洛昔康对我国RA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药物不良反应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美洛昔康 萘丁美酮 药物治疗 比较 非甾体抗炎药
下载PDF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向培 厉小梅 +2 位作者 汪国生 单曙光 钱龙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42-144,共3页
目的 比较新型抗炎免疫抑制药来氟米特 (lefluno mide,LEF)和阳性对照药甲氨喋呤 (methotrexate ,MTX)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 (R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 ,选择疾病活动期RA患者 95例。来氟米特组用LEF 2 0mg&... 目的 比较新型抗炎免疫抑制药来氟米特 (lefluno mide,LEF)和阳性对照药甲氨喋呤 (methotrexate ,MTX)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 (R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 ,选择疾病活动期RA患者 95例。来氟米特组用LEF 2 0mg·d- 1;甲氨喋呤组用MTX 15mg/wk 。 12wk为 1疗程。结果 LEF与MTX均能显著改善RA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来氟米特组与甲氨喋呤组在 12wk总有效率分别为 90 .0 % (n =5 0 )、95 .6 % (n =4 5 )。两组疗效在 12wk时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来氟米特组有 7例 (14 % )发生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 ,程度较轻。甲氨喋呤组有 7例 (15 .6 % )发生不良反应。经 χ2 检验两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0 .83) ,但来氟米特组不良反应程度轻 ,病人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性 来氟米特 甲氨喋呤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住院妇女焦虑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 被引量:12
3
作者 吴红花 张洪波 +3 位作者 刘健 陈晓雯 徐建华 李向培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437-1440,共4页
[目的]探讨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住院病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在合肥市3家医院风湿科住院接受治疗的240名妇女进行焦虑、抑... [目的]探讨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住院病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在合肥市3家医院风湿科住院接受治疗的240名妇女进行焦虑、抑郁症状评定,并对社会支持、婚姻调适、应付方式等因素进行调查。[结果]焦虑、抑郁检出率分别为37.5%和72.7%。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居住在农村、家庭人均月收入在800元以下、身体功能在2级及以上、关节有畸形、晨僵时间大于半小时的RA病人比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居住在城市、家庭人均月收入在800元以上、身体功能为1级、关节无畸形、晨僵时间小于半小时的病人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均高。年龄在49岁以上、既往无正规治疗的病人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高于年龄在49岁以下、既往有正规治疗的病人。焦虑、抑郁与疼痛、应付方式、婚姻调适、身体疲劳及社会支持相关联。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进入焦虑症状的方程的变量为屈服、疲劳;居住在农村、文化程度低、晨僵时间长、屈服性应付方式、婚姻调适不好和社会支持差可增加抑郁症状的危险性。[结论]在为RA病人进行治疗时,应当关注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横断面研究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美洛昔康与萘丁美酮双盲随机对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被引量:6
4
作者 徐建华 丁长海 +7 位作者 徐叔云 张源潮 李向陪 孙桂华 帅宗文 王芬 徐胜前 刘爽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0-312,共3页
目的 评价美洛昔康 /萘丁美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对照、双盲的比较研究。共完成病例12 0例 (美洛昔康 5 9例 ;萘丁美酮 6 1例 )。po美洛昔康 15mg每天一次或萘丁美酮 10 0 0mg每天一次 ,疗程 4周 ,其中 41例... 目的 评价美洛昔康 /萘丁美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对照、双盲的比较研究。共完成病例12 0例 (美洛昔康 5 9例 ;萘丁美酮 6 1例 )。po美洛昔康 15mg每天一次或萘丁美酮 10 0 0mg每天一次 ,疗程 4周 ,其中 41例患者连用 8周。结果  4,8周时美洛昔康总有效率为 6 9.5 % ,95 .0 % ;萘丁美酮为 6 7.2 % ,90 .5 % ,两药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降低血沉。 8周时美洛昔康改善患者的休息痛和关节压痛指数两项优于萘丁美酮 (P <0 .0 5 )。安全性评价 :美洛昔康不良反应发生率 :10 .2 % ;萘丁美酮 18.0 % ,统计分析两药的耐受性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以消化道症状为主 ,无因不良反应停药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洛昔康 萘丁美酮 类风湿关节炎 双盲法 随机对照
下载PDF
阿克他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厉小梅 李向培 +2 位作者 汪国生 单曙光 钱龙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89-191,共3页
目的 :比较阿克他利和甲氨喋呤 (MTX)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 (R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 ,选择疾病活动期RA患者 75例。治疗组 (4 5例 )阿克他利 10 0mg ,每天 3次 ;对照组 (30例 )用MTX10mg·wk-1。 12w... 目的 :比较阿克他利和甲氨喋呤 (MTX)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 (R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 ,选择疾病活动期RA患者 75例。治疗组 (4 5例 )阿克他利 10 0mg ,每天 3次 ;对照组 (30例 )用MTX10mg·wk-1。 12wk为一疗程。结果 :阿克他利与MTX均能显著改善RA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在12wk总有效率分别为 73.3%和 83.3%。两组疗效在 12wk时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 .0 5 )。治疗组有 2例 (4 .4 % )发生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 ,程度较轻。对照组有 7例 (2 3.3% )发生不良反应。其中2例因不良反应而停药 ,阿克他利耐受性好于MTX(P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他利 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 有效性 安全性 评价
下载PDF
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钱龙 李向培 +4 位作者 厉小梅 汪国生 陶金辉 张宏 王玮 《安徽医学》 2004年第3期171-173,共3页
目的 探讨抗环瓜氨酸肽 (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 (RA)的诊断意义 ,并了解其与抗核周因子 (APF)及IgM型类风湿因子 (RF)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ELISA法检测 3 3例RA、2 8例非RA病例及 2 6例正常人血清的抗CCP抗体。结果  3 3例RA病人... 目的 探讨抗环瓜氨酸肽 (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 (RA)的诊断意义 ,并了解其与抗核周因子 (APF)及IgM型类风湿因子 (RF)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ELISA法检测 3 3例RA、2 8例非RA病例及 2 6例正常人血清的抗CCP抗体。结果  3 3例RA病人中 ,抗CCP抗体阳性 18例 ,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 75 .8%;对照组阳性率7.4%( 4 / 5 4) ,特异性为 92 .6%。 3 3例RA中抗CCP抗体与APF同时阳性 18例 ,同时阴性 4例 ,两者一致率为 66.7%;与RF同时阳性 2 1例 ,同时阴性 4例 ,一致率为 75 .8%。抗CCP抗体与APF及RF抗体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CCP抗体是一种新的对RA有较高诊断价值的血清学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CCP抗体 类风湿关节炎 诊断 抗核周因子
下载PDF
来氟米特和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7
作者 帅宗文 李向培 +1 位作者 徐建华 厉小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447-448,共2页
目的 :与甲氨喋呤 (MTX)相比较 ,观察来氟米特 (Leflunomide ,LFM)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arthri tis,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用双盲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 ,将 16 0例RA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 80例 ,分别服用LFM每日 2 0mg和MTX每周... 目的 :与甲氨喋呤 (MTX)相比较 ,观察来氟米特 (Leflunomide ,LFM)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arthri tis,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用双盲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 ,将 16 0例RA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 80例 ,分别服用LFM每日 2 0mg和MTX每周 15mg ,疗程 2 4周 ,比较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LFM和MTX均能明显改善RA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 ,治疗 12周和 2 4周的有效率LFM组分别为 70 6 7%和 81 5 4% ,MTX组分别为 5 6 16 %和75 81% ;显著有效率LFM组分别为 33 33 %和 36 92 % ,MTX组分别为 2 8 77%和 35 48%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LFM组为 15 15 % ,MTX组为 2 6 47% ,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但LFM的不良反应程度较MTX轻。结论 :LFM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来氟米特 甲氨蝶呤 治疗 疗效比较
下载PDF
HLA-DRB1等位基因及抗CCP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骨侵蚀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蒋真 李向培 +1 位作者 钱龙 张宏 《安徽医药》 CAS 2011年第5期587-589,共3页
目的探讨HLA-DRB1等位基因和抗CCP抗体的相关性及两者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 atoid Arthritis,RA)关节破坏严重性的影响。方法采用SSP(序列特异性引物)多重PCR技术扩增病例组(106例)与对照组(340例)HLA-DRB1等位基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 目的探讨HLA-DRB1等位基因和抗CCP抗体的相关性及两者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 atoid Arthritis,RA)关节破坏严重性的影响。方法采用SSP(序列特异性引物)多重PCR技术扩增病例组(106例)与对照组(340例)HLA-DRB1等位基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CCP抗体;同时采集RF、ESR、CRP、关节X线表现分期和病程等资料。以卡方检验分析HLA-DRB1等位基因与抗CCP抗体的相关性;以关节X线表现作为关节破坏程度的指标(为应变量),各HLA-DRB1等位基因、抗CCP抗体、病程等为自变量,以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X线表现与上述各自变量的相关性。结果 SE等位基因与抗CCP抗体的产生有显著相关性(P=0.043)。多因素分析表明以关节X线表现为应变量,HLA-DRB1*0405、病程和CRP与X线表现呈正相关。结论 HLA-DRB1等位基因对RA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即影响RA的发病易感性,也影响其病情严重性,并且与抗CCP抗体的产生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HLA-DRB1等位基因 抗CCP抗体 严重性
下载PDF
外用双氯芬酸钾凝胶治疗局部风湿性疼痛综合征 被引量:2
9
作者 徐胜前 帅宗文 +5 位作者 孙桂华 李向培 厉小梅 汪国生 吴健 郑国海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1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 比较研究双氯芬酸钾凝胶(DPG)和双氯芬酸钠凝胶(DSG)治疗局部风湿性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试验设计为多中心、随机对照、单盲、平行性的比较研究。试验组 60例,1%DPG外用,每日3-4次,每次2-4... 目的 比较研究双氯芬酸钾凝胶(DPG)和双氯芬酸钠凝胶(DSG)治疗局部风湿性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试验设计为多中心、随机对照、单盲、平行性的比较研究。试验组 60例,1%DPG外用,每日3-4次,每次2-4g,日总量不超过20g,疗程2周;对照组45例,1%DSG外用,使用方法同DPG。结果 2周时DPG的总有效率为 88%,DSG总有效率为87%,DPG组疗效明显高于 DSG组(P<0.05)。两药均能显著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P<0.05~0.001),两组相比DPG对关节肿胀数的改善优于DSG组(P<0.05),对其他各指标的改善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DPG的耐受性良好,无1例病人发生不良反应;DSG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DPG治疗局部风湿性疼痛综合征的疗效优于DSG,且耐受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 疼痛 外用 局部 双氯芬酸钾 治疗 综合征 人发 显著性 DSC
下载PDF
阿克他利与甲氨喋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单盲对照试验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彤 钟晓华 +7 位作者 徐建华 李向培 沈霖 倪立清 赵丽娟 丁长海 李俊 徐叔云 《安徽医药》 CAS 2002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 比较阿克他利和甲氨喋呤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分别由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上海光华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按照 1∶1、1∶1、2∶1、2∶1、2∶1的比例 ,将R... 目的 比较阿克他利和甲氨喋呤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分别由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上海光华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按照 1∶1、1∶1、2∶1、2∶1、2∶1的比例 ,将RA患者随机分为 2组 ,阿克他利完成 313例 ,阿克他利口服 10 0mg ,tid× 12wk ,甲氨喋呤完成 16 7例 ,口服甲氨喋呤 10 0mg ,qw× 12wk。 结果 阿克他利总有效率6 8 15 % ,甲氨喋呤总有效率为 76 6 5 % ,经Ridit分析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 39%和 2 2 75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阿克他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与甲氨蝶呤相似 ,耐受性明显好于甲氨喋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调节 类风湿关节炎 阿克他利 甲氨喋呤 单盲对照试验
下载PDF
风湿性疾病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检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宏 汪国生 +4 位作者 王玮 李向培 厉小梅 单曙光 钱龙 《安徽医学》 2003年第4期29-31,共3页
目的 探讨风湿性疾病患者抗中心粒细胞胞浆抗体 (ANCA)的检出率及意义。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NCA ,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抗蛋白酶 3(PR3)抗体和抗髓过氧化物酶 (MPO)抗体。结果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5 8例 ,5例ANCA阳性 (8... 目的 探讨风湿性疾病患者抗中心粒细胞胞浆抗体 (ANCA)的检出率及意义。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NCA ,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抗蛋白酶 3(PR3)抗体和抗髓过氧化物酶 (MPO)抗体。结果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5 8例 ,5例ANCA阳性 (8.6 %) ;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 44例 ,9例ANCA阳性 (2 0 .5 %) ;皮肌炎患者 12例 ,2例ANCA阳性 (16 .7%) ;成人Still病患者 9例 ,1例ANCA阳性 (11.1%) ;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 6例 ,1例ANCA阳性 (16 .7%) ;3例Wegener肉芽肿患者ANCA均阳性 (10 0 %) ;过敏性紫癜和紫癜性肾炎 4例 ,ANCA均阴性。 结论 ANCA可在多种风湿病中出现 ,抗原成分复杂 ,抗PR3及MPO抗体并不能与P -ANCA和C -ANCA一一对应。某些疾病中 (如WG及RA)ANCA具有诊断或判断病情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疾病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检测 间接免疫荧光法 酶联免疫法 抗蛋白酶3抗体
下载PDF
抗核周因子滴度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钱龙 曾庆馀 《安徽医药》 CAS 2004年第4期260-261,共2页
目的 探讨抗核周因子 (APF)滴度在类风湿性关节炎 (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 1 4 3例RA患者血清中IgG型APF ,阳性血清作倍比稀释至其滴度为 1∶2 5 6 0。所得结果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APF滴度将 97例APF阳... 目的 探讨抗核周因子 (APF)滴度在类风湿性关节炎 (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 1 4 3例RA患者血清中IgG型APF ,阳性血清作倍比稀释至其滴度为 1∶2 5 6 0。所得结果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APF滴度将 97例APF阳性RA分为 4组 ,即 1∶1 0~ 1∶2 0组 6例 ,1∶4 0~ 1∶80组 1 8例 ,1∶1 6 0~ 1∶32 0组 5 2例 ,大于或等于 1∶6 4 0组 2 1例。压痛关节指数、肿胀关节指数、医生病情活动评价、患者病情活动评价、ESR、CRP、RF阳性率、RF平均滴度等随APF滴度增加而呈上升趋势 ;APF滴度与RF滴度呈正相关。结论 APF的滴度一定程度反应了RA病情的活动性 ,可能为RA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度 RA 抗核周因子 APF 病情活动 类风湿性关节炎 患者 结论 生病 指数
下载PDF
尼美舒利和萘普生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建华 孙桂华 +2 位作者 王芬 厉晓梅 汪国生 《安徽医学》 2001年第5期8-10,共3页
目的 :比较研究尼美舒利和萘普生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为随机、双盲、平行的比较研究。共完成病例 6 0例 ,尼美舒利和萘普生各 30例。口服尼美舒利 10 0mg每天两次 ;萘普生 2 5 0mg每天两次 ,疗程 4周 ,连用 2个疗程... 目的 :比较研究尼美舒利和萘普生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为随机、双盲、平行的比较研究。共完成病例 6 0例 ,尼美舒利和萘普生各 30例。口服尼美舒利 10 0mg每天两次 ;萘普生 2 5 0mg每天两次 ,疗程 4周 ,连用 2个疗程。结果 :4周、8周时尼美舒利总有效率为 5 6 78% ,6 0 71% ;萘普生为 6 0 71% ,6 4 2 9% ,两药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降低血沉与C -反应蛋白。安全性评价 :两药耐受性无明显差异 ,但不良反应发生率 :尼美舒利 13 33 % ;萘普生 2 6 6 7% ;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症状及皮疹 ,水肿等。尼美舒利不良反应轻 ,一般不予处理或仅给对症处理 ,不需停药 ;萘普生有 2例因不良反应而停药 (皮疹 ,胃痛各 1例 )。结论 :尼美舒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与萘普生相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美舒利 萘普生 类风湿性关节炎 双盲试验 药物治疗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评价指标间内在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2
14
作者 胡建利 叶冬青 +5 位作者 张国庆 郝加虎 李向培 徐建华 戴宏 陶金辉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2-254,共3页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自身免疫性疾病 内在关系 评价指标 活动性指数 ERYTHEMATOSUS 系统聚类分析方法 SLEDAI LUPUS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关节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厉小梅 李向培 +2 位作者 汪国生 钱龙 单曙光 《安徽医学》 2002年第6期12-13,共2页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 (RA)、强直性脊柱炎 (AS)和骨关节炎 (OA )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RA、AS、OA和正常对照者的血清TNF -α并与炎性指标血沉 (ESR)和C反应蛋白 (CRP)...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 (RA)、强直性脊柱炎 (AS)和骨关节炎 (OA )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RA、AS、OA和正常对照者的血清TNF -α并与炎性指标血沉 (ESR)和C反应蛋白 (CRP)作相关分析。结果 RA病人血清TNF -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血清TNF -α水平与炎性指标 (ESR和CRP)及类风湿因子滴度呈正相关。AS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TNF -α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 ,但与炎性指标无相关性。OA组中有 5例血清TNF -α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但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A组ESR和CRP正常。结论 TNF -α是关节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RA炎症反应中处于中心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肿瘤坏死因子Α 相关性 骨关节炎 OA AS RA 强直性脊柱炎 类风湿关节炎
下载PDF
美洛昔康和萘丁美酮双盲对照治疗骨关节炎的比较 被引量:5
16
作者 徐建华 李向陪 +4 位作者 张源潮 丁长海 帅宗文 徐胜前 徐叔云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13-215,共3页
目的 :比较美洛昔康和萘丁美酮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为随机、双盲、多中心、平行对照研究。共完成病例 60例 ,美洛昔康组 31例 (男性 3例 ,女性 2 8例 ,年龄 5 4a±s 8a) ,用美洛昔康 7.5mg ,qd ;萘丁美酮组 2 9例 (... 目的 :比较美洛昔康和萘丁美酮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为随机、双盲、多中心、平行对照研究。共完成病例 60例 ,美洛昔康组 31例 (男性 3例 ,女性 2 8例 ,年龄 5 4a±s 8a) ,用美洛昔康 7.5mg ,qd ;萘丁美酮组 2 9例 (男性 5例 ,女性 2 4例 ,年龄 5 5a± 7a) ,用萘丁美酮 10 0 0mg ,qd ,均在晚餐后口服给药 ,疗程 4wk。结果 :美洛昔康组总有效率为 89% ;萘丁美酮组为 83% (P >0 .0 5 )。不良反应发生率 ,美洛昔康组为 13% ;萘丁美酮组为 10 % (P >0 .0 5 ) ,以胃肠道反应为主。结论 :美洛昔康对骨关节炎具有明显抗炎镇痛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洛昔康 治疗 萘丁美酮 骨关节炎 双盲法 比较 药物疗法
下载PDF
白芍总苷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7
17
作者 厉小梅 李向培 +2 位作者 汪国生 钱龙 王玮 《安徽医学》 2006年第5期370-371,共2页
目的观察白芍总苷(TGP)治疗干燥综合征(Sjogrensyndrome,S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0例SS进行了TGP的开放性临床试验,TGP1.8g.d-1,治疗24w。结果TGP能明显增加唾液流率(P<0.05),降低血沉(ESR)(P<0.05),改善便秘症状;TGP能增加泪... 目的观察白芍总苷(TGP)治疗干燥综合征(Sjogrensyndrome,S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0例SS进行了TGP的开放性临床试验,TGP1.8g.d-1,治疗24w。结果TGP能明显增加唾液流率(P<0.05),降低血沉(ESR)(P<0.05),改善便秘症状;TGP能增加泪流率和降低抗α-Fodrin抗体水平,但无统计学意义。不能降低免疫球蛋白和自身抗体水平。治疗组有5例(16.7%)发生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程度较轻。结论白芍总苷对我国干燥综合征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副作用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白芍总苷
下载PDF
皖籍汉族正常人群TAP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苏虹 王保龙 +2 位作者 高萍 李向培 叶冬青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671-672,共2页
关键词 汉族 TAP等位基因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肺间质病变患者血清中KL-6及SP-D水平与肺功能参数的关系 被引量:4
19
作者 方璇 陶金辉 +5 位作者 徐晓玲 蒋真 左婷 厉小梅 汪国生 李向培 《安徽医学》 2016年第8期940-943,944,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硬化症(SSc)合并间质性肺病(ILD)患者血清中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和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症状、免疫学指标及肺功能的相关性,探索诊断ILD的新血清学指标。方法收集安徽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201...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硬化症(SSc)合并间质性肺病(ILD)患者血清中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和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症状、免疫学指标及肺功能的相关性,探索诊断ILD的新血清学指标。方法收集安徽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2013年1~10月住院及门诊确诊为SSc患者35例,其中SSc-ILD组20例,SSc-非ILD组15例,正常对照组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9例我院门诊健康体检者。采用ELISA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SP-D和KL-6的水平。比较SSc组、SSc-ILD组、SSc-非ILD组、正常对照组血清样本中SP-D和KL-6的水平,分析上述血清学指标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1血清中KL-6、SP-D水平SSc-ILD组患者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c-ILD组显著高于SSc-非ILD组(P<0.05),而SSc-非IL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SSc患者血清中KL-6、SPD与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肺活量(VC)呈负相关(P<0.05),其中KL-6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Ig G、Ig A、Ig M无相关性,SP-D与Ig G、Ig M呈负相关(P<0.05),与ESR、CRP、Ig A无相关性。结论 SSc合并ILD患者血清中KL-6、SP-D水平显著升高,SSc患者血清中KL-6、SP-D水平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血清KL-6、SP-D可能作为诊断与评估SSc-ILD病情严重程度的血清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症 肺间质病变 肺功能 肺表面活性蛋白-D 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神经精神异常1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国俊 李向培 +3 位作者 厉小梅 汪国生 钱龙 单曙光 《安徽医药》 CAS 2003年第2期117-118,共2页
目的 探讨狼疮脑病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16例出现神经精神异常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转归。结果  16例患者在激素治疗的各个阶段分别出现精神障碍、昏迷、癫痫、脑出血... 目的 探讨狼疮脑病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16例出现神经精神异常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转归。结果  16例患者在激素治疗的各个阶段分别出现精神障碍、昏迷、癫痫、脑出血、脑梗死、截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其中 13例患者临床处于狼疮活动期 (包括 1例合并结核性脑膜炎 ,1例合并高血压病 ) ,其余 3例狼疮活动均趋向稳定 (包括 1例合并癔症 ,2例激素减量后好转 )。经激素、CTX、鞘注、血浆置换、输丙球、抗感染、脱颅压等处理 ,除 1例死亡外 ,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 狼疮脑病临床表现多样 ,需要排除许多继发因素导致脑损害后方可诊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神经精神异常 临床分析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