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压疮护理小组在神经内科压疮预防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余梅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6年第9期167-167,共1页
主要分析探讨压疮护理小组在神经内科压疮预防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入院的压疮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压疮护... 主要分析探讨压疮护理小组在神经内科压疮预防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入院的压疮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压疮护理小组对神经内科预防护理有着良好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疮护理小组 神经内科 预防
下载PDF
优质护理在神经内科的重要性分析
2
作者 余梅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6年第8期158-158,共1页
主要研究神经内科进行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 选取了选取来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神经内科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对观察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进行优质护理。结果 实验组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 主要研究神经内科进行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 选取了选取来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神经内科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对观察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进行优质护理。结果 实验组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临床对神经内科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服务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关键词:优质护理;神经内科;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护理 神经内科 重要性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血清胱抑素C水平变化及其与神经影像学特征之间关系 被引量:6
3
作者 项亚娟 廖莉 +3 位作者 彭晓江 李奕贵 吴祥如 孙中武 《安徽医药》 CAS 2013年第5期771-774,共4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及其与神经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76例SIVD患者和30例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运用头颅MRI对其神经影像学特征进行评估;胶乳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水平;分析...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及其与神经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76例SIVD患者和30例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运用头颅MRI对其神经影像学特征进行评估;胶乳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水平;分析SIVD患者血清CysC水平变化及其与神经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IVD组CysC显著升高[(1.18±0.15)mg·L-1 vs(1.04±0.13)mg·L-1,P<0.001];回归分析显示CysC和舒张压可能为SIVD的危险因素。76例SIVD患者包括单纯脑白质疏松(LA)组25例,单纯腔隙性脑梗死(LI)组23例,脑白质疏松合并腔隙性脑梗死(LA+LI)组28例;LA+LI组CysC水平最高[(1.24±0.13)mg·L-1],LA组最低[(1.13±0.16)mg·L-1],LA+LI组与LA组、LA+LI组与LI组间CysC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9,P=0.043),LA组与LI组Cys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6例SIVD中存在LA神经影像学表现53例,其中1级13例,2级16例,3级13例,4级11例;其4个不同等级间CysC差异有显著性(χ2=16.00;χ2=22.19;χ2=33.88;χ2=37.77,P<0.01),且以LA损害严重的3级、4级CysC升高最为显著。结论 CysC可能参与了SIVD脑损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且随着CysC水平升高,SIVD患者神经影像学表现更为丰富,脑白质损害程度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 血清胱抑素C 脑白质疏松 腔隙性脑梗死
下载PDF
采用非侵入性光生物调节治疗癫痫
4
作者 李奥运 卢占闯 +4 位作者 曹丽 陈思 蒋徽 陈长春 陈雷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2-898,共17页
癫痫是一种由脑部异常同步放电引起反复发作性神经功能异常的慢性脑部疾病,临床常见以意识不清、四肢抽搐为主要表现特征,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涉及的人口众多。安全、有效以及合理地控制癫痫病情,是脑科学与神经内科学领域挑战之一。目前... 癫痫是一种由脑部异常同步放电引起反复发作性神经功能异常的慢性脑部疾病,临床常见以意识不清、四肢抽搐为主要表现特征,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涉及的人口众多。安全、有效以及合理地控制癫痫病情,是脑科学与神经内科学领域挑战之一。目前癫痫的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部分难治性患者还需通过手术切除大脑异常放电的区域,但药物治疗后部分患者可出现耐药性或严重的副作用,包括肥胖、肝肾功能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等,手术治疗费用昂贵且影响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连接及其功能。在过去侵入性神经调控治疗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诸如光生物调节(PBM)这类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治疗策略是癫痫治疗先进技术的重要发展动向。PBM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增强脑膜淋巴管引流和清除毒素功能,抑制神经炎症,刺激突触与神经元生长,改善神经元代谢和网络活动,可以有效减少癫痫发作频率。相比于传统治疗,PBM具有非侵入性、无副作用且能够精准调控神经活动的显著优势,在治疗难治性癫痫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PBM治疗癫痫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病因病理 生物标志物 光生物调节 先进治疗技术
原文传递
脑小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与血清碱性磷酸酶和淀粉样蛋白A水平的相关性
5
作者 汪冰 钟文文 李彬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7-552,共6页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淀粉样蛋白A(SAA)与脑微出血(CMB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4例脑小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脑微出血分为CMBs组117例和非CMBs组87例。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淀粉样蛋白A(SAA)与脑微出血(CMB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4例脑小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脑微出血分为CMBs组117例和非CMBs组8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识别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比较CMBs组不同程度和不同部位血清ALP和SAA水平。探讨二者是否与脑微出血的严重程度存在关联,并评估对脑微出血的诊断价值。结果CMBs组年龄、高血压比例、血清ALP、SAA水平均高于非CMBs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高血压、血清ALP、SAA水平均为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ALP和SAA单独和联合预测脑微出血的AUC值分别为0.801、0.813、0.914,联合预测价值高于单独预测价值。相关分析显示,二者与脑微出血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01),二者与脑微出血不同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清ALP和SAA升高与脑微出血密切相关,早期联合检测可有效预测脑微出血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微出血 碱性磷酸酶 淀粉样蛋白A
下载PDF
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6
作者 马梦晴 吕余静 +3 位作者 张卫 雷上 吕继乐 张璐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3期2010-2019,共10页
目的:比较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分别联用强化阿托伐他汀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采用平行对照设计,以本院急诊内科99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替奈普酶组49例,阿替普酶组50例,分别予以替奈普酶、阿... 目的:比较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分别联用强化阿托伐他汀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采用平行对照设计,以本院急诊内科99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替奈普酶组49例,阿替普酶组50例,分别予以替奈普酶、阿替普酶联合强化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溶栓后出血不良事件、血脂指标。结果:与阿替普酶组相比,替奈普酶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90 d mRS评分降低更多,口腔粘膜出血发生率更低。结论:与阿替普酶相比,替奈普酶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更好,且安全性更高。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differences between teneplase and alteplase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followed by an intensive atorvastatin regimen in combination with teneplase and alteplase, respectively,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Using a parallel control design, 99 patients with AIS in the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of our hospital, 49 in the teneplase group and 50 in the alteplase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eneplase and alteplase combined with intensive atorvastatin calcium, respectively. General clinical data,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score, modified Rankin Scale score, post-thrombolytic bleeding events, and blood lipid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eneplase group had a greater reduction in post-treatment NIHSS score, 90 d mRS score, and a lower incidence of oral mucosal bleeding compared with the alteplase group. Conclusion: Teneplase combined with atorvastatin calcium is clinically more effective and safe compared with alteplas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替奈普酶 阿替普酶 阿托伐他汀 疗效比较研究
下载PDF
老年患者脑小血管病MRI负荷程度及炎症因子与抑郁的相关性
7
作者 季洪革 王婷婷 +3 位作者 李影影 李晓艳 李彬 姜丹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25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脑小血管病(CSVD)MRI负荷程度及炎症因子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头颅MRI检查确诊的150例CSVD患者(CSVD组)及40例头颅MRI检查正常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价患者的抑郁程度。...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脑小血管病(CSVD)MRI负荷程度及炎症因子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头颅MRI检查确诊的150例CSVD患者(CSVD组)及40例头颅MRI检查正常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价患者的抑郁程度。比较抑郁组和非抑郁组的CSVD负荷程度、炎症标志物及危险因素差异,分析三者及联合预测对抑郁的预测价值。比较对照组和CSVD组的HAMD-17项量表评分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抑郁组与无抑郁组女性、负荷程度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SVD负荷程度、女性、hs-CRP为发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CSVD负荷程度对老年抑郁截断值为中度,敏感性为73%,特异性为47%,曲线下面积(AUC)为0.648(95%CI:0.558~0.738,P=0.002);hs-CRP对老年抑郁最佳截断值为3.73 mg/L,敏感性为60%,特异性为73%,AUC面积为0.657(95%CI:0.566~0.748,P=0.001);性别对老年抑郁的敏感性为68%,特异性为52%,AUC面积为0.597(95%CI:0.505~0.690,P=0.045)。联合三项指标的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73%,AUC面积为0.738(95%CI:0.656~0.820,P<0.001)。与对照组比较,轻度负荷组、中度负荷组、重度负荷组HAMD-17评分显著增加(H=21.854,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SVD负荷程度与HAMD-17评分呈正相关(r=0.330,P<0.001)。结论CSVD负荷程度、女性及hs-CRP升高是CSVD老年患者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CSVD负荷程度与抑郁评分成正相关,且构建的联合预测模型准确率较高,对抑郁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MRI负荷程度 炎症因子 抑郁
下载PDF
帕金森病与多系统萎缩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彬 姜丹 +1 位作者 王训 杨任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603-607,共5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所显示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差异性,以为二者鉴别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MEB-9200K型肌电诱发电位仪分别对受试者进行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检测,以波形潜伏期>(χ+2.50)s...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所显示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差异性,以为二者鉴别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MEB-9200K型肌电诱发电位仪分别对受试者进行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检测,以波形潜伏期>(χ+2.50)s、波幅低于均值的50%或未引出波形作为异常标准,分析帕金森病与多系统萎缩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异常特征和病程等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受试者相比,帕金森病组和多系统萎缩组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检测显示四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P<0.05),但帕金森病组与多系统萎缩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多系统萎缩组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总异常率(P=0.018)和双侧异常率(P=0.035)均高于帕金森病组。帕金森病组病程≤3年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异常率与病程>3年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多系统萎缩组病程≤3年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异常率与病程>3年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5)。结论多系统萎缩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电位异常出现早,且多呈双侧改变,表明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更严重、更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萎缩 交感神经系统 皮肤 对比研究
下载PDF
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PDK1、GSK3β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晓艳 周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2-306,共5页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联合依达拉奉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半暗带区PDK1、GSK3β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方法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GM1组(剂量20 mg/kg,腹腔注射,1次/d)、依达拉奉组(剂量3 mg/...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联合依达拉奉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半暗带区PDK1、GSK3β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方法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GM1组(剂量20 mg/kg,腹腔注射,1次/d)、依达拉奉组(剂量3 mg/kg,腹腔注射,2次/d)、GM1联合依达拉奉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对缺血2 h后再灌注3、7、14 d,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大鼠模型缺血半暗带PDK1、GSK3β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平均吸收光密度和阳性面积单位。结果在缺血半暗带,再灌注3、7、14 d各时间点,GM1联合依达拉奉组PDK1蛋白表达平均吸收光密度和阳性面积单位分别显著高于GM1组、依达拉奉组(P<0.05)、模型组(P<0.01),GSK3β蛋白表达平均吸收光密度和阳性面积单位分别显著低于GM1组、依达拉奉组(P<0.01)、模型组(P<0.01)。结论 GM1联合依达拉奉能增强缺血半暗带PDK1蛋白表达,抑制GSK3β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 依达拉奉 脑缺血 3-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凋亡
下载PDF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听神经瘤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娅 姜丹 +1 位作者 张乐 尹世杰 《安徽医学》 2013年第5期602-603,共2页
目的了解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听神经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例CT检查疑诊听神经瘤,但磁共振检查禁忌的患者行BAEP检查。结果 4例患者BAEP结果均异常。其中3例经手术证实为听神经瘤;1例患者BAEP随访,证实非听神经瘤。结论 BAEP检查... 目的了解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听神经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例CT检查疑诊听神经瘤,但磁共振检查禁忌的患者行BAEP检查。结果 4例患者BAEP结果均异常。其中3例经手术证实为听神经瘤;1例患者BAEP随访,证实非听神经瘤。结论 BAEP检查是对听神经瘤诊断的有效方法,并能对病损部位进行初步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听神经瘤 诊断
下载PDF
山茱萸环烯醚萜苷通过介导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对急性脑梗死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葛海 何艮霞 +1 位作者 朱迎春 李军 《安徽医药》 CAS 2021年第9期1727-1731,I0002,共6页
目的研究山茱萸环烯醚萜苷(CIG)对急性脑梗死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18只ICR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每组6只。参考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对小鼠进行造模,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150 mg/kgCIG,连... 目的研究山茱萸环烯醚萜苷(CIG)对急性脑梗死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18只ICR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每组6只。参考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对小鼠进行造模,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150 mg/kgCIG,连续给药7 d,对比三组小鼠的神经损伤评分,并观察小鼠的脑梗死体积,使用TUNEL检测测定小鼠神经元的凋亡率,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脑组织中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蛋白、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Bax)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神经元凋亡率、BaxmRNA及其蛋白和p-ERK1/2蛋白表达升高,Bcl-2 mRNA及其蛋白表达降低(P<0.05),其中神经元凋亡率(79.678±7.203)%、BaxmRNA(3.84±0.29)及其蛋白表达(1.01±0.07)、p-ERK1/2蛋白表达(0.90±0.08)高于对照组的(1.983±1.071)%、(1.04±0.09)、(0.21±0.07)、(0.41±0.08),Bcl-2 mRNA(1.00±0.07)及其蛋白表达(0.50±0.07)低于对照组的(3.86±0.32)、(1.29±0.08)。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神经元凋亡率、BaxmRNA及其蛋白降低,Bcl-2 mRNA及其蛋白表达和p-ERK1/2蛋白表达升高(P<0.05),其中神经元凋亡率(49.171±10.914)%、BaxmRNA(2.04±0.23)及其蛋白表达(0.51±0.08)低于模型组,Bcl-2 mRNA(2.58±0.24)及其蛋白表达(0.93±0.34)、p-ERK1/2蛋白表达(1.52±0.09)高于模型组。结论CIG可能是通过ERK信号通路发挥对急性脑梗死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山茱萸环烯醚萜苷 ERK信号通路 神经 凋亡 小鼠 近交ICR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志勇 刘兵荣 +1 位作者 李彬 汤睿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3年第3期307-314,共8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发病4.5 h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2例,均于溶栓前检测RDW。采用NIHSS评分,将...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发病4.5 h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2例,均于溶栓前检测RDW。采用NIHSS评分,将溶栓后24 h神经功能与溶栓前对比,根据变化百分率分为两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变化≥30%,共53例;改善不良组,变化<30%,共49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RDW是否是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独立影响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RDW对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组与改善良好组相比,房颤(24.5%vs. 9.4%,P=0.042)、糖尿病(57.1%vs. 30.2%,P=0.006)、出血转化(10.2%vs. 0%,P=0.023)的比例在改善不良组均明显高于改善良好组,RDW水平也显著高于改善良好组[(14.09±0.77)vs.(13.31±0.63),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糖尿病史(OR=2.606,95%CI:1.034-6.573,P=0.042)、RDW(OR=4.614,95%CI:2.263-9.408,P=0.000)是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RDW预测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的临界值为13.56%(曲线下面积0.782,95%CI:0.690-0.874,敏感度76%,特异度74%)。结论:RDW升高对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不良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分布宽度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早期神经功能改善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曹倩 《淮海医药》 CAS 2017年第6期687-689,共3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电生理特点以及与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怀远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2 h血糖检测。结果:全部患者神经电生理异常率81%,其中...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电生理特点以及与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怀远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2 h血糖检测。结果:全部患者神经电生理异常率81%,其中运动神经异常率67%,感觉神经异常率76%;腓神经传导异常率71%,F波异常率62%。病程超过10年神经电生理检查异常率96%,且神经电生理异常情况和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2 h血糖水平有关。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种有价值的诊断手段,特别是联合神经电生理检测更有利于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积极良好的控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保持血糖稳定,有利于疾病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电生理检查 糖化血红蛋白
下载PDF
胱抑素C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汪冰 姜丹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第2期214-216,共3页
胱抑素C(Cys C)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1961年由Clausen在脑脊液(CSF)中首次发现。Cys C主要生理作用是参与细胞内外蛋白水解的调控,从而使细胞免受不适当的内源性或外源性蛋白酶水解。既往有研究认为,CysC是... 胱抑素C(Cys C)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1961年由Clausen在脑脊液(CSF)中首次发现。Cys C主要生理作用是参与细胞内外蛋白水解的调控,从而使细胞免受不适当的内源性或外源性蛋白酶水解。既往有研究认为,CysC是评估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之一,其作为肾功能不全标志物的诊断价值已被广泛地研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自主神经系统疾病 帕金森病 综述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分析 被引量:35
15
作者 袁长红 吴晓宇 +1 位作者 陈长春 刘群 《临床内科杂志》 2021年第6期396-398,共3页
目的探讨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纳入发病4.5小时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3例,根据是否发生END将其分为END组(31例)和无END组(122例),比较其一般资料、发病至静... 目的探讨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纳入发病4.5小时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3例,根据是否发生END将其分为END组(31例)和无END组(122例),比较其一般资料、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ONT)、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TOAST分型、入院血压、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ND的危险因素,根据OR值拟合出END预测评分量表。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评分量表的预测价值。结果END组有HMCAS患者比例及溶栓前血糖、白细胞计数、收缩压、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非END组(P<0.05)。END组mRS评分0~2分患者比例明显低于非END组,mRS评分3~5分及6分患者比例明显高于END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MCAS、溶栓前血糖水平、白细胞计数、收缩压、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END预测模型预测24小时内发生END的曲线下面积为0.872(95%CI 0.802~0.943,P<0.001),截点值为6分,灵敏度为57.67%,特异度为92.12%。结论HMCAS、溶栓前血糖、收缩压、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应用END预测评分有助于筛选出静脉溶栓后易于出现END的高危脑梗死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危险因素 预测
下载PDF
以周围神经病起病的IgG型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1例报告
16
作者 韩丽珠 陈长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10期931-932,共2页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是由一组异质性疾病组成,其特征在于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大量增殖产生免疫球蛋白(M蛋白) [1] 。该疾病谱表现复杂,可侵及心脏、肾脏、皮肤、神经及肝脏等。其中以周围神经病起病的案例,国内外报道较少。本文主要介绍1...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是由一组异质性疾病组成,其特征在于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大量增殖产生免疫球蛋白(M蛋白) [1] 。该疾病谱表现复杂,可侵及心脏、肾脏、皮肤、神经及肝脏等。其中以周围神经病起病的案例,国内外报道较少。本文主要介绍1例由周围神经起病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病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MGUS
下载PDF
神经眼科体征在脑干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7
作者 李彬 李震 +2 位作者 李晓艳 张乐 姜丹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第18期2806-2807,共2页
目的分析神经眼科体征在脑干梗死中的特点,评价其在脑干梗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46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其中出现神经眼科体征的9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眼部表现、病变部位等。结果 9例患者中男4例... 目的分析神经眼科体征在脑干梗死中的特点,评价其在脑干梗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46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其中出现神经眼科体征的9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眼部表现、病变部位等。结果 9例患者中男4例,女5例;发病部位:中脑梗死4例(44.44%),脑桥梗死5例(55.56%)。中脑梗死患者的眼肌麻痹均为核性动眼神经麻痹。脑桥梗死引起的眼球运动异常表现多样,有2例表现为核性神经麻痹,1例为核间性眼肌麻痹(INO),1例伴眼球震颤,1例为核上性眼肌麻痹。结论脑干梗死患者眼球运动异常的主要特点包括核性眼肌麻痹、INO、眼球震颤、核上性眼肌麻痹等,神经眼科体征对脑干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死/诊断 神经系统 神经眼科体征
下载PDF
神经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体会
18
作者 余梅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6年第7期154-154,共1页
研究总结神经外科患者气管切开之后手术的护理措施。方法:主要是搜集 2015 年 1 月~2016 年 1 月我院收治的气管切开患者 64 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对的气切后患者气管以及套管等进行护理。结论:通过正确科学、有效的术后... 研究总结神经外科患者气管切开之后手术的护理措施。方法:主要是搜集 2015 年 1 月~2016 年 1 月我院收治的气管切开患者 64 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对的气切后患者气管以及套管等进行护理。结论:通过正确科学、有效的术后护理可以减少患者气管切开后的呼吸道感染;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重症 气管切开 护理
下载PDF
脑小血管负担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复发性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9
作者 江艳柳 王书培 +1 位作者 李凤 张璐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71,共5页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负担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复发性脑血管事件(recurrence cerebrovascular events,RCVEs)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负担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复发性脑血管事件(recurrence cerebrovascular events,RCVEs)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于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82例TIA患者病例资料,依据MRI检查计算CSVD总体负担评分,根据随访1个月内有无发生RCVEs分为RCVEs组(n=46)和未RCVEs组(n=136)。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CSVD总体负担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RCVEs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CSVD影像特征得分及总负担评分对TIA患者RCVEs的预测价值。结果RCVEs组和未RCVEs组TIA发作次数、症状持续时间、既往高血压病史、CSVD总负担评分及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IA发作次数、症状持续时间、CSVD总负担评分是TIA患者发生RCVE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SVD影像特征评分及总负担评分预测TIA患者发生RCVEs的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71(95%CI:0.673~0.869,P<0.001)、0.745(95%CI:0.655~0.835,P<0.001)、0.664(95%CI:0.549~0.780,P=0.009)、0.845(95%CI:0.766~0.924,P<0.001)、0.945(95%CI:0.896~0.994,P<0.001),其中CVSD总负担评分预测的AUC最高,当最佳截断值为2分时,敏感度为86.05%,特异度为83.02%。结论CSVD总负担评分对TIA患者发生RCVEs的预测价值良好,有助于临床评估TIA患者的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小血管病 磁共振成像 脑小血管负担评分 复发性脑血管事件 预后
下载PDF
抗二肽基肽酶样蛋白6抗体脑炎临床特征分析
20
作者 何艮霞 钱俊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2,共7页
目的研究抗二肽基肽酶样蛋白6(dipeptidyl-peptidase-like protein 6,DPPX)抗体脑炎的临床症状及免疫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在我科确诊为抗DPPX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和预后... 目的研究抗二肽基肽酶样蛋白6(dipeptidyl-peptidase-like protein 6,DPPX)抗体脑炎的临床症状及免疫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在我科确诊为抗DPPX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和预后。结果共纳入患者9例,年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45(24,61)岁,其中男5例。神经系统症状中认知功能障碍3例,精神症状(焦虑、易激惹、幻听、行为怪异等)3例,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症状6例,小脑共济失调表现4例,脑干症状5例,睡眠障碍3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例,躯干肢体游走性疼痛1例。另外,有4例患者合并有体重减轻和(或)胃肠道症状。2例患者脑脊液细胞数轻度升高,4例患者脑脊液蛋白升高。4例患者脑电图出现异常,多表现为痫样放电。4例患者脑MRI报告异常,病灶主要位于海马、岛叶,表现为FLAIR高信号。7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6例患者接受血浆置换治疗,7例患者接受长期口服吗替麦考酚酯治疗。7例患者门诊随访,随访时间为4个月至2年不等,所有患者的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3例症状基本完全缓解。结论抗DPPX抗体脑炎的临床症状具有多样性,最常见的症状为胃肠道症状和/或体重减轻、认知功能障碍和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症状,长期口服吗替麦考酚酯可能对改善预后和预防复发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脑炎 抗DPPX抗体脑炎 临床特点 MRI 抗体检测 免疫治疗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