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枞阳县周山村发现两座明清墓葬
1
作者 陈大元(文/绘图) 陈辉(绘图) 秦让平 《文物春秋》 2024年第1期62-65,83,共5页
2016年,为配合安徽池州长江大桥连接线项目施工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项目沿线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共清理六朝至清代墓葬数十座,其中在铜陵市枞阳县周山村发掘了明代、清代墓葬各1座。两座墓葬墓上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墓葬形... 2016年,为配合安徽池州长江大桥连接线项目施工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项目沿线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共清理六朝至清代墓葬数十座,其中在铜陵市枞阳县周山村发掘了明代、清代墓葬各1座。两座墓葬墓上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墓葬形制颇具特色,承袭明显,为研究枞阳地区明清两代葬制、葬俗的继承与流变,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山村墓地 明清时期 安徽枞阳 陈氏家族
下载PDF
安徽萧县金寨遗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葬出土人骨的研究
2
作者 赵永生 孙田璐 张小雷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8-63,共6页
安徽萧县金寨遗址2016至2018年度考古发掘中出土了74例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人骨材料。本文对这批人骨材料的性别、年龄和相关现象进行鉴定、判断,认为金寨遗址居民死亡年龄段集中在壮年期。人骨材料中发现大汶口文化居民常见的人工拔牙和... 安徽萧县金寨遗址2016至2018年度考古发掘中出土了74例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人骨材料。本文对这批人骨材料的性别、年龄和相关现象进行鉴定、判断,认为金寨遗址居民死亡年龄段集中在壮年期。人骨材料中发现大汶口文化居民常见的人工拔牙和枕部变形现象,从人类骨骼考古视角为探讨大汶口文化向皖北地区的扩张提供了重要证据。与大汶口文化核心地区的遗址相比,金寨遗址古代居民拔牙率与枕部变形率偏低,这种式微或许说明大汶口文化在向皖北扩张过程中似乎受到不同文化或理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古代人骨 人工拔牙 枕部变形
下载PDF
安徽寿州窑考古出土黄釉瓷的成分特征研究
3
作者 李合 陈超 汪茂东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7-73,共7页
位于安徽淮南市上窑镇等地的寿州窑是古代著名的窑口,以烧制黄釉瓷著称于世。实验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对安徽寿州窑考古发掘出土的59件黄釉瓷标本的胎釉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寿州窑出土黄釉瓷胎体符合北方瓷器... 位于安徽淮南市上窑镇等地的寿州窑是古代著名的窑口,以烧制黄釉瓷著称于世。实验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对安徽寿州窑考古发掘出土的59件黄釉瓷标本的胎釉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寿州窑出土黄釉瓷胎体符合北方瓷器胎体特征,即采用了高岭土类原料制胎;寿州窑黄釉属于高钙釉,但未采用南方以唐代越窑青瓷为代表的制胎原料与钙质原料混合的釉料配方,而采用或借鉴了北方地区的制釉技术。从科学技术角度揭示了唐代寿州窑瓷器的胎釉原料与制瓷技术特征,这对于补充和完善中国古陶瓷科技发展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州窑 黄釉瓷 成分特征 制釉技术
原文传递
楚都·楚城·楚墓——安徽地区楚文化研究三题 被引量:1
4
作者 蔡波涛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2-57,共6页
安徽地区楚文化研究在考古学研究层面主要着眼于楚都、楚城和楚墓三个方面。楚都主要是指寿县寿春城,楚城则主要指钜阳城,楚墓发现数量日益增多,需及时整理和发表材料。对近20年来安徽地区楚文化研究工作历程的回顾,有助于把握当前的研... 安徽地区楚文化研究在考古学研究层面主要着眼于楚都、楚城和楚墓三个方面。楚都主要是指寿县寿春城,楚城则主要指钜阳城,楚墓发现数量日益增多,需及时整理和发表材料。对近20年来安徽地区楚文化研究工作历程的回顾,有助于把握当前的研究动态和学术诉求,为开展下一阶段工作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楚文化 楚都 楚城 楚墓
下载PDF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文物考古成果国际传播路径研究
5
作者 李瑞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第13期174-176,F0003,共4页
历史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时代价值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不可或缺的独特资源。在挖掘、阐释文物考古成果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文物、遗址等考古成果的价值与特质,围绕海外受众的文... 历史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时代价值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不可或缺的独特资源。在挖掘、阐释文物考古成果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文物、遗址等考古成果的价值与特质,围绕海外受众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等,丰富载体,创新手段,创作生产优质内容,广泛运用各类国际传播媒介,搭建平台,拓展路径,精准策划开展文物考古成果对外交流和国际传播工作,讲好中国文物考古故事,将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考古成果 国际传播 路径研究
下载PDF
安徽考古现场自然变形遗迹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0
6
作者 姚大全 朔知 +3 位作者 沈小七 唐杰平 陈安国 王志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1-474,共4页
关键词 考古 自然变形 地震事件 安徽
下载PDF
安徽东至华龙洞古人类遗址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同号文 吴秀杰 +4 位作者 董哲 盛锦朝 金泽田 裴树文 刘武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4-305,共22页
华龙洞遗址发现于2004年,先后于2006和2014~2017年进行了5次发掘,期间发现了若干古人类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本文是对2014~2016年出土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成果。目前已鉴定出8目24科43种(含未定种)哺乳动物,其中以偶蹄类化石最... 华龙洞遗址发现于2004年,先后于2006和2014~2017年进行了5次发掘,期间发现了若干古人类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本文是对2014~2016年出土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成果。目前已鉴定出8目24科43种(含未定种)哺乳动物,其中以偶蹄类化石最丰富。化石保存状况较差,以碎骨为主,牙齿较少,完整骨骼更少;但骨骼上鲜见啮齿类啮咬痕迹。华龙洞动物群与南京汤山猿人遗址、和县猿人遗址及重庆盐井沟等动物群较为相似,尤其是与和县猿人遗址及南京猿人遗址动物群最为接近,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都含古人类化石;2)都不含第三纪动物群的孑遗分子;3)都含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大熊猫、剑齿象、巨貘及猪獾等),同时也都含一定量的北方属种,但华龙洞含北方成分相对较少,只发现翁氏麝鼩、麝鼹、变异仓鼠、布氏毛足田鼠、棕熊、李氏野猪、葛氏斑鹿及大角鹿等,华龙洞的大角鹿是该属分布最靠南的地点;4)都含有剑齿象而不含晚更新世常见的亚洲象;5)都含有大量头后骨骼,与以含单个牙齿为主的其它南方洞穴迥然有别。从化石保存状况及属种组成判断,华龙洞堆积时代与和县猿人遗址最为接近,也是中更新世。由于遗址尚未完全暴露,其堆积性质尚不清楚;但从蝙蝠类化石判断,很可能与洞穴堆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群 华龙洞 安徽东至 中更新世
下载PDF
安徽省南陵县古遗迹遥感调查 被引量:6
8
作者 杨则东 宫希成 《中国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10期30-31,共2页
遥感考古是利用遥感图像直接提取与古遗迹有关的遥感信息。南陵县古遗迹遥感调查是以室内彩红外航片目视解译为主。选用1982年11月航摄的1:1.6万彩红外航片放大片作为遥感信息提取的基本信息源。这一航片是秋冬季航摄,地面植被稀少。
关键词 安徽 南陵县 古遗迹 遥感 调查
下载PDF
安徽省宣州市陈山旧石器地点1988年发掘报告 被引量:23
9
作者 房迎三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6-106,共11页
本文记述了1988年在安徽省宣州市陈山旧石器地点发掘出的78件石制品。标本尺寸较大。类型有石片、石核、刮削器、砍砸器、尖状砍砸器和镐,所占百分比依次为29.5%,29.5%,9.0%,14.1%,3.8%和5.1%。... 本文记述了1988年在安徽省宣州市陈山旧石器地点发掘出的78件石制品。标本尺寸较大。类型有石片、石核、刮削器、砍砸器、尖状砍砸器和镐,所占百分比依次为29.5%,29.5%,9.0%,14.1%,3.8%和5.1%。依沉积物分析,可将埋藏石制品的地层时代划分为早晚两期:下部B组的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 发掘报告 陈山地点 安徽
下载PDF
安徽及邻区史前地震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大全 宫希成 +4 位作者 沈小七 吴卫红 郑海刚 陈安国 杨源源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8-377,共10页
历史地震可靠性检验分析显示,安徽省及邻区M_S5及以上地震完整记录起自1336年,这以前地震记载大部分丢失。近年来,地震和考古部门利用大规模考古和工程开挖契机,编录识别分析了晚第四纪尤其是新石器时代以来构造变形遗迹。结果表明,在... 历史地震可靠性检验分析显示,安徽省及邻区M_S5及以上地震完整记录起自1336年,这以前地震记载大部分丢失。近年来,地震和考古部门利用大规模考古和工程开挖契机,编录识别分析了晚第四纪尤其是新石器时代以来构造变形遗迹。结果表明,在皖西南的西周一春秋期和皖北大汶口晚期及豫南东周期文化层中分别发现史前地震遗迹。郯庐断裂带苏皖交界地区段落,自晚更新世以来曾发生数次以斜向平移逆冲为主要方式的快速变形事件,后者得到微观研究方面的证实。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震史料记载的局限,并丰富了考古和史前地震乃至地震预测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华北南部 地震考古 史前地震 地震预测
下载PDF
安徽霍山县戴家院遗址木器表面富集物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袁传勋 徐靖 朔知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7年第2期38-40,共3页
利用X射线荧光能谱和化学定性手段分析了安徽霍山县戴家院遗址木器表面析出的蓝色物质。结果表明,蓝色物质为亚铁化合物,表面覆盖的黄色物质为三价铁的化合物,其形成过程与木材中的微生物有直接关系,与周围土壤成分的关系不大。
关键词 木器 亚铁化合物 X射线荧光能谱 微生物 化学定性
下载PDF
安徽铜陵师姑墩遗址出土原始瓷的初步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郁永彬 王开 +2 位作者 崔剑锋 朔知 陈建立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7-63,共7页
通过对铜陵师姑墩遗址出土的29件原始瓷进行的检测分析表明,师姑墩原始瓷胎为高硅低铝型,部分器物胎体的Fe_2O_3和TiO_2含量较高;釉属高温钙釉,釉中Mn和P含量相对较高,其可能由草木灰引入,部分器物釉中含较高的Fe_2O_3,致使釉色较深。... 通过对铜陵师姑墩遗址出土的29件原始瓷进行的检测分析表明,师姑墩原始瓷胎为高硅低铝型,部分器物胎体的Fe_2O_3和TiO_2含量较高;釉属高温钙釉,釉中Mn和P含量相对较高,其可能由草木灰引入,部分器物釉中含较高的Fe_2O_3,致使釉色较深。这一结果为皖南地区先秦时期原始瓷手工业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陵 师姑墩遗址 原始瓷 科学分析
下载PDF
安徽萧县萧窑遗址群2014年田野考古调查简报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陈超(绘图) 周水利 +3 位作者 胡均 解华顶 王玲玲 王倩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0-29,共10页
安徽省萧县萧窑遗址群位于萧县东南部,本次调查了白土镇窑、欧盘窑、夏村窑和前圩子窑四个窑址。主要产品有碗、盏、罐、壶、高足盘、盘、三叉支托、窑棒和垫圈。釉色主要有青釉、黄釉、黑釉、白釉、白釉褐彩等。萧窑始烧于隋代,终烧于... 安徽省萧县萧窑遗址群位于萧县东南部,本次调查了白土镇窑、欧盘窑、夏村窑和前圩子窑四个窑址。主要产品有碗、盏、罐、壶、高足盘、盘、三叉支托、窑棒和垫圈。釉色主要有青釉、黄釉、黑釉、白釉、白釉褐彩等。萧窑始烧于隋代,终烧于元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县 萧窑 隋代 窑具
下载PDF
祭牲礼制化的个案研究——何郢遗址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新思考 被引量:5
14
作者 吕鹏 宫希成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9-174,共6页
本文以安徽省滁州市何郢遗址动物考古学研究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和归纳祭牲的礼制化进程,认为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早期是祭牲兴起期,商代中期至晚期是祭牲礼制化的萌芽期或初创期,周代为祭牲礼制化的确立期,由此对何郢遗址用猪和狗做祭牲、... 本文以安徽省滁州市何郢遗址动物考古学研究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和归纳祭牲的礼制化进程,认为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早期是祭牲兴起期,商代中期至晚期是祭牲礼制化的萌芽期或初创期,周代为祭牲礼制化的确立期,由此对何郢遗址用猪和狗做祭牲、猪牲以幼年个体为主、狗牲年龄多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郢遗址 祭牲 礼制 动物考古学
下载PDF
安徽省宁国市安友庄旧石器遗址调查及发掘简报 被引量:3
15
作者 董哲 战世佳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4-341,共8页
2003-200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地处水阳江流域的宁国安友庄遗址开展野外调查及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50 m^(2),调查采集石制品3件,发掘出土石制品49件。石制品原料以中津河(水阳江一级支流)二级阶地底部砾石层中产出的石英岩砾石为主... 2003-200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地处水阳江流域的宁国安友庄遗址开展野外调查及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50 m^(2),调查采集石制品3件,发掘出土石制品49件。石制品原料以中津河(水阳江一级支流)二级阶地底部砾石层中产出的石英岩砾石为主,少量为石英。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制品均为使用硬锤直接剥片。石制品主要出自中国南方地区常见的网纹红土和均质红土中,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第四纪红土风化壳的相关研究结果,初步推断安友庄遗址古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年代延续中更新世中、晚期一段时间。虽然安友庄遗址发现石制品数量不多,但其中存在模式2技术产品,如剥取大石片的大石核、长度大于或等于10 cm的大石片,以及以手斧、大型石刀等为代表的大型切割石器,特别是比较典型的两面加工手斧在水阳江流域尚不多见。安友庄遗址的发现,为进一步讨论早期人类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扩散与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阳江 安友庄遗址 石制品 模式2 中更新世
原文传递
安徽省南陵县千峰山一带土墩墓及石铺塘西古城遗址遥感调查 被引量:5
16
作者 宫希成 杨则东 《光电子技术与信息》 1998年第5期73-77,共5页
介绍了南陵县千峰山一带土墩墓及塘西古城遗址遥感调查的新成果、新发现。分析研究了分布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墩墓遥感影像特征和遥感解译标志。介绍了南陵县千峰山一带土墩墓的分布特点和文化内涵。对本次调查新发现的南陵县塘西古城... 介绍了南陵县千峰山一带土墩墓及塘西古城遗址遥感调查的新成果、新发现。分析研究了分布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墩墓遥感影像特征和遥感解译标志。介绍了南陵县千峰山一带土墩墓的分布特点和文化内涵。对本次调查新发现的南陵县塘西古城遗址的遥感影像特征和解译标志也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遥感图像解译调查对塘西古城遗址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为今后在这一地区古城遗址发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墩墓 古城遗址 遥感调查
下载PDF
考古发现下的大运河安徽段文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超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10-15,共6页
大运河安徽段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收获颇丰,较为重要的遗址有柳孜运河遗址、西关运河遗址、木牌坊运河遗址等。通过分析构成运河文化因素的河道本体、桥梁、码头、木岸及邮驿递铺等重要遗迹,可知大运河安徽段通济渠不仅是“公家运漕”... 大运河安徽段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收获颇丰,较为重要的遗址有柳孜运河遗址、西关运河遗址、木牌坊运河遗址等。通过分析构成运河文化因素的河道本体、桥梁、码头、木岸及邮驿递铺等重要遗迹,可知大运河安徽段通济渠不仅是“公家运漕”重要水道,还是“私行商旅”黄金水道,也是瓷器贸易的通道,应依据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特点,进一步做好发掘、保护和利用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安徽段 通济渠 遗迹 漕运 瓷器
下载PDF
遥感考古在安徽的实践 被引量:7
18
作者 宫希成 《安徽地质》 2001年第4期292-296,共5页
为了查清寿春古城以及皖南土墩墓和台形遗址的范围和分布规律,1987年和1996年分别对这两个地区进行了遥感考古,不仅达到了预期目的并发现了皖南西周时期古城址,获得多项重要成果,展示出遥感考古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实践,无论是... 为了查清寿春古城以及皖南土墩墓和台形遗址的范围和分布规律,1987年和1996年分别对这两个地区进行了遥感考古,不仅达到了预期目的并发现了皖南西周时期古城址,获得多项重要成果,展示出遥感考古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实践,无论是对局部小区域还是对大范围的遥感考古,都取得一定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渐探索出一套适合安徽特点的遥感考古工作方法,为在安徽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中系统地开展遥感考古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考古 寿春城 古城址 安徽
下载PDF
安徽文化溯源——安徽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的十年进展
19
作者 房迎三 《东南文化》 CSSCI 1991年第2期106-112,共7页
迄今,安徽已经发现古人类地点2处,旧石器地点30余处.(图一)这些材料改变了中国古人类和旧石器的布局,提供了研究安徽旧石器时代的宝贵材料.一、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和研究1973冬.和县陶店乡社员在开挖水渠的过程中发现了龙潭洞化石地点.此... 迄今,安徽已经发现古人类地点2处,旧石器地点30余处.(图一)这些材料改变了中国古人类和旧石器的布局,提供了研究安徽旧石器时代的宝贵材料.一、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和研究1973冬.和县陶店乡社员在开挖水渠的过程中发现了龙潭洞化石地点.此后,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合作.于1979年10月调查,1980年1月试掘,注意到出土的动物化石中有人类活动的迹象.1980年7月和县水利局秦万矩采集到一颗人牙.1980年10月至11月和1981年5月至6月先后进行了两次正式发掘.发掘共获得包括一个相当完整的直立人头盖骨在内的13件人类化石,代表了3个以上的个体,若干件骨制品和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不久前在整理龙潭洞的发掘标本时,又找到了一件较完整的和县人桡骨(黄万波,199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人类 直立人 安徽文化 旧石器考古 十年进展 和县猿人 旧石器地点群 水阳江 安徽巢县 巢县人
下载PDF
安徽六安地区东周楚国青铜器铅同位素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文娟 凌雪 +5 位作者 赵丛苍 张钟云 姚政权 宗春蕾 袁洪林 吴忠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16-1020,共5页
初步探索安徽六安地区考古出土东周楚国青铜器的矿料来源。采用铅同位素比值法。研究结果表明:16件东周楚国青铜器中铅同位素均为普通铅。铅同位素比值反映了安徽六安地区楚国青铜器铸造原料可能来源于楚国境内的矿山,并且春秋和战国时... 初步探索安徽六安地区考古出土东周楚国青铜器的矿料来源。采用铅同位素比值法。研究结果表明:16件东周楚国青铜器中铅同位素均为普通铅。铅同位素比值反映了安徽六安地区楚国青铜器铸造原料可能来源于楚国境内的矿山,并且春秋和战国时期矿料来源有所不同,春秋时期的矿源较多,而战国时期的矿源有所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国 青铜器 六安地区 铅同位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