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地域性”表现及其比较价值——兼论结构对照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
作者 欧阳琼芳 马明飞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4-33,共10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由于受“资本主义地域性”的限制,从而具有相对制度的妥协性、对西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性、以及由于缺乏执政党支持而派生出的学理性,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而在“社会主义地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则更为原本地保留... 西方马克思主义由于受“资本主义地域性”的限制,从而具有相对制度的妥协性、对西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性、以及由于缺乏执政党支持而派生出的学理性,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而在“社会主义地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则更为原本地保留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并且以中国化成果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拓展。在承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执政党领导下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在吸收社会建设经验后诊治现代性症候的能力,在理论拓新的同时坚持群众路线和人类关怀的能力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地域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问题缘起、话语线索与主体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叙事的百年图景
2
作者 欧阳琼芳 王玉平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6-26,共11页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史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源初的问题意识方面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致的,但在具体的理论发展中则将这些理论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以及发展前景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细化。人类解放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之中最具有革...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史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源初的问题意识方面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致的,但在具体的理论发展中则将这些理论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以及发展前景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细化。人类解放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之中最具有革命性的理论主张,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叙事的起点环节。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人类解放被具体化为中国革命,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救亡图存的要求被转换为社会建设的需求,在社会主义制度趋于完善的情况下,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的规范要求越发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渐与中国社会融合演化,要求其叙事主体也应有所变化:中国革命的行动者应该自觉转换为中国智慧的传播者,救亡图存的承担者应当被扩展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党建参与者应扩展为社会政策运使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革命与建设 理论演化
下载PDF
新农科视角下基于乡村振兴建设需求的“农科+法学”与“法学+农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研究——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程亮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第18期84-87,共4页
新农科视角下,基于乡村振兴建设的需求,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对地方农业院校“农科+法学”与“法学+农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加以总结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地方农业院校“农科+法学”与“法学+农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理念和目... 新农科视角下,基于乡村振兴建设的需求,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对地方农业院校“农科+法学”与“法学+农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加以总结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地方农业院校“农科+法学”与“法学+农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理念和目标、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农科+法学 法学+农科 复合型人才培养 创新模式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玉平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95-99,共5页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延续、深化和拓展,是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际,采用热点新闻评论、参观校史馆、暑期社会...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延续、深化和拓展,是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际,采用热点新闻评论、参观校史馆、暑期社会调查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体验、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 实践教学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下的地方高校文化使命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栋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第1期168-171,共4页
马克思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工具,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揭示文化的本质,认为文化就是人化的自然,是人类创造性物质生活生产实践活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作为类存在的标识。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审视地... 马克思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工具,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揭示文化的本质,认为文化就是人化的自然,是人类创造性物质生活生产实践活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作为类存在的标识。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审视地方高校的地方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揭示地方高校更好担负起文化使命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使命 高校 文化观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困境与突破
6
作者 赵仁青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第5期204-206,共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长期以来,本门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着不少带有共性的困境,如实践教学全员参与的有限性、实践教学形式的滞后性、实践教学管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长期以来,本门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着不少带有共性的困境,如实践教学全员参与的有限性、实践教学形式的滞后性、实践教学管理的欠缺性、实践教学评价的片面性等。面对新时代、新思想、新教材,突破本门课程实践教学困境,首先要积极拓展课程实践教学空间,丰富实践教学形式与方法;其次要积极构建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最后要积极重构本门课程实践教学价值理念,协同建设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实践教学 困境 突破
下载PDF
生成·要义·价值: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论析
7
作者 李凤舞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5-10,40,123,共8页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从发生论层面把握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就要探究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必然的生成机制;从本体论...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从发生论层面把握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就要探究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必然的生成机制;从本体论视域把握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就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在执政兴国的战略定位、守正创新的本质方法这一核心要义;从价值论场域把握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就要从理论上发掘其开拓性的价值,从实践上探究其在领悟新思想、保持先进性和实现强国目标方面助推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马克思主义观 生成机制 核心要义 价值意蕴
下载PDF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奠基和指向作用
8
作者 吕计跃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4期21-26,共6页
毛泽东第一个高举反对本本主义的理论旗帜,并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革命和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般性和中国具体问题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并获得成功。毛泽东把中国文化精髓和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第一个高举反对本本主义的理论旗帜,并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革命和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般性和中国具体问题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并获得成功。毛泽东把中国文化精髓和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以问题为导向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赢得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胜利的根本所在,也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指向作用
下载PDF
安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9
作者 张雅婷 张德化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10,63,共4页
随着农业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推进,如何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是我们当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为了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一直在探索农业社会化发展之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需要加强农村地区... 随着农业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推进,如何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是我们当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为了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一直在探索农业社会化发展之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需要加强农村地区基层党建建设,发挥其组织领导的核心作用,同时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形成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力度,发展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完善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化服务 安徽 发展建议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10
作者 赵仁青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81-85,共5页
新时代、新思想、新教材、新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因。从务虚环节来看,本门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端正教学态度,树立正确的教学动机;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拿捏好知识讲授与三观塑造之间的契合点;... 新时代、新思想、新教材、新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因。从务虚环节来看,本门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端正教学态度,树立正确的教学动机;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拿捏好知识讲授与三观塑造之间的契合点;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从务实环节来看,本门课程改革需要教师保持自身教学形象的榜样性;需要教师注意教学语言的生动有效性;需要教师塑造教学节奏的张弛动态性。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需要教师全面把握,灵活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改革 务虚环节 务实环节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正义思想的特点探析
11
作者 王玉平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37-40,共4页
实现社会正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一直把无产阶级运动看作是谋求社会正义的事业。马克思所追求的不是形式正义,而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平等基础之上的实质正义,所有制正义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社会正义思想具有... 实现社会正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一直把无产阶级运动看作是谋求社会正义的事业。马克思所追求的不是形式正义,而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平等基础之上的实质正义,所有制正义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社会正义思想具有强烈实践性、彻底全面性、唯物辩证性和自然历史性四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正义 实质正义 所有制正义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安徽治淮工程群众动员述论
12
作者 崔雨 王凤杰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9-33,共5页
群众动员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各项事业的密钥。20世纪50年代,安徽治淮工程中的群众动员,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采取加强宣传教育、解除后顾之忧、树立典... 群众动员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各项事业的密钥。20世纪50年代,安徽治淮工程中的群众动员,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采取加强宣传教育、解除后顾之忧、树立典型模范、开展立功竞赛等动员措施,使广大群众以巨大的热情投入治淮的实践中,推动了安徽治淮工程的顺利开展,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治淮精神,进一步增强了人民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治淮工程 群众动员
下载PDF
1990—2021年中国和全球归因于高BMI的缺血性卒中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分析
13
作者 刘乾坤 李鹏鹞 +5 位作者 马丽 戴婧佼 徐洋 庞佳雪 黄菊菊 谢晖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3,共9页
目的分析1990—2021年中国和全球由高BMI导致的缺血性卒中疾病负担的现状与趋势。方法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提取高BMI相关缺血性卒中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DALY)和死亡数据,描述2021年中国高BMI导致... 目的分析1990—2021年中国和全球由高BMI导致的缺血性卒中疾病负担的现状与趋势。方法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提取高BMI相关缺血性卒中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DALY)和死亡数据,描述2021年中国高BMI导致的卒中DALY和死亡总数及年龄标化死亡率,以及1990—2021年的变化趋势,并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中国和全球1990—2021年标化DALY率和死亡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结果1990—2021年,中国由高BMI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死亡人数从7171人增至44263人,DALY从21.16万人年增至118.82万人年,分别增加了5.17倍和4.61倍;而全球相应增长为0.95倍和1.08倍。中国的年龄标化死亡率和年龄标化的伤残调整生命年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2.67%和2.69%,呈显著上升趋势。结论1990年以来,中国由高BMI导致的缺血性卒中疾病负担显著上升,这显示出高BMI给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带来的压力日益增大;相较之下,全球整体相关指标则相对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体重指数 缺血性卒中 中国 疾病负担 伤残调整生命年
下载PDF
智能时代人技关系嬗变的伦理审视
14
作者 高振南 孙守领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3期13-19,共7页
随着智能技术与人及人类社会结合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进入了一个以“智能”为主题的生存时代。工业化进程中人与技术日益紧张的对立关系逐渐演变为人与技术融合发展的赛博格关系,并隐现出一种面向不确定性未来人对技术有限的控制关系。... 随着智能技术与人及人类社会结合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进入了一个以“智能”为主题的生存时代。工业化进程中人与技术日益紧张的对立关系逐渐演变为人与技术融合发展的赛博格关系,并隐现出一种面向不确定性未来人对技术有限的控制关系。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人与智能技术在存在论层面的赛博格化,消解了“有机”与“无机”、“虚拟”与“现实”、“人类”与“非人”之间的界限,引致了主体危机、生存危机以及人本主义伦理的治理危机。面对困境,亟需站在“人—技术”的存在结构视角下,以霍尔模型中的系统思维为指引,积极反思主体危机,审视生存危机,综合运用已有的伦理智慧,构建面向未来的伦理霍尔模型以化解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技关系 现实—虚拟 赛博格化生存 伦理危机 伦理霍尔模型
下载PDF
“躺平主义”青年亚文化传播的深层透视与消解路径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仁青 黄志斌 《长沙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53-58,共6页
“躺平主义”青年亚文化的现实表征较为多样,从少工作、慢生活的身体“躺平”,到无所谓、无所求的心理“躺平”,再到“我和世界不熟”的社交“躺平”,其从青年身体波及青年心理、从青年个体波及青年群体。社会兜底保障增强、发展边际效... “躺平主义”青年亚文化的现实表征较为多样,从少工作、慢生活的身体“躺平”,到无所谓、无所求的心理“躺平”,再到“我和世界不熟”的社交“躺平”,其从青年身体波及青年心理、从青年个体波及青年群体。社会兜底保障增强、发展边际效益递减、外来文化思潮涤荡、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伤感情绪滋生是“躺平主义”青年亚文化出现之因。如不及时对其进行理论批评与正确引导,“躺平主义”将会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关注青年群体的生存状态,培育他们良好的社会心态,抵制虚无主义,营造良好的奋斗氛围,坚定青年人的理想信念等,是消解“躺平主义”青年亚文化传播的主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躺平主义” 青年亚文化 现实表征
下载PDF
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坚实底气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有炜 豆艳荣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45-49,共5页
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取得辉煌成就,理论创新取得丰硕成果,制度日益完善定型,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纵观世界局势动荡、经济发展增速乏力、西方民主政治撕裂,我国取得了生产力显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取得辉煌成就,理论创新取得丰硕成果,制度日益完善定型,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纵观世界局势动荡、经济发展增速乏力、西方民主政治撕裂,我国取得了生产力显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等历史性成就,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愈加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正确,彰显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自信,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坚实底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个自信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日常生活向度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仁青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48-52,共5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日常生活的深度介入具有丰富的表征。第一,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价值观错乱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秩序与质量,亟需"纠偏",这是其提出的直接背景;第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日常生活的深度介入具有丰富的表征。第一,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价值观错乱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秩序与质量,亟需"纠偏",这是其提出的直接背景;第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思想源头;第三,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人民群众和谐、自由、全面发展的幸福生活是其价值所在。所以,回归日常生活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视角;倾听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回应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心理策略;增强话语创新,把握好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日常生活 话语创新 显性灌输 隐性渗透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阐释
18
作者 张帆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1期1-3,7,共4页
"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所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历史方位,是我们党和国家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从理论上厘清这一重大判断和重要范畴... "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所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历史方位,是我们党和国家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从理论上厘清这一重大判断和重要范畴提出的标准依据、内涵特征、重大意义等,对于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研究,以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历史方位 依据 内涵 特征
下载PDF
迈向美好生活的消费主义批判与超越
19
作者 杨晓宁 赵仁青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43-52,共10页
新时代我国开启人民迈向美好生活的新征程,伴随着商品流通的全球化、网络化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传播,加之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大众消费型社会的日渐成熟,构成了当前消费主义蔓延流行的现实基础。显然,消费主义的风行对当代青... 新时代我国开启人民迈向美好生活的新征程,伴随着商品流通的全球化、网络化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传播,加之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大众消费型社会的日渐成熟,构成了当前消费主义蔓延流行的现实基础。显然,消费主义的风行对当代青年精神世界产生了重大冲击,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价值体认带来严重干扰。因此,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一方面要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辩证认识消费与美好生活的关系和限度,尊重和肯定消费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廓清和明析消费的有限性和失灵性。另一方面,要预防消费滑入消费主义的陷阱,立足美好生活创建视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消费主义的物质化、娱乐化、网络化、价值化危机进行批判并超越,不断巩固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指引青年在协调物质与精神、消费与生活、劳动与创造中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观,超越消费主义的藩篱,积极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美好生活向上致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消费主义 新时代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中共在安徽农村的革命活动述论
20
作者 王凤杰 崔雨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5,32,共6页
农民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在农村行之有效的革命动员是中共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20世纪20年代,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深入安徽农村,通过建立基层党组织、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农民协会和开展武装斗争等革命活动,启发了农民政治觉悟,... 农民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在农村行之有效的革命动员是中共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20世纪20年代,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深入安徽农村,通过建立基层党组织、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农民协会和开展武装斗争等革命活动,启发了农民政治觉悟,为中共的农村革命积聚了力量,为安徽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20年代 中国共产党 安徽农村 革命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