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2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讲好理想信念的现实困境与路径分析
1
作者 李苗苗 《大学》 2025年第3期49-52,共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推进理想信念常态化建设。理想信念常态化建设离不开高校思政课这一重要平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必修课程之一,肩负着引领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推进理想信念常态化建设。理想信念常态化建设离不开高校思政课这一重要平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必修课程之一,肩负着引领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的重要任务,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讲好理想信念至关重要。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现实困境。基于此,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夯实自身底气;立足教材本体,深刻领悟教材;借助外部资源,发掘教学案例;坚守课堂主阵地,创新教学方法;搭建网络教学平台,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等方面入手,形成合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讲好理想信念的现实路径,推动理想信念常态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现实困境 路径分析
下载PDF
财经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晓婧 《高教学刊》 2016年第21期102-103,105,共3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状况和教学反馈,直接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了了解当前我国财经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做了本次调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状况和教学反馈,直接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了了解当前我国财经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做了本次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财经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点。在分析不足原因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增强财经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和实效性的三个建议,以期提高课程"上座率"和"抬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经类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调查分析
下载PDF
当代大学生在消费方面存在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安徽财经大学学生为例
3
作者 邱燕 《文教资料》 2014年第18期137-138,145,共3页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对社会的消费观念和方式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部分大学生的消费支出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对大学生在消费方面存在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并...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对社会的消费观念和方式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部分大学生的消费支出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对大学生在消费方面存在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异化 伦理问题 对策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现实依据、基本原则与具体思路
4
作者 张海雷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年第11期65-71,共7页
“第二个结合”的必然结果、主要内容、基本思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契合性与相关性。这在紧扣教学目标、掌握学生情况、拓展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思政课教师提... “第二个结合”的必然结果、主要内容、基本思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契合性与相关性。这在紧扣教学目标、掌握学生情况、拓展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要求他们将“第二个结合”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即在教学设计、资源利用、教学方法、教学实践、效果评价等方面以正确的思路实现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 “第二个结合” 现实依据 基本原则 具体思路
下载PDF
论坚定党员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情感路径
5
作者 李国昌 《大庆社会科学》 2024年第6期92-97,共6页
党员领导干部要觉悟己之身份的神圣担当,就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党的领袖、英雄等都有神圣维度,革命圣地、党旗、国徽等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光芒,最强烈神圣感最易在信仰性活动中激发。敬畏感是党员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 党员领导干部要觉悟己之身份的神圣担当,就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党的领袖、英雄等都有神圣维度,革命圣地、党旗、国徽等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光芒,最强烈神圣感最易在信仰性活动中激发。敬畏感是党员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条件,党以雷霆之势正风反腐,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威。对人民挚爱是党员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最显著特征,其建立非走群众路线不可。依赖感是党员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情感,要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明白人民就是共产党人终极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员领导干部 马克思主义信仰 情感路径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答卷模式”
6
作者 张海雷 《喀什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4-10,共7页
习近平总书记将答好时代“答卷”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联系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答卷模式”。时代“答卷”是由时代给出,并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面对的问题解答与评价,审明时代“答... 习近平总书记将答好时代“答卷”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联系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答卷模式”。时代“答卷”是由时代给出,并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面对的问题解答与评价,审明时代“答卷”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键,答好时代“答卷”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目标与归宿,“人民评分标准”是评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标准。这些重要论述与观点形成一个集观点、方法与标准为一体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答卷” “人民评分标准”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及其实践启示
7
作者 汪先平 蒋泽华 《新乡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4,共4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它是在坚持历史主体性基础上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从哲学视角分析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它是在坚持历史主体性基础上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从哲学视角分析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作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科学指南,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能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文化建设
下载PDF
2015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923篇论文的引证分析
8
作者 苏成爱 刘娇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0-21,共12页
教育部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是全国唯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分别单独设置专栏的学术理论刊物,能够为准确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状况提供样本。使用引证分析法对2015年以来该刊刊登的923篇文章进行数据挖掘,结... 教育部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是全国唯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分别单独设置专栏的学术理论刊物,能够为准确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状况提供样本。使用引证分析法对2015年以来该刊刊登的923篇文章进行数据挖掘,结果表明:研究热点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内涵研究等5个方面的重要主题展开;期刊发文的被引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年度热点问题呈正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研究热点呈现不断融合的趋势,同时学科之间可能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鉴于此,未来期刊可以根据各个数据库的被引情况,不断调整办刊策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工作者应持续关注期刊引证反映的热点问题,为本专业学生教育提供有益补充;进入新时代,应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研究 引证分析 热点 学科发展
下载PDF
1920年前后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传播
9
作者 刘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9期43-46,53,共5页
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之舟也开始扬帆。在中共地方组织正式建立以前,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传播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以进步报刊为载体、以学生运动为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人力和物力的... 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之舟也开始扬帆。在中共地方组织正式建立以前,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传播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以进步报刊为载体、以学生运动为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人力和物力的制约,加之资本主义改良思想的渗透和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信众主要局限于城市青年学生群体,没有能够向社会各界深入扩展。这样的现实表明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艰难性,也从反面论证了党的组织建设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知识分子 进步报刊 学生运动
下载PDF
GUSS模式下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实践探索——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
10
作者 贺金梅 《铜陵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10-114,共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思政课程应在横向内容和纵向学段上进行深度融合,以进一步促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安徽财经大学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落实、落细、落地”为重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思政课程应在横向内容和纵向学段上进行深度融合,以进一步促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安徽财经大学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落实、落细、落地”为重点,以GUSS模式为依托,积极探索和实践政府党政部门机构(Government)、高校(University)、社会机构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中小学(School)合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路径,持续深入地建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小学 思政课 一体化建设 模式
下载PDF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理论的现实意义——兼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人的论断的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早林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9-52,共4页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双重动机、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三大假设具有现实的合理性,这种假定扩展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将制度的形成纳入其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假设,可以真切地揭示它...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双重动机、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三大假设具有现实的合理性,这种假定扩展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将制度的形成纳入其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假设,可以真切地揭示它的部分真理性,因而可以把它作为我国制度建设进程中的一种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动机 有限理性 机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客观性”问题及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之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胡塞尔现象学
12
作者 葛勇义 《创新》 2017年第4期52-61,共10页
"客观性"是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并引申出所谓的客观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概念的引入来解决这个问题,而现象学则引入"主体间性"概念试图消解这个问题。这两种方案存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差异,... "客观性"是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并引申出所谓的客观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概念的引入来解决这个问题,而现象学则引入"主体间性"概念试图消解这个问题。这两种方案存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差异,但同时也具有共同之处,即对于相对主义、主客体关系以及人类生活意义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象学 实践 主体间性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科学发展观
13
作者 经纶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80-181,共2页
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突出特点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反映其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学习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将这一创新理论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 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突出特点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反映其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学习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将这一创新理论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 科学发展观 教学过程
下载PDF
论“科学发展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形态
14
作者 张早林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年第6期16-17,共2页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并提出了新原则,即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注重生产活动与自然统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注重统筹兼顾;在发展目的上承继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主体解放的价值诉求,因而是新时期的马克...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并提出了新原则,即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注重生产活动与自然统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注重统筹兼顾;在发展目的上承继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主体解放的价值诉求,因而是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生产力 统筹兼顾 群众主体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保障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斯建 汪先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第4期12-15,21,共5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正确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实践中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保障机制是指保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主观和客观要素的有机组合。坚持马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正确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实践中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保障机制是指保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主观和客观要素的有机组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保障机制的构成要素,其本质就是基础性政治保障、决定性道路保障以及关键性领导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动力保障 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领导
下载PDF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素质教育探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雪龙 汪先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年第3期24-26,共3页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包括人的个性、能力、需要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之下,提出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重视对大学生的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创...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包括人的个性、能力、需要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之下,提出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重视对大学生的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创新教学方式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路径,力图促进大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 素质教育
下载PDF
正确认识列宁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汪先平 钟壮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30-37,共8页
正确认识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列宁主义是列宁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思想体系。其因帝国主义条件下无产... 正确认识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列宁主义是列宁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思想体系。其因帝国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需要而产生,有着重要的现时代意义。列宁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大众化之路,揭示了现代文明的基本走向及其实现路径,为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列宁主义为其后在中国的实践运用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月革命 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许文成 《黑河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21-22,共2页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其中,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供理论支持,促使思政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因此,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总结出在思政教育中存在价值观认知偏差...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其中,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供理论支持,促使思政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因此,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总结出在思政教育中存在价值观认知偏差、忽视教育主体、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结合思政教育的基本特征,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三大基础”来源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汪先平 钟壮壮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1-9,共9页
随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马克思实现了劳动价值论上的科学革命和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奥秘,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作了科学分析。马克思创造性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 随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马克思实现了劳动价值论上的科学革命和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奥秘,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作了科学分析。马克思创造性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中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精髓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这些理论和学说,描绘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思想背景,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三大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 三大基础
下载PDF
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再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爱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22-31,共10页
上海存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既有历史文献的记载,又有众多当事人回忆录作支撑,是客观真实的。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的时间不会早于1920年6月。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不是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的前身,是中共上海早期组织的一个事业机构... 上海存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既有历史文献的记载,又有众多当事人回忆录作支撑,是客观真实的。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的时间不会早于1920年6月。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不是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的前身,是中共上海早期组织的一个事业机构,与中共上海早期组织有所同亦有所不同,在全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扮演着“总会”的职能,在中共创建进程中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先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再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创建道路的独特性,也内在地揭示了中共创建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规律。中国独特的建党道路是中共创建者们自主做出的选择,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异乎寻常的救亡图存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中共党史 中共早期组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