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外科手术患者麻醉持续时间与术后跌倒风险的关系
1
作者 陈惠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5期830-833,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外科手术患者麻醉持续时间与术后跌倒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该院全身麻醉下脊柱手术后住院期间发生跌倒事件的37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按照1:3的比例选择111例无跌倒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的性别、年... 目的探讨脊柱外科手术患者麻醉持续时间与术后跌倒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该院全身麻醉下脊柱手术后住院期间发生跌倒事件的37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按照1:3的比例选择111例无跌倒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伴随疾病、服用药物类型、视力状况、眩晕状况、睡眠状况、大小便、美国麻醉协会(ASA)分级、手术类型、手术节段、全身麻醉持续时间、手术时间等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全身麻醉持续时间与跌倒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全身麻醉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降压药、视力、听力、睡眠状况、小便、ASA分级、手术节段、手术时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全身麻醉时间不是影响术后跌倒的风险因素(P>0.05),影响术后跌倒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75岁、ASA>2级和男性(P<0.05)。结论全身麻醉时间不影响全身麻醉脊柱手术后跌倒的风险,影响全身麻醉脊柱手术后跌倒的风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75岁、ASA分级>2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跌倒 脊柱手术 全身麻醉 麻醉时间
下载PDF
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炼波 何常佑 《四川医学》 CAS 2012年第12期2109-2111,共3页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分为舒芬太尼组与瑞芬太尼组,每组30例。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初始靶效应室浓度分别为0.25ng/ml、2ng/ml,均复合...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分为舒芬太尼组与瑞芬太尼组,每组30例。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初始靶效应室浓度分别为0.25ng/ml、2ng/ml,均复合初始血浆靶浓度为2μg/ml的异丙酚,每2min增加0.5μg/ml,直至意识消失。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情况、苏醒时间、术后镇痛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两组SBP、DBP和HR在T1、T2和T5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时间、意识消失时间、意识消失时异丙酚剂量和异丙酚总剂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长于瑞芬太尼组(P<0.05);舒芬太尼组VAS评分显著高于瑞芬太尼组(P<0.05),OA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药使用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少于瑞芬太尼组(P<0.05)。结论与瑞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术后苏醒质量更优,并发症更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腹腔镜 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 异丙酚 麻醉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方式麻醉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中的麻醉效果研究 被引量:44
3
作者 王跃斌 孙广运 +3 位作者 何常佑 杜秋 陈家莲 高竟 《中国性科学》 2018年第3期34-36,共3页
目的:分析并探讨右美托咪定不同的麻醉给药方式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效果,从而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医院选择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妇科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 目的:分析并探讨右美托咪定不同的麻醉给药方式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效果,从而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医院选择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妇科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单次注射右美托咪定,对照组持续注射右美托咪定。观察两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心率、血压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为(16.14±4.86)min,苏醒时间为(3.67±1.43)h,OAA/S评分为(4.75±1.15);对照组拔管时间为(22.49±5.86)min,苏醒时间为(4.86±2.49)h,OAA/S评分为(3.25±0.88),观察组拔管时间及苏醒时间以及OA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3%,对照组为35.0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次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可以有效的提高麻醉效果,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右美托咪定 腹腔镜 给药方式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与异丙酚麻醉对老年脑肿瘤手术患者脑保护效应对比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跃斌 孙广运 +2 位作者 何常佑 杜秋 章建军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6年第17期2793-2795,共3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与异丙酚复合麻醉对老年脑肿瘤切除术患者脑保护的效应。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行脑肿瘤切除术的10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异丙酚复合麻醉,观察组给予右美...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与异丙酚复合麻醉对老年脑肿瘤切除术患者脑保护的效应。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行脑肿瘤切除术的10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异丙酚复合麻醉,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T1、T2、T3时,观察组MAP、H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1时,与T0相比,各组Sjv O_2明显升高,ajv DCO_2、OER明显降低,观察组改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1、T2、T3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OER、ajv DCO_2、Sjv O_2明显降低(P<0.05)。T2、T3、T4时,与T0、T1相比,观察组NSE及S100β上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恢复期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对老年脑肿瘤切除术患者的脑保护效应优于异丙酚复合麻醉,具有进一步扩大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异丙酚 脑肿瘤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骨折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奎 禹得水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294-296,299,共4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老年骨折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90例,所有患者在七氟烷全身麻醉下进行骨折手术,其中45例患者术中持续静脉滴注右美托咪定(右...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老年骨折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90例,所有患者在七氟烷全身麻醉下进行骨折手术,其中45例患者术中持续静脉滴注右美托咪定(右美托咪定组),45例患者术中持续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结束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以及拔除喉罩时间,观察2组患者使用前右美托咪定前(T_0)、拔除喉罩时(T_1)及拔除喉罩后10 min(T_2)、20 min(T_3)、40 min(T_4)时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变化,并进行躁动评分;观察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及拔除喉罩时间分别为(6.83±2.13)、(8.12±2.11)、(9.32±2.01)min,对照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及拔除喉罩时间分别为(6.23±1.85)、(8.91±2.32)、(9.45±2.91)min,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0、T_1时2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SpO_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T_2、T_3、T_4时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SpO_2与T_0、T_1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2、T_3、T_4时,右美托咪定组患者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患者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低氧血症、寒战和导管脱出发生率分别为8.89%(4/45)、42.22%(19/45)和11.11%(5/45),右美托咪定组患者低氧血症、寒战和导管脱出发生率分别为11.11%(5/45)、6.67%(3/45)和0.00%(0/45),右美托咪定组患者寒战、导管脱出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折患者术中持续静脉应用右美托咪定,能够有效降低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七氟烷 骨折 躁动
下载PDF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效果观察 被引量:14
6
作者 屈晓玲 张朝贵 《海南医学》 CAS 2010年第7期56-57,共2页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与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麻醉效果,并进行比较。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LC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观察组)和芬太尼组(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以予咪唑安定0....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与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麻醉效果,并进行比较。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LC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观察组)和芬太尼组(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以予咪唑安定0.04mg/kg、异丙酚1.5-2mg/kg、瑞芬太尼2-4μg/kg(观察组)或芬太尼4μg/kg(对照组),维库溴铵0.1mg/kg静脉诱导后气管插管。麻醉维持:经静脉持续微泵泵注瑞芬太尼0.03-0.2μg/kg.min(观察组),对照组根据手术情况间断追加芬太尼0.05-0.1mg/次,两组均复合异丙酚4-8mg/kg.h维持,间断静注维库溴铵维持肌松。分别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2min、气腹毕和术毕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值。术后记录苏醒时间、清醒程度及不良反应和随访结果。结果瑞芬太尼组在各时段平均动脉压(MAP)、HR较对照组平稳,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高,术后苏醒时间短,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是老年患者行LC较好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异丙酚 老年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下载PDF
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混合液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观察 被引量:9
7
作者 余志鸿 任静华 刘志雄 《中国药业》 CAS 2013年第15期22-23,共2页
目的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混合液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100例,术前ASAⅠ~Ⅱ级,随机双盲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50例用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15 mL+舒芬太尼10μg(... 目的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混合液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100例,术前ASAⅠ~Ⅱ级,随机双盲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50例用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15 mL+舒芬太尼10μg(1 mL)+0.9%氯化钠注射液14 mL制成30 mL混合药液A。对照组50例用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15 mL+0.9%氯化钠注射液15mL制成30 mL混合药液B,对比观察麻醉后生命体征及镇痛、镇静、麻醉效果评分,比较心电图、动脉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心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注药后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后10 min试验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麻醉起效较快。试验组患者在注药后20 min镇静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方面,试验组优良率96.00%,而对照组86.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麻醉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在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比单用罗哌卡因镇痛作用起效快、时间长、镇静作用好,可减少镇静催眠药物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神经阻滞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上肢手术
下载PDF
8%七氟烷吸入诱导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8
作者 任静华 何常佑 姚洪林 《四川医学》 CAS 2009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8%七氟烷吸入诱导麻醉代替氯胺酮肌肉注射基础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择期手术的患儿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Ⅰ组:氯胺酮肌肉注射基础麻醉+骶管阻滞组;Ⅱ组:8%七氟烷吸入诱导麻醉+骶管阻滞... 目的探讨8%七氟烷吸入诱导麻醉代替氯胺酮肌肉注射基础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择期手术的患儿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Ⅰ组:氯胺酮肌肉注射基础麻醉+骶管阻滞组;Ⅱ组:8%七氟烷吸入诱导麻醉+骶管阻滞组。分别记录患儿从清醒到意识消失的时间、骶管穿刺过程中的体动反应、术后清醒的时间和其间MAP、HR、SpO2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Ⅱ组从清醒到意识消失的时间、术后清醒的时间显著短于Ⅰ组(P〈0.01);两组骶管穿刺过程中均未见体动反应;Ⅱ组MAP、HR无明显变化,Ⅰ组MAP、HR明显上升(P〈0.05),两组SpO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工组不良反应多于Ⅱ组(P〈0.05)。结论8%七氟烷吸入诱导麻醉在ASAⅠ-Ⅱ级患儿是安全有效的,代替氯胺酮肌肉注射基础麻醉是可行的,对不合作的儿童尤为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烷 氯胺酮 小儿 麻醉诱导
下载PDF
深度镇静麻醉下行腹腔内镜检查的诊断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孙川力 刘俐 +2 位作者 张立君 张世彬 刘雪梅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第2期248-250,共3页
目的探讨深度镇静麻醉下行腹腔内镜检查的诊断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231例腹腔内镜检查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意愿分成深度镇静麻醉组(A组,n=161)和非麻醉组(B组,n=70)两组。比对两组患者内镜检查前后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目的探讨深度镇静麻醉下行腹腔内镜检查的诊断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231例腹腔内镜检查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意愿分成深度镇静麻醉组(A组,n=161)和非麻醉组(B组,n=70)两组。比对两组患者内镜检查前后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变化情况,记录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检查前,两组患者在血压、心率及氧饱和度对比上无明显差异(P>0.05);插镜时,B组上述指标除氧饱和度同检查前无异外,其余均较检查前明显提升,而A组同检查前对比无明显改变,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镜时,两组患者各指标均较检查前无明显差异(P>0.05);2内镜检查中,A组恶心呕吐及咽部不适者各1例,发生率为0.6%,躁动者10例(6.2%),同B组的30例(42.9%)、21例(13.0%)和24例(34.3%)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行腹腔内镜检查患者予以深度镇静麻醉方案,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镇静麻醉 腹腔内镜检查 安全性
下载PDF
甲磺酸罗哌卡因在腰-硬联合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任静华 史斌 屈晓玲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2347-2348,共2页
目的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腰-硬膜外联合麻醉在下腹部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择期下腹部手术患者80例,术前麻醉病情评估ASAⅠ-Ⅱ级,随机按双盲均分为甲磺酸罗哌卡因组(Ⅰ组)和盐酸布比卡因组(Ⅱ组),对比观察麻醉后生命... 目的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腰-硬膜外联合麻醉在下腹部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择期下腹部手术患者80例,术前麻醉病情评估ASAⅠ-Ⅱ级,随机按双盲均分为甲磺酸罗哌卡因组(Ⅰ组)和盐酸布比卡因组(Ⅱ组),对比观察麻醉后生命体征的变化,麻醉起效时间和感觉(运动)阻滞时间等。结果Ⅰ组在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上明显慢于Ⅱ组,最大感觉阻滞时间和最大运动阻滞时间Ⅰ组明显长于Ⅱ组,在感觉阻滞恢复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上Ⅰ组也明显快于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中两种药物对呼吸、血压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Ⅱ组患者在麻醉后30~40min心率下降明显快于Ⅰ组。结论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应用于腰一硬联合麻醉作用平稳,不良反应少,表明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麻醉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罗哌卡因 腰-硬联合麻醉 下腹部手术
下载PDF
神经刺激器在110例小儿臂丛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广运 舒运兵 +4 位作者 周力平 聂学 孙宾 范维 王跃斌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51-52,共2页
目的小儿上肢手术臂丛阻滞因无法准确证实异感,失败率高。补救方法是进行复合全身麻醉,其医疗成本高,同时存在全麻相关并发症。本项目探讨外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完成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疗效。方法上肢手术的患儿110例,术前镇静,在前斜... 目的小儿上肢手术臂丛阻滞因无法准确证实异感,失败率高。补救方法是进行复合全身麻醉,其医疗成本高,同时存在全麻相关并发症。本项目探讨外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完成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疗效。方法上肢手术的患儿110例,术前镇静,在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向前、向后、向中方向进针,刺激器电流为1mA,至上肢肌肉出现节律性收缩时,电流调低至0.4mA仍有肌肉收缩,注入局麻药1-2m l,观察1分钟,可见肌肉收缩减弱或消失,电流量加至1mA仍无肌肉收缩,注入需要量药液。结果110例小儿臂丛麻醉,有8例因肥胖解剖标志不清而再次穿刺,1例无法引出肌颤改为全身麻醉,其余均为一次注药成功,穿刺成功麻醉效果完善比率为99.1%。结论神经刺激器辅助小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完善比例显著提高,能降低医疗费用,增加围术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 小儿 神经刺激器
下载PDF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的麻醉效果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屈晓玲 张朝贵 张立君 《四川医学》 CAS 2010年第7期921-922,共2页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160例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单纯丙泊酚组(A组)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B组)。对两组患者的麻醉镇痛效果进行评级,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中...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160例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单纯丙泊酚组(A组)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B组)。对两组患者的麻醉镇痛效果进行评级,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中、手术结束时的HR、RR、SpO2变化,以及丙泊酚用量、清醒时间和离院时间。结果 B组的镇痛效果优于A组(P<0.01);B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1),且术毕清醒及离院时间也明显短于A组(P<0.01)。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应用于无痛胃镜的麻醉效果优于单纯丙泊酚,且该方法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丙泊酚 无痛胃镜 麻醉
下载PDF
呼吸过滤器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全身麻醉患者链球菌传播的阻断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继东 舒运兵 +3 位作者 杨玲 杨晓慧 周红 罗洪英 《四川医学》 CAS 2016年第12期1336-1338,共3页
目的研究呼吸过滤器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的全身麻醉患者链球菌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80例COPD稳定期全身麻醉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不使用呼吸过滤器,观察组使用呼吸过滤器,对麻醉机螺纹管端(A面)、气管导管尖端(D面)、过滤器... 目的研究呼吸过滤器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的全身麻醉患者链球菌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80例COPD稳定期全身麻醉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不使用呼吸过滤器,观察组使用呼吸过滤器,对麻醉机螺纹管端(A面)、气管导管尖端(D面)、过滤器接气管导管面(T面)链球菌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A面链球菌阳性率显著低于D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A面链球菌培阳性率与D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全身麻醉患者,呼吸过滤器能够阻断链球菌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过滤器 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 全身麻醉 链球菌传播 阻断作用
下载PDF
改良骶管麻醉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跃斌 何常佑 +1 位作者 姚洪林 张仕彬 《西部医学》 2006年第5期615-615,共1页
目的观察改良骶管麻醉的临床效果,以评估该方法的临床用应价值。方法会阴部手术1240例,均采用改良骶管麻醉,穿刺点为骶裂孔中点,药物随机使用2%利多卡因和0.75%左旋布比卡因。结果有1198例(96.6%)获得良好麻醉效果,应用左旋布比卡因患... 目的观察改良骶管麻醉的临床效果,以评估该方法的临床用应价值。方法会阴部手术1240例,均采用改良骶管麻醉,穿刺点为骶裂孔中点,药物随机使用2%利多卡因和0.75%左旋布比卡因。结果有1198例(96.6%)获得良好麻醉效果,应用左旋布比卡因患者可获得(10±2)h以上术后镇痛。结论改良骶管麻醉易于操作,成功率高,安全性好j使用左旋布比卡因可明显增加术后镇痛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管麻醉 左旋布比卡因 骶裂孔
下载PDF
不同麻醉方式在宫腔镜电切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敏 任静华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11期113-115,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在宫腔镜电切术中的效果,以便选择较佳的麻醉方式。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1月于我院行宫腔镜电切术的76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丙泊酚麻醉,观察组给予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麻醉,比较两...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在宫腔镜电切术中的效果,以便选择较佳的麻醉方式。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1月于我院行宫腔镜电切术的76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丙泊酚麻醉,观察组给予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术后睁眼时间、术后定向力恢复时间、术后意识恢复时间、疼痛程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术后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于清醒后10min、20min及30min的视觉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率为7.8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68%(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在宫腔镜电切术中的麻醉效果较好,能够使患者快速苏醒、恢复意识,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地佐辛 麻醉 宫腔镜电切术
下载PDF
肿胀麻醉技术在腹股沟疝腹膜前间隙修补术中应用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世呈 吴淼 +1 位作者 肖卫东 熊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2110-2114,共5页
目的评价肿胀麻醉技术在腹股沟疝腹膜前间隙修补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诊断为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例资料术中麻醉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采用0.5%利多卡因的常规局部麻醉(LA组)和采用肿胀麻... 目的评价肿胀麻醉技术在腹股沟疝腹膜前间隙修补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诊断为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例资料术中麻醉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采用0.5%利多卡因的常规局部麻醉(LA组)和采用肿胀麻醉(TLA组),均使用强生公司疝修补装置(ultrapro hernia system,UHS)补片行腹膜前间隙修补完成手术。以手术时间、术中利多卡因的使用剂量、术后镇痛效果持续时间、术后3 d疼痛消失例数、术后1 d止痛药使用例数、术后7 d疼痛发生例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作安全性指标。结果共筛选出86例术中采用常规局部麻醉的临床资料,98例术中采用肿胀麻醉的临床资料。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局麻中毒反应,术中均未更改麻醉方法。TLA组利多卡因使用量和手术时间明显低于LA组[(140±8)mg vs(278±9)mg;(41±7)min vs(48±7)min,P<0.01],术后镇痛持续时间长于LA组[(4.2±0.8)h vs(1.2±0.3)h,P<0.01],TLA组术后1 d使用镇痛药物的比例低于LA组(P<0.01),两组术后3 d疼痛消失例数、持续性疼痛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胀麻醉在腹股沟疝腹膜前修补术中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利多卡因用量,有良好的术中麻醉镇痛效果以及安全性,术后镇痛持续时间优于常规局部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 腹膜前间隙 肿胀麻醉
原文传递
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及手术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8
17
作者 李继东 何常佑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7期2562-2564,共3页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及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5月在腹腔镜下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及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5月在腹腔镜下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实施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实施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前(T_1)、麻醉后5min(T_2)、术后即刻(T_3)、术后24h(T_4)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及心率(HR)的变化。分别在T_1-T_4时间点测定指尖血糖,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记录两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以及瑞芬太尼用量。结果两组患者在T_1、T_2时间点SBP、DBP、H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T_3、T_4时间点SBP、DBP、H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T_3、T_4时间点血糖、PAI-1、t-P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瑞芬太尼用量也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能有效地抑制应激反应,缩短术后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全身麻醉 硬膜外麻醉 子宫切除术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心脏体外循环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姚洪林 任静华 +1 位作者 何常佑 王桂林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0年第3期37-38,共2页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心脏体外循环(CPB)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行择期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50例,分为BIS组和对照组各25例,BIS组予BIS监测控制异丙酚泵入速度使BIS值维持在45±5,对照...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心脏体外循环(CPB)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行择期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50例,分为BIS组和对照组各25例,BIS组予BIS监测控制异丙酚泵入速度使BIS值维持在45±5,对照组持续静脉泵入异丙酚2~3mg/(kg.h)。记录患者开放静脉通路时(T0)、麻醉诱导后10min(T1)、主动脉阻断后20min(T2)和主动脉开放后20min(T3)4个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中心静脉压(CVP)及患者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拔管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各时点MAP、HR和CVP、心脏CPB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组术后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CPB手术麻醉中,采用BIS监控可以减少术后拔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 心脏 体外循环 异丙酚
下载PDF
小儿麻醉中喉罩置入技术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邹琪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53-55,共3页
目的分析比较传统标准法与反转法小儿喉罩置入方法,探讨更好的临床喉罩置入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共纳入研究对象79例,依据患者喉罩置入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标准法组)40例和B组(反... 目的分析比较传统标准法与反转法小儿喉罩置入方法,探讨更好的临床喉罩置入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共纳入研究对象79例,依据患者喉罩置入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标准法组)40例和B组(反转法组)39例。比较2组患儿喉罩置入前及喉罩置入后1 min心率、血压、血氧分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等;患儿置入喉罩所需时间;患儿麻醉中不良反应(呼吸抑制、喉痉挛、低氧血症等)。结果反转法组喉罩1次置入成功率高于标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0%,39/39与80.00%,32/40;χ2=9.929,P=0.002);反转法组喉罩置入所需时间短于标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4.98±3.28与20.84±4.38;t=7.594,P<0.001)。反转法组喉罩置入总并发症发生率小于标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69%,3/39与27.50%,11/40;χ2=5.313,P=0.021)。2组患儿喉罩置入后心率及呼气末CO2分压均高于置入前。喉罩置入后,反转法组患儿心率与置入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显著低于标准法组(109.32±14.96与121.81±29.35;t=2.661,P=0.009);反转组患儿喉罩置入后呼气末CO2分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91±4.96与41.83±7.86;t=8.857,P<0.001)。结论对年龄≤6岁患儿,喉罩置入采用反转法较标准法可以取得更高的置入成功率、较低的并发症以及更加平稳的生命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罩 麻醉 并发症 手术
下载PDF
下肢骨关节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采取硬膜外麻醉和全麻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杜秋 《四川医学》 CAS 2014年第6期666-667,共2页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与全麻对下肢骨关节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下肢骨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全麻)和观察组(硬膜外麻醉),对两组麻醉前(T0)、麻醉后6h(T1)、术后24h(T2)...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与全麻对下肢骨关节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下肢骨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全麻)和观察组(硬膜外麻醉),对两组麻醉前(T0)、麻醉后6h(T1)、术后24h(T2),对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等凝血功能指标,以及围术期血栓性并发症(DVT)发生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与T0相比,在T1、T2时间点,两组PT、TT时间明显延长,而观察组APTT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DVT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下肢骨关节手术患者,硬膜外麻醉能够有效降低围术期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骨关节手术 硬膜外麻醉 全麻 凝血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