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味子乙素保护神经细胞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10
1
作者 邹琼 严明敏 +2 位作者 查运红 蔡谋善 宋承伟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探讨五味子乙素对β淀粉样蛋白25-35(Aβ25-35)诱导褐家鼠肾上腺嗜铬瘤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20μmol.L-1Aβ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加入5,10,25μmol.L-1五味子乙素,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目的探讨五味子乙素对β淀粉样蛋白25-35(Aβ25-35)诱导褐家鼠肾上腺嗜铬瘤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20μmol.L-1Aβ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加入5,10,25μmol.L-1五味子乙素,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法)检测PC12细胞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基因及空泡分选蛋白35(VPS35)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APP及VPS35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MTT结果显示,5,10,25μmol.L-1五味子乙素组PC12细胞存活率较Aβ25-35组高(P<0.05);RT-PCR、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Aβ25-35组较正常对照组APP、VPS35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不同浓度五味子乙素组APP及VPS35 mRNA和蛋白表达较Aβ25-35组减少(P<0.05),VPS35与APP变化趋势一致。结论 5,10,25μmol.L-1五味子乙素可降低Aβ25-35对PC12细胞的损伤,该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降低VPS35表达、减少sorLA含量、延长APP运输时间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乙素 PC12细胞 Β淀粉样蛋白 Β淀粉样前体蛋白 空泡分选蛋白35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宋承伟 陶维元 +2 位作者 严明敏 胡晓琴 查运红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4年第6期537-538,共2页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特点。方法:记录分析我院收治的PHN患者的临床表现,完善肌电图等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止痛、抗病毒、营养神经、激素、调节免疫功能、理疗、针灸及局部阻滞等综合治疗2个月。分别于治疗...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特点。方法:记录分析我院收治的PHN患者的临床表现,完善肌电图等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止痛、抗病毒、营养神经、激素、调节免疫功能、理疗、针灸及局部阻滞等综合治疗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患者的焦虑情绪。分别记录比较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VAS和HAMA评分。结果:本组PHN患者年龄>60岁者占79.4%;疼痛分布区域以胸部皮节最多;综合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视觉模拟(VAS)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男性和女性患者各时间点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HN好发于老年人群;疼痛分布区域以胸部皮节最常见;神经电生理改变相对较轻;存在一定的焦虑情绪;经综合治疗后,疼痛及焦虑情绪可明显缓解;治疗效果与性别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 临床 疼痛 焦虑
下载PDF
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中老年隐源性缺血脑卒中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邹琼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0期1508-1509,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中老年隐源性缺血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在该院就诊的70例中老年隐源性缺血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提供隐源性缺血脑卒中基础疗法,对...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中老年隐源性缺血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在该院就诊的70例中老年隐源性缺血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提供隐源性缺血脑卒中基础疗法,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则施以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43%,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2周、3个月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隐源性缺血脑卒中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苷脂 依达拉奉 隐源性缺血脑卒中 中老年患者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胡晓琴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8期63-64,共2页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片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和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 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30d后分别对2组行NIHSS评分和血...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片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和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 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30d后分别对2组行NIHSS评分和血脂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治疗30d后,治疗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以降低血脂,更有助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瑞舒伐他汀 血脂 NIHSS评分
下载PDF
慢性酒精中毒致脑神经损害(附13例临床分析)
5
作者 黄肖群 蔡谋善 +3 位作者 曾令海 宋承伟 方明 陈世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56-57,共2页
关键词 慢性酒精中毒 脑神经损害 患者 神经系统损害
下载PDF
特发性舌下神经麻痹一例报道
6
作者 胡晓琴 张竞 +4 位作者 黄明 陶维元 赵海龙 隋思倍 邓仕甜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9年第3期161-162,共2页
舌下神经麻痹一般并不单独出现,多数是与其他颅神经一起损害。孤立性舌下神经麻痹临床罕见,病因诊断困难,现我科收治一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50 岁,因“突发头痛伴言语含糊不清4 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 d 无明显诱因出现左... 舌下神经麻痹一般并不单独出现,多数是与其他颅神经一起损害。孤立性舌下神经麻痹临床罕见,病因诊断困难,现我科收治一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50 岁,因“突发头痛伴言语含糊不清4 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 d 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颞部搏动样头痛,有“吹风感”,咀嚼时头痛加重,伴言语含糊不清,自觉舌头不如原来灵活,无视物模糊,无恶心呕吐,无饮水呛咳,无头晕,无四肢活动障碍,就诊我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下神经麻痹 头痛 鉴别诊断
下载PDF
神经突起生长导向因子G配体家族研究进展
7
作者 余雅婕 査运红 《北京医学》 CAS 2017年第2期177-179,共3页
神经突触细胞黏附分子(neuronal synapses cell adhesion molecules,NCAMs)在突触发育的不同阶段有重要调控作用,如轴-树突接触、早期突触形成、突触成熟、突触信号转导以及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改变等。
关键词 神经突起生长 家族研究 导向因子 配体 细胞黏附分子 神经突触 可塑性改变 CELL
原文传递
硫辛酸胶囊治疗缓解期多发性硬化及视神经脊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赵海龙 查运红 +1 位作者 胡晓琴 陶维元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第16期122-123,共2页
目的分析硫辛酸胶囊治疗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及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及多发性硬化患者,根据患者的病程长短将其分为短病程组(21例)与长病程组(21例),所有患者均应用硫辛酸胶囊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扩展... 目的分析硫辛酸胶囊治疗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及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及多发性硬化患者,根据患者的病程长短将其分为短病程组(21例)与长病程组(21例),所有患者均应用硫辛酸胶囊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扩展致残量表评分(EDS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EDSS评分均得到改善。短病程组患者的EDS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长病程组(P<0.05)。结论硫辛酸胶囊治疗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及多发性硬化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病程短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辛酸胶囊 视神经脊髓炎 多发性硬化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甲泼尼龙联合地塞米松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临床疗效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赵海龙 查运红 +1 位作者 胡晓琴 陶维元 《中外医疗》 2015年第19期102-103,共2页
目的分析甲泼尼龙冲击联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DXM)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收集该院2012年5月—2014年2月期间诊治的86例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44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 目的分析甲泼尼龙冲击联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DXM)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收集该院2012年5月—2014年2月期间诊治的86例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44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观察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情况、脑脊液(CSF)中蛋白含量及细胞学动态变化。结果试验组总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免疫活性细胞及蛋白含量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泼尼龙冲击联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DXM)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并缩短脊液细胞学检查免疫活性细胞及蛋白含量恢复正常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泼尼龙冲击 鞘内注射地塞米松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快速眼动睡眠剥夺后大鼠皮质及海马神经元突触相关蛋白神经颗粒素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方明 田国红 +2 位作者 黄流清 周晖 赵忠新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5期324-32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的快速眼动(REM)睡眠剥夺对大鼠皮质及海马各区神经颗粒素分子表达变化的影响及意义。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70只,随机分为睡眠剥夺组(SD)、实验环境对照组(TC)和空白对照组(CC)。其中SD组又分为12h、1d、3d、5d、7d...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的快速眼动(REM)睡眠剥夺对大鼠皮质及海马各区神经颗粒素分子表达变化的影响及意义。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70只,随机分为睡眠剥夺组(SD)、实验环境对照组(TC)和空白对照组(CC)。其中SD组又分为12h、1d、3d、5d、7d共5个时点组。采用改良多平台(MMPM)睡眠剥夺法进行REM睡眠剥夺,运用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观察REM睡眠剥夺后不同时点大鼠皮质及海马各区的神经颗粒素表达的分布规律和时空变化;同时结合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对皮质及全海马神经颗粒素蛋白作选择性半定量分析。结果:神经颗粒素主要分布于正常大脑皮质Ⅱ、Ⅲ层的神经元胞体和树突、海马CA1~CA3锥体细胞层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内。REM睡眠剥夺12h后大鼠皮质神经颗粒素的表达即开始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直至第7d均呈下降趋势;海马结构中神经颗粒素表达未见显著变化。蛋白印迹实验印证了这一结果。结论:REM睡眠剥夺能引起大鼠大脑皮质神经颗粒素表达减少,且随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而渐趋明显,这可能是REM睡眠剥夺引起大脑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改变,进而影响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损害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眼动睡眠剥夺 神经颗粒素 大脑皮质 海马 突触可塑性
下载PDF
程序性坏死在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肖鑫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7期173-176,共4页
神经系统疾病是指神经功能障碍和损伤,脑神经的死亡是脑血管、神经变性疾病不可避免的过程。因此,探索脑神经死亡的潜在机制是诊治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途径。近年一种RIPK1激酶依赖的程序性坏死途径被发现,主由死亡受体与其配体结合后而... 神经系统疾病是指神经功能障碍和损伤,脑神经的死亡是脑血管、神经变性疾病不可避免的过程。因此,探索脑神经死亡的潜在机制是诊治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途径。近年一种RIPK1激酶依赖的程序性坏死途径被发现,主由死亡受体与其配体结合后而启动,通过特定的信号通路执行,这使得在探讨脑神经死亡及损伤的机制中有了更多有意义的发现,本文将对RIPK1激酶依赖的程序性坏死在脑神经死亡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坏死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 神经系统疾病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营养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12
作者 雷燕萍 王非凡 +10 位作者 包延乔 米元元 魏钧 黄蓉 余良欢 郭华丽 李林 李晶晶 宋莉 宋宏源 张晓清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8期831-837,共7页
目的检索、评价和总结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营养管理的最佳证据。方法采用PIPOST确定循证问题,按照“6S”证据检索模型自上而下依次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及网站关于ALS患者营养管理的证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9月1日。由2名研究人... 目的检索、评价和总结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营养管理的最佳证据。方法采用PIPOST确定循证问题,按照“6S”证据检索模型自上而下依次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及网站关于ALS患者营养管理的证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9月1日。由2名研究人员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及汇总。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包括1篇临床决策、2篇指南、2篇系统评价、2篇随机对照试验、2篇队列研究、1篇专家共识和5篇专家意见,共提取出7个维度共28条证据。结论本研究对ALS患者营养管理最佳证据进行了总结,可为临床医护人员开展ALS患者营养管理提供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营养 管理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10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宋承伟 方明 +4 位作者 高开波 叶金华 张金枝 黄肖群 蔡谋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6期7186-7188,共3页
2004/2006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例单侧受累帕金森病患者,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64.2±8.2)岁,平均病程(10.2±2.6)年,均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组制订的诊断标准。按患者意愿,10例患者分为... 2004/2006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例单侧受累帕金森病患者,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64.2±8.2)岁,平均病程(10.2±2.6)年,均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组制订的诊断标准。按患者意愿,10例患者分为细胞移植组、对照组,5例/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复方左旋多巴制剂进行药物治疗,细胞移植组在其基础上给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单个核细胞数为(5~8)×108/kg,CD34+细胞数为(4~8)×106/kg。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1个月细胞移植组无明显不良反应,3例部分缓解,在UPDRS评分运动部分、运动迟缓、僵直、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2例未缓解;对照组2例部分缓解,3例未缓解。两组间除僵直指标无差异外,余指标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对部分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帕金森病 文献复习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蔡谋善 黄肖群 +5 位作者 沈春林 方明 曾令海 邹琼 胡晓琴 汪萍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7期95-96,98,共3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n=62)和治疗组(n=65),治疗组给予10 mL丹参川芎嗪注射液+500 mL生理盐水治疗,1次/d,同时给予依达拉奉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n=62)和治疗组(n=65),治疗组给予10 mL丹参川芎嗪注射液+500 mL生理盐水治疗,1次/d,同时给予依达拉奉30 mg+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次/d,连续使用14 d。对照组仅用同剂量、同疗程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和CR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5%(56/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19%(46/62)(P<0.05)。两组NIHSS、AD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RP明显均下降,但治疗组比对照组更为显著(t=16.582,P=0.034)。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可显著减低CR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奥扎格雷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5
作者 宋承伟 黄肖群 +4 位作者 叶金华 方明 曾令海 蔡谋善 张金枝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21期1797-1798,共2页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0例疗效。方法将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症状、TCD、血脂变化。结果奥扎格雷钠治疗组在症状、TCD、血脂3项指标方面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0例疗效。方法将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症状、TCD、血脂变化。结果奥扎格雷钠治疗组在症状、TCD、血脂3项指标方面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奥扎格雷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扎格雷钠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下载PDF
联合使用盐酸美金刚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6
作者 邹琼 严明敏 +1 位作者 张骐 汪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23期146-147,共2页
血管性痴呆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行为紊乱等精神行为症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增加了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负担。临床上多给予尼莫地平、多奈哌齐治疗,效果得到临床验证,但仍对部分患者无效。盐酸美金刚为NMDA(N-甲基D-天冬氨... 血管性痴呆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行为紊乱等精神行为症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增加了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负担。临床上多给予尼莫地平、多奈哌齐治疗,效果得到临床验证,但仍对部分患者无效。盐酸美金刚为NMDA(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近年来有关于其治疗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报道[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多奈哌齐 尼莫地平 盐酸美金刚 精神症状
下载PDF
综合护理干预对心脏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沈春林 蔡谋善 +2 位作者 吴琼娅 王非凡 王琼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658-661,共4页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心脏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行心脏外科手术的138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围手术期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心脏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行心脏外科手术的138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围手术期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患者疼痛情况、术前术后患者心理状况及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24 h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而48及72 h的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住院时间缩短(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躯体化、焦虑及抑郁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情绪,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手术 疼痛 护理干预
下载PDF
NF-κB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钟金鹏 杨莉 +4 位作者 程彬 潘黎明 李冠兰 方玲 吕云波 《海南医学》 CAS 2018年第16期2221-2225,共5页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中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情况,探讨NF-κB与斑块易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兔24只,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8只,正常喂养)、稳定斑块组(AS组,8只,高脂喂养)、易损斑块组(VAP组,8只,高脂喂...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中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情况,探讨NF-κB与斑块易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兔24只,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8只,正常喂养)、稳定斑块组(AS组,8只,高脂喂养)、易损斑块组(VAP组,8只,高脂喂养+药物触发)。分别于喂养0周及16周时,各组动物抽取血液标本测定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各组动物建模成功后,予以处死取主动脉标本,评价斑块稳定性,并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RT-PCR技术检测斑块中NF-κB的表达,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组间区别喂养16周后,与Control组相比,AS组和VAP组兔的血脂、hs-CRP水平明显升高。当易损斑块经药物触发形成后,VAP组兔的校正斑块面积为(65.32±11.49)%,易损指数为(2.87±0.83),明显高于AS组的(40.58±6.88)%和(0.86±0.23),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蛋白表达层面,免疫组化显示,斑块内NF-κB的表达在Control组、AS组、VAP组逐渐加强;Western-blot定量分析表明,VAP组兔的斑块内NF-κB表达水平为(2.01±0.69),明显高于AS组的(1.28±0.46)和Control组的(0.58±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录层面,RT-PCR检测亦提示VAP组兔的斑块内NF-κB转录水平为(13.2±4.2),显著高于AS组的(5.8±2.1)和Control组的(1.1±0.8),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AS组和Control组比较,VAP组兔的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中NF-κB的表达明显增加,提示NF-κB的上调表达与动脉斑块易损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核因子ΚB 易损斑块 稳定性
下载PDF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9
作者 宋承伟 汪萍 +4 位作者 胡晓琴 方明 蔡谋善 邹琼 郑翔宇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年第5期69-70,共2页
目的探讨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56例,按患者意愿,将其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移植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美国... 目的探讨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56例,按患者意愿,将其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移植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标准(NIHSS)评分、日常生活质量评定(ADL)分级。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NIHSS评分、ADL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移植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移植后有轻度发热5例,均自行缓解,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 脑梗死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的嗅觉功能、嗅球体积、嗅沟深度变化及诊断价值 被引量:7
20
作者 蔡谋善 吴琼 陈凤仪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3期293-295,共3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嗅觉功能、嗅球体积、嗅沟深度变化,并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将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50例PD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嗅觉识别阈值(IT),并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测其...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嗅觉功能、嗅球体积、嗅沟深度变化,并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将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50例PD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嗅觉识别阈值(IT),并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测其嗅球体积、嗅沟深度,并分析嗅觉功能与嗅球体积、嗅沟深度的相关性,探讨其对PD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IT大于对照组(P <0. 05),嗅球体积小于对照组(P <0. 05),嗅沟深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 0. 05)。H&Y分级II级和III级PD患者嗅球体积小于I级(P <0. 05),IT大于I级(P <0. 05),嗅沟深度均无显著差异(P> 0. 05)。PD患者嗅觉功能与嗅球体积呈负相关(P <0. 05),与嗅沟深度无相关性(P> 0. 05)。IT、嗅球体积诊断PD截断点分别为1. 28分、39. 65 mm^3,诊断灵敏度分别为60. 39%、67. 45%,特异度分别为97. 10%、95. 73%。结论 PD患者嗅球体积减小,IT较大,嗅觉功能减退,且嗅觉功能与嗅球体积存在正相关性,两者可作为PD早期诊断重要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嗅觉功能 嗅球体积 嗅沟深度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