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课”背景下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探索 被引量:2
1
作者 胡凡根 车彦军 黄伟 《地理教育》 2022年第1期75-78,共4页
野外实习在地理科学专业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学综合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在“金课”背景下,对地理科学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而,将野外实习打造成“金课”是当前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改革中的... 野外实习在地理科学专业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学综合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在“金课”背景下,对地理科学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而,将野外实习打造成“金课”是当前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地方高校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进而为打造野外实习“金课”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课 地理科学 野外实习 地方高校 教学模式
下载PDF
东昆仑木孜塔格峰地区水汽来源分析
2
作者 吴佳康 陈丽花 +3 位作者 车彦军 张明军 曹昀 谷来磊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1-219,共9页
降水是山地冰川重要的补给,水汽来源与降水的多少密切相关。本文选取昆仑山东部木孜塔格峰现代冰川分布区,基于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HYSPLIT)模型和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对木孜塔格峰地区2005—2022年水汽来源进行后向轨迹分析... 降水是山地冰川重要的补给,水汽来源与降水的多少密切相关。本文选取昆仑山东部木孜塔格峰现代冰川分布区,基于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HYSPLIT)模型和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对木孜塔格峰地区2005—2022年水汽来源进行后向轨迹分析,并探讨其季节变化,揭示木孜塔格峰地区水汽来源及其规律。结果表明:木孜塔格峰地区的水汽源主要随着中纬度西风带向欧亚内陆延伸,在青藏高原西部分为三路,分别从天山山脉、帕米尔高原以及从高空平流层进入我国青藏高原,印度洋水汽向北翻越喜马拉雅山或者西北转向东与西风环流混合进入高原腹地。木孜塔格峰地区主要由陆源水汽控制,分别是从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进入,其水汽占总量的62.52%;海源水汽则为西风带的高空水汽(大西洋水汽)以及印度洋水汽,占总量的37.48%;且海源水汽的占比逐年上升。从多年季节平均角度分析,除了以上的水汽源以外,夏季的局地再循环水汽比重较高,占总量的22.64%。本文研究结果将为理解东昆仑木孜塔格峰地区水循环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孜塔格峰 HYSPLIT模型 水汽来源 东昆仑
下载PDF
东昆仑木孜塔格峰地区冰湖演变与冰川物质亏损
3
作者 车彦军 陈丽花 +4 位作者 谷来磊 张明军 曹昀 吴佳康 赖彦怡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54-1265,共12页
冰湖接触型冰川的“湖-冰”相互作用显著,且共同作用于高山区水循环过程,在山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维护生态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和ERA5-Land再分析资料,对东昆仑木孜塔格峰冰川区冰湖演变、冰川物质平... 冰湖接触型冰川的“湖-冰”相互作用显著,且共同作用于高山区水循环过程,在山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维护生态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和ERA5-Land再分析资料,对东昆仑木孜塔格峰冰川区冰湖演变、冰川物质平衡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木孜塔格峰冰川区冰湖主要分布于海拔5275~5400 m,多为冰川阻塞湖。1990—2020年分布有冰湖16个,其中,冰川5Y624E0022和5Y624F0020阻塞形成的两个冰湖分别发生3次和2次冰湖溃决事件。两湖均为周期性溃决冰湖,前者于1999年和2001年发生较大规模冰湖溃决,溃决前面积分别为(0.250±0.044)km^(2)、(0.500±0.097)km^(2),溃决水量分别为(0.014±0.003)km^(3)、(0.026±0.006)km3;后者为2000年形成的冰川阻塞湖,溃决前面积为(0.110±0.030)km^(2),同年溃决,水量为(0.006±0.002)km^(3)。期间,冰湖数量有所增加,面积和储量均有减少趋势。然而,2000—2010年冰川累积物质平衡呈增加趋势,2010—2020年呈减少趋势,且有冰湖接触型冰川年均物质平衡呈显著的减小趋势(-0.024 m w.e.·a^(-1)),略大于无冰湖接触型冰川的减小趋势(-0.022 m w.e.·a^(-1))。此外,冰川热融侵蚀和冰崩作用使得冰鳞川和木孜塔格冰湖与冰川相连位置分别加速退缩了0.65 km、0.28 km。总之,该地区冰湖正处于数量增加、冰湖空间扩张阶段,其加速了母冰川的物质亏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湖 冰川物质平衡 木孜塔格峰 东昆仑
下载PDF
2008-2014年青冰滩72号冰川物质平衡特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车彦军 张明军 +3 位作者 李忠勤 金爽 王文彬 王圣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8-331,共14页
物质平衡是冰川与气候相互作用的关键桥梁,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基于青冰滩72号冰川2008-2014年冰面花杆和雪坑的观测资料,结合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利用零平衡线法对青冰滩72号冰川的物质平衡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青冰滩72号冰川2... 物质平衡是冰川与气候相互作用的关键桥梁,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基于青冰滩72号冰川2008-2014年冰面花杆和雪坑的观测资料,结合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利用零平衡线法对青冰滩72号冰川的物质平衡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青冰滩72号冰川2008-2014年平均物质平衡梯度为(0.86±0.19)m w. e.?(100m)-1;平衡线高度在(4 109±23)^(4 317±92)m a. s. l.之间变化,平均为(4 167.5±33.2)m a. s. l。同时,青冰滩72号冰川年净物质平衡介于-1.23m w. e.^+0.31m w. e.,年平均为-0.38m w. e.,累积物质平衡为-2.27m w. e.。此外,与位于天山地区图尤克苏冰川、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和累积物质平衡的比较发现,青冰滩72号冰川平衡线高度和物质平衡的变化与图尤克苏冰川相似,而与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差异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平衡 青冰滩72号冰川 平衡线高度(ELA) 托木尔峰地区 天山
下载PDF
亚洲夏季风DO12气候事件的响应模式——来自山西石笋的证据
5
作者 张晗 黄伟 +3 位作者 蒋莹 陈子元 沈川洲 董进国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65-773,共9页
亚洲季风气候响应的Dansgaard-Oeschger(DO)事件模式是目前古气候研究的热点之一,其是否表现为单一模式,还是存在多种模式仍有争议。基于山西龙洞13个铀钍年代和239个氧同位素(δ^(18)O)数据重建了末次冰期48~41 ka B.P.时段东亚夏季风... 亚洲季风气候响应的Dansgaard-Oeschger(DO)事件模式是目前古气候研究的热点之一,其是否表现为单一模式,还是存在多种模式仍有争议。基于山西龙洞13个铀钍年代和239个氧同位素(δ^(18)O)数据重建了末次冰期48~41 ka B.P.时段东亚夏季风演化历史。石笋L2清晰记录了H5、DO12和DO11等千年尺度气候事件,其变化特征与亚洲其他石笋记录呈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并与格陵兰冰芯记录一一对应,表明高、低纬之间紧密的气候联系。在DO12事件过程中,L2δ^(18)O值先是持续偏轻后又逐渐变重,指示亚洲夏季风强度持续增强后略有减弱,与格陵兰冰芯记录的温度持续降低模式迥异;不同区域记录对比发现,亚洲夏季风和热带低纬水文过程响应的DO12事件过程表现为不对称倒“V”形,这可能与南大洋潜热释放及越赤道气流强/弱变化、低纬热带辐合带逐步北进/南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期 黄土高原 石笋 东亚夏季风 DO12事件
下载PDF
“金课”建设背景下“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被引量:2
6
作者 黄伟 刘茹 +1 位作者 胡凡根 车彦军 《中国地质教育》 2022年第3期87-92,共6页
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全球变化问题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关注度的焦点。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全球变化”课程,但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基于“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金课”建设为目标,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 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全球变化问题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关注度的焦点。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全球变化”课程,但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基于“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金课”建设为目标,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分析和探讨,并提出教学思考和建议。该教学模式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和积极健全的情感态度,而且有助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课程思政引导能力的提升,从中获得教学动力和成就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课 全球变化 地理科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江西省土地利用结构及空间差异特征初探
7
作者 吴雨曼 刘茹 +2 位作者 陈智玲 吴德艳 黄伟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21年第11期1442-1456,共15页
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探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和规律,有利于推动土地资源高效、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多种计量方法和指标分析江西省2009~2018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特点,揭示其土地利用现状,为促进当地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和... 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探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和规律,有利于推动土地资源高效、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多种计量方法和指标分析江西省2009~2018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特点,揭示其土地利用现状,为促进当地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和土地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结果表明:江西省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以南昌为中心,向四周辐散,赣北地区开发程度较高,赣南地区较低,总体开发不平衡;江西省相比周边省份其土地利用率较低,后备土地资源较为充足;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较快,大量占用耕地资源,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耕地占有量较全国水平低;交通建设用地仅占总面积的1%,其土地结构的变化相对滞后;通过两大产业与城市各类用地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第二产业与工业用地和交通建设用地呈显著相关,第三产业与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用地和绿地等呈显著相关;2009~2016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指标结果显示,江西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不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趋向均衡化,有序度呈下降趋势,各地级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差异明显,其中熵值最高地区是南昌市为1.532,熵值最低区是赣州市仅为0.985,从整体上看,江西省的土地利用信息熵总体中等偏低,这也反映了江西省处于低水平慢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洛伦兹曲线反映了园地,林地和水域目前是江西省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差异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特点 变化 差异 江西省
下载PDF
“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课程思政教育初探
8
作者 黄伟 刘茹 +1 位作者 胡凡根 车彦军 《地理教育》 2022年第8期76-80,共5页
近年来,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相继在各类学校教育中得到贯彻落实,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本质。“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性、知识综合性和科学前沿性等特征,在发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基于理论认识和教学实践,... 近年来,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相继在各类学校教育中得到贯彻落实,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本质。“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性、知识综合性和科学前沿性等特征,在发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基于理论认识和教学实践,从该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背景、优势、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和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科学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也为其他高校“全球变化”及其相关课程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融入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