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心肌损害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刘晶 牟春燕 杜秋燕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5年第7期33-38,共6页
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并发心肌损害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116例IM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出现心肌损害,将其分为心肌损害组(25例)与无... 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并发心肌损害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116例IM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出现心肌损害,将其分为心肌损害组(25例)与无心肌损害组(91例)。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发病季节、临床表现,以及肝功能、血常规、免疫功能、心肌酶谱、心电图等。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M患者发生心肌损害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无心肌损害组比较,心肌损害组临床表现(胸闷胸痛、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ST改变、T波动、ST-T改变)患儿占比较高(P<0.05),且免疫功能指标(IgA、IgM、CD4^(+)、CD8^(+)、CD4^(+)/CD8^(+)、EBV DNA)及ALT水平较高(P<0.05)。两组发病季节、临床表现(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眼睑浮肿、肝肿大、脾肿大、皮疹、心音低钝)、血常规、肝功能指标(γ-GT、ALP、TBiL、DBiL)、Ig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BV DNA载量上升[OR=3.623(95%CI:1.284,10.222)]是IM患儿并发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EBV DNA载量升高是IM患儿并发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该高风险群体的监测和早期干预,以降低心肌损害的发生率并改善患儿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心肌损害 儿童 临床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可溶性B7家族成员H4在小儿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慧 刘晶 《癌症进展》 2021年第15期1581-158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可溶性B7家族成员H4(sB7-H4)在小儿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方法取54例恶性淋巴瘤患儿的淋巴瘤组织和距肿瘤组织3 cm处的正常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NSE及sB7-H...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可溶性B7家族成员H4(sB7-H4)在小儿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方法取54例恶性淋巴瘤患儿的淋巴瘤组织和距肿瘤组织3 cm处的正常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NSE及sB7-H4的表达情况。分析不同临床特征恶性淋巴瘤患儿淋巴瘤组织中VEGF、NSE及sB7-H4的表达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VEGF、NSE及sB7-H4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小儿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淋巴瘤组织中VEGF、NSE及sB7-H4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组织(P﹤0.05)。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恶性淋巴瘤患儿淋巴瘤组织中VEGF、NSE及sB7-H4阳性表达率均高于Ⅰ~Ⅱ期患儿(P﹤0.05)。ROC曲线结果示,VEGF、NSE、sB7-H4单独检测诊断小儿恶性淋巴瘤的AUC分别为0.632、0.731、0.674,VEGF+NSE+sB7-H4联合检测的AUC为0.805,明显较单独检测高。结论VEGF、NSE及sB7-H4在恶性淋巴瘤中呈异常表达,三者联合检测并结合临床特征有助于提高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可溶性B7家族成员H4 恶性淋巴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