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OBE理念的立体式教学实践创新探索——以宝鸡文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周秦伦理文化概论”课程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韩虎泰 吴雪会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9年第5期103-105,共3页
基于OBE教育理念,从课程核心知识体系的建构、教学方法的改进、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探讨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周秦伦理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确立了课堂教学、校园实践、校外见习实践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学实践创新体系,突出“学... 基于OBE教育理念,从课程核心知识体系的建构、教学方法的改进、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探讨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周秦伦理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确立了课堂教学、校园实践、校外见习实践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学实践创新体系,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旨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和“以成果为导向”的学这种新型教学关系,以此培养学生吸收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E理念 教学创新 教学方法
下载PDF
全日制教育硕士双导师制“4+1”培养模式探究——以宝鸡文理学院学科教学(思政)硕士培养为例
2
作者 吴雪会 王蔚鹏 李林军 《教师教育论坛》 2022年第3期37-40,共4页
全日制教育硕士双导师制“4+1”培养模式是指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中,坚持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协同培养,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重视发挥校外导师作用的一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是新时代国家培养卓越教师的必然要求,是提升人民对教育满意度... 全日制教育硕士双导师制“4+1”培养模式是指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中,坚持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协同培养,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重视发挥校外导师作用的一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是新时代国家培养卓越教师的必然要求,是提升人民对教育满意度、保证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校内校外导师专业共同发展的需要,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实施这一模式稳定一批优秀的校外导师是前提,加强校内外导师协同培养是关键,实施“4+1”培养模式是重要抓手,加强校内外导师相互交流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 全日制教育硕士 教学模式改革 双导师制
下载PDF
陕西区域间生态环境协同执法的实践困境和完善路径
3
作者 白思 陈静 刘婉芯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1-99,共9页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产业集聚和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出现跨区域、跨流域的复合型污染形态,生态环境治理也出现了区域外溢效应...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产业集聚和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出现跨区域、跨流域的复合型污染形态,生态环境治理也出现了区域外溢效应,突破了传统的以“行政区”进行生态环境行政执法的管辖范围。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京津冀、长三角、川渝等地区开展的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执法的生动实践,为陕西提供了宝贵经验。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执法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地域管辖的独立性,在实践中为区域间、流域间生态环境协同执法的实施提供了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行政执法 跨区域跨流域 协同执法 联防共治
下载PDF
一体化建设下高中思政教师教学现状及提升路径
4
作者 梁可彤 《学周刊》 2024年第4期135-138,共4页
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索构建全领域、全要素、全链条的思政课程体系。高中阶段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进程处于重要阶段。目前在一体化建设的浪潮下,高中思政教师... 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索构建全领域、全要素、全链条的思政课程体系。高中阶段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进程处于重要阶段。目前在一体化建设的浪潮下,高中思政教师由于对一体化理念认识不足以及缺乏一体化的平台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理念缺乏时代性、教学目标缺乏适配性、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针对一体化建设下高中思政课教学现状,本文从政府、学校、教师三方主体出发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推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一体化 高中 思政课 教学现状
下载PDF
浅析初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5
作者 李蓉蓉 《学周刊》 2024年第1期17-20,共4页
情感教育是道德情操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在初中教学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学校对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自身情感教学素养与能力欠缺、学生对情感教育的认同度不够和师生之间情感互动欠缺等因素影响着情感教育在初中教育教学... 情感教育是道德情操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在初中教学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学校对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自身情感教学素养与能力欠缺、学生对情感教育的认同度不够和师生之间情感互动欠缺等因素影响着情感教育在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落实。本文探讨了初中情感教育实施的具体路径:完善教学制度,丰富评价机制;提升教师素养,加强自我反思;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加强师生互动,助推情感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教育 初中 实施路径
下载PDF
《庄子》的隐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6
作者 吴梦环 贾祥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5期10-14,共5页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隐逸思想至今启示着人们过上健康的生活。隐逸思想着重关注内心的自由与宁静,试图以脱离世俗繁杂和纷扰的路径实现心灵安宁与人生幸福。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道”的本体论出发,重新梳理《...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隐逸思想至今启示着人们过上健康的生活。隐逸思想着重关注内心的自由与宁静,试图以脱离世俗繁杂和纷扰的路径实现心灵安宁与人生幸福。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道”的本体论出发,重新梳理《庄子》的隐逸思想,将其概括为“游物”的自然心境、“游世”的处世态度、“逍遥”的存心方式这三重境界。该文通过对《庄子》的隐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研究,探寻一套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能够改善人们颇具焦虑紧张之生活体验的修养方法,这在今天对于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逍遥 隐逸思想 三重境界 现代价值
下载PDF
黄宗羲君主论研究
7
作者 陈文艺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3期66-68,共3页
黄宗羲通过对君主起源、职能、君臣关系进行重新定位以及对人性的探讨,建构起了其独特的君主论。君主源于“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但是在人各自私利的情况下又有人出而治天下,这其中涉及人性... 黄宗羲通过对君主起源、职能、君臣关系进行重新定位以及对人性的探讨,建构起了其独特的君主论。君主源于“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但是在人各自私利的情况下又有人出而治天下,这其中涉及人性的探讨潜在的贯通在黄宗羲君主论建构里。黄宗羲的君主论既是对君主专制的一种理想型的纠偏,亦是黄宗羲基于两朝经历的一种突破性的政治畅想,而其对于人性的形而上的思考亦能反映理学在明末清初的一个发展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羲 君主论 人性 自私自利 圣王之治
下载PDF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探析
8
作者 同晓娜 《科学咨询》 2024年第4期224-227,共4页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纯粹高尚的道德品质。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未来,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引导青少年思想发展的关键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利用好党史学习教育,将其...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纯粹高尚的道德品质。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未来,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引导青少年思想发展的关键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利用好党史学习教育,将其贯穿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始终,不仅可以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还可以培养高中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政治认同感。文章在对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重要意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过程中存在的“融入素材匮乏、融入方式单一、融入效果不佳”几个突出问题,重点分析了因为“认识不足对党史学习教育资源挖掘不够、教师党史理论修养不高教学融入方法不当、应试教育束缚融入流于形式”的原因,针对以上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从“丰富教学素材突出契合点、加强教师学习提高党史党性修养、创新教学模式实现高效融合”三个方面提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史学习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 问题 路径
下载PDF
北方王门后学孟化鲤良知工夫探微
9
作者 李雨鑫 《今古文创》 2024年第6期77-79,共3页
孟化鲤是北方王门后学的代表人物,目前学界对其的关注度欠缺。本文以孟化鲤现存的著述为文本依据,追述其学术渊源,探究其对于本体与工夫的研究。他的学问源于王阳明心学的良知学说,并通过老师尤时熙的传教加以完善和发展。其学问以“无... 孟化鲤是北方王门后学的代表人物,目前学界对其的关注度欠缺。本文以孟化鲤现存的著述为文本依据,追述其学术渊源,探究其对于本体与工夫的研究。他的学问源于王阳明心学的良知学说,并通过老师尤时熙的传教加以完善和发展。其学问以“无欲为宗”“慎独为要”,强调“慎独”和“躬行”,他认为学问应当贯彻到实际行动中,而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说说。他认为通过“无欲”工夫可以实现心灵的虚静和行为的直正,只有去除私欲的阻碍,才能实现“明通公溥”和“静虚动直”的统一。他的学问和修持工夫对于个体人格的完整和儒学的传播具有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化鲤 工夫 慎独 无欲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发展
10
作者 景明瑞 董智纯 《今古文创》 2024年第5期67-69,共3页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提供了稳固的支撑。马克思实践观从产生到发展再到后来的完善,在此阶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唯物主义哲学进行了完善,实现了历史论与自然观之间的有机融合,以及...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提供了稳固的支撑。马克思实践观从产生到发展再到后来的完善,在此阶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唯物主义哲学进行了完善,实现了历史论与自然观之间的有机融合,以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之间的哲学统一。实践在当今世界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国内外对于实践这一范畴的关注度也逐步加深。然而,与之相应的是实践越来越被简单化和庸俗化,从而产生了“泛实践论”的发展趋势,将本来不属于实践范畴的活动也强加于实践,似乎实践才是真正的本源。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发展过程的总结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掌握实践概念,纠正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劳动 实践观
下载PDF
浅议王阳明心性论及其当代价值
11
作者 孙佳怡 陈欢欢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期73-75,共3页
心性论是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王明阳的哲学思想经历了儒释道三教并存的时期,加上自己切身的“道场顿悟”体验,建构了其庞大的心学体系。王阳明心学思想包含了“心即是理”的本体论“、知行合一”的实践论、“致良知”的价值论,其心学论... 心性论是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王明阳的哲学思想经历了儒释道三教并存的时期,加上自己切身的“道场顿悟”体验,建构了其庞大的心学体系。王阳明心学思想包含了“心即是理”的本体论“、知行合一”的实践论、“致良知”的价值论,其心学论的内涵不仅是他生活时代的精华,也能够对当代个人实践和生活起到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心性论 当代价值
下载PDF
青少年社区教育问题研究——以宝鸡市为例
12
作者 范林 《城市地理》 2015年第12X期169-169,共1页
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我国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费缺乏、教育资源缺乏等诸多问题,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在新时期下,如何加强和完善青少年社区教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 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我国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费缺乏、教育资源缺乏等诸多问题,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在新时期下,如何加强和完善青少年社区教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教育 青少年 社区服务
下载PDF
中国当代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第5期129-130,共2页
随着社会信息经济的迅猛发展,处于这个时代中的任何事物都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心态,尤其是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行政管理体系更应该切合时代轨迹,以便更好地做到服务人民。以下便是针对行政管理学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针对提出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现状 革新 行政管理
下载PDF
宝鸡馆藏青铜器承载的伦理观念与审美意识探析
14
作者 冯盛国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39-43,共5页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收藏青铜器承载着周秦时期的伦理观念和审美意识。青铜器铭文当中蕴含的伦理道德观念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够转化为重建当代道德的重要资源。青铜器铭文、青铜器造型和纹饰,均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识。这些道德观念和审美...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收藏青铜器承载着周秦时期的伦理观念和审美意识。青铜器铭文当中蕴含的伦理道德观念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够转化为重建当代道德的重要资源。青铜器铭文、青铜器造型和纹饰,均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识。这些道德观念和审美意识,对于当代文化建设和美育教育,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鸡馆藏青铜器 伦理观念 审美意识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视角下的幸福观
15
作者 郑扬涛 《今古文创》 2022年第31期57-59,共3页
基于亚里士多德视角下“如何能够幸福的”,首先对于德性持有且未丧失品行的对象,可以通过伦理学的学习和关心能力去获得和享有幸福。从某种意义上,亚氏的话语可以使得我们受到获得幸福的鼓舞。“接受德性的能力”是被“我”的灵魂所自... 基于亚里士多德视角下“如何能够幸福的”,首先对于德性持有且未丧失品行的对象,可以通过伦理学的学习和关心能力去获得和享有幸福。从某种意义上,亚氏的话语可以使得我们受到获得幸福的鼓舞。“接受德性的能力”是被“我”的灵魂所自然赋予的,它并未丧失或未受损。在通过实践的培养以及正常运用德性之中我们可以正常地践行,一个认真的人是被一个认真的实践者所效仿的对象,如何使得感觉能力与行动能力的思考实践从而获得相互协调的推进,从实践的学和关心出发,充分的运用灵魂去获得实践的能力、德性的感受和品行,使得生命充盈丰沛。而我们或许如此形式的存在,是也即是思考永恒定在,如何从灵魂和沉思的生活中把握对于生命自身的自身形式和其所是的意义,我们如何能够“是幸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幸福 伦理学 逻各斯
下载PDF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优势的实践生成及其彰显路径
16
作者 王晓敏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28-36,共9页
中国政治制度优势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性在中国的体现,是在走出苏联模式过程中不断进行制度建设而发展和完善制度的结果,改革是彰显和强化制度优势的根本路径。这种制度优势源于其作为一种系统性整体优势而具有的独特内在结构,也即共产党... 中国政治制度优势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性在中国的体现,是在走出苏联模式过程中不断进行制度建设而发展和完善制度的结果,改革是彰显和强化制度优势的根本路径。这种制度优势源于其作为一种系统性整体优势而具有的独特内在结构,也即共产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分别是这一整体优势生成和发展的根本点、支撑点和生长点。改革使中国政治制度体系的协同和整体优势更为显著,弥补了某些短板,增强了制度韧性和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推动政治制度走向成熟和定型。在深化体制改革中不断增强政治制度的比较优势,必须注重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已有优势,必须确立和坚持切合世情国情、正确合理的改革和制度评价标准,必须着眼和着力于不断推进各项政治制度走向成熟和定型,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制度优势 改革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下载PDF
论清初关学与蜀学之间的学术交流——以李二曲与杨甲仁为例
17
作者 张波 胡莲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0-55,共6页
李二曲与杨甲仁分别是清初关学和蜀学的重要代表学者。二人相识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刘丽虚是他们讨论话题最多的一位学者,特别是刘氏的工夫修养和所至境界。对于程朱、陆王之学,双方都反对门户之见,注重将阳明的心性本体与程朱的主敬... 李二曲与杨甲仁分别是清初关学和蜀学的重要代表学者。二人相识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刘丽虚是他们讨论话题最多的一位学者,特别是刘氏的工夫修养和所至境界。对于程朱、陆王之学,双方都反对门户之见,注重将阳明的心性本体与程朱的主敬穷理、存养省察工夫统而论之;强调本体与工夫相即不离,以及本体在逻辑上对工夫的优先性。而对于《四书反身录》,李二曲重在阐述杞宋“文献不足征”及其产生的后果,而杨甲仁则强调孔子“征”的能力。二人的交游与论学是清初关学与蜀学之间思想交流的一个典型案例,对于跨地域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二曲 杨甲仁 关学 蜀学
下载PDF
自媒体时代“短视频+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周秦文化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帮婷 田冰垚 刘婷婷 《记者摇篮》 2023年第2期63-65,共3页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本文基于新媒体时代的优势,通过短视频等形式传播传统文化,探索解决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状况不佳、传播成本高效率低等困难和问题,探究使用“短视频+”的形式传播推广周秦文化的...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本文基于新媒体时代的优势,通过短视频等形式传播传统文化,探索解决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状况不佳、传播成本高效率低等困难和问题,探究使用“短视频+”的形式传播推广周秦文化的策略,并对其前景进行积极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媒体时代 周秦文化 短视频 传播策略
下载PDF
周代礼文化融入大学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19
作者 冯盛国 杨晓青 《当代教研论丛》 2023年第1期93-97,共5页
周代礼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和文化底色,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理性精神。通过创造性转化这些精神资源,将其融入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但能拓展礼文化在新时代的精神内涵,而且能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地处理大学思政课与周... 周代礼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和文化底色,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理性精神。通过创造性转化这些精神资源,将其融入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但能拓展礼文化在新时代的精神内涵,而且能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地处理大学思政课与周代礼文化的关系,对于提升大学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塑造当代大学生情感价值意义非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礼文化 融入 高校思政课
下载PDF
春秋“疆防”二题
20
作者 韩虎泰 史华鑫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5-14,共10页
中国早期随着人们疆域观念和边界意识的萌发,藩卫疆土,拓疆殖民,标识境界等做法逐渐被强调。春秋时期,诸侯力政,各国竞相兼并,引发了激烈的边界扩张和疆土诉求,在边境折冲之区构筑城防与设关置塞作为疆防实践的有效措置,颇受各国青睐。... 中国早期随着人们疆域观念和边界意识的萌发,藩卫疆土,拓疆殖民,标识境界等做法逐渐被强调。春秋时期,诸侯力政,各国竞相兼并,引发了激烈的边界扩张和疆土诉求,在边境折冲之区构筑城防与设关置塞作为疆防实践的有效措置,颇受各国青睐。边城与塞关在现实的疆域拓殖中充当前沿跳板的作用,在边疆防御中则起到堡垒与屏障的作用,更是经营新纳入版图领地的重要据点。相应的,境上之城与界上之关成为列国表识疆界、区分界域的重要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疆防 疆界 筑城 关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