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工科下纺织工程人才培养的研究
1
作者 孙颖 孙丹 +3 位作者 孔令苹 栗洪彬 李端鑫 王大伟 《黑龙江纺织》 2025年第1期48-50,共3页
新工科下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基于OBE教育理念的探索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OBE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培养,以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和适应未来职场需求为目标。文章阐述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及... 新工科下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基于OBE教育理念的探索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OBE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培养,以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和适应未来职场需求为目标。文章阐述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及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分析新工科背景下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教育理念的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展望未来纺织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OBE教育理念 纺织工程 人才培养
原文传递
一株高效溶磷菌株的筛选及对亚麻促生效应的研究
2
作者 胡云龙 陈文晶 +1 位作者 徐伟慧 王志刚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7,共9页
溶磷菌能够显著提升土壤中可溶性磷含量,促进作物生长,增加肥力。从工业大麻根际土壤中进行溶磷菌筛选,通过测定溶磷量、发芽率、发芽势筛选出一株高效溶磷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同时对其吲哚乙酸(indole acetic acid,IAA)分泌量以及对亚麻... 溶磷菌能够显著提升土壤中可溶性磷含量,促进作物生长,增加肥力。从工业大麻根际土壤中进行溶磷菌筛选,通过测定溶磷量、发芽率、发芽势筛选出一株高效溶磷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同时对其吲哚乙酸(indole acetic acid,IAA)分泌量以及对亚麻生长的影响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JX1菌株经鉴定为Klebsiella sp.,其溶磷能力较强且具有功能多样性,最大溶磷量为181.70 mg/L,能显著提高亚麻种子发芽势与亚麻幼苗总根长,具有IAA分泌能力,其最大分泌量为49.94 mg/L,亚麻经JX1菌株浇灌后,能显著提升其株高、地下部干鲜重、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与直径<0.5 mm细根所占的比例,显著降低根系平均直径,对亚麻地下部具有较好促生效果。本研究通过筛选得到的菌株JX1(Klebsiella sp.)具有较好的溶磷以及分泌IAA的能力,能够有效促进亚麻根系生长,优化根系的形态与组成,提高亚麻根系对水分和营养的吸收利用,丰富了亚麻专用微生物肥料的高效菌株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 亚麻 根系 吲哚乙酸(IAA) 促生效应
下载PDF
汉麻秆芯隔热保温包装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
作者 杨青峰 赵红 +4 位作者 马涣佳 张括 李明东 周天 郑永杰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2,共8页
目的为提高汉麻秆芯的利用率,减少生物质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汉麻秆芯为原材料,玻化微珠复配做保温填充物,水泥充当胶凝剂,制备一种环保抗压的包装保温材料。方法分析汉麻秆芯和玻化微珠的不同复配掺量,对复合材料保温性能、抗压... 目的为提高汉麻秆芯的利用率,减少生物质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汉麻秆芯为原材料,玻化微珠复配做保温填充物,水泥充当胶凝剂,制备一种环保抗压的包装保温材料。方法分析汉麻秆芯和玻化微珠的不同复配掺量,对复合材料保温性能、抗压性能、吸水性能和干密度的影响,在最优配比下对比未掺入秆芯的复合材料。结果保温性能提高60.6%,干密度降低52%,吸水率提高18.4%,同时满足抗压强度等级MU3.5。在此最优配比基础上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对汉麻秆芯进行处理,并分析微观结构的SEM图。用NaOH质量分数为4%的溶液处理汉麻秆芯,掺入质量分数为20%的汉麻秆芯与7%的玻化微珠复配,抗压能力提升至5.9 MPa,导热系数下降至0.1243 W/(m·K),在满足抗压的基础上保温性能最优。结论汉麻复合材料可为包装防护提供一种新型生物质保温填充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麻秆芯 包装填充材料 轻质保温 抗压
下载PDF
纤维素在LiCl/DMAc中溶解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孔伟帅 孙颖 +1 位作者 王佳怡 李端鑫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79,共5页
介绍了纤维素的结构与特性,详细阐述了氯化锂/N,N-二甲基乙酰胺(LiCl/DMAc)溶剂体系的溶解机理,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纤维素在LiCl/DMAc溶剂体系中溶解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相关应用领域;总结了现阶段LiCl/DMAc溶剂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其未... 介绍了纤维素的结构与特性,详细阐述了氯化锂/N,N-二甲基乙酰胺(LiCl/DMAc)溶剂体系的溶解机理,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纤维素在LiCl/DMAc溶剂体系中溶解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相关应用领域;总结了现阶段LiCl/DMAc溶剂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溶解机理 LiCl/DMAc溶剂体系
下载PDF
基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大伟 孙丹 +2 位作者 孙颖 孔令苹 栗洪彬 《黑龙江纺织》 2023年第1期30-32,共3页
针对现代纺织产业的发展需求,从纺织工程实际出发,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就相关高校培养体系、纺织企业特点以及更新培养体系的研究内容、设计思路及具体措施进行了总结。培养方案中加大通识基础课占比,减少专业课占比,... 针对现代纺织产业的发展需求,从纺织工程实际出发,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就相关高校培养体系、纺织企业特点以及更新培养体系的研究内容、设计思路及具体措施进行了总结。培养方案中加大通识基础课占比,减少专业课占比,同时减少专业理论课占比并增大专业实践课占比。培养体系的更新为培养多元化的专业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需求 培养体系 培养方案 纺织工程
原文传递
纺织功能整理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萌萌 隋智慧 +3 位作者 邓丽桦 李泽阳 胡芳 曹向禹 《上海纺织科技》 2024年第6期1-6,共6页
综述了近年来纺织整理剂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具有疏水、抗菌、阻燃、柔软等多种功能的整理剂的制备及性能。讨论了现阶段4种功能整理剂存在的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功能整理剂 织物 疏水 抗菌性 阻燃
原文传递
汉麻中大麻素成分及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魏爽 李珊珊 +3 位作者 王志刚 赵明 翟莹 赵艳 《高师理科学刊》 2024年第9期64-71,共8页
汉麻(Cannabis sativa L.)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用植物和经济作物,其应用涉及医药、食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大麻素是汉麻的主要活性成分,根据结构特点可分为11种类型,主要包括Δ9-四氢大麻酚(Δ9-THC)、大麻二酚(CBD)、大麻环萜酚(CBC)... 汉麻(Cannabis sativa L.)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用植物和经济作物,其应用涉及医药、食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大麻素是汉麻的主要活性成分,根据结构特点可分为11种类型,主要包括Δ9-四氢大麻酚(Δ9-THC)、大麻二酚(CBD)、大麻环萜酚(CBC)、大麻萜酚(CBG)等.大麻素合成途径主要由3个步骤构成:聚酮合成、MEP途径和氧化环化,这些过程受到诸多酶的调控,如THCA合成酶(THCAS)、CBDA合成酶(CBDAS)、CBCA合成酶(CBCAS)、CBGA合成酶(CBGAS)、橄榄酸环化酶(OAC)、橄榄醇合酶(OLS)、酰基活化酶(AAE)等.就汉麻中几种主要的大麻素类成分、功能、生物合成途径、编码生物合成途径各关键酶基因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加快我国大麻素的相关研究及培育新的汉麻品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麻 大麻素 生物合成途径 基因
下载PDF
纳米ZnO/有机氟水性聚氨酯整理汉麻织物的研究
8
作者 赵文菁 隋智慧 +2 位作者 祖彬 胡芳 曹向禹 《棉纺织技术》 CAS 2024年第7期33-39,共7页
研究纳米ZnO/有机氟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的性能,并将其应用于汉麻织物的整理。以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纳米ZnO,然后以聚四氢呋喃醚二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为主要原料,改性纳米ZnO和全氟辛醇为改性单体,采用逐步聚合法制备纳米ZnO... 研究纳米ZnO/有机氟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的性能,并将其应用于汉麻织物的整理。以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纳米ZnO,然后以聚四氢呋喃醚二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为主要原料,改性纳米ZnO和全氟辛醇为改性单体,采用逐步聚合法制备纳米ZnO/有机氟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乳液及胶膜的性能和结构进行表征,并对整理后汉麻织物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改性纳米ZnO和全氟辛醇成功引入到聚氨酯主链中,且含氟和含硅链段向胶膜表面迁移,降低了表面能,使得胶膜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整理后的汉麻织物防紫外线性能明显提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达92.3%,断裂强力由400 N提升至503 N,且经整理的汉麻织物具有良好的柔软性以及抗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乳液性能 汉麻织物 有机氟 纳米ZNO
下载PDF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研究进展
9
作者 邓丽桦 隋智慧 +2 位作者 赵文菁 胡芳 曹向禹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30,共5页
综述了近几年水性聚氨酯改性的研究状况,主要介绍了以有机硅/氟、丙烯酸酯、生物质材料、纳米材料、环氧树脂等为原料改性水性聚氨酯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水性聚氨酯改性后存在的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改性 性能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钴基氧化物光催化剂在降解有机污染物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国煜 曹向禹 郑建华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7-34,共8页
光催化技术具有催化效应强,反应速率快,不易产生二次污染以及成本低等优势,在水污染控制方面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钴基氧化物具有价格低廉、储量丰富、耐腐蚀等优点,是比较理想的光催化剂材料。综述了单一钴金属氧化物、钴基双... 光催化技术具有催化效应强,反应速率快,不易产生二次污染以及成本低等优势,在水污染控制方面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钴基氧化物具有价格低廉、储量丰富、耐腐蚀等优点,是比较理想的光催化剂材料。综述了单一钴金属氧化物、钴基双金属氧化物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形貌结构及催化性能,总结了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机理。针对钴基氧化物存在的光生载流子复合率高、利用率低且稳定性较差等问题,阐述了对钴基氧化物进行改性构建多元异质结复合催化剂的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转移,抑制光催化反应中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同时还可以有效控制钴离子浸出,提升其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最后对钴基氧化物光催化剂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基氧化物 光催化 有机污染物
下载PDF
汉麻混凝土制备及性能研究
11
作者 杨青峰 赵红 《天津造纸》 2024年第1期34-38,共5页
汉麻混凝土是由汉麻秆芯和石灰等形成的生物复合材料。利用正交实验分析了汉麻含量、石灰含量和施压时间三因素对汉麻混凝土力学性能和保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汉麻混凝土保温性能的因素依次为汉麻含量、石灰含量、施压时间,当汉... 汉麻混凝土是由汉麻秆芯和石灰等形成的生物复合材料。利用正交实验分析了汉麻含量、石灰含量和施压时间三因素对汉麻混凝土力学性能和保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汉麻混凝土保温性能的因素依次为汉麻含量、石灰含量、施压时间,当汉麻含量为45%,石灰含量为45%,施压时间为10min时,混凝土的保温性能最优;影响汉麻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因素依次为汉麻含量、石灰含量、施压时间,当汉麻含量为15%、石灰含量为15%、施压时间为30min时,混凝土的抗压性能最优;通过加入适量汉麻秆芯,在满足抗压条件的前提下提高了混凝土的保温性能,不仅实现了生物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又能节能和保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麻 正交实验 生物复合材料 混凝土
下载PDF
工业大麻中大麻二酚酸(CBDA)含量测定方法优化及光质调控分析
12
作者 石雨 李国巍 +3 位作者 张婧如 田媛 张治国 高宝昌 《中国麻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4-35,共12页
为了解决大麻二酚酸(CBDA)传统提取工艺效率低、生长期和光质调控对其含量影响不明确等问题,试验遵循高效提取、精准调控理念,采用响应面法优化CBDA提取工艺,并考察光质调控汉麻11号不同生长期CBDA含量变化。根据单因素试验并结合响应... 为了解决大麻二酚酸(CBDA)传统提取工艺效率低、生长期和光质调控对其含量影响不明确等问题,试验遵循高效提取、精准调控理念,采用响应面法优化CBDA提取工艺,并考察光质调控汉麻11号不同生长期CBDA含量变化。根据单因素试验并结合响应面法考察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超声波功率对CBDA含量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并对理论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CBDA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50∶1(mL/g),提取温度33℃,提取时间32 min,超声波功率135 W,该条件下CBDA百分含量为3.885%,与验证结果(3.91±0.07)%基本一致,相比于以往文献报道方法提升了9.83%。光质调控研究表明,红色:绿色:蓝色=79.88%∶4.01%∶16.11%的光质条件下,初花期CBDA成分含量最高。该研究为CBDA的光质调控和最佳采收期提供了技术依据,有望提高CBDA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大麻 大麻二酚酸 提取工艺 光质调控 不同生长期 最佳采收期
下载PDF
大麻二酚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乳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和凋亡的抑制作用
13
作者 常欣欣 黄鑫 +4 位作者 范港 杨佳欣 张伟伟 杨清竹 田哲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9,共10页
[目的]研究大麻二酚(CBD)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乳腺上皮细胞(HC11)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试验将HC11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和不同浓度CBD+LPS共处理组(CBD浓度分别为2、4、6μmol/L)。对照组细胞仅加入培养液,LPS组加入LP... [目的]研究大麻二酚(CBD)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乳腺上皮细胞(HC11)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试验将HC11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和不同浓度CBD+LPS共处理组(CBD浓度分别为2、4、6μmol/L)。对照组细胞仅加入培养液,LPS组加入LPS处理,CBD+LPS共处理组用不同浓度CBD预处理1 h后加入LPS,24 h后收集各组细胞样品。利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中炎症因子含量;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细胞炎症因子及核因子κB(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AnnexinV-FITC/碘化丙啶(PI)和JC-1染色法分别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含量及mRNA表达水平均极显著或显著升高(P<0.01;P<0.05),NF-κB p65、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应激活化蛋白激酶(JNK)的mRNA表达量和蛋白磷酸化水平极显著或显著升高(P<0.01;P<0.05)。与LPS组相比,不同浓度CBD与LPS共处理后细胞中TNF-α、IL-1β、IL-6含量及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NF-κB p65、IκBα、ERK、p38、JNK的mRNA表达量和蛋白磷酸化水平均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PS组HC11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P<0.05)。与LPS组相比,4μmol/L CBD和LPS共处理后,HC11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升高(P<0.05)。[结论]在LPS诱导的小鼠HC11细胞炎症及凋亡模型中,适宜浓度CBD能抑制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来缓解炎症反应;同时能降低LPS诱导的HC11细胞凋亡率、上调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从而抑制细胞凋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二酚 脂多糖 小鼠乳腺上皮细胞 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亚麻基活性炭纤维的制备及其对甲基橙吸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曹向禹 田俊阳 李维鑫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68,共7页
采用微波辐射和磷酸-磷酸氢二铵复合活化法,由废旧亚麻织物制备出亚麻基活性炭纤维,利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及X射线衍射(XRD)的分析手段进行了表征。将制备的活性炭纤维用于甲基橙染料模拟废水的吸附,探讨了时间、pH值、甲... 采用微波辐射和磷酸-磷酸氢二铵复合活化法,由废旧亚麻织物制备出亚麻基活性炭纤维,利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及X射线衍射(XRD)的分析手段进行了表征。将制备的活性炭纤维用于甲基橙染料模拟废水的吸附,探讨了时间、pH值、甲基橙染液初始质量浓度、亚麻基活性炭纤维的投加量等影响因素,并研究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及动力学。结果表明:制备的产物表面具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和较小的微晶结构,最大吸附量可达154.525 mg/g;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研究表明:该吸附过程属于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内部扩散模型表明颗粒内扩散过程是该吸附速率的控制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织物 活性炭纤维 甲基橙 复合活化 吸附性能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被引量:3
15
作者 孙颖 孙丹 +3 位作者 孔令苹 栗洪彬 李玉峰 王大伟 《黑龙江纺织》 2023年第4期38-41,共4页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纺织工程专业践行OBE教育理念,从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出发,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制定合理评价指标,构建持续改进机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引导学生,...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纺织工程专业践行OBE教育理念,从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出发,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制定合理评价指标,构建持续改进机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OBE教育理念 纺织工程 人才培养
原文传递
大麻纤维制条工艺研究进展及思路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丹 孔令苹 +2 位作者 孙颖 栗洪彬 王大伟 《黑龙江纺织》 2023年第3期1-4,共4页
大麻纤维的纺纱对其纺织品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大麻纺纱中制条工艺是关键环节。分析了不同纤维的制条工艺及影响制条工艺的因素,重点阐述了不同麻纤维长度对制条设备及工艺路线的选择;结合各种纤维制条过程及大麻纤维特点,探讨了大... 大麻纤维的纺纱对其纺织品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大麻纺纱中制条工艺是关键环节。分析了不同纤维的制条工艺及影响制条工艺的因素,重点阐述了不同麻纤维长度对制条设备及工艺路线的选择;结合各种纤维制条过程及大麻纤维特点,探讨了大麻纤维制条工艺的研究思路,为提高大麻纤维纺纱及其制品的质量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纤维 制条工艺 影响因素 研究思路
原文传递
黑曲霉短时浸渍法亚麻纤维脱胶研究
17
作者 田英华 滕莅倩 +3 位作者 杨嘉琪 李闯 郭宏文 吴红艳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9-63,共5页
为探索黑曲霉在亚麻纤维脱胶中的应用,采用黑曲霉孢子悬液短时浸渍法进行亚麻纤维脱胶,以脱胶率、质量损失率和纤维分裂度为指标,研究黑曲霉浸渍脱胶适宜条件,采用光学显微镜表征微观结构。研究发现:黑曲霉短时浸渍法脱胶适宜pH值为5.5... 为探索黑曲霉在亚麻纤维脱胶中的应用,采用黑曲霉孢子悬液短时浸渍法进行亚麻纤维脱胶,以脱胶率、质量损失率和纤维分裂度为指标,研究黑曲霉浸渍脱胶适宜条件,采用光学显微镜表征微观结构。研究发现:黑曲霉短时浸渍法脱胶适宜pH值为5.5,孢子悬液浓度为1×10^(7)个/mL,添加渗透剂拉开粉Bx和氮源尿素对脱胶有促进作用。采用黑曲霉短时浸渍法脱胶,脱胶时间为60 h,亚麻纤维的脱胶率可达到34.79%,质量损失率为13.46%,分裂度可达402 Nm,纤维充分分散,纤维表面光洁,胶质被有效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纤维 短时浸渍 脱胶 黑曲霉
下载PDF
亚麻纱线的漆酶催化多巴胺聚合染色
18
作者 李宇 亢福行 +1 位作者 艾显超 杨允浩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5,共5页
为开发一种温和环保的亚麻纱线染色方法,以漆酶为催化氧化剂制备聚多巴胺黑色素,并采用一浴法对亚麻纱线进行染色,探讨了多巴胺在漆酶催化氧化作用下的聚合进程和产物结构,以及聚多巴胺染色亚麻纱线的机理。结果表明,漆酶催化多巴胺聚... 为开发一种温和环保的亚麻纱线染色方法,以漆酶为催化氧化剂制备聚多巴胺黑色素,并采用一浴法对亚麻纱线进行染色,探讨了多巴胺在漆酶催化氧化作用下的聚合进程和产物结构,以及聚多巴胺染色亚麻纱线的机理。结果表明,漆酶催化多巴胺聚合形成聚多巴胺黑色素的过程中,伴有中间产物橙色多巴胺色素,使染色亚麻纱线呈现出黑棕色的外观。聚多巴胺黑色素一方面通过氢键吸附于亚麻纱线表面,另一方面以多巴胺单体为偶联剂与亚麻纱线的木质素侧基共价接枝,在亚麻纱线表面形成一层致密均匀的薄膜涂层,染色纱线耐皂洗色牢度可达到3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纱线 多巴胺 漆酶 催化氧化 生物染色
下载PDF
工业大麻纤维复合酶脱胶工艺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焦伟航 金海燕 +3 位作者 李闯 刘晓兰 吴红艳 田英华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7-61,共5页
为响应绿色生态纺织品的号召,以低浓度碱液为预处理剂,采用果胶酶、木聚糖酶和漆酶的复合酶体系进行工业大麻纤维的脱胶,以脱胶后纤维的失重率和残胶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复合酶工业大麻脱胶工艺,结果表明:工业大麻... 为响应绿色生态纺织品的号召,以低浓度碱液为预处理剂,采用果胶酶、木聚糖酶和漆酶的复合酶体系进行工业大麻纤维的脱胶,以脱胶后纤维的失重率和残胶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复合酶工业大麻脱胶工艺,结果表明:工业大麻纤维碱预处理适宜的NaOH质量浓度为0.01g/mL,适宜预处理时间为20 min,复合酶脱胶体系适宜质量浓度为:果胶酶0.01 g/mL,木聚糖酶0.005 g/mL,漆酶0.002 g/mL,适宜pH值为4.2~5.0,脱胶后工业大麻纤维失重率和残胶率分别可达10.98%和4.82%,Fried评分为5分,纤维分离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大麻 脱胶 失重率 残胶率
下载PDF
相变双向调温纺织材料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0
作者 郭制安 隋智慧 +3 位作者 李亚萍 徐逸坤 孙芳 赵欣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648-3659,共12页
相变双向调温纺织材料是能源领域与纺织行业结合的产物,具有自动双向调温的优点。本文从制备技术的角度出发,分别介绍了相变纤维制备法和后整理法两大途径。围绕相变纤维制备法,详细阐述了微胶囊熔融纺丝法、微胶囊溶液纺丝法、静电纺... 相变双向调温纺织材料是能源领域与纺织行业结合的产物,具有自动双向调温的优点。本文从制备技术的角度出发,分别介绍了相变纤维制备法和后整理法两大途径。围绕相变纤维制备法,详细阐述了微胶囊熔融纺丝法、微胶囊溶液纺丝法、静电纺丝法、PCMs复合纺丝法和纤维中空填充法的原理及应用。针对后整理法,详细介绍了填充法、涂层法、印花法、浸轧法和接枝法的原理及应用。分析了各种制备技术的优缺点,以期从制备技术上加深对相变双向调温纺织材料的认知和理解。制备技术的进步可提高相变双向调温纺织材料的综合性能,如何制备出满足服用要求、综合性能优异的相变双向调温纺织材料是其实现应用的关键。最后,对相变双向调温纺织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和展望,以期为相变双向调温纺织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微胶囊 调温纺织 纺丝法 复合材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