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病寒温同施法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思超 《山东中医杂志》 2017年第5期355-357,共3页
温病以清热为正治,但通过佐以温性药物,寒温同施,可起到调畅气机、开通内外、迅速恢复脏腑生理功能等作用。结合临床实践,探讨了上焦温病温邪犯肺、中焦温病湿热阻滞及温病发热、温毒疮痈病证的寒温同施法意义和方药应用,并提出了使用... 温病以清热为正治,但通过佐以温性药物,寒温同施,可起到调畅气机、开通内外、迅速恢复脏腑生理功能等作用。结合临床实践,探讨了上焦温病温邪犯肺、中焦温病湿热阻滞及温病发热、温毒疮痈病证的寒温同施法意义和方药应用,并提出了使用本法的注意事项及在温病传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前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寒温同施 上中焦病证 疮痈病证 温病发热
下载PDF
双向调节原则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
2
作者 张思超 陈长欣 杜培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年第1期20-21,共2页
根据温病的病位或病性,治疗上提出寒温、内外、升降、上下双向同时调节的思路,阐述了每一方法的临床意义和具体使用事项,为临床治疗温病提供借鉴。
关键词 温病 治法 双向调节 寒温 内外 升降 上下
下载PDF
浅谈《温病条辨》中辛温药物的运用
3
作者 张斌 张思超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2-283,共2页
关键词 《温病条辨》 辛温药 药物 温病治疗 规律探讨 桂枝汤
下载PDF
数脉主病之我见 被引量:5
4
作者 月辰 李继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年第3期179-180,共2页
数脉主病之我见月辰1李继功21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2500142山东省昌邑市中医院261300关键词数脉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41.1一息六至是谓数脉。根据正常人呼吸16~20次/min计算... 数脉主病之我见月辰1李继功21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2500142山东省昌邑市中医院261300关键词数脉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41.1一息六至是谓数脉。根据正常人呼吸16~20次/min计算,数脉的脉率在96~120次/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脉 寒证 热证 虚证 实证
下载PDF
从脑的位置探析脑病病因病机及其证治特点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思超 王涛 《中医药学刊》 2004年第2期305-306,共2页
关键词 脑位置 病机特点 证治
下载PDF
感悟中医教育的朴素化
6
作者 展照双 王加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第11期69-69,共1页
中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按说应该为中医的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但实际的现象是:中医很难走进实验室,即使走进了实验室,也很难再从实验室走回生活,缺乏现代科学必要的反复性。但西医却是从实验室中来,
关键词 中医教育学 朴素化 中医方法学 中医思维学
下载PDF
湿热性疾病祛湿法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魏凤玲 张思超 《山东中医杂志》 2010年第7期494-494,共1页
湿热性疾病是温病中的一大类。目前由于许多病毒性疾病的发生以及盲目使用抗生素.再加之膏粱厚味的过多摄入,湿热性疾病逐渐增多。对于挟湿性疾病,某些医生在治疗上认识不够。只注重清热而忽视了祛除湿邪,因而探讨湿热性疾病祛湿法... 湿热性疾病是温病中的一大类。目前由于许多病毒性疾病的发生以及盲目使用抗生素.再加之膏粱厚味的过多摄入,湿热性疾病逐渐增多。对于挟湿性疾病,某些医生在治疗上认识不够。只注重清热而忽视了祛除湿邪,因而探讨湿热性疾病祛湿法.对于临床颇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性疾病 宣畅肺气 醒脾运脾 渗利膀胱 祛湿法
下载PDF
治温说化湿
8
作者 于珠莹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年第6期418-420,共3页
化湿法,临床首辨邪之部位浅深、湿热孰轻孰重以及湿热之分解。不论病在上焦、中焦、下焦,都应在宣畅三焦的基础上,根据湿阻的部位,重用相应的药物。湿阻于上,芳香宣化,开上为主,并加运中渗下之品;湿阻于中,除运中之外,另加开... 化湿法,临床首辨邪之部位浅深、湿热孰轻孰重以及湿热之分解。不论病在上焦、中焦、下焦,都应在宣畅三焦的基础上,根据湿阻的部位,重用相应的药物。湿阻于上,芳香宣化,开上为主,并加运中渗下之品;湿阻于中,除运中之外,另加开上渗下之味;湿阻于下,在重用渗利之品外,并注意宣上、运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湿法 立法原则 温病
下载PDF
中药消毒剂研究现状 被引量:17
9
作者 高慧 张思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年第6期476-478,共3页
关键词 中药消毒剂 空气消毒 综述
下载PDF
大肠传导与脏腑气机的内在联系辨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思超 王涛 《中医药学刊》 2002年第4期493-493,497,共2页
脏腑之浊自魄门出 ,大肠传导不仅排泄糟粕 ,更重要的是疏调五脏六腑气机。大肠腑气通畅 ,则胃可降浊、脾能升清。脾胃升降枢纽正常 ,又有助于大肠的排浊功能。腑气畅 ,则肺能主宣降 ,从而恢复肺主一身之气之功 ;腑气畅 ,则肝能主疏泄。... 脏腑之浊自魄门出 ,大肠传导不仅排泄糟粕 ,更重要的是疏调五脏六腑气机。大肠腑气通畅 ,则胃可降浊、脾能升清。脾胃升降枢纽正常 ,又有助于大肠的排浊功能。腑气畅 ,则肺能主宣降 ,从而恢复肺主一身之气之功 ;腑气畅 ,则肝能主疏泄。提出 :五脏六腑发生病变时 ,应重视调畅大肠气机 ,从而恢复脏腑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传导 脏腑气机 脏腑疾病 调理大肠 联系
下载PDF
解表法的临床运用与发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鸿彩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年第5期348-349,共2页
解表法由仲景《伤寒论》的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发表方剂为主统治一切外感热病,发展到运用辛温发表方剂应配合寒凉清热加减运用。至明清时代温病学形成,主张治疗外感热病应以寒凉清热为主,确立了辛凉解表的方法,遂形成了辛温辛凉两... 解表法由仲景《伤寒论》的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发表方剂为主统治一切外感热病,发展到运用辛温发表方剂应配合寒凉清热加减运用。至明清时代温病学形成,主张治疗外感热病应以寒凉清热为主,确立了辛凉解表的方法,遂形成了辛温辛凉两大解表方法及辛温辛凉两类解表方剂,此后辛温辛凉主治各异,泾渭分明。时至近代对解表法的运用又出现了辛温辛凉并施的辛温凉解法(辛凉复辛温法),既提高了临床疗效,又避免了早用或过用寒凉之弊,认为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或停留在过去对表证寒温不分的认识,而是由寒温不分到辛温辛凉区分运用的一种发展,说明对解表法的运用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表法 辛温 辛凉 外感病证
下载PDF
通腑泻下法治疗急性中毒概况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思超 王晓君 《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 1998年第5期236-237,共2页
通腑泻下法治疗急性中毒概况张思超王晓君通腑泻下法即运用通导大肠药物使邪毒自大便而出的一种治法。近几年来,临床将该法广泛用于各种急性中毒患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为患者安全渡过危险期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下面将该法运用... 通腑泻下法治疗急性中毒概况张思超王晓君通腑泻下法即运用通导大肠药物使邪毒自大便而出的一种治法。近几年来,临床将该法广泛用于各种急性中毒患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为患者安全渡过危险期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下面将该法运用情况总结如下。1有机磷农药中毒有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腑泻下法 治疗 中医药疗法 急性中毒
下载PDF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析疑 被引量:2
13
作者 月辰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年第5期347-347,共1页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析疑月辰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250014关键词恶寒表证热证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28发热的同时出现恶寒,是邪气在表的表现。邪在卫表,卫气与之抗争,必然引起发热;卫气与邪气抗争,卫...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析疑月辰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250014关键词恶寒表证热证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28发热的同时出现恶寒,是邪气在表的表现。邪在卫表,卫气与之抗争,必然引起发热;卫气与邪气抗争,卫阳为邪所遏,肌肤失却温养则恶寒。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寒 表证 热证
下载PDF
脑肠同治法治疗持续性高热症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思超 《中医药学刊》 2005年第3期472-472,475,共2页
基于中医“脑 -肠相通”学说 ,探讨了脑肠同治法在高热症中的机理 ,该法通过调畅人体气机 ,津液得到正常输布 。
关键词 高热 脑肠同治 机理
下载PDF
温病学教学备课艺术之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思超 《中医教育》 2012年第2期46-48,共3页
温病学的教学备课应从资料采集、内容归纳、图画展示、整体分析、多向思维等多方面讲究其艺术性。资料采集要注重纵横联系和学科交叉,能融古纳今,实效实用;小结归纳则可以运用数字、顺口句等形式;图画艺术能将深奥理论以物理或数学方式... 温病学的教学备课应从资料采集、内容归纳、图画展示、整体分析、多向思维等多方面讲究其艺术性。资料采集要注重纵横联系和学科交叉,能融古纳今,实效实用;小结归纳则可以运用数字、顺口句等形式;图画艺术能将深奥理论以物理或数学方式更直观地展示;整体观分析将知识点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的联系进行理解;多向思维艺术注意把握由表面向纵深、由个别向一般的认识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学 备课艺术 教学过程
原文传递
“肺不受邪”质疑
16
作者 董锡玑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年第5期341-341,共1页
“肺不受邪”语出薛生白《湿热病篇》第17条原文。是条分析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差的原因,指出:“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薛生白进而自注:“肺胃不和,最易致呕,盖胃热移肺,肺不受邪,还归于胃。”此种解释,似有语... “肺不受邪”语出薛生白《湿热病篇》第17条原文。是条分析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差的原因,指出:“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薛生白进而自注:“肺胃不和,最易致呕,盖胃热移肺,肺不受邪,还归于胃。”此种解释,似有语病,既然“肺不受邪”,又何以言“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病 病机 肺不受邪
下载PDF
浅析“胃湿” 被引量:6
17
作者 姚鹏宇 刘亚娟 张思超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5-7,共3页
"胃湿"病因为外感、内生和脏腑传变,病机在于湿热邪气盘踞脾胃,热重湿轻,以胃为重。"胃湿"治疗以清热化湿为主,以顾护胃阴为辅,代表方剂为白虎加苍术汤、加减三石汤、清中汤及加减小陷胸汤。
关键词 胃湿 病因病机 证候 治法治则 遣方用药
下载PDF
吴鞠通法象思维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凌文萍 展照双 +1 位作者 冯一凡 施新 《天津中医药》 CAS 2018年第12期911-913,共3页
法象思维是中医学思维体系中最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清代吴鞠通在其著作中广泛运用此思维方式进行辨证论治。观其治验,大抵可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临证、治疗过程中法象思维的应用;另一方面是用药、煎服法象思维的应用。
关键词 法象思维 吴鞠通 天人合一 辨证论治 用药特点
下载PDF
从《济生方》探讨严用和脏腑辨证中重视肾脏学术思想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瀚月 张思超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6期1074-1077,共4页
《济生方》为南宋医家严用和毕生临证经验的总结。严用和辨治杂病善于从肾论治,通过补肾、固肾、温肾、滋肾等治法及特殊的药物炮制法以治肾,治理肾脏以调和脏腑,以使疾病向愈。本文从肾脏的生理特性、病因病机、治疗特色、用药规律等... 《济生方》为南宋医家严用和毕生临证经验的总结。严用和辨治杂病善于从肾论治,通过补肾、固肾、温肾、滋肾等治法及特殊的药物炮制法以治肾,治理肾脏以调和脏腑,以使疾病向愈。本文从肾脏的生理特性、病因病机、治疗特色、用药规律等方面探讨严氏“重视肾脏”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为:治虚贵在补肾,摄生贵在固肾,暖脾贵在温肾,清心重在滋肾,炮制重在入肾,临证慎辨虚实,治肾精于配伍等七个方面。深刻领悟严用和临证思考,为临床辨证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古代名医严用和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生方 脏腑辨证 肾脏 从肾论治 学术思想 炮制 命门学说
下载PDF
浅谈便秘与脑病的关系(中医)
20
作者 张恩超 《山东卫生》 2003年第12期56-56,共1页
便秘是消化系统中较常见的一个症状,长期便秘不仅可促发肠道本身的疾疾,而且对大脑功能也有重要影响,为引起人们对便秘的足够重视,也为临床防治脑病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便秘对脑的影响及前瞻性意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 便秘 脑病 防治 预防 癫痫 精神分裂 肝性脑病 帕金森氏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