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雅·甫田》《小雅·大田》中“妇子”的所属问题研究——从“郑王之争”的经学史阐释谈起
1
作者 王瀚洋 《今古文创》 2023年第10期84-86,共3页
《诗经》农事诗《小雅·甫田》《小雅·大田》(1)均有“以其妇子”句,关于其中“妇子”的所属对象,历代聚讼纷纭,诗经学史上形成了以郑玄为发端的“曾孙说”和以王肃为发端的“农夫说”的论战。以“郑王之争”为时间截面论析,... 《诗经》农事诗《小雅·甫田》《小雅·大田》(1)均有“以其妇子”句,关于其中“妇子”的所属对象,历代聚讼纷纭,诗经学史上形成了以郑玄为发端的“曾孙说”和以王肃为发端的“农夫说”的论战。以“郑王之争”为时间截面论析,可知郑说自有其经学立场与语言根据的支撑,其经学性虽有不足取之处,然其文义清晰、训诂晓畅,确为可用;而王说则流滥于错用古史默证,以及过分张扬学术观点的“意气之争”,失之最基本的语言逻辑,不足取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雅·甫田》 《小雅·大田》 妇子 曾孙 农夫
下载PDF
题李成“寒林”画诗整理与研究
2
作者 晋越辰 《今古文创》 2023年第14期56-59,共4页
宋人李成闻名画史,今存其作36幅,多为寒林山水题材,具有鲜明的图式风格和符号语言特征。从李成今存画作中可辑佚出题画诗9首,助益于现下文图关系研究。在李成“寒林”作品中,诗画二者渗透互文、埙篪相应,别有意趣,相关诗画对话机制在后... 宋人李成闻名画史,今存其作36幅,多为寒林山水题材,具有鲜明的图式风格和符号语言特征。从李成今存画作中可辑佚出题画诗9首,助益于现下文图关系研究。在李成“寒林”作品中,诗画二者渗透互文、埙篪相应,别有意趣,相关诗画对话机制在后世发展中还存在着复杂化现象。结合诗画二者分析研究李成作品中的“寒林”意象,可以阐发中国题画诗的独特魅力和文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成 寒林 题画诗
下载PDF
试论《中庸》里“忠”与“诚”的一体二面性
3
作者 杨开泰 《西部学刊》 2023年第13期75-78,共4页
《中庸》可分为上下篇,上篇论“忠”(中),下篇论“诚”,二者具有一体二面性。一体性是:在达到孔子对正确内心的规定后,通过真诚但无言的方式化育百姓,进而安排人间秩序。二面性是:两套并行的、对“一体”的认知范式,具体表现为对方法论... 《中庸》可分为上下篇,上篇论“忠”(中),下篇论“诚”,二者具有一体二面性。一体性是:在达到孔子对正确内心的规定后,通过真诚但无言的方式化育百姓,进而安排人间秩序。二面性是:两套并行的、对“一体”的认知范式,具体表现为对方法论的侧重和对人性论的侧重。正确认识“忠”与“诚”的一体二面性,有助于理解孟子论“诚”不论“忠”的现象。同时,《朱子语类》中也有这种观点,并对此从认识论范畴突破到了本体论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一体二面性
下载PDF
理学视域中程颐的历史观与《春秋》观——以心性论为进路
4
作者 张鸿鹄 《今古文创》 2023年第13期64-66,共3页
在现存的关于程颐的文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程颐谈论历史与史籍的文本,其中就包含了《春秋》这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儒家典籍。但是作为一名重要的理学家,程颐对于《春秋》的解读绝大部分都不能离开其理学思想进行理解,本文接续从“理不离... 在现存的关于程颐的文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程颐谈论历史与史籍的文本,其中就包含了《春秋》这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儒家典籍。但是作为一名重要的理学家,程颐对于《春秋》的解读绝大部分都不能离开其理学思想进行理解,本文接续从“理不离气”“生生”等几个方面来对程颐的《春秋》观、历史观与史学观进行简要分析,并且进一步从程颐之心性论的角度指出《春秋》与历史是如何在个人德性修养中发挥作用,同时还可以明确《春秋》作为心体培养的进路地位。这也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程颐地思想和宋代义理史学的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春秋》 心性 体用 史学
下载PDF
从万世统纪到故纸堆——有关六经功用的叙述及其历史变迁
5
作者 杨晓清 翟奎凤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1期20-26,共7页
历代的六经功用论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时期是先秦两汉,政教并重,实用为先;第二时期为魏晋至隋唐,六经几经坎坷成为文章源起;第三阶段则是宋元明三代,六经从载天理之具沦为糟粕;最后便是清末近代,六经复兴但走向终结,成为史学附庸... 历代的六经功用论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时期是先秦两汉,政教并重,实用为先;第二时期为魏晋至隋唐,六经几经坎坷成为文章源起;第三阶段则是宋元明三代,六经从载天理之具沦为糟粕;最后便是清末近代,六经复兴但走向终结,成为史学附庸。打破传统的经学史分期,六经作为一个整体在历史背景下的功用变迁便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六经功用从两汉的万世之统纪,到清末民初的没落,实际上反映了经学地位的沉浮,而背后则是权力、学术与思想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六经自成为经学起,便不断被后人建构、解构与重构,而所谓的六经功用的变化,既是思想的变换,又是历史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 政教 文学 道器 糟粕
下载PDF
论《史记》的阙文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荣华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6年第8期9-11,共3页
史书阙文是客观历史发展所致。司马迁以世传的阙文传疑家法撰写《史记》,寓多闻阙疑的史学精神于阙文之中,将阙文之法发挥尽致,在著史手法的创立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史记 阙文 义法
下载PDF
浅谈艺术虚构的真实性 被引量:1
7
作者 侯振龙 《丝路视野》 2016年第10期43-43,48,共2页
虚构与真实贯穿于文学作品的始终,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作家,都是立足于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与理解,依据客观逻辑规律,通过想象和撮合的手法,将现实生活内蕴赋予在了故事情节和人物中,从而使艺术虚构更加贴近真实。
关键词 艺术虚构 真实性
下载PDF
浅论《老子》“知足”思想的政治伦理意蕴
8
作者 马小菲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第5期78-80,共3页
"知足"一词最早见于《老子》。结合《老子》相关文本、春秋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可以看出,老子提倡的"知足"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统治者等上层人士而言。老子提倡"知足",其根本目的是... "知足"一词最早见于《老子》。结合《老子》相关文本、春秋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可以看出,老子提倡的"知足"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统治者等上层人士而言。老子提倡"知足",其根本目的是要达到社会安定和谐的理想状态,实践自己"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具有深刻的政治伦理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知足 政治伦理
下载PDF
《中庸》“诚”论发微
9
作者 孔维鑫 《人文天下》 2016年第7期29-34,共6页
《中庸》一书抽离出了人的两个至高智慧:中庸和诚。但因这两个智慧本身极为精微,而传世的《中庸》论述朴素、风格不统一、章节混乱,因此其中的精微之处难以被人们发觉。
关键词 《中庸》 智慧 至高智慧 中庸
下载PDF
郑地风俗再探——以“淫”为中心展开
10
作者 苏秋红 《人文天下》 2017年第10期67-71,共5页
“淫”是对郑地风俗的惯有描述,其具体内涵并非“淫色”这样简单,更深层的,是一种不拘礼法、质朴自然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来源主要有三:由来已久的殷商遗绪、建国末世所具有的天生自由和楚地文化的渗透影响。
关键词 风俗 状态 礼法 殷商
下载PDF
《周礼》“簋簠”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琪琪 《今古文创》 2021年第29期60-61,共2页
"簠"与"簋"是先秦时期常见的祭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释簋为方器,簠为圆器,但是郑玄在注《周礼》时解释为"方曰簠,圆曰簋。"二者说法截然相反。后来的学者为了调和二者说法,也提出过簋&q... "簠"与"簋"是先秦时期常见的祭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释簋为方器,簠为圆器,但是郑玄在注《周礼》时解释为"方曰簠,圆曰簋。"二者说法截然相反。后来的学者为了调和二者说法,也提出过簋"内圆外方"、簠"内方外圆"的说法,但大多都是附会之说。其实许多前人注家已经明确了"簠"为方而"簋"为圆的这一事实,结合现当代出土文物,也可以确定大部分"簠"为方,"簋"为圆,许慎所说的"簋"为方说的只是"竹簋方",并不是普遍而言的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礼》注 《说文解字》
下载PDF
江户儒者林衡《佚存叢書》考述
12
作者 邢書航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 CSSCI 2017年第1期397-424,共28页
提及域外漢籍叢書,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往往是黎庶昌、楊守敬輯刻的《古逸叢書》。20世紀末,域外漢籍熱在大陸興起,相關研究機構和專門刊物紛紛創立,許多學者繼承晚清以來的海外訪書傳統,遠渡重洋搜訪珍本秘笈,并大多以叢書形式出版。近年... 提及域外漢籍叢書,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往往是黎庶昌、楊守敬輯刻的《古逸叢書》。20世紀末,域外漢籍熱在大陸興起,相關研究機構和專門刊物紛紛創立,許多學者繼承晚清以來的海外訪書傳統,遠渡重洋搜訪珍本秘笈,并大多以叢書形式出版。近年來,規模較大的綜合性域外漢籍叢書有《日本宫内廳書陵部藏宋元版漢籍影印叢書》、《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匯刊》等。而《佚存叢書》作爲第一部域外漢籍叢書,卻没有得到人們應有的重視。在今天看來,《佚存叢書》收集、編纂的指導思想,以及在我國的傳播影響方面仍都堪稱典範,并全方位地爲後來的域外叢書刊刻提供了借鑒。面對今天的域外漢籍熱,我們不能不回首重新關注這部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域外漢籍叢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面 漢籍 重洋 叢書 研究 人們 佚存
下载PDF
从《世说新语·伤逝》透视魏晋士人的生命观
13
作者 尚树青 《今古文创》 2022年第22期22-24,共3页
《世说新语·伤逝》记载了魏晋时期士人对丧者的哀悼和悲恸。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单列出“伤逝”门类,体现生命文学的创作形态。魏晋士人由抒发对短暂生命的慨叹,转为对自身价值永恒性的追求,体现了“生... 《世说新语·伤逝》记载了魏晋时期士人对丧者的哀悼和悲恸。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单列出“伤逝”门类,体现生命文学的创作形态。魏晋士人由抒发对短暂生命的慨叹,转为对自身价值永恒性的追求,体现了“生命意识的觉醒”。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魏晋时期士人所持的生命观和情感表达进行挖掘、释因,以达到进一步理解魏晋时代背景下士人心态风貌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伤逝》 魏晋士人 生命意识 情感表达
下载PDF
《步天歌》的科普传播策略及其对当下科普传播的启示
14
作者 何丽媛 刘宗迪 《教育传媒研究》 2020年第4期61-63,共3页
《步天歌》与《玄象诗》均为著名的通识识星作品。本文比较了《步天歌》与《玄象诗》的文句特点,指出《步天歌》本身鲜明的韵文化、通俗化、实用化、生动化和图像化特色,使其避免了像《玄象诗》那样一度失传的命运。作为一份典型的天文... 《步天歌》与《玄象诗》均为著名的通识识星作品。本文比较了《步天歌》与《玄象诗》的文句特点,指出《步天歌》本身鲜明的韵文化、通俗化、实用化、生动化和图像化特色,使其避免了像《玄象诗》那样一度失传的命运。作为一份典型的天文科普材料,《步天歌》在提高知识传播速度、扩大知识传播受众、巩固知识传播效果与增强知识持续传播等方面都为今天的科学普及和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天歌》 天文科普 传播
原文传递
《四庫全書》《四庫全書薈要》《四庫全書考證》編纂考——兼論《禮記》中的一處异文
15
作者 付雨欣 《中国四库学》 2022年第2期43-56,共14页
本文通過比對《禮記·學記》中一處文字“息,謂作勞休止於之息。游,謂閑暇無事於之游”在不同版本《禮記》中的情形,確定“謂”乃“於”之誤字。并以《四庫全書》《四庫全書薈要》皆未據《四庫全書考證》校改這種新情况,補充了目前... 本文通過比對《禮記·學記》中一處文字“息,謂作勞休止於之息。游,謂閑暇無事於之游”在不同版本《禮記》中的情形,確定“謂”乃“於”之誤字。并以《四庫全書》《四庫全書薈要》皆未據《四庫全書考證》校改這種新情况,補充了目前對於《四庫全書》《四庫全書薈要》《四庫全書考證》三者編纂情况的類型概括,將進一步揭示出四庫館内部各機構的協調運作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庫全書考證》 《四庫全書薈要》 《四庫全書》 《禮記》 編纂
下载PDF
唐代吴郡“史記學”研究三題
16
作者 周浩賢 《历史文献研究》 2021年第2期33-41,共9页
司馬貞、張守節之生平與陸善經《史記决疑》尚有討論餘地。據考證,可知司馬氏與張氏曾先後師從吴郡張嘉會。前者入仕較早,並以其"史記學"揚名當世。後者永淳元年(682)左右生人,相比前者尤得張嘉會真傳。至天寶元年(742)方入... 司馬貞、張守節之生平與陸善經《史記决疑》尚有討論餘地。據考證,可知司馬氏與張氏曾先後師從吴郡張嘉會。前者入仕較早,並以其"史記學"揚名當世。後者永淳元年(682)左右生人,相比前者尤得張嘉會真傳。至天寶元年(742)方入朝爲官,並成爲肅宗心腹,得以待制集賢院。至上元元年(760)辭職返鄉,其後屢遭艱難,事迹遂不可考。而陸善經之説雖僅得吉光片羽,但尚可證明係作於《索隱》之後。而三人都隸籍吴郡,頗堪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記學 司馬貞 張守節 陸善經 吴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