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胚胎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郭雨霁 高英茂 +2 位作者 邴鲁军 郝晶 李盛芳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目的 探讨由胚胎干细胞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的最佳条件。 方法 从小鼠胚泡内细胞团中获取胚胎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 ,向培养液中分别加入维甲酸、大脑皮层细胞条件培养液 +维甲酸、β 巯基乙醇 +维甲酸+大脑皮层细胞条件培养液 ,通过形... 目的 探讨由胚胎干细胞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的最佳条件。 方法 从小鼠胚泡内细胞团中获取胚胎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 ,向培养液中分别加入维甲酸、大脑皮层细胞条件培养液 +维甲酸、β 巯基乙醇 +维甲酸+大脑皮层细胞条件培养液 ,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 结果 用维甲酸、β 巯基乙醇和大脑皮层细胞条件培养液联合诱导胚胎干细胞 ,可使 70 %以上的胚胎干细胞分化为NSE免疫阳性的神经细胞。 结论 维甲酸、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神经细胞 定向诱导 分化 免疫细胞化学 维甲酸
原文传递
自体血栓并股动脉结扎建立有效的大鼠后肢缺血模型 被引量:4
2
作者 邹知耕 田铧 +4 位作者 赵世刚 吕顺增 王俊涛 李超 尹群生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8-720,共3页
动物后肢缺血模型广泛应用于血管新生机制及缺血性疾病治疗等方面的研究。1987年,Couffinhal等[1]通过结扎小鼠股动脉及各分支成功建立了后肢缺血模型。随后,基于这一模型的实验方法,研究者又将实验对象扩展到Wistar大鼠、SD大鼠、Le... 动物后肢缺血模型广泛应用于血管新生机制及缺血性疾病治疗等方面的研究。1987年,Couffinhal等[1]通过结扎小鼠股动脉及各分支成功建立了后肢缺血模型。随后,基于这一模型的实验方法,研究者又将实验对象扩展到Wistar大鼠、SD大鼠、Lewis大鼠等其他鼠类动物[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STAR大鼠 后肢缺血模型 股动脉结扎 自体血栓 LEWIS大鼠 血管新生机制 鼠类动物 缺血性疾病
下载PDF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iR-133b在甲基苯丙胺致PC12细胞神经毒性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海莉 朱德晓 +7 位作者 吴金涛 岳庆伟 王辉 李泽岩 李贵宝 刘增训 张静 孙晋浩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5-760,共6页
目的探讨甲基苯丙胺(MA)致神经细胞毒性过程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miR-133b的表达变化及调控机制。方法用MA建立PC12神经细胞损伤模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检测细胞活性及镜下形态观察确定MA最佳损伤浓度;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目的探讨甲基苯丙胺(MA)致神经细胞毒性过程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miR-133b的表达变化及调控机制。方法用MA建立PC12神经细胞损伤模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检测细胞活性及镜下形态观察确定MA最佳损伤浓度;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通过Western blotting技术测定总ERK1/2和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变化;并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测定miR-133b的表达变化。为进一步分析ERK/miR133b分子通路的作用关系,经U0126特异阻断ERK通路,检测miR-133b的表达变化。结果给予不同浓度的MA,均可导致PC12细胞损伤,其中800μmol/L MA处理后,大部分胞体变圆,神经突起退缩,神经网络消失。MTT结果显示细胞活性明显下降。进一步的细胞毒性机制分析显示,MA处理后,细胞内ROS水平升高,p-ERK表达增高,miR-133b表达降低;并且给予ERK通路抑制剂U0126(10μmol/L)后,miR-133b表达升高,细胞活性增强,胞内ROS水平降低,镜下细胞损伤改善。结论 MA可通过上调ERK磷酸化抑制miR-133b表达,介导神经元毒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苯丙胺 miR-133b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磷酸化 神经毒性 PC12细胞 免疫印迹法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炎性环境下内皮微粒介导单核细胞促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雪颖 王世坤 +5 位作者 田铧 索宁 房云海 魏玉梅 扈燕来 宋涛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4-618,共5页
目的探讨炎性环境中内皮微粒(EMPs)在单核细胞参与的促内皮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并探讨EMPs对单核细胞表达内皮细胞标志物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内皮细胞,超速离心法获取EMPs;... 目的探讨炎性环境中内皮微粒(EMPs)在单核细胞参与的促内皮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并探讨EMPs对单核细胞表达内皮细胞标志物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内皮细胞,超速离心法获取EMPs;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和结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经EMPs激活的单核细胞株THP-1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中VEGF-A、VEGF-C的表达情况;将HUVECs和THP-1细胞或者经EMPs诱导的THP-1细胞共培养,检测HUVECs的增殖情况;运用RT-PCR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观察经EMPs激活的THP-1细胞对内皮细胞标志物vW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表达情况。结果内皮细胞经炎性因子刺激后释放EMPs,EMPs刺激的THP-1细胞上清中VEGF-A和VEGF-C蛋白水平明显升高;HUVECs细胞增殖实验中,与THP-1细胞或者经EMPs诱导的THP-1共培养的两种情况下,HUVECs均显著增多;与EMPs共培养3 d后,THP-1中vWF和VEGFR-2蛋白表达为阳性,基因表达为阴性,共培养8 d后,vWF和VEGFR-2的蛋白和基因表达均为阴性。结论炎性环境中内皮细胞释放EMPs可以促使单核细胞分泌VEGF-A和VEGF-C,后两者可使HUVECs增殖,EMPs仅能使单核细胞一过性呈现内皮表型,而不能将其转分化为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因子 内皮微粒 单核细胞 脐静脉内皮细胞 免疫荧光 酶联免疫吸附法 透射电镜
原文传递
核仁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吕顺增 赵婧 +5 位作者 田铧 李菲 李贵宝 房云海 扈燕来 尹群生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98-502,共5页
目的探讨核仁素(NCL)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6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中NCL、趋化因子受体-7(CCR7)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分析NCL、CCR7与MMP-9的表达与性别、年... 目的探讨核仁素(NCL)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6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中NCL、趋化因子受体-7(CCR7)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分析NCL、CCR7与MMP-9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与有无转移的关系以及核仁素与CCR7、MMP-9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NCL在正常甲状腺及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总阳性率分别为0、100%。NCL在伴随转移组癌组织中表达于细胞核、细胞质与细胞膜;NCL在无转移组癌组织中仅表达于细胞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的NCL表达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仁素细胞核外阳性表达与CCR7与MMP-9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NCL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表达部位在转移与非转移组明显不同,且与CCR7、MMP-9表达有密切关系。核仁素可作为区别癌转移与非转移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仁素 趋化因子受体-7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甲状腺乳头状癌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和白细胞介素-1β诱导淋巴管内皮表型的作用
6
作者 索宁 王雪颖 +5 位作者 杨春林 周辉 李菲 张宗璞 万芳竹 田铧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8-392,共5页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内皮细胞表达淋巴管表型的作用。方法 SDF-1α和IL-1β分别诱导内皮细胞株CRL-1730,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检测其内皮及淋巴管标志...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内皮细胞表达淋巴管表型的作用。方法 SDF-1α和IL-1β分别诱导内皮细胞株CRL-1730,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检测其内皮及淋巴管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 SDF-1α诱导培养之后,CRL-1730细胞株的内皮细胞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随其浓度增高而表达降低,淋巴管标志物平足蛋白(podoplanin)、同源异形盒蛋白-1(Prox-1)和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随其浓度增高而表达增高。IL-1β诱导之后,CRL-1730细胞株的vWF、VEGFR2和podoplanin、prox-1、LYVE-1的变化趋势同SDF-1α,而VE-cadherin的表达量基本不变。结论 SDF-1α和IL-1β都能够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淋巴管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 白细胞介素-1Β 同源异形盒蛋白-1 血管内皮细胞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α INTERLEUKIN-1Β PROSPERO ho-meobox protein-1
原文传递
食管癌相关淋巴结中淋巴细胞趋化因子受体7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彩玲 张瑞 +6 位作者 戚林增 张晴晴 黄嫦珍 安然 田铧 丁海玲 张立平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4期388-390,共3页
目的:观察趋化因子受体7(CCR7)在食管癌引流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探究食管癌微环境对淋巴细胞CCR7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检测食管癌患者癌转移淋巴结与未转移淋巴结中淋巴细胞CCR7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转移淋... 目的:观察趋化因子受体7(CCR7)在食管癌引流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探究食管癌微环境对淋巴细胞CCR7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检测食管癌患者癌转移淋巴结与未转移淋巴结中淋巴细胞CCR7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转移淋巴结中淋巴细胞CCR7的表达较未转移淋巴结明显降低。结论:食管癌微环境能够降低淋巴结中淋巴细胞CCR7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淋巴结 淋巴细胞 趋化因子受体7 肿瘤微环境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