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植义齿排龈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损伤愈后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高旭 刘梅 刘翠玲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7-290,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比格犬种植义齿排龈后牙龈指数、龈沟液量和龈沟液中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指标的变化,探讨排龈所致种植义齿周围软组织损伤愈后情况。方法拔除8只比格犬左侧下颌第四前磨牙(n=8),严格控制口腔菌斑,2个月... 目的通过观察比格犬种植义齿排龈后牙龈指数、龈沟液量和龈沟液中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指标的变化,探讨排龈所致种植义齿周围软组织损伤愈后情况。方法拔除8只比格犬左侧下颌第四前磨牙(n=8),严格控制口腔菌斑,2个月后行骨水平种植体植入,3个月后行全冠粘接固位。全冠粘接前使用排龈线排龈5 min,排龈前和排龈后1、3、7、14、28、56 d,分别记录种植体的牙龈指数,测量龈沟液量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龈沟液中TNF-α的变化。结果种植体牙龈指数、龈沟液量、TNF-α在排龈后第1、3、7天均大于排龈前和排龈后第14、28、56天(P<0.05),第14、28、56天恢复至排龈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持良好口腔卫生的情况下,骨水平种植义齿周围软组织排龈线造成的排龈损伤是可逆性损伤,牙龈指数、龈沟液量、TNF-α在第14天恢复至排龈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龈 种植义齿周围软组织 牙龈指数 龈沟液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不同修复方法对深型楔状缺损牙应力分布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7
2
作者 赵凌 杨丽媛 +1 位作者 刘翠玲 高旭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7-81,共5页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不同修复方法对深型楔状缺损下颌第一前磨牙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CT扫描下颌第一前磨牙后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深型楔状缺损,建立根管治疗后楔状缺损处未做任何处理的模型作为对照组,同时按照根管治疗...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不同修复方法对深型楔状缺损下颌第一前磨牙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CT扫描下颌第一前磨牙后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深型楔状缺损,建立根管治疗后楔状缺损处未做任何处理的模型作为对照组,同时按照根管治疗后修复方法的不同建立4个实验组模型:树脂充填(A)组、树脂充填后桩修复(B)组、树脂充填后冠修复(C)组、树脂充填后桩冠修复(D)组;根据桩的材料将B、D组分为4个亚组:纤维桩(B1、D1)组、金钯桩(B2、D2)组、纯钛桩(B3、D3)组和钴铬桩(B4、D4)组。分别以100 N、30°斜向力加载于模型的颊尖顶偏颊面,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模型中各处最大主应力和Von Mises应力。结果 1)对照组模型剩余牙体组织最大主应力和Von Mises应力峰值与缺损尖端处牙本质的相同。2)A、B、C、D组模型的剩余牙体组织、缺损尖端处牙本质的最大主应力和Von Mises应力峰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全冠修复的C组的最大主应力和Von Mises应力峰值与D组近似;根管内放置桩的B、D两组中,纤维桩修复的桩—牙本质界面处牙本质应力峰值明显小于铸造桩组(P<0.05)。3)A组模型颊尖位移值与对照组相似(P>0.05),但大于B、C、D组(P<0.05)。结论深型楔状缺损患牙根管治疗后应行全冠修复;在根管内放置桩并不是必须的,若放置桩,应选择与牙本质弹性模量接近的纤维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状缺损 三维有限元 全冠
下载PDF
辅助固位形对低矮磨牙全冠修复体固位力和边缘适合性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杨丽媛 刘翠玲 +2 位作者 郑政 祝书金 高旭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4-477,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聚合度的沟固位形和洞固位形对低矮磨牙全冠修复体固位力和边缘适合性的影响。方法选取70颗Nissin树脂牙,在研磨仪上预备成聚合度为20°、龈高度为2.5 mm的预备体。选择10颗作为对照组,不制备辅助固位形;另设2个实验组... 目的研究不同聚合度的沟固位形和洞固位形对低矮磨牙全冠修复体固位力和边缘适合性的影响。方法选取70颗Nissin树脂牙,在研磨仪上预备成聚合度为20°、龈高度为2.5 mm的预备体。选择10颗作为对照组,不制备辅助固位形;另设2个实验组,每组30颗,分别制备沟固位形和洞固位形。沟固位形组又分3个小组,每组10颗,分别在近远中邻面中央制备外展度数为0°、6°和20°的沟固位形;洞固位形组同样分3个小组,每组10颗,分别在面中央预备出外展度数为0°、6°和20°的洞固位形。常规制作金属全冠,体视显微镜下在4个轴面的牙颈部中点处测量冠黏固前后边缘间隙的大小。将黏固全冠的树脂牙牙长轴与水平面呈45°固定于特制底座上,采用万能试验机静态加载记录全冠脱离预备体时的力值。采用SAS 9.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0°沟固位形组、0°洞固位形组和6°洞固位形组的固位力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冠黏固后,除20°沟固位形组外的边缘浮起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实验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展度数较小的辅助固位形可增加全冠固位力,但是辅助固位形不利于冠的就位,降低了全冠的边缘适合性;在固位力足够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使用辅助固位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固位形 固位力 边缘适合性
下载PDF
3种方法确定水平颌位关系的全口义齿咀嚼肌肌电活动及咀嚼效率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翠玲 杨丽媛 +1 位作者 郑政 高旭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93-497,共5页
目的通过肌电图及吸光光度法比较3种方法确定水平颌位关系的全口义齿的咬肌和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以及义齿的咀嚼效率。方法对10例口颌系统基本正常的无牙颌患者在适宜的垂直距离条件下,同时制作由哥特式弓轨迹顶点、哥特式弓轨迹顶点前1... 目的通过肌电图及吸光光度法比较3种方法确定水平颌位关系的全口义齿的咬肌和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以及义齿的咀嚼效率。方法对10例口颌系统基本正常的无牙颌患者在适宜的垂直距离条件下,同时制作由哥特式弓轨迹顶点、哥特式弓轨迹顶点前1 mm以及直接咬合法确定水平颌位关系的3副全口义齿,分别记作义齿A、B和C。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分别记录患者戴用3副义齿在正中大力咬合及咀嚼过程中的咬肌和颞肌前束肌电图,记录肌电幅值,计算左右两侧咬肌和颞肌前束的不对称指数;用吸光光度法评价3副义齿的咀嚼效率;通过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正中大力咬合及咀嚼运动过程中,义齿B和义齿C的肌电幅值明显高于义齿A(P<0.05),义齿C的不对称指数最高,明显高于义齿A和B(P<0.05)。义齿B和C咀嚼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高于义齿A(P<0.05)。结论在哥特式弓轨迹顶点前1 mm处建立水平颌位关系的全口义齿的肌电活动更强且更加平衡,有利于咀嚼肌功能的发挥,咀嚼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口义齿 上下颌水平颌位关系记录 肌电图 咀嚼效率
下载PDF
不同设计和饰/釉瓷烧结对氧化锆种植全瓷冠内部和边缘适合性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刘翠玲 高旭 +1 位作者 齐玉萍 杨丽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研究氧化锆不同设计和饰/釉瓷烧结对种植全瓷冠内部和边缘适合性的影响。方法采用Cercon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作(CAD/CAM)系统制作3组黏结固位氧化锆种植全瓷冠,每组8颗(n=8)。A组(常规氧化锆烤瓷全冠组):常规边缘氧化锆基底冠+饰瓷,B... 目的研究氧化锆不同设计和饰/釉瓷烧结对种植全瓷冠内部和边缘适合性的影响。方法采用Cercon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作(CAD/CAM)系统制作3组黏结固位氧化锆种植全瓷冠,每组8颗(n=8)。A组(常规氧化锆烤瓷全冠组):常规边缘氧化锆基底冠+饰瓷,B组(360°氧化锆颈环烤瓷全冠组):360°氧化锆颈环冠边缘基底冠+饰瓷,C组(全解剖式氧化锆全冠组):解剖形态氧化锆全冠+釉瓷。饰/釉瓷烧结前和烧结后采用硅橡胶分别复制氧化锆基底冠、氧化锆全瓷冠在基台就位后的内部及边缘间隙,Micro-CT扫描硅橡胶获得内部及边缘间隙图像,测量基底冠、氧化锆全瓷冠边缘垂直间隙(MG)、冠边缘水平间隙(HMD)、肩台区间隙(CA)、轴面中点间隙(AW)、轴面和面交界处间隙(AOT)。采用SPSS 17.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论饰/釉瓷烧结前还是烧结后,A组HMD均大于B组和C组(P<0.05),B、C组H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间MG、CA、AW、AO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饰/釉瓷烧结后,A组MG较烧结前明显减小(P<0.05),A组HMD、CA、AW、AOT及B、C两组各部位间隙与烧结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60°氧化锆颈环烤瓷全冠和全解剖式氧化锆全冠的边缘适合性优于常规氧化锆烤瓷全冠,饰瓷烧结对常规氧化锆烤瓷全冠垂直间隙的影响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 种植全冠 适合性 饰/釉瓷烧结
下载PDF
神经肽P物质及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在ST2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6
6
作者 惠婷 张广灿 +1 位作者 冯丹丹 汲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8-383,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肽P物质(SP)在ST2细胞(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以期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第3代ST2细胞分别用0、10-10、10-8、10-6、10-5 mol·L-1 SP培养,24、48、72 h后采用CCK-8... 目的探讨神经肽P物质(SP)在ST2细胞(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以期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第3代ST2细胞分别用0、10-10、10-8、10-6、10-5 mol·L-1 SP培养,24、48、72 h后采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以10-6 mol·L-1 SP培养第3代ST2细胞1、3、5、7 d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上清液中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蛋白(CollaⅠ)和骨钙素(OCN)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ALP活性。分别用SP、Noggin(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抑制剂)、SP+Noggin和2%胎牛血清培养ST2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ALP、CollaⅠ和OCN的表达。结果 CCK-8结果显示,24、48、72 h时均以10-6 mol·L-1 SP促进ST2细胞增殖活性最为明显(P<0.01)。ELISA结果显示,ALP表达在5 d时较对照组差异最为明显(P<0.01),CollaⅠ和OCN的表达在7 d时较对照组差异最为明显(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LP活性在5 d时最强;加入抑制剂Noggin后,ALP、CollaⅠ和OCN表达量均降低。结论 SP可促进ST2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肽P物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 成骨分化
下载PDF
氧化锆和纯钛基底冠材料及饰瓷烧结对种植全冠适合性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翠玲 杨丽媛 +1 位作者 高旭 商红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2-266,共5页
目的研究氧化锆和纯钛基底冠材料及饰瓷烧结对种植全冠内部和边缘适合性的影响。方法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氧化锆烤瓷种植全冠(A组)和纯钛烤瓷种植全冠(B组)各8个(n=8)。分别用硅橡胶轻体复制饰瓷烧结前基底冠和... 目的研究氧化锆和纯钛基底冠材料及饰瓷烧结对种植全冠内部和边缘适合性的影响。方法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氧化锆烤瓷种植全冠(A组)和纯钛烤瓷种植全冠(B组)各8个(n=8)。分别用硅橡胶轻体复制饰瓷烧结前基底冠和饰瓷烧结后全冠的内部和边缘间隙,采用Micro-CT扫描硅橡胶,建立三维图像,测量冠边缘垂直间隙(MG)、冠边缘水平间隙(HMD)和冠内部轴面中点间隙(AW)。采用SPSS17.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饰瓷烧结前,A组基底冠MG、HMD和AW均大于B组(P<0.05)。饰瓷烧结后,A组全冠MG小于B组(P<0.05),两组的HMD和AW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饰瓷烧结使A组MG减小(P<0.05),使B组MG、HMD和AW均增大(P<0.05),而A组HMD和AW烧结前和烧结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化锆烤瓷种植全冠边缘适合性优于纯钛烤瓷种植全冠;饰瓷烧结对氧化锆和纯钛烤瓷种植全冠适合性均会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合性 种植全冠 饰瓷烧结 氧化锆
下载PDF
不同方法确定水平颌位关系的全口义齿的咬合对比 被引量:6
8
作者 徐婷婷 杨丽媛 +2 位作者 刘翠玲 郑政 高旭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6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通过T-ScanⅡ对由不同方法确定水平颌位关系的全口义齿的咬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方法:对12例口颌系统基本正常的无牙颌患者在相同垂直高度的条件下,同时制作了由哥特式弓轨迹顶点、哥特式弓轨迹顶点直向前1m m以及自然咬合法... 目的:通过T-ScanⅡ对由不同方法确定水平颌位关系的全口义齿的咬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方法:对12例口颌系统基本正常的无牙颌患者在相同垂直高度的条件下,同时制作了由哥特式弓轨迹顶点、哥特式弓轨迹顶点直向前1m m以及自然咬合法确定的三种水平颌位关系的全口义齿(分别记作义齿A、B、C),用T-ScanⅡ咬合力计检测义齿调前、后左右两侧力百分比的差值、力中心点到中线的垂直距离以及咬合接触时间三项指标,SPSS 13.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前,义齿A、B左右两侧力百分比的差值、力中心点到中线的垂直距离相比义齿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义齿A咬合接触时间明显长于义齿B和C(P<0.05)。义齿A调前后只有咬合接触时间显著减少,其他两项指标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义齿B调前后三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义齿C左右两侧力百分比的差值、力中心点到中线的垂直距离调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咬合接触时间调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在哥特式弓轨迹定点前1m m确定水平颌位关系的全口义齿的咬合更能与肌肉、关节协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口义齿 水平颌位关系 T-ScanⅡ咬合力计
下载PDF
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氧化锆基底材料与饰面瓷结合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宫琪 孙惠强 +2 位作者 胡以俊 陈佳 丁伟山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98-602,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氧化锆基底与饰面瓷之间的结合强度及结合界面微观结构的影响。方法将WIELAND氧化锆瓷块胚体烧结制成10 mm×5 mm×5 mm大小试件33个。将试件随机分为3组,每组11个。喷砂组在烧结前进行喷砂处理;处... 目的比较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氧化锆基底与饰面瓷之间的结合强度及结合界面微观结构的影响。方法将WIELAND氧化锆瓷块胚体烧结制成10 mm×5 mm×5 mm大小试件33个。将试件随机分为3组,每组11个。喷砂组在烧结前进行喷砂处理;处理剂组先喷砂处理,再烧结结合衬底瓷;对照组不做处理。3组基底瓷材料采用粉浆涂塑法烧结5 mm×5 mm×5 mm大小的饰面瓷。每组随机抽取1个基底瓷及双层瓷试件,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方法,研究氧化锆底瓷与饰面瓷之间的结合情况。其余试件则通过电子拉伸机测试结合界面的剪切强度,并用SPSS17.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喷砂组、处理剂组、对照组试件的剪切强度分别为(18.06±0.59)、(21.04±1.23)、(13.80±1.54)MPa,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氧化锆胚体烧结前喷砂处理能提高氧化锆基底冠与饰面瓷的结合强度,结合衬底瓷的应用能提高氧化锆基底冠与饰面瓷的结合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 饰面瓷 表面处理 结合强度
下载PDF
青少年spee曲线深度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广灿 惠婷 +3 位作者 林雪芬 祁冬 张玉军 汲平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6年第5期281-284,共4页
目的:研究青少年spee曲线深度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相关性。方法:根据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断标准将选取的在校大学生192人分为两组,测量spee曲线深度。将结果进行Spreaman检验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pee曲线深度... 目的:研究青少年spee曲线深度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相关性。方法:根据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断标准将选取的在校大学生192人分为两组,测量spee曲线深度。将结果进行Spreaman检验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pee曲线深度在0-2mm时与TMD的发生率呈负相关性(r=-0.731,P<0.05),在大于2mm时呈正相关(r=0.786,P<0.05)。TMD组左右两侧spee曲线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左右两侧spee曲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而TMD组与对照组之间spee曲线深度的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结论:过大或过小的spee曲线均会导致TMD的患病风险增加,并且左右两侧的spee曲线深度差异过大也会诱使TM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e曲线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牙合关系
下载PDF
双源CT在颞颌关节及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姚其卫 刘士宝 +3 位作者 于治民 彭洪娟 姜良斌 汲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1773-1776,共4页
目的建立深覆牙合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颞下颌关节以及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便加载并分析颞下颌关节以及下颌骨的应力分布情况,为临床设计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通过双源CT扫描联合Mimics软件、Magics软件和有限元分析软件MSC... 目的建立深覆牙合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颞下颌关节以及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便加载并分析颞下颌关节以及下颌骨的应力分布情况,为临床设计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通过双源CT扫描联合Mimics软件、Magics软件和有限元分析软件MSC.Marc的方法,无创伤建立活体组织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深覆牙合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颞下颌关节以及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双源CT扫描联合应用Mimics软件、Magics软件和MSC.Marc软件快速、精确的建立颞下颌关节及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 下颌骨 三维有限元模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卷曲蛋白在无翅型小鼠乳房肿瘤病毒整合位点家族-卷曲蛋白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作用
12
作者 徐巾诏 蓝菁 汲平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5-89,共5页
卷曲蛋白(FRZ)最初鉴定于果蝇,因其与无翅型小鼠乳房肿瘤病毒整合位点家族(WNT)缠绕在一起而得名,是WNT家族的细胞表面受体,包括三个区域,是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中的一员,具有和缺失GPCR的一些基本结构。FRZ信号转导通路分为... 卷曲蛋白(FRZ)最初鉴定于果蝇,因其与无翅型小鼠乳房肿瘤病毒整合位点家族(WNT)缠绕在一起而得名,是WNT家族的细胞表面受体,包括三个区域,是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中的一员,具有和缺失GPCR的一些基本结构。FRZ信号转导通路分为依赖转录调节因子β-连环蛋白的经典和非经典信号转导通路。FRZ包括FRZ1~10,其调节作用非常广泛,不但在细胞水平上参与调控胚胎发育、干细胞分化和器官形成等过程,而且还在维持组织稳态、再生、塑性和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FRZ信号转导通路中的激动剂、拮抗剂以及以WNT/FRZ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共受体,都被假定为潜在的治疗多种癌症、神经退行性变疾病和骨质疏松等重大疾病的靶点。WNT/FRZ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网非常的复杂,其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后的结果,潜在机制和相关因子研究都还不够透彻。探究该信号转导通路的特异性,量化其结合反应及系统的定位及其所激活的下游事件是非常重要的,但还需要更多的相关研究来逐步诠释这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曲蛋白 无翅型小鼠乳房肿瘤病毒整合位点家族 信号转导通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