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糖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
作者 冯优 王凤山 +1 位作者 张天民 谭海宁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29-133,139,共6页
此文综述了多糖的生物活性、制备方法及其在医药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多糖类药物的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多糖 生物活性 抗癌 抗衰老 免疫调节
下载PDF
转糖基β-半乳糖苷酶产生菌Enterobacter agglomerans B1:筛选鉴定、发酵产酶及其合成低聚半乳糖的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卢丽丽 肖敏 徐晓东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8-44,共7页
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一株具有转糖基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产生菌,综合其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同源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成团肠杆菌(Enterobacter agglomerans)B1。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B1菌株产转糖基β-半乳糖苷酶... 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一株具有转糖基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产生菌,综合其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同源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成团肠杆菌(Enterobacter agglomerans)B1。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B1菌株产转糖基β-半乳糖苷酶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最佳培养基主要组份为:乳糖1%,酵母粉1%,蛋白胨0.5%;发酵条件为:初始pH7.5,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26h。在该培养条件下产酶量为9.7U/mL。利用薄层层析技术研究了pH、温度、底物浓度和反应时间对该菌株全细胞以乳糖为底物生成低聚半乳糖的影响,确定最适反应条件为:pH7.5缓冲液配制的30%乳糖溶液;50℃反应12h。最优化反应的转糖基产物经HPLC、TLC和MS分析,确定低聚半乳糖产量为40.7%,组分为转移二糖、三糖和四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团肠杆菌 鉴定 转糖基β-半乳糖苷酶 发酵条件 低聚半乳糖
下载PDF
木聚糖及多硫酸化木聚糖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佳 姬胜利 王凤山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2-164,共3页
木聚糖是植物细胞中主要的半纤维素成分,自然界中含量丰富。多硫酸化木聚糖是木聚糖羟基硫酸酯化物,其结构和性质均类似糖胺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对木聚糖及多硫酸化木聚糖的生物活性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木聚糖 多硫酸化木聚糖 生物活性
下载PDF
壳聚糖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朱景一 马振宇 +2 位作者 肖敏 王禄山 蒋绪恺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95-2005,共11页
目的壳聚糖(chitosan,CS)是一种天然的广谱抗菌活性物质。现有研究表明,壳聚糖与细菌细胞膜的相互作用是其发挥抗菌功能的关键。受限于传统实验技术的表征能力,壳聚糖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仍有待研究。本文旨在研究壳聚糖与... 目的壳聚糖(chitosan,CS)是一种天然的广谱抗菌活性物质。现有研究表明,壳聚糖与细菌细胞膜的相互作用是其发挥抗菌功能的关键。受限于传统实验技术的表征能力,壳聚糖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仍有待研究。本文旨在研究壳聚糖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利用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主要探究了完全脱乙酰化的不同聚合度壳聚糖(八聚糖、十二聚糖和十六聚糖)与革兰氏阴性菌外膜(outer membrane,OM)和革兰氏阳性菌质膜(cytoplasmic membrane,CM)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结果壳聚糖主要依靠其氨基、碳6位羟基和碳3位羟基与OM和CM的头部极性区发生快速结合。随后壳聚糖末端糖基单元倾向于插入OM内部,深度约1 nm,并与脂质分子脂肪酸链上的羰基形成稳定的氢键相互作用。与之相比,壳聚糖分子难以稳定地插入CM内部。壳聚糖结合对膜结构性质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降低OM和CM的单分子脂质面积,显著减少OM和CM极性区的Ca2+和Na+数目,破坏阳离子介导的脂质间相互作用。结论本研究证明,壳聚糖带正电的氨基基团是介导其与膜相互作用的关键,并破环脂质间的相互作用,降低细菌膜结构稳定性。这些结果为从原子水平上理解壳聚糖的抗菌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细菌外膜 细菌质膜 分子动力学模拟 抗菌活性
原文传递
透明质酸寡糖与肿瘤多药耐药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郗红娟 靳岚 +1 位作者 王凤山 郭学平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4-498,共5页
透明质酸寡糖(o-HA)对不同的肿瘤有不同的作用,其机制也不同。o-HA可以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MDR),抑制糖蛋白的表达,干扰糖蛋白介导的药物外排泵发挥作用,增加抗肿瘤药物在耐药细胞中的蓄积,从而增强疗效。o-HA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发... 透明质酸寡糖(o-HA)对不同的肿瘤有不同的作用,其机制也不同。o-HA可以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MDR),抑制糖蛋白的表达,干扰糖蛋白介导的药物外排泵发挥作用,增加抗肿瘤药物在耐药细胞中的蓄积,从而增强疗效。o-HA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从而使肿瘤细胞恢复对化疗剂的敏感性。o-HA与肿瘤及肿瘤细胞的MDR作用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可减弱肿瘤细胞的MDR,具有开发为增敏剂的可能。本文对o-HA肿瘤及肿瘤细胞MDR相关性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质酸寡糖 肿瘤 多药耐药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甜菊糖吸湿过程表征及莱鲍迪苷A含量快速测定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高乐乐 钟亮 +3 位作者 董海玲 来雨强 李连 臧恒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5-422,共8页
作为一种绿色安全的食品药品配料,甜菊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吸湿性是其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大多数制剂原辅料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吸湿的过程状态并提出针对性解决办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 作为一种绿色安全的食品药品配料,甜菊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吸湿性是其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大多数制剂原辅料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吸湿的过程状态并提出针对性解决办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甜菊糖吸湿过程进行表征、解析,从而揭示吸湿过程中水的吸附方式和键合作用;通过吸湿过程光谱并采用外部参数正交(EPO)算法消除样品中水分的影响,建立甜菊糖中莱鲍迪苷A(RA)含量的快速分析方法。研究表明,甜菊糖吸湿过程初始,水分子迅速吸附在甜菊糖粉末表面形成单分子层;之后,表面吸附位点变少,吸湿速率明显变慢,水分子将同时吸附在单分子层之上;最后,甜菊糖整体吸湿达到饱和状态,含水量保持稳定。揭示水分吸收规律后,利用EPO算法建立RA定量模型,模型外部测试集的均方根误差、决定系数和预测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6695%,0.9570和4.3368,与未使用水分校正所建模型相比有较大提升,表明EPO算法可以有效去除吸湿的影响。该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甜菊糖吸湿过程中水的变化进行了表征,同时利用EPO算法有效消除吸湿的影响,实现对甜菊糖成品中RA的快速测定,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和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菊糖 近红外光谱 吸湿性 二维相关光谱分析 外部正交算法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川麦冬原位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杨向春 陈丽芳 +3 位作者 王浩伟 臧恒昌 郭学平 聂磊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43-951,共9页
原药材检测费时费力一直是川麦冬质量分析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于川麦冬原药材的质量分析,以漫反射模式对麦冬颗粒进行无损原位检测后,采用光谱预处理方法减少因粒径造成的干扰,通过变量筛选方法提取有效信息... 原药材检测费时费力一直是川麦冬质量分析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于川麦冬原药材的质量分析,以漫反射模式对麦冬颗粒进行无损原位检测后,采用光谱预处理方法减少因粒径造成的干扰,通过变量筛选方法提取有效信息,最终建立了快速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水分、浸出物和总皂苷含量模型的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1655%、0.4019%、0.0784%,验证集决定系数(R_(val)^(2))分别为0.9651、0.6965、0.8036,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4.50、2.68、2.22,3个质量指标的RPD均大于2,说明模型性能较好,能够满足川麦冬质量分析的要求。该法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采集川麦冬颗粒的原位光谱,避免了粉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川麦冬无损、绿色、快速的含量分析,为川麦冬的质量分析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麦冬 近红外光谱 质量分析 原位检测 水分 浸出物 总皂苷
下载PDF
工程益生菌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和细胞工厂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浩然 贾敏君 +2 位作者 张健 祁庆生 王倩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3-533,共11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益生菌因其独特的生理功能逐渐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其用途已被大众熟知并且接受,而利用合成生物学对益生菌进行改造后得到的工程益生菌也已逐渐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下一代活性治疗药物,经过改造后得到的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益生菌因其独特的生理功能逐渐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其用途已被大众熟知并且接受,而利用合成生物学对益生菌进行改造后得到的工程益生菌也已逐渐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下一代活性治疗药物,经过改造后得到的工程益生菌可针对特定疾病发挥其独特作用,例如,在肠道菌群微环境、代谢性疾病的监测以及肿瘤靶向治疗等方面已广泛应用。此外,随着益生菌在食品工业中的出色作用和益生菌的功能,其微生物代谢特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工程益生菌在代谢过程中不仅能产生有机酸、胺类、维生素等多种产物,还能改善发酵食品口味,增加产品营养,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重点介绍了对经过改造后的工程益生菌的作用及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合成生物学 工程益生菌 疾病监测 靶向治疗
下载PDF
基于细菌双组分系统的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赵静宇 张健 +1 位作者 祁庆生 王倩 《合成生物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52,共15页
细菌双组分系统能够感知和响应细胞内外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刺激,通过耦合传感和调节机制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细胞反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信号转导通路家族。当前越来越多的合成生物学家已开始利用双组分系统的特异属性来工程化设计微生物传... 细菌双组分系统能够感知和响应细胞内外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刺激,通过耦合传感和调节机制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细胞反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信号转导通路家族。当前越来越多的合成生物学家已开始利用双组分系统的特异属性来工程化设计微生物传感系统,并应用于光遗传学、材料科学、肠道微生物组工程、生物炼制和土壤改良等领域。本综述重点介绍了开发基于双组分系统的生物传感器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潜在应用。同时探讨了如何运用新的工程方法提高双组分系统传感器性能的可靠性,包括遗传重构、DNA结合结构域交换、检测阈值调节和磷酸化串扰隔离,以及如何根据特定应用的要求定制双组分系统信号特性。在未来,研究者可以将这些方法与大规模的基因合成、高通量筛选相结合,以加速和帮助发现更多未确定特征输入的双组分系统,并开发新的对广泛的刺激做出反应的基因编码生物传感器,拓展双组分生物传感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 双组分系统 细胞生物传感器 代谢工程 光遗传学 细菌诊断
下载PDF
质谱技术表征糖药物结构的前沿进展
10
作者 崔雪莹 迟连利 《生物产业技术》 2018年第6期62-67,共6页
目前,小分子药物研究已经进入平台期,而大分子生物药物迅速发展起来。糖药物作为生物药中尤为重要的一类,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的预防和治疗。然而无论骨架糖链还是修饰性糖链,都具有结构复杂且微不均一性的特点,这对现代... 目前,小分子药物研究已经进入平台期,而大分子生物药物迅速发展起来。糖药物作为生物药中尤为重要的一类,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的预防和治疗。然而无论骨架糖链还是修饰性糖链,都具有结构复杂且微不均一性的特点,这对现代分析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软电离技术、多级质谱技术的发展以及分辨率和灵敏度的提高,质谱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糖类药物的分析和表征。对糖药物、质谱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以多糖药物和糖缀合物类药物为例阐述了质谱在糖药物结构表征方面的技术进展,此外还就质谱在糖药物新药及仿制药物研发和注册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谱 糖药物 结构表征
下载PDF
新型甜味剂塔格糖的应用及生产 被引量:7
11
作者 梁敏 翟娅菲 +2 位作者 邹洋 刘现伟 张厚程 《食品与药品》 CAS 2011年第3期125-128,共4页
D-塔格糖是一种新型低热量甜味剂,用于食品和药品领域,有抗高血糖和益生保健等多种功能。本文综述了其基本性质和功能,抗高血糖的机制,食品和药品应用情况及生产技术开发的进展,重点阐述了塔格糖生产的工具酶——L-阿拉伯糖异构酶的基... D-塔格糖是一种新型低热量甜味剂,用于食品和药品领域,有抗高血糖和益生保健等多种功能。本文综述了其基本性质和功能,抗高血糖的机制,食品和药品应用情况及生产技术开发的进展,重点阐述了塔格糖生产的工具酶——L-阿拉伯糖异构酶的基因克隆与筛选、酶工程化改造及固定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塔格糖 甜味剂 抗高血糖 L-阿拉伯糖异构酶
下载PDF
好氧发酵生产琥珀酸工程菌株的构建 被引量:7
12
作者 康振 耿艳平 +1 位作者 张园园 祁庆生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081-2085,共5页
通过分析大肠杆菌的碳源代谢途径,利用基因敲除手段,以Escherichia coli MG1655为出发菌株,成功构建了琥珀酸好氧发酵生产工程菌E.coliQZ1111(MG1655ΔptsGΔpoxBΔptaΔiclRΔsdhA)。检测结果表明该菌株能以葡萄糖为碳源,在好氧发酵且... 通过分析大肠杆菌的碳源代谢途径,利用基因敲除手段,以Escherichia coli MG1655为出发菌株,成功构建了琥珀酸好氧发酵生产工程菌E.coliQZ1111(MG1655ΔptsGΔpoxBΔptaΔiclRΔsdhA)。检测结果表明该菌株能以葡萄糖为碳源,在好氧发酵且不表达任何异源基因的条件下大量积累琥珀酸。摇瓶试验证明,琥珀酸发酵产量达到26.4g/L,乙酸盐作为唯一检测到的副产物产量为2.3g/L。二者浓度比达到11.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琥珀酸 代谢工程
下载PDF
固态发酵麸皮和玉米芯生产拟康氏木霉孢子的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孙斐 陈靠山 张鹏英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36-239,共4页
本研究以麸皮和玉米芯为主要原料,筛选孢子产量最大的拟康氏木霉固态发酵培养基。采用单因子试验对麸皮、玉米芯比例,培养基含水量,其他佐剂进行了优化。浅盘式固态发酵法进行了模拟发酵。结果表明最优培养基:麸皮、玉米芯按8:2比... 本研究以麸皮和玉米芯为主要原料,筛选孢子产量最大的拟康氏木霉固态发酵培养基。采用单因子试验对麸皮、玉米芯比例,培养基含水量,其他佐剂进行了优化。浅盘式固态发酵法进行了模拟发酵。结果表明最优培养基:麸皮、玉米芯按8:2比例混合,调整含水量至55%-60%,添加0.1% KNO3,1%CaSO4,1%蔗糖。在28℃,接种量10%的条件下,利用浅盘式发酵进行拟康氏木霉孢子生产,1千克干料,发酵产出470g分生孢子及菌丝,每克发酵产物含1.34×109孢子。本研究为大规模工业化固态发酵生产拟康氏木霉孢子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因子试验 浅盘发酵 拟康氏木霉 麸皮 玉米芯
下载PDF
微生物酶法合成低聚半乳糖的新进展 被引量:13
14
作者 卢丽丽 李正义 肖敏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80-985,共6页
低聚半乳糖(GOS)是目前国际上已开发的功能性低聚糖之一,其商业化产品是应用微生物β-半乳糖苷酶以乳糖为原料进行转糖基反应获得,不同来源的酶合成GOS的结构不同,转糖基效率也存在差异。天然酶合成GOS的产量一般为20%~45%,分子改造获... 低聚半乳糖(GOS)是目前国际上已开发的功能性低聚糖之一,其商业化产品是应用微生物β-半乳糖苷酶以乳糖为原料进行转糖基反应获得,不同来源的酶合成GOS的结构不同,转糖基效率也存在差异。天然酶合成GOS的产量一般为20%~45%,分子改造获得的人工酶能将90%的乳糖底物转化为GOS;采用两相体系或反相胶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GOS产量。应用填充床反应器、活塞流反应器、膜反应器可规模化合成GOS;采用色谱柱法、酶法、纳滤膜法和微生物发酵法可纯化GOS产品,去除单糖及乳糖组分,扩大其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聚半乳糖 Β-半乳糖苷酶
下载PDF
槐糖脂的生物合成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慧 马晓静 +2 位作者 郭伟 李加山 宋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7期7425-7428,7458,共5页
槐糖脂是一类重要的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由于其产量较高并具有低毒性、生物可降解性及良好的生物学活性(如抑菌、抗病毒、抗肿瘤活性)等优点,在石油工业、环境保护、医药行业等领域都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文中综述了槐糖脂的结构及... 槐糖脂是一类重要的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由于其产量较高并具有低毒性、生物可降解性及良好的生物学活性(如抑菌、抗病毒、抗肿瘤活性)等优点,在石油工业、环境保护、医药行业等领域都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文中综述了槐糖脂的结构及性质、产槐糖脂的菌株、槐糖脂的合成通路及合成中的特异酶、槐糖脂产生菌的遗传改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糖脂 生物表面活性剂 生物合成 特异酶 遗传改造
下载PDF
α-氟代半乳糖的合成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晗 刘军 +1 位作者 卢丽丽 肖敏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60-663,共4页
α-氟代半乳糖是一类重要的1-氟代糖,可在化学-酶法催化过程中作为糖基供体合成各类重要的半乳糖苷化合物,但这类氟代糖的大量获得至今没有完整实用的合成方法。作者以D-半乳糖为原料,将其全乙酰化获得五乙酰基-β-半乳糖,用吡啶-氟化... α-氟代半乳糖是一类重要的1-氟代糖,可在化学-酶法催化过程中作为糖基供体合成各类重要的半乳糖苷化合物,但这类氟代糖的大量获得至今没有完整实用的合成方法。作者以D-半乳糖为原料,将其全乙酰化获得五乙酰基-β-半乳糖,用吡啶-氟化氢络合物在-20℃进行氟化反应,得到四乙酰基-α-氟代半乳糖,然后用甲醇钠/甲醇溶液进行脱乙酰反应,TLC及核磁共振氢谱验证所得产物,成功获得α-氟代半乳糖(δ=5.57,J1,2=2.7,J1,F=53.9 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半乳糖 1-氟代糖 α-氟代半乳糖 糖基供体
下载PDF
肝素类抗凝药物优化设计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桑青 崔慧斐 姬胜利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8-191,共4页
理想的抗凝药物应具有安全、有效、不需要实验室监测等优点,基于肝素抗凝活性构效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结构修饰,目前已研发了低分子肝素、超低分子肝素、肝素特异戊糖序列类似物等系列肝素类抗凝药物。本文对这几种处于研发... 理想的抗凝药物应具有安全、有效、不需要实验室监测等优点,基于肝素抗凝活性构效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结构修饰,目前已研发了低分子肝素、超低分子肝素、肝素特异戊糖序列类似物等系列肝素类抗凝药物。本文对这几种处于研发中的典型肝素衍生物,从其合理设计理论、制备及药理学特点、临床研究、优缺点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低分子肝素 超低分子肝素 抗凝 口服
下载PDF
新结构Rho激酶抑制剂对离体胸主动脉血管环舒张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袁天翊 王夙博 +5 位作者 张惠芳 陈俞材 焦晓臻 谢平 方莲花 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04-1410,共7页
目的评价2个全新结构小分子Rho激酶抑制剂J35242和J35243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的舒张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离体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模型,分别用高浓度KCl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预刺激,评价化合物的舒张血管活... 目的评价2个全新结构小分子Rho激酶抑制剂J35242和J35243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的舒张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离体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模型,分别用高浓度KCl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预刺激,评价化合物的舒张血管活性;通过各种工具药干预,观察化合物舒张血管作用的内皮相关机制、钾通道相关机制和钙离子相关机制。结果 J35242和J35243可以剂量依赖性舒张高浓度KCl和NE预收缩的血管环,并呈现一定的内皮依赖性;L-NAME和亚甲蓝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舒张作用;化合物还明显抑制由细胞内钙释放和外钙内流引起的血管收缩,说明其可能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发挥舒张血管作用;另外两个化合物可能不是通过开放钾离子通道发挥舒张血管作用。结论 J35242和J35243在体外具有一定的舒张血管作用,并且J35242的作用要强于J35243,其机制可能依赖于血管内皮功能,另外可能与抑制平滑肌细胞钙离子通道,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激酶抑制剂 离体血管环 血管舒张 血管内皮细胞 钾离子通道 钙离子通道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分析及结构表征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杜旭召 李道远 +1 位作者 迟连利 姬胜利 《食品与药品》 CAS 2012年第9期363-366,共4页
低分子肝素是一类应用广泛的抗凝血药物,由于其强极性、微不均一性以及硫酸基团的不稳定性使得分析及表征其结构的工作有困难。本文综述了低分子肝素分析及结构表征方法,重点阐述了近年低分子肝素在电泳、色谱、质谱和核磁分析领域的研... 低分子肝素是一类应用广泛的抗凝血药物,由于其强极性、微不均一性以及硫酸基团的不稳定性使得分析及表征其结构的工作有困难。本文综述了低分子肝素分析及结构表征方法,重点阐述了近年低分子肝素在电泳、色谱、质谱和核磁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低分子肝素分析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毛细管电泳 液相色谱 离子对反相色谱 质谱 核磁共振
下载PDF
多肽类药物结构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高德民 刘金锋 王凤山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CSCD 2007年第5期380-382,共3页
  多肽作为药物,具有生理活性强、免疫原性低、疗效高等诸多优点,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人类疾病治疗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目前已成为国际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多肽类物质自身固有的特点,如口服利用率较低、酶降解性高以及半...   多肽作为药物,具有生理活性强、免疫原性低、疗效高等诸多优点,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人类疾病治疗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目前已成为国际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多肽类物质自身固有的特点,如口服利用率较低、酶降解性高以及半衰期极短等,使其作为药物开发应用受到诸多的局限.而导致多肽类药物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多肽特殊的分子结构,其中多肽主链氨基酸的降解和侧链氨基酸残基的结构变化是多肽结构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因此从多肽类药物本身的分子结构进行改造,是改变其理化性质和药代动力学性质的根本.本文拟重点从分子结构改造方面对多肽类药物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类药物 结构稳定性 肽链 多肽类 环肽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