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8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体与界面化学
1
作者 郝京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6,共3页
胶体与界面化学是研究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界面现象的科学1,2。该学科与实际结合紧密,并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其基本原理在物理化学的各分支学科中最具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胶体分散体系与界面化学领域的研究... 胶体与界面化学是研究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界面现象的科学1,2。该学科与实际结合紧密,并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其基本原理在物理化学的各分支学科中最具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胶体分散体系与界面化学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很多研究结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为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起到了重大作用。然而,由于国内学者更加关注纳米材料、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前沿研究,相较于国际上在胶体与界面化学领域的研究,国内的研究方向也有所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体分散体系 界面化学 界面现象 生物医药 前沿研究 物理化学 国内学者 学术地位
下载PDF
胶体颗粒在液-液界面上的吸附行为及界面组装 被引量:11
2
作者 黄维安 蓝强 张妍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2-219,共8页
综述了胶体颗粒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行为及其应用。胶体颗粒在界面上的吸附行为主要受颗粒大小、相互作用力、电性质及润湿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从作用力出发阐述了胶体颗粒在液-液吸附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进展;... 综述了胶体颗粒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行为及其应用。胶体颗粒在界面上的吸附行为主要受颗粒大小、相互作用力、电性质及润湿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从作用力出发阐述了胶体颗粒在液-液吸附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胶体颗粒在液-液界面上的吸附能够在界面组装、乳液和具有特殊功能的新材料制备等领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体颗粒 液-液界面 界面组装 Pickering乳液
下载PDF
第2届亚洲胶体与界面科学大会
3
《国际学术动态》 2008年第5期58-58,共1页
为加强和促进亚洲国家胶体与界面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化学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专业委员会和山东大学“985”工程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下,由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2届亚... 为加强和促进亚洲国家胶体与界面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化学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专业委员会和山东大学“985”工程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下,由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2届亚洲胶体与界面科学大会(The 2nd Asian Conference on Colloids & Interface Chemistry)于2007年10月27-31日在我校隆重举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科学 亚洲国家 胶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大学 界面化学 科学工作者
下载PDF
铝/镁混合金属氢氧化物正电胶体粒子体系的触变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孙德军 侯万国 +2 位作者 刘尚营 张宝庆 张春光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3-167,共5页
采用恒定低剪切速率方法和动态实验方法研究了铝 /镁混合金属氢氧化物 (MMH)悬浮体的流变性 ,着重考察了剪切历史和恢复时间等因素对悬浮体触变性的影响 ,发现MMH粒子浓度的增加使得悬浮体从粘性流体变为“类固体” ;恒定低剪切速率方... 采用恒定低剪切速率方法和动态实验方法研究了铝 /镁混合金属氢氧化物 (MMH)悬浮体的流变性 ,着重考察了剪切历史和恢复时间等因素对悬浮体触变性的影响 ,发现MMH粒子浓度的增加使得悬浮体从粘性流体变为“类固体” ;恒定低剪切速率方法和动态实验方法研究悬浮体的结构恢复过程给出了不同的结果 .唯象地解释了MMH悬浮体触变性产生的原因 ,认为触变性结构是由于粒子间的静电排斥作用而形成的 ,与粘土悬浮体相比 ,两者的流变性具有诸多相似之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金属氢氧化物 触变性 流变学 悬浮体 分散体系 恒定低剪切速率方法 动态实验法
下载PDF
降凝剂对蜡油中蜡析出与溶解影响的物理化学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传宪 张春光 +1 位作者 孙德军 孙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451-1455,共5页
用 DSC热分析仪研究了合成蜡油的加热与冷却过程 ,测定了蜡油在不同蜡浓度下 ,添加降凝剂前后的平衡蜡溶点和析蜡点以及溶解度和饱和度 ,并进行了热力学分析 .结果表明 ,含蜡油的平衡蜡溶点高于平衡析蜡点 ,降凝剂使平衡蜡溶点进一步升... 用 DSC热分析仪研究了合成蜡油的加热与冷却过程 ,测定了蜡油在不同蜡浓度下 ,添加降凝剂前后的平衡蜡溶点和析蜡点以及溶解度和饱和度 ,并进行了热力学分析 .结果表明 ,含蜡油的平衡蜡溶点高于平衡析蜡点 ,降凝剂使平衡蜡溶点进一步升高 ,析蜡点进一步降低 ,导致含蜡油凝点较大幅度降低 .在实验浓度和温度范围内 ,该过程符合 Van′t Hoff方程 ,降凝剂使蜡的溶解焓和溶解熵增大 ,析出焓和析出熵减少 .降凝剂提高了蜡晶析出的临界半径 ,增大了成核位垒 ,使蜡晶析出困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凝剂 蜡油 蜡析出 溶解 物理化学 原油 管道输送
下载PDF
十二烷基甜菜碱/十二烷基硫酸钠复配体系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志庆 徐桂英 +4 位作者 肖莉 栾玉霞 张秀君 张国荣 刘高友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3-156,166,共5页
通过界面张力测定 ,研究了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甜菜碱 (C12 BE)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复配体系的界面活性 .结果表明 ,C12 BE与SDS复配 ,其界面活性产生较强烈的增效作用 ,C12 BE/SDS =6 ∶ 4 (摩尔比 )时增效作用... 通过界面张力测定 ,研究了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甜菜碱 (C12 BE)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复配体系的界面活性 .结果表明 ,C12 BE与SDS复配 ,其界面活性产生较强烈的增效作用 ,C12 BE/SDS =6 ∶ 4 (摩尔比 )时增效作用最显著 .以此配比的C12 BE/SDS作为复配表面活性剂FS ,采用旋滴法探讨了FS/碱 /聚乙二醇PEG2 0 0 0 0与孤东原油体系的动态界面张力(IFT) ,并考察了离子强度和烷醇酰胺对体系IFT的影响 .发现了碱与外加表面活性剂FS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 ,使界面张力达到超低的条件 :适宜的离子强度及烷醇酰胺加量 .而聚乙二醇PEG2 0 0 0 0的加入既改善了体系的流度 ,又可延长低界面张力状态稳定存在的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十二烷基甜菜碱 C12BE 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增效作用 动态界面张力 复配体系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聚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26
7
作者 李振泉 郭新利 +4 位作者 王红艳 李青华 苑世领 徐桂英 刘成卜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2,共7页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油、水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混合溶液从初始"均相"到"油水两相"分离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在界面分离过程中的作用.模拟发现,油水两相能够在短时间内分离达到平衡,...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油、水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混合溶液从初始"均相"到"油水两相"分离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在界面分离过程中的作用.模拟发现,油水两相能够在短时间内分离达到平衡,形成一个明显的油水界面;在SDBS存在情况下,油水界面的分离时间随着SDBS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加,达到平衡时SDBS会在界面处形成一个明显的界面膜,并对油水界面处的水分子有限制作用.模拟表明,分子动力学方法可以作为实验的一种补充,为实验提供必要的微观分子结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界面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分子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孤东原油组分与其ASP配方体系之间界面张力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杰 李干佐 +3 位作者 吕锋锋 水玲玲 郑利强 肖建洪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106,共6页
为探索三次采油配方的本质 ,寻找原油中对配方起主要作用的组分及其含量 ,以孤东原油为对象 ,首先得到其最佳三采配方 ,然后通过测量其与原油各个组分之间的界面张力 ,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①以价格低廉的天然混合羧酸盐为表面活性剂... 为探索三次采油配方的本质 ,寻找原油中对配方起主要作用的组分及其含量 ,以孤东原油为对象 ,首先得到其最佳三采配方 ,然后通过测量其与原油各个组分之间的界面张力 ,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①以价格低廉的天然混合羧酸盐为表面活性剂的孤东原油的ASP(碱、表面活性剂及聚合物组成的三元复合体系 )配方 (质量分数 ) :0 .5 %SDC C(S) + 0 .7%复碱 (m(Na2 CO3)∶m(NaHCO3) =1∶1 ) (A) + 0 .1 %HAPM(P) ;②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以沥青质最大 ,胶质次之 ;③单独沥青质、胶质或者油分的模拟油 ,与ASP最佳配方体系的界面张力都比原油高 ,说明原油中各个组分存在协同效应 ;④胶质可作为原油的等效烷烃用于三次采油配方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东原油 孤东ASP驱油配方 胶质 沥青质 油分 界面张力
下载PDF
支状嵌段聚醚的界面聚集行为及对原油乳状液的破乳作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翟雪如 刘腾 +3 位作者 徐桂英 檀国荣 吕鑫 张健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53-1259,共7页
合成了三种不同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PO/PEO)比例的含苯环支状嵌段聚醚, 通过界面张力、界面流变、表面压以及对原油乳状液的破乳脱水效果的测定, 考察了其界面聚集行为和破乳作用对PEO含量和分子量的依赖性, 并且对比研究了三种支状聚... 合成了三种不同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PO/PEO)比例的含苯环支状嵌段聚醚, 通过界面张力、界面流变、表面压以及对原油乳状液的破乳脱水效果的测定, 考察了其界面聚集行为和破乳作用对PEO含量和分子量的依赖性, 并且对比研究了三种支状聚醚分子交联前后的破乳性能. 结果表明, PEO含量高且分子量大者,其单分子界面占据面积大, 在油/水界面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短, 其油/水界面扩张模量及扩张弹性均高于PEO含量较少者. 但是对原油乳状液的破乳脱水效果则是PEO含量居中的聚醚最好. 温度影响和交联与否的研究表明, 交联并不能提高分子量较大的聚醚对原油乳状液的破乳效果, 温度对聚醚分子交联前后的破乳效果有不同的影响规律. 本研究可为原油集输过程中化学品的选择与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状嵌段聚醚 界面活性 界面流变性 破乳作用
下载PDF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柠檬酸铝胶态分散凝胶体系的剪切稠化现象 被引量:8
10
作者 侯万国 朱维群 +2 位作者 刘尚营 孙德军 盛永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1948-1950,共3页
Shear thickening implies that the viscosity of a fluid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rates of shear. In the past work reported, all shear thickening phenomena were observed in concentrated solid/liquid colloidal suspensio... Shear thickening implies that the viscosity of a fluid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rates of shear. In the past work reported, all shear thickening phenomena were observed in concentrated solid/liquid colloidal suspension. In this paper, the shear thickening was observed in colloidal dispersion gel, with very lower volume fraction, of partially hydrolyzed polyacrylamide(PHPA)/aluminum citrate. Colloidal dispersion gels are made of low concentrations of polymer and crosslinker. Polymer mass fractions normally range from 0.01% to 0.12%. In this concentration regime, there is not enough polymer to form a continuous network, so a conventional bulk type gel cannot form. Instead of a solution of separate gel bundles forms, and it is a mixture of predominantly intramolecular and minimal intermolecular crosslinks. In the work reported here, the colloidal dispersion gels are made of PHPA of 0 03%, KCl of 0.5%, thiourea of 0.1% and Al 3+ with a mass fractions range of 0—0 003%, the Al 3+ ∶PHPA mass ratio changes from 0 to 0.1. The critical shear rates(CSR) for the onset of shear thickening are about 200 s -1 for all CDG systems studied, i.e ., the Al 3+ ∶PHPA mass ratio don’t affect the CSR. In the lower shear regime than CSR shear thinning was observed and in the higher shear regime than CSR the shear thickening was observed. The shear thickening may be explained with cluster formation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水解 聚丙烯酰胺 柠檬酸铝 剪切稠化 胶体
下载PDF
胶体分散体系与有序分子组合体的小角X射线散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庄文昌 陈晓 +2 位作者 赵继宽 王庐岩 李志宏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81-888,共8页
小角X射线散射(SAXS)是当前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前沿交叉领域———软凝聚态物质的一个强有力研究工具。本文评述了SAXS方法自身的优势及其在胶体分散体系与有序分子组合体研究中的广泛应用,重点论述了对粒子尺寸或孔径大小分布、胶... 小角X射线散射(SAXS)是当前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前沿交叉领域———软凝聚态物质的一个强有力研究工具。本文评述了SAXS方法自身的优势及其在胶体分散体系与有序分子组合体研究中的广泛应用,重点论述了对粒子尺寸或孔径大小分布、胶体体系分散状态、长程有序结构以及混合体系之间相互作用的测量与表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角X射线散射 胶体 有序分子组合体 分形
下载PDF
界面扩张流变方法研究大分子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3
12
作者 朱艳艳 徐桂英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1-200,共10页
结合本课题组的工作,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界面扩张流变技术在大分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分析界面扩张粘弹性数据和界面弛豫过程的特征参数可以研究界面层微观性质,从而阐明大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相互... 结合本课题组的工作,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界面扩张流变技术在大分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分析界面扩张粘弹性数据和界面弛豫过程的特征参数可以研究界面层微观性质,从而阐明大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机理,这对实际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子 表面活性剂 界面扩张流变 相互作用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油/水界面聚集行为:分子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耿铁 赵春花 +3 位作者 刘雪婧 苏龙 郑利强 孙继超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37-544,共8页
综述了近年来利用分子模拟研究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油/水界面聚集行为的进展,内容主要包括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希望能为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行为的基础研究、... 综述了近年来利用分子模拟研究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油/水界面聚集行为的进展,内容主要包括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希望能为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行为的基础研究、设计新型表面活性剂和优化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等领域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油/水界面 分子模拟 聚集行为 三次采油
下载PDF
LS_(mn)系列表面化学性质与胶束化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正武 李英 +1 位作者 李干佐 顾明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816-820,共5页
通过表面张力的测定,研究了十二烷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LSmn)系列表面活性剂LS36、LS45、LS54在溶液表面吸附和形成胶束的热力学函数随温度的变化.给出了它们在水溶液中的二组分相图.结果表明,LS36、LS45、LS54的表面活性都较高.在25... 通过表面张力的测定,研究了十二烷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LSmn)系列表面活性剂LS36、LS45、LS54在溶液表面吸附和形成胶束的热力学函数随温度的变化.给出了它们在水溶液中的二组分相图.结果表明,LS36、LS45、LS54的表面活性都较高.在25~50℃范围内,临界胶束浓度(cmc)和平衡表面张力分别在4.44×10-6~17.3×10-6mol·L-1和30.1~33.5mN·m-1之间,表面吸附和形成胶束的自由能分别在-40.0~-49.5kJ·mol-1和-27.2~-33.1kJ·mol-1之间.不论是在溶液表面吸附还是形成胶束均为熵驱动过程.其中LS36由于含具有亲水能力较强的聚氧乙烯基团(EO)成分较低,因此不论其浊点还是其表面吸附和形成胶束的热力学函数均与LS45、LS54具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LSmn)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表面张力 相图
下载PDF
油水界面上AOT聚集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秀青 苑世领 +1 位作者 陈贻建 徐桂英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7-101,共5页
用分子动力学模拟(MD)方法研究了2乙基己基琥珀酸酯磺酸钠(AOT)在异辛烷水界面的聚集行为.结果发现:AOT作为界面改性剂可以在油水界面形成单分子层,并随着浓度的增加从不饱和到饱和、从无序到有序发展;由于存在静电相互作用,盐(NaCl)的... 用分子动力学模拟(MD)方法研究了2乙基己基琥珀酸酯磺酸钠(AOT)在异辛烷水界面的聚集行为.结果发现:AOT作为界面改性剂可以在油水界面形成单分子层,并随着浓度的增加从不饱和到饱和、从无序到有序发展;由于存在静电相互作用,盐(NaCl)的加入可以改变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的排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表面活性剂 油水界面
下载PDF
气/液界面上β-环糊精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包结物形成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4
16
作者 庞瑾瑜 徐桂英 +1 位作者 白燕 赵涛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5-740,共6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气/液界面上β-环糊精(-βCD)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包结物的形成.对β-CD与CTAB摩尔比分别为1∶1和2∶1的两个体系进行了模拟研究,体系的能量、径向分布函数和均方根位移变化的结果...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气/液界面上β-环糊精(-βCD)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包结物的形成.对β-CD与CTAB摩尔比分别为1∶1和2∶1的两个体系进行了模拟研究,体系的能量、径向分布函数和均方根位移变化的结果表明,-βCD与CTAB分子可以在气/液界面上形成包结物,相对而言,更易形成1∶1型包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Β-环糊精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包结物 气/液界面
下载PDF
绿色化学与日用化工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干佐 翟利民 +1 位作者 陈文君 刘少杰 《日用化学品科学》 CAS 2001年第5期27-29,共3页
阐述了绿色化学的概念、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日用化工中表面活性剂的绿色化进行了探讨。化学并不意味着污染 ,通过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 ,采用“原子经济”反应 ,可以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降低生产成本 。
关键词 绿色表面活性剂 绿色化学 “原子经济”反应 零排放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TX-100与SDBS胶束中光解苯甲醛自由基的化学诱导动态电子极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陆同兴 涂兴华 +1 位作者 牟建海 李干佐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230-1234,共5页
利用时间分辨ESR波谱仪 ,研究了苯甲醛在乙二醇和表面活性剂SDBS ,TX 10 0的胶束溶液中的激光光解化学诱导动态电子极化 (CIDEP)现象 .苯甲醛在激光照射下可以从体系和自身中得到氢生成α 羟基苄自由基和苯酰自由基 ,在SDBS胶束中是自... 利用时间分辨ESR波谱仪 ,研究了苯甲醛在乙二醇和表面活性剂SDBS ,TX 10 0的胶束溶液中的激光光解化学诱导动态电子极化 (CIDEP)现象 .苯甲醛在激光照射下可以从体系和自身中得到氢生成α 羟基苄自由基和苯酰自由基 ,在SDBS胶束中是自由基对机理RPM极化 ,而在TX 10 0胶束中是三重态机理TM极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DEP 苯甲醛 反应机理 表面活性剂 TX-100 SDBS 胶束 光解 自由基 化学诱导动态电子极化
下载PDF
X型与线型嵌段聚醚在空气/水和正庚烷/水界面上聚集行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贻建 刘腾 +1 位作者 翟雪如 徐桂英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2-110,共9页
通过阴离子聚合方法合成了环氧乙烷(EO)含量和分子量均相同的线型聚氧丙烯(PEO)-聚氧乙烯(PPO)(LPE)和X型聚氧丙烯-聚氧乙烯(TPE)嵌段聚醚,考察了它们在空气/水及正庚烷/水界面上聚集行为的差异.界面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TPE降低水、正... 通过阴离子聚合方法合成了环氧乙烷(EO)含量和分子量均相同的线型聚氧丙烯(PEO)-聚氧乙烯(PPO)(LPE)和X型聚氧丙烯-聚氧乙烯(TPE)嵌段聚醚,考察了它们在空气/水及正庚烷/水界面上聚集行为的差异.界面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TPE降低水、正庚烷界面张力的效率和效能均低于LPE的.聚醚分子在正庚烷/水界面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比在空气/水表面短.由于正庚烷分子插入到聚醚吸附层中,聚醚分子可以在正庚烷/水界面上采取更为直立的状态,因此聚醚分子在正庚烷/水界面扩散较快.聚醚在正庚烷/水界面的扩张弹性高于空气/水表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型嵌段聚醚 界面活性 界面扩张粘弹性 界面聚集行为
下载PDF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肖莉 徐桂英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4-97,共4页
综述了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分析检测尤其在色谱分离和毛细管电泳技术中的应用。在色谱分离中,两性表面活性剂首先被用作固定相,能很好地分离海水及雨水中的阴离子;后来随着色谱技术在生物领域的应用,两性表面活性剂又被用作流动相,即... 综述了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分析检测尤其在色谱分离和毛细管电泳技术中的应用。在色谱分离中,两性表面活性剂首先被用作固定相,能很好地分离海水及雨水中的阴离子;后来随着色谱技术在生物领域的应用,两性表面活性剂又被用作流动相,即把其溶解于电解质溶液中,此流动相能很好地分离含蛋白质的生物样品。两性表面活性剂还被广泛地用于毛细管电泳中,即作毛细管壁上的动态或静态的涂层,此法既可控制电渗流,提高分离效果,又可避免蛋白质等一些样品粘在壁上,是一种较理想的生物分离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表面活性剂 分析检测 色谱 毛细管电泳 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