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瘀克塞方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家权 李长生 杨晓妮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9年第3期17-19,共3页
目的观察化瘀克塞方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的影响。方法将70例急性脑梗死症状发生后48h内入院的患者随机分为化瘀克塞方组(37例)和常规治疗组(33例),分别于入院后即时和治疗后的第3、7、14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 目的观察化瘀克塞方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的影响。方法将70例急性脑梗死症状发生后48h内入院的患者随机分为化瘀克塞方组(37例)和常规治疗组(33例),分别于入院后即时和治疗后的第3、7、14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NSE的浓度,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化瘀克塞方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入院时血清NSE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天、第14天两组患者NSE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化瘀克塞方组患者血清NSE浓度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第3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即较入院时明显改善(P<0.05);治疗第7天、第14天时,组间同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克塞方能够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轻脑损害,对急性脑梗死有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中西医结合疗法 化瘀克塞方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原文传递
益火补土理论探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吴振华 姚鹏宇 +2 位作者 梁佳 平静 程广清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1-4,共4页
益火补土理论主要包括君火论、补心生脾论、命门火论、两火论、脾胃火论等。君火论指温心阳助脾阳的治法;补心生脾论是根据心脾两脏生理病理关系,补心养脾;命门火论是着眼肾阳、脾阳联系,温肾阳壮脾阳的治法;两火论则是根据"脾胃分... 益火补土理论主要包括君火论、补心生脾论、命门火论、两火论、脾胃火论等。君火论指温心阳助脾阳的治法;补心生脾论是根据心脾两脏生理病理关系,补心养脾;命门火论是着眼肾阳、脾阳联系,温肾阳壮脾阳的治法;两火论则是根据"脾胃分治"原则,以肾阳、心阳分补脾胃之阳的治法;脾胃火论即直接补脾胃之阳以恢复脾胃功能的治法;另有从用药角度诠释益火补土理论,即根据"脾得阳始运"用温热药补脾阳,或根据"泻心火、实脾土"采用甘温佐以苦酸的用药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火补土 君火论 补心养脾论 命门火论 两火论 脾胃火论
下载PDF
基于伏气学说探讨丹芍二地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赵宁宁 姚鹏宇 刘亚娟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年第1期75-76,89,共3页
结合温病学家刘献琳对伏气学说的观点解析伏气学说,认为伏气致病病位为热伏血分,结合临床经验,确立伏气致病的理法方药,并基于"伏气学说"探讨丹芍二地汤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 伏气学说 发病学说 邪伏血分 丹芍二地汤
原文传递
化淤理肺方对肺纤维化大鼠MMP-2和TIMP-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王琴 刘世青 +1 位作者 李长生 鹿伟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化淤理肺方对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和对MMP-2/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肺纤维化Wistar雄性大鼠84只,随机分成4组:中药组、激素组、模型组和对照组。所有大鼠第7、14、28天各处死7只。经HE染色评价肺组织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免疫... 目的探讨化淤理肺方对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和对MMP-2/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肺纤维化Wistar雄性大鼠84只,随机分成4组:中药组、激素组、模型组和对照组。所有大鼠第7、14、28天各处死7只。经HE染色评价肺组织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检测法检测MMP-2与TIMP-1的表达。结果①肺泡炎、肺纤维化程度评价:模型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较重,且胶原纤维沉积较多;中药组可见炎性细胞较少,肺泡结构基本正常,肺泡炎与肺纤维化较轻;激素组肺泡炎及纤维化与中药组相似。②MMP-2蛋白的表达:中药组第7、142、8天较模型组表达明显减轻,于第14天达到高峰,此后降低,表达水平与激素组相似。③TIMP-1蛋白表达:中药组在这3个时段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增高,但均较模型组低,且呈逐渐升高趋势。结论化淤理肺方能减轻博来霉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可能是通过调节MMP-2、TIMP-1途径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化瘀理肺方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 大鼠 WISTAR
原文传递
健脾调肝饮联合易医脐针治疗肝郁脾虚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韩路璐 谷雨明 +1 位作者 崔健 冯博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111-117,共7页
【目的】观察健脾调肝饮联合易医脐针治疗肝郁脾虚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肝郁脾虚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中药组23例、脐针组22例、针药组22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生活指导,中药组给予中药健脾调肝饮治疗;... 【目的】观察健脾调肝饮联合易医脐针治疗肝郁脾虚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肝郁脾虚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中药组23例、脐针组22例、针药组22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生活指导,中药组给予中药健脾调肝饮治疗;脐针组以脐蕊为中心,每周3 d选取震、巽、离、坤位顺序进针,2 d选取坤、兑、坎方位顺序进针,2 d休息的方法治疗;针药组给予中药健脾调肝饮结合脐针联合治疗。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8个疗程。治疗8周后,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围及腰臀比(WHR)的变化情况,以及血脂4项的情况。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后,3组患者的体质量、BMI、腰围及WHR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脐针组与针药组在改善腰围与WHR方面更为明显,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后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中药组TG、TC、LDL-C有明显改善(P<0.05),脐针组LDL-C有明显改善(P<0.05),针药组TC、TG、LDL-C、HDL-C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但治疗后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3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针药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明显优于中药组和脐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药组与脐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调肝饮联合易医脐针治疗肝郁脾虚型单纯性肥胖症,能明显降低患者体质量等相关指标,并改善血脂代谢水平,改善患者肝郁脾虚的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调肝饮 易医脐针 肝郁脾虚型 单纯性肥胖症 血脂代谢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