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袖套结构联合肿瘤型假体柄初始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1
作者 左金增 田东牧 +2 位作者 高原 胡永成 张净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4-729,共6页
目的对新型梯形袖套联合不同长度(90、105、20、135 mm)、形状(直柄、曲柄)假体柄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其初始稳定性的差异。方法建立股骨-袖套-假体有限元模型,设定其接触模式为面与面接触,模拟生理活动中单足站立、快速行走的加载条件... 目的对新型梯形袖套联合不同长度(90、105、20、135 mm)、形状(直柄、曲柄)假体柄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其初始稳定性的差异。方法建立股骨-袖套-假体有限元模型,设定其接触模式为面与面接触,模拟生理活动中单足站立、快速行走的加载条件,研究股骨-袖套-假体柄微动情况。结果单足站立及快速行走时,梯形袖套联合直柄微动值大于曲柄,当假体柄长度为120 mm时,微动峰值及微动平均值达高峰。梯形袖套联合直柄在单足站立及快速行走时微动平均值分别为(67.7±43.5)、(64.1±59.2)μm,微动峰值分别为121、146μm。随着假体柄长度及形状的变化,梯形袖套周围微动值保持不变。结论梯形袖套联合曲柄优于直柄,当假体柄长度为90 mm时,可保持最佳初始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袖套 肿瘤型假体柄 初始稳定性 微动
原文传递
面向未来的智能人工关节设计研究
2
作者 李铁 刘君 《模具制造》 2024年第8期213-215,共3页
未来的医疗技术会逐渐朝着更智能、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人工关节设计研究也不例外。在全球老龄化与关节疾病日益增多的背景下,传统人工关节设计容易存在耐用性和适配性方面的问题。新的智能人工关节设计研究就可以将先进的传感器、智能... 未来的医疗技术会逐渐朝着更智能、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人工关节设计研究也不例外。在全球老龄化与关节疾病日益增多的背景下,传统人工关节设计容易存在耐用性和适配性方面的问题。新的智能人工关节设计研究就可以将先进的传感器、智能材料和数据分析技术结合在一起,以此突破这些限制。首先研究了研究智能人工关节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传统人工关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探讨了面向未来的智能人工关节设计,希望通过研究可以改变关节置换手术的面貌,为医疗领域带来新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材料 人工智能 关节设计
下载PDF
相邻节段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植骨置钉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27
3
作者 刘达 罗杨 +6 位作者 郑伟 盛珺 廖冬发 谢庆云 周江军 巴晶晶 伍红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62-664,共3页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脊柱骨折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经后路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临床效果良好,但远期随访发生椎体高度丢失、螺钉断裂等较多。目前临床上因骨质疏松导致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日益增多。而骨质疏松影...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脊柱骨折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经后路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临床效果良好,但远期随访发生椎体高度丢失、螺钉断裂等较多。目前临床上因骨质疏松导致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日益增多。而骨质疏松影响螺钉的把持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螺钉固定 治疗方法 相邻节段 联合伤 骨水泥 椎弓根钉棒系统 置钉
原文传递
内侧支撑髓内钉置入支撑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 被引量:5
4
作者 聂少波 李建涛 +4 位作者 孙基恩 赵喆 赵燕鹏 张里程 唐佩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9-333,共5页
背景:内侧支撑髓内钉通过重建股骨内侧支撑的方法恢复了股骨近端的三角稳定结构,早期的有限元分析及生物力学显示其稳定性优于现在常用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但是在严重骨质疏松模型中的具体表现尚不明确。目的:比较内侧支撑髓内钉和股... 背景:内侧支撑髓内钉通过重建股骨内侧支撑的方法恢复了股骨近端的三角稳定结构,早期的有限元分析及生物力学显示其稳定性优于现在常用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但是在严重骨质疏松模型中的具体表现尚不明确。目的:比较内侧支撑髓内钉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严重骨质疏松且内侧失支撑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利用严重骨质疏松人工骨构建内侧失支撑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采用内侧支撑髓内钉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分别固定后进行轴向破坏和扭转破坏实验,记录两者在轴向和扭转载荷作用下的轴向刚度和扭转刚度等数据。结果与结论:①轴向破坏实验显示,内侧支撑髓内钉组的极限载荷、屈服载荷及轴向刚度稍大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扭转破坏实验显示,内侧支撑髓内钉组的扭转刚度大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P<0.05);③结果表明,内侧支撑髓内钉的力学稳定性尤其是抗扭转性能优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可能是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时不错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钉 髓内钉 股骨 转子间骨折 内侧支撑 生物力学 骨质疏松
下载PDF
优化剂量骨水泥强化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9
5
作者 刘达 廖冬发 +6 位作者 郑伟 黄晨 康夏 盛珺 周江军 巴晶晶 伍红桦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10期874-877,891,共5页
目的评价优化剂量的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我科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对27例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经后路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全椎板减压、髓核... 目的评价优化剂量的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我科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对27例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经后路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所有患者术前BMD检查T值均小于-2.5,均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所有患者均注1.5 m L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前和术后均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记录和观察患者围手术期基本情况及并发症。记录术前、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患者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low back pain score,JOA)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X线和CT检查评价螺钉稳定性和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30~200 min,出血量200~500 m L;术中无神经损伤,无硬膜撕裂,无明显骨水泥渗漏及螺钉松动。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8~30个月。末次随访X线及CT检查示:未发现明显的骨水泥渗漏、螺钉松动、融合器下沉;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椎间融合率为88.9%。患者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的VAS、JOA、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好转,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在末次随访和术后6个月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中,注射1.5 m L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能够有效提高骨质疏松条件下脊柱内固定的初始稳定性。该方法能很好地维持骨质疏松条件下内固定的远期稳定性,提高椎间植骨融合率,显著降低了远期螺钉松动和椎间植骨不融合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骨质疏松症 骨水泥 椎弓根螺钉 强化
下载PDF
套接法治疗假体周围骨折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吕红芝 陈伟 +4 位作者 李升 王娟 侯志勇 王文波 张英泽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1224-1226,共3页
随着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逐年增多,术后假体周围骨折(periprosthetic fracture,PF)发生率亦随之增加。根据假体是否松动,需行内固定或翻修术治疗,但手术创伤大、术后畸形愈合及再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针对此难题,笔者研发了髓内套... 随着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逐年增多,术后假体周围骨折(periprosthetic fracture,PF)发生率亦随之增加。根据假体是否松动,需行内固定或翻修术治疗,但手术创伤大、术后畸形愈合及再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针对此难题,笔者研发了髓内套接钉微创治疗PF,并根据假体尾端形状设计配套的套接式髓内钉型号,使髓内钉尾端套入假体末端;对于假体松动的PF,在套管内预先注入部分骨水泥,当套管套入假体末端时,预先放置在套管内的骨水泥与假体末端嵌插、挤压,填充入周围间隙,将髓内套接钉与假体连为一体,从而避免了骨折端与假体末端的应力集中,增加了骨折端和假体的稳定性,且人工髋、膝、肩、肘、踝关节置换术及肿瘤假体均可应用此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此外,对于应用Gamma钉等髓内钉固定后发生钉体远端周围骨折时,可采用相同方法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体周围骨折 髓内钉 套接结构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结合细胞穿透肽Tat经皮给药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蒋擎 陈晓超 +4 位作者 田康勇 谢超春 刘腾鸿 林燕云 游纯秋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10期1621-1623,1627,共4页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PNS)结合细胞穿透肽Tat(47-57)对骨折的愈合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研究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建立骨折实验动物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外用三七总皂苷组(PNS外用组)、外用三七总皂苷和细胞穿...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PNS)结合细胞穿透肽Tat(47-57)对骨折的愈合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研究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建立骨折实验动物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外用三七总皂苷组(PNS外用组)、外用三七总皂苷和细胞穿透肽联合组(Tat-PNS外用组)、口服三七总皂苷组(PNS口服组)。给药14d后,检测骨折病灶局部的抗氧化SOD酶活性,同时取骨折病灶局部进行病理切片分析,对比和分析各给药组对实验大鼠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程度。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对比,PNS外用组对大鼠骨折愈合无明显的疗效,可能与PNS无法有效透皮吸收,并在病灶局部富集有效浓度有关。Tat-PNS外用组能够明显增加病灶局部的SOD酶活性(P<0.05),而且病理切片显示骨折处恢复状况良好,其促进骨折病灶处愈合的效果与PNS口服组效果基本一致。结论:三七总皂苷与细胞穿透肽Tat(47-57)联合经皮给药能够明显促进骨折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骨折病灶局部的抗氧化力,增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苷 细胞穿透肽 骨折 组织切片 抗氧化 SOD 骨形态发生蛋白-2
下载PDF
快速气管切开手术器械的研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集慧 李彦武 +2 位作者 高会广 王翔玉 孙铭钏 《中国医学装备》 2022年第8期197-199,共3页
研制一套快速气管切开手术器械,用于临床危重症患者及战伤急救的气管切开术。快速气管切开手术器械由扩张钳、牵引拉钩和牵开器3部分组成,均设计成为特定结构,分别用于气管前组织的分离、扩张、牵拉和固定,充分暴露气管,以便明视下置入... 研制一套快速气管切开手术器械,用于临床危重症患者及战伤急救的气管切开术。快速气管切开手术器械由扩张钳、牵引拉钩和牵开器3部分组成,均设计成为特定结构,分别用于气管前组织的分离、扩张、牵拉和固定,充分暴露气管,以便明视下置入气管切开套管。快速气管切开手术器械兼顾传统气管切开术(ST)和经皮导丝扩张钳快速气管切开术(PDT)优点,由1名医师独立操作即可为临床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快速、安全、微创且通气效果可靠的气管切开方法,其手术器械设计合理、结构紧凑,使用方便,经济高效,可用于战伤急救和临床危重症患者的紧急救治,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气管切开 手术器械 经皮导丝扩张钳快速气管切开术(PDT) 急救
下载PDF
关于机械设计制造现代化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的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彬 林毅 樊坤鹏 《产品可靠性报告》 2023年第4期142-143,共2页
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一种新型工艺--现代机械设计制造和精密加工技术应运而生,这项技术的效率非常高,它不但是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关键性技术,而且可以对机械设计的品质进行有效地提升,如果将这项技术加以正确运用,就可以为我国的... 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一种新型工艺--现代机械设计制造和精密加工技术应运而生,这项技术的效率非常高,它不但是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关键性技术,而且可以对机械设计的品质进行有效地提升,如果将这项技术加以正确运用,就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相关支持。本文着重研究了现代机械的结构和制造工艺,并探讨了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设计 现代化工艺 精密加工
下载PDF
可吸收界面螺钉体外降解行为研究
10
作者 朱雪真 刘威志 +3 位作者 孙振龙 闫顺杰 刘华 王忠礼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23年第6期598-601,611,共5页
通过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以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为基体填充β-磷酸三钙(β-TCP)无机填料的复合材料,采用注射成型工艺制备可吸收界面螺钉。配制模拟人体的PBS缓冲液,根据相关医疗器械产品检测标准的要求对界面螺钉进行体外降解实验,... 通过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以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为基体填充β-磷酸三钙(β-TCP)无机填料的复合材料,采用注射成型工艺制备可吸收界面螺钉。配制模拟人体的PBS缓冲液,根据相关医疗器械产品检测标准的要求对界面螺钉进行体外降解实验,对降解不同时间节点的界面螺钉进行特性黏度、平均分子量分布、质量损失、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等进行测试表征,根据降解性能-时间曲线,确定界面螺钉丧失力学性能的时间节点。详细研究了PLGA和β-TCP复合材料制备的界面螺钉体外降解行为,为PLGA和β-TCP复合材料制备的可吸收产品降解行为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螺钉 可吸收 体外降解 性能研究
下载PDF
Ⅲ类医疗器械研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
11
作者 姜磊 谭小俊 《产品可靠性报告》 2023年第7期39-40,共2页
类医疗器械的研发项目本身有着较高的安全和质量要求,同时整个项目的研发过程具备高严格、高专业性、高复杂性、长周期、高失败风险等特征。基于构建Ⅲ类医疗器械的研发项目完善全生命周期模型,同时将生命周期划分为不同阶段,从而提供... 类医疗器械的研发项目本身有着较高的安全和质量要求,同时整个项目的研发过程具备高严格、高专业性、高复杂性、长周期、高失败风险等特征。基于构建Ⅲ类医疗器械的研发项目完善全生命周期模型,同时将生命周期划分为不同阶段,从而提供一个明确、清晰的管理框架,其不仅有利于项目的控制,还能够促使整个项目实现标准化与可视化的管理,从而降低项目的失败风险。对此,本文简要分析了Ⅲ类医疗器械研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类医疗器械 研发项目 全生命周期 管理策略
下载PDF
一种用于腰椎峡部裂的轴向可控加压脊柱棒的研制及生物力学研究
12
作者 黎景源 王玉垒 +6 位作者 邵能琪 冯凡哲 梁金龙 王利君 黄文祥 徐永清 崔轶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1-617,共7页
目的探讨自主研发的用于腰椎峡部裂(LS)的轴向可控加压脊柱棒(ACCSR)和普通脊柱棒(CSR)的生物力学性能差异。方法选取同一批次生产且直径均为6.0 mm的ACCSR和CSR各36根。实验分为ACCSR组和CSR组,分别进行单棒及钉-棒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 目的探讨自主研发的用于腰椎峡部裂(LS)的轴向可控加压脊柱棒(ACCSR)和普通脊柱棒(CSR)的生物力学性能差异。方法选取同一批次生产且直径均为6.0 mm的ACCSR和CSR各36根。实验分为ACCSR组和CSR组,分别进行单棒及钉-棒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测试。单棒测试:四点折弯试验(n=7)计算出两组的刚度和屈服载荷并进行比较;单棒疲劳试验(n=8)通过2500000次循环加载,记录成功时的加载压缩载荷,与正常成人单侧腰椎峡部的受力(198.72 N)进行比较。钉-棒内固定系统测试:轴推试验(n=7)测试两组的轴向夹持能力,轴扭试验(n=7)测试两组的扭转夹持能力,椎弓根螺钉侧压试验(n=7)测试螺钉的刚度及屈服载荷。结果ACCSR组的刚度(1543.37±61.41)N/mm、屈服载荷1338.57(1282.00,1353.80)N显著小于CSR组的(3797.63±156.15)N/mm、4059.95(3813.80,4090.89)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棒疲劳试验中CSR和ACCSR通过2500000次疲劳试验的压缩载荷分别为640.00 N和320.00 N,均大于正常成人单侧腰椎峡部的最大受力(198.72 N)。ACCSR组和CSR组的轴向夹持能力、扭转夹持能力,以及两组螺钉的刚度、屈服载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LS的固定中,ACCSR的刚度、屈服载荷及抗疲劳性能不如CSR,但两组钉-棒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相当且ACCSR组的抗疲劳性能能达到正常人峡部的应力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内固定器 腰椎 峡部裂
原文传递
基于成人掌骨形态学数据设计的掌骨弹性髓内针治疗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玖征 袁野 +5 位作者 朱剑津 何大炜 赵喆 赵锋 孔德敬 潘勇卫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2年第4期330-335,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成人掌骨形态学数据设计的掌骨弹性髓内针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方法选用成人新鲜冰冻手掌标本12例,取第2~5掌骨共计48根,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切取的掌骨分为3组,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组、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和弹... 目的探讨基于成人掌骨形态学数据设计的掌骨弹性髓内针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方法选用成人新鲜冰冻手掌标本12例,取第2~5掌骨共计48根,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切取的掌骨分为3组,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组、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和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每组包含第2~5掌骨各4根,共16根掌骨;其中8根用于悬臂折弯测试,8根用于扭转测试。用骨刀距掌骨远端20 mm处横行截骨,制作简单横行骨折模型。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组以直列4孔掌骨锁定接骨板,以骨折线为中心,在骨折线远端、近端各采用2枚2.0 mm双皮质锁定螺钉固定;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采用1.0 mm不锈钢克氏针以骨折线为中心交叉固定;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使用笔者团队设计的直径2.0 mm的掌骨弹性髓内针,配合把持器和开髓器,自掌骨基底部顺行穿入髓腔,经骨折线到达掌骨头关节面下固定。使用生物力学测试机对3组进行悬臂折弯和扭转测试,计算3组的最大折弯力、折弯刚度和最大扭矩、扭转刚度。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法。结果(1)在悬臂折弯测试中,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组、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和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的最大折弯力分别为(126.3±53.9)、(48.7±18.2)、(88.4±13.9)N,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30,P=0.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组、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和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的折弯刚度分别为(12.33±4.90)、(5.86±5.02)、(10.49±2.05)N/mm,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88,P=0.017);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分别与另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组和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扭转测试中,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组、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和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的最大扭矩分别为(1.98±0.42)、(0.61±0.39)、(0.50±0.34)N·m,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635,P<0.05);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组分别与另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与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组、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和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的扭转刚度分别为(0.093±0.040)、(0.022±0.021)、(0.032±0.029)N·m/°,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54,P<0.05);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组分别与另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和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笔者团队基于成人掌骨形态学数据设计的弹性髓内针,最大折弯力,折弯刚度在钢板和交叉克氏针之间,且明显优于交叉克氏针;而最大扭矩和扭转刚度与交叉克氏针相当。该新型弹性髓内针能够满足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康复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骨 骨折固定术 生物力学 髓内针
原文传递
3D打印技术在骨肿瘤外科中的应用研究——前沿综述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剑锋 杨雄刚 +2 位作者 魏悦 田东牧 胡永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0-128,共9页
为骨肿瘤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在术中精准彻底地切除肿瘤是目前肿瘤外科医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3D打印技术是目前医疗领域实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其自身特点和优势能够弥补传统骨肿瘤外科诊治中的缺点和不足,极... 为骨肿瘤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在术中精准彻底地切除肿瘤是目前肿瘤外科医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3D打印技术是目前医疗领域实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其自身特点和优势能够弥补传统骨肿瘤外科诊治中的缺点和不足,极大地提高骨肿瘤外科的个体化诊治水平和精度。在骨肿瘤外科临床活动中,3D打印技术主要用于制作:①术前规划或模拟手术用的解剖模型;②术中截骨或置钉用的辅助导板;③个体化的植入物、假体;④修剪移植骨的塑形模板;⑤假体原型。3D打印技术在骨肿瘤外科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优化手术方案、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减少术中医师及患者放射线暴露的时间、精确切除肿瘤组织、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手术花费、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术后疗效等等。通过回顾3D打印技术在骨肿瘤外科中的相关文献,对3D打印的五种主要用途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射线暴露时间、术后疗效、并发症、肿瘤复发率、打印物品精度、诊疗成本8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分别从骨肿瘤的不同部位及3D打印技术的不同用途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旨在总结3D打印技术在骨肿瘤外科临床中的应用,使其应用条理化以便加深临床医师对于3D打印技术的了解,同时分析3D打印技术在骨肿瘤外科中的应用趋势、潜在优势和不足,拓展3D打印技术在骨肿瘤外科诊治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外科医生 打印技术 骨肿瘤 应用 个体化治疗方案 术中出血量 放射线暴露 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3
15
作者 孙炜俊 汤海峰 +2 位作者 田康勇 林金丁 张华昆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2218-2222,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改良微型外固定架治疗儿童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3月—2020年12月,55例儿童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9例采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改良微型外固...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改良微型外固定架治疗儿童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3月—2020年12月,55例儿童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9例采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改良微型外固定架治疗,26例采用透视下闭合复位传统外固定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超声组的手术时间、影像曝光次数、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显著优于透视组(P<0.05)。术后1、3 d时超声组的WB-FACE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透视组(P<0.05)。两组患者平均随访(18.53±4.24)个月。两组患者拆除外固定时间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的腕伸-屈ROM、腕尺偏-桡偏ROM均显著增加(P<0.05),两组的Gartland-Werlay评分均有所进步,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PT、RI、RL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改良微型外固定架治疗儿童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临床效果优于透视下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不稳定性骨折 儿童 超声引导 改良小外固定架
原文传递
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是否修复纤维环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彬 张廷伟 +5 位作者 刘永强 吴瑞 李佳佳 谭远超 周纪平 王利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567-1572,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全可视内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修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月—2021年1月共82例LDH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5例采用全内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修复,... [目的]探讨采用全可视内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修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月—2021年1月共82例LDH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5例采用全内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修复,另外47例采用单纯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未修复纤维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两组患者均无硬膜囊撕裂、神经根损伤、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修复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未修复组[(66.8±11.2)min vs(58.4±12.9)min,P=0.034],但是两组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切口愈合等级和术后住院天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18个月以上。随访过程中,椎间盘突出复发,修复组为1例(2.8%),未修复组为2例(4.2%),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腰痛VAS和腿痛VAS评分,以及O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腰痛VAS和腿痛VAS评分,以及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10 d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责任椎管面积和腰椎前凸角均显著增加(P<0.05);修复组责任椎间隙高度无显著变化(P>0.05),但未修复组末次随访时责任椎间隙高度显著减小(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患者间责任椎管面积、腰椎前凸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修复组的椎间隙高度显著大于未修复组[(9.0±0.2)mm vs (7.4±0.5)mm,P=0.023]。[结论]内镜下髓核切除联合纤维环修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可行的技术。虽然修复组与未修复组早期临床效果相似,但缝合修复纤维环缺损有利于保持椎间隙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内镜下髓核摘除术 纤维环缝合修复术 微创手术
原文传递
影响瘤段切除组配式假体重建膝关节功能的因素
17
作者 苗族康 侯子伟 +3 位作者 魏悦 徐明 郑凯 于秀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1755-1760,共6页
[目的]探索影响瘤段切除组配式假体重建膝关节功能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6月采用瘤段切除组配式肿瘤型膝关节假体重建治疗膝周侵袭性骨肿瘤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其临床结果,测量并计算截骨长度比(osteotomy len... [目的]探索影响瘤段切除组配式假体重建膝关节功能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6月采用瘤段切除组配式肿瘤型膝关节假体重建治疗膝周侵袭性骨肿瘤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其临床结果,测量并计算截骨长度比(osteotomy length ratio,OLR)、髓内-髓外比(internal-external medulla ratio,IEMR)、双侧肢体长度差(leg-length discrepan-cy,LLD)和股胫机械轴角(femorotibial mechanical axis angle,MAA)。按肿瘤部位、体质、肿瘤性质分组比较,行临床与影像资料相关性分析。[结果]31名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术中并发症,手术时间(174.0±54.7)min、术中失血量(388.7±260.6)ml、切口长度(28.1±4.3)cm。所有患者随访平均(39.3±18.9)个月,2例出现肺转移、1例全身多发转移、2例局部复发。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129.3±29.0),MSTS评分(22.3±4.7),TESS评分(112.1±14.9),KSS功能评分(64.0±19.4)。影像方面,OLR(38.0±8.1)%、IEMR(112.4±29.1)%、LLD(35.5±132.6)mm、MAA(178.3±1.3)°。无瘤生存率(87.1%)、假体生存率(96.8%)。按肿瘤部位、患者体质、肿瘤性质分组比较SF-36、MSTS、TESS和KS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SF-36与OLR(r=-0.596,P<0.001),TESS与LLD(r=-0.495,P=0.005)、MSTS评分与OLR(r=-0.568,P=0.001)及LLD(r=-0.368,P=0.044)、KSS与LLD(r=-0.457,P=0.010)均呈显著负相关,但是,所有临床评分与IEMR、MAA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国产组配式肿瘤型膝关节假体,能使患者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与功能恢复;OLR、LLD与术后生活质量、功能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骨肿瘤 瘤段切除 组配式假体 功能评价
原文传递
“防中柱压缩棒”在胸腰椎骨折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中的疗效观察
18
作者 李希望 张建光 +2 位作者 田康勇 钟福阳 黄丽娜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第17期34-36,171,共4页
目的:探讨“防中柱压缩棒”在胸腰椎骨折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11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其中,20例患者应用“防中柱压缩棒”实施后... 目的:探讨“防中柱压缩棒”在胸腰椎骨折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11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其中,20例患者应用“防中柱压缩棒”实施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观察组),20例患者经皮椎弓根螺钉传统直棒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治疗前后的伤椎前缘高度与后凸Cobb角及椎管占位改善情况,同时为患者实施随访,了解伤椎高度维持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相较之下,观察组具备更少出血量和并发症,安全性更高(P<0.05)。结论:“防中柱压缩棒”在胸腰椎骨折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过程会提高复位质量,减少并发症,缩减工具数量和操作过程中的器械相互干扰,减化程序提高效率。可控的轴向撑开恢复伤椎高度,间接复位伤椎椎管占位和伤椎终板塌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路手术 经皮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防中柱压缩棒
下载PDF
连接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运动和负重模式的演变和进展
19
作者 高小康 张净宇 +3 位作者 刘金伟 田东牧 胡永成 徐卫国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4期505-516,共12页
人工假体的普及,翻修患者的逐年增加和骨肿瘤保肢手术的成功应用,导致应用和潜在应用连接型膝关节假体的患者数量增加。连接型膝关节假体是关节内外韧带稳定机制失效的重建手段,目前经历了从屈曲铰链的单轴运动、旋转铰链的双轴运动、... 人工假体的普及,翻修患者的逐年增加和骨肿瘤保肢手术的成功应用,导致应用和潜在应用连接型膝关节假体的患者数量增加。连接型膝关节假体是关节内外韧带稳定机制失效的重建手段,目前经历了从屈曲铰链的单轴运动、旋转铰链的双轴运动、球轴铰链的多轴运动三代演变。连接型膝关节假体运动模式经历由屈曲铰链单轴运动,到旋转铰链双轴运动,再到球轴铰链多轴运动。负重模式从完全由铰链负重,到髁负重比例增大和完全髁负重。假体的限制和约束逐步减小,生物力学分布更合理,减少了应力集中,降低了磨损、松动和断裂几率,假体的生存率提高,并发症降低。然而和非限制性假体相比,连接型假体术后的远期效果差。本文总结归纳连接型人工膝关节假体在运动和负重模式的演变规律,为假体研究和设计提供借鉴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膝关节假体 运动 负重 关节不稳定性 生物力学现象 应力 物理 假体失效 假体设计 存活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