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佳 王义 +9 位作者 肖蓉 李亮 王悦 张慧 李宗新 钱欣 王良 苏玉晓 高英波 刘开昌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0,共7页
为明确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夏玉米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本试验以登海605(DH605)和郑单958(ZD958)为材料,设常规灌溉施肥(FP)、喷灌+种肥同播(SN)、喷灌+水肥一体化(SF100%)、喷灌+水肥一体化+减氮20%(SF80%)共4个处理,研究不同灌... 为明确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夏玉米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本试验以登海605(DH605)和郑单958(ZD958)为材料,设常规灌溉施肥(FP)、喷灌+种肥同播(SN)、喷灌+水肥一体化(SF100%)、喷灌+水肥一体化+减氮20%(SF80%)共4个处理,研究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灌溉施肥方式及品种和灌溉施肥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夏玉米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速率、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N),SF80%处理下两年平均产量、水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均最高。与FP、SN和SF100%处理相比,SF80%处理下DH605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14.55%、7.66%和2.26%,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23.73%、12.61%和8.86%,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43.19%、34.58%和27.82%;ZD958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35.93%、15.24%和7.84%,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40.81%、21.79%和11.13%,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69.91%、44.05%和34.80%。综上所述,喷灌+水肥一体化+减氮20%的灌溉施肥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实现夏玉米增产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灌溉施肥方式 水氮利用效率 产量
下载PDF
不同高低畦种植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江明 韩小伟 +8 位作者 田雪慧 武利峰 高英波 李明军 李伟 李树兵 郝延杰 韩哲 高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4-72,共9页
为明确黄淮海流域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运的响应及其生理机制,筛选适宜的种植模式以实现小麦高产稳产。于2020—2022年冬小麦生长季,采用衡观35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小畦平作(SFP)、两高四低(THFLP)、四高两低... 为明确黄淮海流域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运的响应及其生理机制,筛选适宜的种植模式以实现小麦高产稳产。于2020—2022年冬小麦生长季,采用衡观35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小畦平作(SFP)、两高四低(THFLP)、四高两低(FHTLP)3种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运量和叶面积指数等指标差异,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THFLP处理下小麦产量、穗数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最高,较SFP和FHTLP,2020—2021年产量分别提高23.65%、13.20%,穗数分别提高34.78%、18.83%,成熟期干物质总积累量分别提高45.89%、14.66%,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66.69%、16.94%;2021—2022年产量分别提高24.21%、10.13%,穗数分别提高38.55%、21.38%,成熟期干物质总积累量分别提高47.57%、13.64%,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75.30%、14.74%。3种种植模式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贡献率均高于花前营养器官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且2年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贡献率均以THFLP最高,与SFP、FHTLP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综上,THFLP通过合理调整农田微地形优化小麦群体结构,达到增大种植密度、叶面积指数和加强花后干物质同化量的目的,以提高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最终显著提高小麦产量,是井灌区较为理想的高产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模式 产量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穗数
下载PDF
灌水量对不同需水型冬小麦产量建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
作者 李佳 张慧 +6 位作者 李宗新 钱欣 王良 赵海军 肖蓉 高英波 刘开昌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4-41,共8页
为明确灌水量对不同需水型冬小麦产量建成及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以协同提升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本试验以高肥水冬小麦品种济麦22和耐旱冬小麦品种山农25为材料,研究不同灌水处理(W0:全生育期不灌水;W1:拔节期和开... 为明确灌水量对不同需水型冬小麦产量建成及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以协同提升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本试验以高肥水冬小麦品种济麦22和耐旱冬小麦品种山农25为材料,研究不同灌水处理(W0:全生育期不灌水;W1: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灌水60 mm;W2: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灌水60 mm)对不同需水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灌浆特性、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不同灌水量与品种间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适宜灌水量可显著提高不同需水型冬小麦品种的旗叶净光合速率(Pn)、籽粒灌浆活跃期(P)和平均灌浆速率(V),进而提高产量。济麦22在W2处理下两年平均产量比W0和W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2.70%和9.03%;山农25在W1处理下两年平均产量比W0处理显著提高23.70%,与W2处理无显著差异。W1处理下,济麦22和山农25两年度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W2处理显著增加17.97%和39.84%。互作效应分析表明,品种和灌水量的交互作用对冬小麦产量建成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显著。综上,灌水量、品种及其互作效应通过增加穗数、延长籽粒灌浆活跃期和提高平均灌浆速率来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优化灌水量与品种匹配可实现冬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水量 品种 灌浆特性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玉米不同基因型双列杂交后代抽丝后氮素代谢特性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春晓 赵海军 +3 位作者 董树亭 王庆成 李宗新 刘开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3-42,共10页
【目的】阐明保绿型玉米和非保绿型玉米双列杂交后代抽丝后氮素代谢特征。【方法】选育氮高效品种是实现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的根本途径。为明确不同基因型玉米双列杂交后代的氮代谢和利用特征,筛选出保绿型玉米氮高效品种,采用大田试验的... 【目的】阐明保绿型玉米和非保绿型玉米双列杂交后代抽丝后氮素代谢特征。【方法】选育氮高效品种是实现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的根本途径。为明确不同基因型玉米双列杂交后代的氮代谢和利用特征,筛选出保绿型玉米氮高效品种,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选择保绿型(SG,stay-green)玉米自交系Q319、CZ01、VA91和非保绿型(NSG,non-stay-green)玉米自交系BM、B73、MO17,以此组配6×6完全双列杂交,以双列杂交后代为材料,系统研究不同玉米品种主要生育时期叶片、茎鞘、籽粒氮含量和粗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抽丝前后氮素积累、分配和氮收获指数,叶片氮代谢关键酶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等的影响,并对叶片氮代谢酶活性与保绿性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同基因型双列杂交后代抽丝后叶片氮含量呈倒"V"型变化特性,高峰期在灌浆期前后。茎鞘和籽粒氮含量均随生育期推进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保绿型(SG)玉米叶片、茎鞘、籽粒氮含量均显著高于非保绿型(NSG)玉米。抽丝前保绿型玉米自交后代氮积累、抽丝后氮积累、氮积累总量分别比NSG高20.00%、82.30%和45.23%;其转移量、转移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则分别比NSG低51.28%、66.59%和14.32%,抽丝后保绿型玉米的氮积累量约占50%,而非保绿型玉米仅为40%左右。保绿型玉米自交后代叶片和茎鞘粗蛋白质含量分别比非保绿型高108.23%和33.63%。抽丝至成熟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呈单峰曲线,高峰期在灌浆期前后,不同基因型玉米间变化趋势一致。抽丝后叶片GS活性、GOG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均呈单峰曲线,高峰期在抽丝后15 d左右。保绿型玉米NR活性、GS活性、GOG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各时期均高于非保绿型。相关分析表明,叶片保绿度与叶片氮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GOGAT活性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GS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NR呈正相关,但不显著。叶片氮含量与可溶性蛋白、GOGAT活性、GS活性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氮素的同化与相关的酶活性关系极为密切。【结论】较高的氮代谢水平是叶片保绿的营养生理基础之一,保绿型玉米有较高的氮代谢酶活性,在后期有较强的氮素吸收和同化能力,保绿性可作为筛选氮高效玉米品种的一个重要农艺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基因型 保绿性 氮代谢 maize (Zea mays L )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