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玛多M_(S)7.4和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引起的山东井水位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凯 陈其峰 +2 位作者 张军 孙豪 宋磊 《内陆地震》 2023年第2期210-216,共7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 S7.4地震和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引起栖霞鲁07井、枣庄鲁15井和菏泽鲁27井水位不同程度的同震响应。基于秒数据,对比分析3口井水位同震变化形态、幅度与分钟值记录的差异,并从含水层渗透性变化、地...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 S7.4地震和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引起栖霞鲁07井、枣庄鲁15井和菏泽鲁27井水位不同程度的同震响应。基于秒数据,对比分析3口井水位同震变化形态、幅度与分钟值记录的差异,并从含水层渗透性变化、地震能量密度等方面进行同震响应机理探讨。结果表明,井水位秒数据能够更加完整地记录水震波信息,更加精确展现水位同震变化形态、幅度;井水位对于远场大震的震荡形态主要受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在正常应力背景下,远场大震引起枣庄鲁15井水位同震响应的地震能量密度阈值大约是1.54×10^(-4)J·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同震响应 秒数据
下载PDF
2022年青海杂多Ms5.9地震震源机制中心解及位移场和应变场特征分析
2
作者 贾震 黄少华 +3 位作者 郭宗斌 苏淑娟 陈其峰 刘福顺 《高原地震》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通过建立目标函数和Levenber-Marquardt迭代等数学方法求出杂多地震的多个震源机制解的中心解,并用Wells和Coppersmith的统计公式估算出断层面大小和滑动量,进一步计算出主震所产生的同震位移场及应变场。结果表明:(1)推断节面II(走向34... 通过建立目标函数和Levenber-Marquardt迭代等数学方法求出杂多地震的多个震源机制解的中心解,并用Wells和Coppersmith的统计公式估算出断层面大小和滑动量,进一步计算出主震所产生的同震位移场及应变场。结果表明:(1)推断节面II(走向342.12°,倾角70.62°,滑动角是-175.99°)是本次地震的主断层面。(2)在水平位移场方面,震中东北物质向震中涌入,西北、东南物质向外涌出;在垂直位移场方面,震中东北部为沉降,东南部为隆升。综合分析认为,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判断此次地震为走滑型。(3)体应变在震中东北侧呈现压缩,在震中西北、东南两侧呈现伸张,北向应变、东向应变、北东向应变在震中均呈现八花瓣样式分布。(4)体应变形态与面应变分布大体相同,表现在面应变继承体应变。本研究可为地震对周围的影响,地震发生原因提供分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杂多地震 位移场 应变场
下载PDF
InSAR数据约束下的2022年泸定M_(S)6.8地震震源参数及滑动分布 被引量:1
3
作者 颜丙囤 殷海涛 +3 位作者 冯兵 冯恩国 刘保华 李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1-225,共5页
基于Sentinel-1A升降轨数据,使用D-InSAR反演泸定M_(S)6.8地震同震形变场。首先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地震震源参数,然后利用分布滑动模型确定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最后计算周边断层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造成的雷... 基于Sentinel-1A升降轨数据,使用D-InSAR反演泸定M_(S)6.8地震同震形变场。首先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地震震源参数,然后利用分布滑动模型确定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最后计算周边断层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造成的雷达视线向最大形变量约为18 cm,同震位错以左旋走滑为主,主要发生在6~24 km深度,最大滑动量约为2.5 m,位于16 km深度,发震断层主要为鲜水河断裂。静态库仑应力触发关系显示,鲜水河断裂南段和安宁河断裂北端的库仑应力显著增强,强震趋势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形变 Sentinel-1A INSAR 泸定地震 震源机制 库仑应力变化
下载PDF
基于赫斯特指数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磁效应特征分析
4
作者 苏淑娟 杨彦明 +5 位作者 邹春红 孙豪 张耀文 张振晗 贾震 武扬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9-134,共16页
选取2012-2022年青藏高原东北缘山丹等7个观测台地磁垂直(Z)分量数据,基于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等4个地震事件,利用重标极差法(R/S,Rescaled Range Analysis)与最小二乘法(LSM,Least Square Method)计算地磁Z分量赫斯特指... 选取2012-2022年青藏高原东北缘山丹等7个观测台地磁垂直(Z)分量数据,基于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等4个地震事件,利用重标极差法(R/S,Rescaled Range Analysis)与最小二乘法(LSM,Least Square Method)计算地磁Z分量赫斯特指数(Hurst Exponent,H)值,分析H值的时序变化与地震活动关系。结果表明:①7个观测台地磁Z分量11年时间序列H值的分布范围均为0.5<H<1.0,具有长程相关性与持久性,可对未来趋势做出预测。②7个观测台的地磁Z分量H值在4个地震事件前1~3个月迅速下降,直至H<0.5,背离地磁场正常(0.5<H<1.0)变化规律,出现震磁异常现象。震级越大、震中距越小,震磁效应越明显。③H值的反持续性可能与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深部物质流的运移有关。青藏高原二级块体(如松潘-甘孜地块)深部热流的上涌和侧向迁移导致地壳内部应力场改变,从而引起地磁场扰动,进而出现H值异常。基于赫斯特指数的数据分析,进一步补充震例研究,捕捉与解译震磁异常,研究地磁时序变化与地震活动对应关系,为探索青藏高原东北缘块体内部及边缘的震磁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垂直分量 赫斯特指数 震磁异常 地幔热流运移
下载PDF
InSAR数据约束的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颜丙囤 季灵运 +3 位作者 蒋锋云 殷海涛 陈其峰 连凯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50-457,共8页
利用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道数据和D-InSAR技术获得青海门源2022年1月8日M_(S)6.9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其震源参数,利用分布滑动模型确定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地震的同震形变场... 利用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道数据和D-InSAR技术获得青海门源2022年1月8日M_(S)6.9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其震源参数,利用分布滑动模型确定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地震的同震形变场沿NWW-SEE方向分布;断裂带南缘升轨影像和降轨影像最大视距分别为61 cm和62 cm,断裂带北缘升轨影像和降轨影像最大视距地表形变量分别为43 cm和56 cm。InSAR同震形变场断裂尺度模型断层长30 km,宽18 km,最大滑移量3.5 m;断层滑动分布模型表明该地震为左旋走滑地震。结合冷龙岭断裂的运动特征和几何特征,初步确定此次M_(S)6.9地震的发震断裂为冷龙岭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同震形变 Sentinel-1A INSAR 震源机制
下载PDF
工程地震场地分类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宗斌 陈其峰 +3 位作者 冯恩国 温丽媛 连凯旋 颜丙囤 《内陆地震》 2021年第4期346-353,共8页
将工程地震中常用的场地分类方法分3类进行对比分析。(1)传统抗震规范指标法,主要介绍中国、美国、欧洲及日本抗震规范中的场地类别划分方法、分类指标,对比分析各指标间的差异。(2)基于地质及地形数据的场地分类方法,该类方法适用于较... 将工程地震中常用的场地分类方法分3类进行对比分析。(1)传统抗震规范指标法,主要介绍中国、美国、欧洲及日本抗震规范中的场地类别划分方法、分类指标,对比分析各指标间的差异。(2)基于地质及地形数据的场地分类方法,该类方法适用于较大区域的场地分类,已广泛应用于地震影响场的快速评估系统中,进行场地放大校正。(3)基于强震记录反应谱的场地分类方法,重点介绍基于强震记录的水平/竖直谱比场地分类方法,从基于谱比卓越周期、谱比曲线匹配和谱比形状一致归纳整理该方法,并且对比其优缺点。最后对3类场地类别划分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类别 剪切波速 地质地形 强震动记录
下载PDF
测氡仪标准仪器校准法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任宏微 姚玉霞 陈其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0-105,共6页
针对目前台站测氡仪校准困难的问题,提出标准仪器校准法,并将其与RN-FD循环式氡气固体源进行对比,同时利用台站应用最为广泛的RN-150小型氡气固体源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利用RN-150小型氡气固体源及AlphaGUARD P2000F标准仪器... 针对目前台站测氡仪校准困难的问题,提出标准仪器校准法,并将其与RN-FD循环式氡气固体源进行对比,同时利用台站应用最为广泛的RN-150小型氡气固体源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利用RN-150小型氡气固体源及AlphaGUARD P2000F标准仪器分别对FD-125测氡仪3个闪烁室进行校准后得到的校准系数相对误差分别为0.2%、3.4%、2.8%,均达到目前地震监测中氡观测的技术要求,进一步验证了测氡仪标准仪器校准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D-125测氡仪 AlphaGUARD P2000F测氡仪 闪烁室 标准仪器 RN-150氡气固体源
下载PDF
传感器放置深度对水温动态特征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其峰 车用太 +2 位作者 刘允 冯恩国 温丽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9-180,共12页
地热井的观测规范要求尽可能将水温传感器放置在井下深处,一般放置深度应当大于100 m,小于200 m。然而,近几年的观测结果表明,水温传感器的放置深度对水温动态特征的影响较大。在多数观测井中,同井水温与水位的时值动态、潮汐效应、同... 地热井的观测规范要求尽可能将水温传感器放置在井下深处,一般放置深度应当大于100 m,小于200 m。然而,近几年的观测结果表明,水温传感器的放置深度对水温动态特征的影响较大。在多数观测井中,同井水温与水位的时值动态、潮汐效应、同震响应及震后阶变等动态特征的相关性或一致性,多与水温传感器的放置深度有关。本文主要探讨了传感器放置深度对水温动态特征的影响,水温传感器放置在观测含水层中,都受井—含水层间水流运动的影响,会造成水温动态随井水位变化而变化;当放置在观测含水层下部时,水温动态则不受井水位变化的影响,多表现为动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水温动态的形成受水热动力学与地热动力学两种不同机制的控制,此外,井—含水层系统的条件也会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温 动态特征 传感器放置深度 影响机理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急始磁暴自动识别研究
9
作者 郭宗斌 李健 《科学技术创新》 2021年第35期13-15,共3页
磁暴事件自动识别与磁暴报告自动产出是目前地磁台网建设数据产品产出中十分重要的一项,针对此问题,本文根据地磁信号水平分量H,设计出融合Adam优化算法、dropout技术等方法的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算法模型。采用2008-2018年国际地磁指数服... 磁暴事件自动识别与磁暴报告自动产出是目前地磁台网建设数据产品产出中十分重要的一项,针对此问题,本文根据地磁信号水平分量H,设计出融合Adam优化算法、dropout技术等方法的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算法模型。采用2008-2018年国际地磁指数服务(ISGI)与中国地磁台网中心的磁暴目录进行数据训练与测试。结果显示,该模型对磁暴识别的准确率约为90%,与日常工作中人工标注的差异比较接近;表明,本文设计的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算法模型可较好地实现磁暴事件自动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移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急始磁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