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硫酸吗啡缓释片联合局部姑息性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1
作者 徐晓东 燕丽萍 付京尧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第16期75-78,共4页
目的观察硫酸吗啡缓释片联合局部姑息性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效果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于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76例,采用随机单盲方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3... 目的观察硫酸吗啡缓释片联合局部姑息性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效果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于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76例,采用随机单盲方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局部姑息性放疗,研究组采用硫酸吗啡缓释片联合局部姑息性放疗,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总时间,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简明疼痛调查表(BPI)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84%,高于对照组的65.79%(χ^(2)=4.659,P=0.031);研究组患者疼痛症状消失时间及治疗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2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一般活动、情绪、行走能力、正常工作、社交及娱乐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89%,低于对照组的26.32%(χ^(2)=4.547,P=0.033)。结论硫酸吗啡缓释片联合局部姑息性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骨转移疼痛 硫酸吗啡缓释片 局部姑息性放疗 治疗效果 睡眠质量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郭瑞光 王喆琨 苗积国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23期29-31,共3页
冠状动脉支架已成为临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支架内再狭窄仍无法避免,严重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近年来,对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已成为冠状动脉介入与基础医学领域的热点,本文就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支架 再狭窄 研究进展
下载PDF
DSA机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官福平 李宝祥 +2 位作者 葛东泉 官玉婷 张春龙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17期122-123,共2页
目的与保守疗法相比,探讨DSA机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5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9例。对照组实行常规疗法,治疗组采取DSA机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 目的与保守疗法相比,探讨DSA机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5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9例。对照组实行常规疗法,治疗组采取DSA机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2d、2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记录疼痛指数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评分(ODI)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时间2~12个月,完全缓解55例,部分缓解3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与术前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d、术后2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后2d、术后2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机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能迅速缓解疼痛及功能障碍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机 椎体骨折 骨质疏松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非湿化吸氧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陈静 范振国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年第14期1984-1984,共1页
在临床工作中,一般吸氧要求经过湿化,以避免干燥的氧气吸入造成气道的干燥不适,痰液及分泌物的干涸。在院前急救中湿化吸氧会遇到许多困难,如:救护车的颠簸会造成湿化瓶中液体的晃动,使湿化液的用量无法控制。同时,飞溅的湿化液会沿着... 在临床工作中,一般吸氧要求经过湿化,以避免干燥的氧气吸入造成气道的干燥不适,痰液及分泌物的干涸。在院前急救中湿化吸氧会遇到许多困难,如:救护车的颠簸会造成湿化瓶中液体的晃动,使湿化液的用量无法控制。同时,飞溅的湿化液会沿着吸氧管进入气道,造成误吸、呛咳等危险。寒冷的冬季,会造成湿化液的结晶甚至结冰,导致氧气导管的阻塞。而频繁更换湿化瓶,会延误出诊,也无法保证无菌要求,引起湿化瓶的细菌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湿化吸氧 院前急救
下载PDF
留置针颈外静脉穿刺术在急救工作中的体会 被引量:2
5
作者 周美娟 孙向阳 《光明中医》 2008年第12期2029-2029,共1页
关键词 留置针 急救 护理学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措施
6
作者 张磊 邹维华 马俊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2年第3期294-295,共2页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及其院前急救率和病死率较高,是急诊内科最常见的急诊之一.此病病情发展快,约1/3病例死于院前.因此,院前的急救措施得当与否,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救治起着决定性作用.措施得当,病人转危为安,措施不得当,病情...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及其院前急救率和病死率较高,是急诊内科最常见的急诊之一.此病病情发展快,约1/3病例死于院前.因此,院前的急救措施得当与否,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救治起着决定性作用.措施得当,病人转危为安,措施不得当,病情加重,迅速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急救 早期诊断 猝死 预防
下载PDF
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护理体会
7
作者 周美娟 孙向阳 《光明中医》 2008年第12期2038-2039,共2页
关键词 护理学 有机磷中毒 临床急救
下载PDF
大剂量纳洛酮治疗重度安定中毒1例
8
作者 陈金锁 范振国 《青岛医药卫生》 2012年第2期145-145,共1页
2011年4月本院接诊1名重度安定中毒患者,经过大量清水洗胃、应用大剂量纳洛酮以及对症治疗,最终患者痊愈。在患者救治过程中,累计使用纳洛酮达60mg,用量较大,总结报告如下。患者女,63岁。有脑血栓病史2年,经过治疗,四肢肌力基... 2011年4月本院接诊1名重度安定中毒患者,经过大量清水洗胃、应用大剂量纳洛酮以及对症治疗,最终患者痊愈。在患者救治过程中,累计使用纳洛酮达60mg,用量较大,总结报告如下。患者女,63岁。有脑血栓病史2年,经过治疗,四肢肌力基本恢复,生活能够自理。平时少言寡语,厌食,睡眠差,常年服用安定治疗,一般睡前服用1~2片。入院前1小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洛酮 安定中毒 急救
下载PDF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与高敏C反应蛋白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郭瑞光 苗积国 +2 位作者 王喆琨 刘元涛 姚庆龙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年第27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无猝死AOPP患者112例(AOPP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112例(对照组),比较...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无猝死AOPP患者112例(AOPP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11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cTnI、hs-CRP及TNF-α水平,分析血清cTnI与hs-CRP及TNF-α的关系;观察AOPP组患者阿托品化时间、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不同血清cTnI水平AOPP患者的疗效。结果AOPP组血清cTnI、hs-CRP及TNF-α水平[0.75(0.26,0.99)μg/L、11.57(5.13,21.62)mg/L、(12.36±5.22)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0.01(0,0.03)μg/L、3.62(2.31,6.80)mg/L、(7.33±4.31)μg/LJ(P〈0.01)。AOPP患者血清cTnI水平与hs-CRP及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3、0.62,P〈0.01)。高水平cTnI患者(56例)阿托品化时间、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7.31±1.96)、(15.29±3.66)、(17.23±3.62)d]均较低水平cTnI患者(56例)[(5.32±1.03)、(11.32±2.59)、(13.66±3.03)d]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OPP患者中,炎性反应与心脏损害有关;在无猝死AOPP患者中,心脏损害亦会影响AOPP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损伤 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原文传递
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在早期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中的临床应用体会 被引量:1
10
作者 官福平 李建国 李宝祥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年第24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复苏方法对早期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早期失血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组(对照组)和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组(治疗组),每组26例,观察比较两...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复苏方法对早期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早期失血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组(对照组)和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组(治疗组),每组26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和治疗后60min的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和心率以及血钠、血氯和凝血酶原时间。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84.6%(22/26)和38.5%(10/26),病死率分别为15.4%(4/26)和61.5%(16/2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60min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呼吸频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91.5±8.6)mmHg(1mmHg=0.133kpa)比(78.5±7.9)mmHg、(81.5±8.6)次/min比(108.4±10.2)次/min、(21.4±5.3)次/min比(25.5±4.6)次/min,P〈O.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60min血钠、血氯、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复苏方法治疗早期失血性休克可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器官灌注,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急救医疗服务 羟乙基淀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