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托重点实验室培养本研一体创新型人才探索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涛 张宪国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51期386-388,共3页
科研实验室是高校的重要资源,如何发挥其在本研一体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高校“双一流”建设面临的共性问题。针对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山东省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实践,总结了依托重点实验室培养本研一体创新型人才实... 科研实验室是高校的重要资源,如何发挥其在本研一体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高校“双一流”建设面临的共性问题。针对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山东省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实践,总结了依托重点实验室培养本研一体创新型人才实施方法和效果。提供验证性实验和科研体验条件,激发低年级本科生对专业的兴趣;结合大创项目为高年级本科创新探索提供平台;通过系统的科研实践,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实现本研一体全程育人。提出要发挥科研实验室在本研一体招生中的筛选作用以及加强科研实验室团队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实验室 本研一体培养 创新型人才
下载PDF
基于地质成因的走滑断裂带岩溶缝洞型储层连通性与剩余油分布模式--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2
作者 李凤磊 林承焰 +4 位作者 任丽华 张国印 朱永峰 张银涛 关宝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5-334,共20页
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带超深层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的立体结构,是影响其连通性和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优选具有典型缝洞体特征的一间房地质露头,通过无人机露头扫描、探地雷达分析和实际测量等手段,完成断裂、裂缝和溶洞的参数提取,... 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带超深层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的立体结构,是影响其连通性和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优选具有典型缝洞体特征的一间房地质露头,通过无人机露头扫描、探地雷达分析和实际测量等手段,完成断裂、裂缝和溶洞的参数提取,依据露头大型溶洞、小型溶洞、断层核和破碎带的分布特征,建立断裂带露头区缝洞体发育模式。基于里德尔剪切机理与应力椭圆理论,分析走滑断裂结构特征;采用传统解释与智能识别结合手段,完成富满油田跃满井区三维地震资料的走滑断裂、缝洞体主体和裂缝带精细解释,以及不同结构储层地震响应正演验证;借助缝洞型井组的干扰试井,分析储层连通要素,建立以生产井单井产能、见水周期、油压变化和静压梯度等生产动态为依据的油藏单元划分思路,探讨了不同结构特征储集体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断裂走向为控制缝洞体发育的主要因素,可将其划分为单断面无溶蚀断-缝组合、单断面弱溶蚀断-缝-洞组合和单断面强溶蚀断-缝-洞组合3个发育阶段,建立单断面、平行断面和复杂断面3个岩溶缝洞体发育模式,用来指导研究区缝洞型储层立体结构刻画;②确立断裂面走向为核心连通要素,基于储层解释结果,划分了不同断裂面组合的顺向强连通、复合中连通和侧向弱连通3种连通类型;③建立同向单断裂组合、斜列断缝面组合和不同向多断缝面组合3种储集体连通性组合模式,以及与之对应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基于这种认识,可以建立起一种油藏连通单元的分析思路,从而指导走滑断裂带岩溶缝洞型油气藏勘探与剩余油挖潜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断裂破碎带 储层连通性 缝洞型储层 富满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山东东部日青威盆地灵山岛地区下白垩统深水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3
作者 刘汉青 周瑶琪 +2 位作者 董春梅 陈彤彤 刘瑞杨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594,共19页
【目的】深水沉积能在海底斜坡、深海平原和深海湖泊等区域内形成粗碎屑砂体沉积和细粒沉积物,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但目前对其发育规律及沉积模式的认识尚存争议。【方法】以日青威盆地灵山岛地区下白垩统莱阳组为例,借助灵科1... 【目的】深水沉积能在海底斜坡、深海平原和深海湖泊等区域内形成粗碎屑砂体沉积和细粒沉积物,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但目前对其发育规律及沉积模式的认识尚存争议。【方法】以日青威盆地灵山岛地区下白垩统莱阳组为例,借助灵科1井岩心观察、薄片镜下鉴定和野外露头踏勘,从岩相组合、沉积作用类型、成因机理、流体演化特征、沉积模式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深水沉积过程。【结果】(1)研究区早白垩世深水沉积岩相可划分为层状泥页岩相、变形构造泥岩相、变形构造泥质粉砂岩相、平行层理粉砂岩相、含泥质碎屑粉砂岩相、粒序层理细砂岩相、块状层理细砂岩相、交错层理细砂岩相、块状层理含砾砂岩相9种类型,并根据发育情况总结出5种岩相组合类型;(2)以岩相组合类型为基础,识别出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混合层沉积、底流沉积和深水悬浮沉积6种沉积作用类型;(3)在充分考虑盆地构造背景、深水沉积分布规律、重力流触发机制等因素的前提下,发现重力流从陆坡到盆底呈现出砂质碎屑流到砂质碎屑流—浊流再到浊流的演化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以深水重力流为主导的灵山岛地区早白垩世深水沉积模式。【结论】研究成果不仅在灵山岛莱阳组深水细粒沉积物形成过程及流体演化机制两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而且为该区域早白垩世时期古环境和古地理重建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重力流 灵山岛 灵科1井 成因机制 沉积模式
下载PDF
泥页岩热模拟实验及成岩演化模式 被引量:45
4
作者 董春梅 马存飞 +3 位作者 栾国强 林承焰 张宪国 任丽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53-1061,共9页
随着泥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推进,对泥页岩的成岩作用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三种不同干酪根类型的泥页岩样品的热模拟实验发现,随着有机质成熟度的增加,干酪根热解生烃产生的有机质孔及不稳定矿物溶蚀孔增加,是泥页岩储集空间增... 随着泥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推进,对泥页岩的成岩作用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三种不同干酪根类型的泥页岩样品的热模拟实验发现,随着有机质成熟度的增加,干酪根热解生烃产生的有机质孔及不稳定矿物溶蚀孔增加,是泥页岩储集空间增加的主要原因;泥页岩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黏土矿物转化、不稳定矿物溶蚀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结合镜质体反射率,建立了基于热模拟实验的泥页岩综合成岩演化模式。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干酪根在生烃过程中演化特征不同,Ⅰ型干酪根以"解聚型"的途径生烃,以产生有机质边缘孔为主;Ⅲ型干酪根以"平行脱官能团型"的途径生烃,以产生有机质内部孔为主;Ⅱ型干酪根介于两者之间,既可以产生有机质内部孔,也可以产生有机质边缘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热模拟实验 有机质演化 成岩作用 成岩演化模式
下载PDF
超深层断缝带岩溶缝洞体储层结构分析与智能预测
5
作者 李凤磊 林承焰 +6 位作者 王蛟 任丽华 张国印 朱永峰 李世银 张银涛 关宝珠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1-331,共21页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断缝带岩溶缝洞体储层主要集中于断裂带附近,垂向深度大、水平宽度小,对储层识别精度要求高。常规缝洞体识别主要针对其振幅响应特征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只能提供储层走向和储集体大致范围。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二维Res-UNe...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断缝带岩溶缝洞体储层主要集中于断裂带附近,垂向深度大、水平宽度小,对储层识别精度要求高。常规缝洞体识别主要针对其振幅响应特征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只能提供储层走向和储集体大致范围。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二维Res-UNet残差网络和标签数据优化相结合的断缝带缝洞储集体精细解释方法,通过提高二维训练样本更新频率和优化效率,修改Res-UNet残差网络结构,达到提高储层预测精度的目的。本次研究中,将卫星图像、无人机扫描、现场踏勘和地质雷达等信息与地震资料初步解释成果相结合,明确了断裂、裂缝和锥形溶洞为主的地质模型。通过深度域三维地震数据体子波分析、成像测井、声波测井等提取地层和储层速度,选择20、25和35 Hz共3个主频雷克子波,制作了不同储层宽度正演模型,拟合出基于频率和地层速度的储层宽度与其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经验公式,通过钻穿储层的水平井轨迹、直井远探测数据和测井数据等,提取实际资料中的储层宽度与地震响应关系完成验证。基于这一公式,结合研究区目的层振幅属性,提取目的层的储集体宽度范围。同时,根据三维地震剖面分析,得出研究区储集体组合特征,通过分析、设计、验证和重新设计等试验流程,针对研究区正演模型设计最优的子波、偏移孔径和采样间隔等参数。建立起可实时更新的二维训练样本库,并利用合成缝洞数据和实际缝洞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缝洞标签进行迭代优化。基于这一样本库,开展二维Res-UNet残差网络训练与预测,解决深层网络的退化问题,最终实现了缝洞体结构的精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超深断控岩溶缝洞储层 深度学习 残差网络 样本库优化
下载PDF
基于地质模式约束的致密砂岩储层断缝体地质建模 被引量:9
6
作者 李辉 林承焰 +5 位作者 马存飞 任丽华 李师涛 梁书义 杜凯 孙裔婷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8-46,共9页
针对中国东部致密砂岩储层天然裂缝识别难、预测准确度低、空间分布认识不清的问题,综合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对断层破碎带内部结构进行识别划分,构建了断缝体地质概念模式。在该地质模式的约束下,结合实际定量分析结果,建立裂缝密度与... 针对中国东部致密砂岩储层天然裂缝识别难、预测准确度低、空间分布认识不清的问题,综合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对断层破碎带内部结构进行识别划分,构建了断缝体地质概念模式。在该地质模式的约束下,结合实际定量分析结果,建立裂缝密度与裂缝产状两大约束体对裂缝空间展布进行约束;最终采用分带建模的思路,构建断缝体地质模型;通过与生产动态数据进行拟合以及与测井解释结果对比分析,建模效果更加符合地质规律,模型可信度较高。该方法思路的提出,解决了中国东部断层相关伴生裂缝对储层非均质性与物性的影响认识不清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天然裂缝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范围与影响程度,为后期井位部署、进行水力压裂设计等提供可靠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断缝体 天然裂缝 断层破碎带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下载PDF
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的数字岩心建模 被引量:9
7
作者 吴玉其 林承焰 +5 位作者 任丽华 闫伟超 王杨 陈仕臻 由春梅 张丽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21,共10页
常用的数字岩心建模方法有X射线CT扫描法、模拟退火法和过程法。X射线CT扫描法虽然能够建立准确的三维数字岩心模型,但是其价格贵、周期长;模拟退火法和过程法能够降低建模成本提高建模效率,不过模拟退火法不能有效地表征孔隙结构的长... 常用的数字岩心建模方法有X射线CT扫描法、模拟退火法和过程法。X射线CT扫描法虽然能够建立准确的三维数字岩心模型,但是其价格贵、周期长;模拟退火法和过程法能够降低建模成本提高建模效率,不过模拟退火法不能有效地表征孔隙结构的长距离连通性,过程法不适用于模拟成岩作用复杂的岩石。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出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重构数字岩心模型的方法。以密西根盆地Waverly组的Berea砂岩为例,从X射线CT扫描法构建的Berea砂岩模型中提取两个1503体素的代表体积元,令一个为训练图像,另一个为真实模型;把真实模型的两张切片作为条件数据,使用多点地质统计学法重构出三维数字岩心模型。通过以变差函数、孔隙结构参数和单相流渗流参数为评价指标,对重构模型的准确性及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构模型与真实模型的孔喉几何形态和拓扑结构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证明了重构模型的准确性和多点地质统计学法建立数字岩心模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岩心 多点地质统计学 孔隙结构 变差函数 孔隙网络模型
下载PDF
成因与演化信息约束的辫状河储层地质建模——以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M区块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陈仕臻 林承焰 +2 位作者 任丽华 张宪国 黄文松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92-1101,935,共11页
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位于全球规模最大的重油富集区,地质储量丰富,开采潜力大。但是,由于该区主要产油层段是以砂质辫状河类型为主的河流相沉积,具有平面相变快、纵向上砂体叠置的特点,储层内部非均质性强,严重制约了后续的产量接替... 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位于全球规模最大的重油富集区,地质储量丰富,开采潜力大。但是,由于该区主要产油层段是以砂质辫状河类型为主的河流相沉积,具有平面相变快、纵向上砂体叠置的特点,储层内部非均质性强,严重制约了后续的产量接替和开发方案实施。为此,以M区块Oficina组下部为例,根据岩心、测井、地震响应等特征,共识别和划分出复合心滩坝、辫状河道沉积、废弃河道沉积、残余洪泛泥岩沉积四种主要成因单元;在沉积模式的指导下,提取地层切片,分析成因单元的演化过程;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控制地质建模的概率体,以水平井和直井识别结果为硬数据,建立由成因与演化信息约束的地质模型。将该模型用于开发井设计,使水平井油层钻遇率提高至95%以上,表明方法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奥里诺科重油带 辫状河 地质建模 成因与演化信息
下载PDF
基于储层构型与油藏数值模拟的点坝储层剩余油分布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建兴 林承焰 +2 位作者 张宪国 孙志峰 陈家昀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6-153,共8页
为了提高特高含水期点坝储层剩余油采收率,以胜利油区孤东油田七区西为例,在曲流河点坝储层精细构型解剖的基础上,利用基于构型单元的侧积体建模方法建立起点坝精细构型地质模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预测曲流河点坝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 为了提高特高含水期点坝储层剩余油采收率,以胜利油区孤东油田七区西为例,在曲流河点坝储层精细构型解剖的基础上,利用基于构型单元的侧积体建模方法建立起点坝精细构型地质模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预测曲流河点坝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揭示其主控因素,建立分布模式。研究表明,曲流河点坝储层中剩余油的分布受到储层构型、射孔层位和注采方向等多个地质及开发因素的综合影响,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可归纳为5种,即上注上采型、下注上采型、合注合采型、上注下采型、下注下采型,这5种类型剩余油富集程度依次增高。综合对比5种类型的剩余油分布模式认为,逆侧积夹层倾向注水条件下油水井间的储层中上部位置是点坝储层剩余油的有利富集区,水平井可以改善曲流河点坝储层水驱开发效果,提高剩余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坝储层 储层构型 油藏数值模拟 射孔层位 注采方向 剩余油
下载PDF
地质模式约束的断层破碎带内部结构地震识别——以东营凹陷樊162井区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杜凯 林承焰 +3 位作者 马存飞 任丽华 梁书义 张宗轩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51-660,473,共11页
断层破碎带可分为断层核部及其周围的诱导裂缝带,研究其内部结构可以帮助评估地下流体在其中的流动效果。为此,以"断层地质模式—地震正演模拟—多属性综合识别"的思路和方法对樊162井区断层破碎带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断层... 断层破碎带可分为断层核部及其周围的诱导裂缝带,研究其内部结构可以帮助评估地下流体在其中的流动效果。为此,以"断层地质模式—地震正演模拟—多属性综合识别"的思路和方法对樊162井区断层破碎带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断层核部与诱导裂缝带均对原状地层的地震波形产生影响,利用小道间距地震资料识别内部结构效果更好;断层核部在地震频带范围内有响应;诱导裂缝带的波形在低频情况下易被断层核部影响,在高频情况下分辨率变高、干涉效应减弱,据此可以分辨诱导裂缝带。②断层核部振幅弱,在地震频带范围内相干性较差;诱导裂缝带振幅较弱、高频相干性较差;原状地层带相干性好、振幅较强。③利用低频与高频相干的差异区和瞬时振幅属性值可区分断层核部与诱导裂缝带;利用曲率和高频相干属性可识别断层破碎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破碎带 地质模式 瞬时振幅 分频相干 RGB融合 地震正演模拟 曲率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油气水三相流测试技术 被引量:9
11
作者 马宝全 杨少春 +3 位作者 傅永强 李洪军 张鸿 王进旗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6-61,共6页
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中,常规测试技术存在单井投入成本大、测试价格昂贵、不能实现连续测试且电缆磨损严重等问题。鉴于此,开发了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油气水三相流测试技术,研制了适用于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的产液剖面测试组合仪。该仪器实现了... 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中,常规测试技术存在单井投入成本大、测试价格昂贵、不能实现连续测试且电缆磨损严重等问题。鉴于此,开发了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油气水三相流测试技术,研制了适用于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的产液剖面测试组合仪。该仪器实现了流量、含水率、温度和磁性定位等多参数的同时测量和传输,测量采用集流点测与连续测量相结合的方式;结构采用模块化集成,仪器进行了不同规格模拟水平井的特性试验研究,并结合连续管过电缆起下技术进行了多次现场测试应用。测试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测量水平井段及大斜度井段的产液量,确定单层产出情况,完全适合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油、气、水三相流的产液剖面测量。油气水三相流测试技术为水平井产能评价及开发中后期的堵水等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水平井 三相流 同轴线相位法 产液剖面
下载PDF
基于热模拟实验的富有机质泥页岩成岩作用及演化特征 被引量:20
12
作者 栾国强 董春梅 +4 位作者 马存飞 林承焰 张津营 吕夏霏 Muhammad Aleem Zahid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08-1216,共9页
富有机质泥页岩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成岩研究基础薄弱,已成为制约页岩油气勘探开发进程的重要因素。通过开展成岩热模拟实验,结合扫描电镜观察、流体成分测试及有机酸测试等实验测试手段,全面描述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水—岩化学反应,... 富有机质泥页岩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成岩研究基础薄弱,已成为制约页岩油气勘探开发进程的重要因素。通过开展成岩热模拟实验,结合扫描电镜观察、流体成分测试及有机酸测试等实验测试手段,全面描述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水—岩化学反应,试图揭示泥页岩成岩过程及成岩演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存在一个较宽的有机酸生成窗口,对孔隙流体性质具有重要影响;长石和方解石存在接力溶蚀现象,长石溶蚀高峰过后紧接着出现方解石溶蚀高峰,但方解石溶蚀窗较窄,此后出现方解石重新沉淀结晶;黏土矿物转化及长石的溶蚀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自生微晶石英,成链状或簇状胶结泥页岩骨架。泥页岩地层作为一个相对封闭体系,各类成岩作用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错综复杂的成岩体系,进一步增加其成岩作用研究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成岩作用 模拟实验
下载PDF
基于J函数的低饱和油藏数值模拟及水平井含水模式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建兴 林承焰 +1 位作者 陈仕臻 文子桃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8-64,71,共8页
针对北部湾A油田低饱和油藏开发过程中水平井投产初期含水复杂问题,根据单井动静态特征细分含水类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低饱和油藏水平井投产初期见水特征及形成机理,确定低饱和油藏水平井含水上升模式。结果表明,北部湾A油田低... 针对北部湾A油田低饱和油藏开发过程中水平井投产初期含水复杂问题,根据单井动静态特征细分含水类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低饱和油藏水平井投产初期见水特征及形成机理,确定低饱和油藏水平井含水上升模式。结果表明,北部湾A油田低饱和油藏水平井具有3种含水上升类型,即一般型、先升后降再升型、初期突升-平稳型,油藏产水包括边水、底水及储层可动水;利用J函数法成功解决了异常含水上升规律的拟合难题。在油藏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确定了低饱和油藏中水平井含水上升模式,即边水推进型、可动水产出型和底水脊进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饱和油藏 J函数 油藏数值模拟 历史拟合 水平井含水模式
下载PDF
莫西庄油田庄101井区低含油饱和度古油藏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吕端川 林承焰 +3 位作者 任丽华 郭威 马鹏杰 狄喜凤 《非常规油气》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莫西庄油田庄101井区在成藏期后经历了车莫古隆起演化的不同阶段,在喜山运动的掀斜作用造成的单斜构造上,形成典型的油水关系复杂的含油饱和度呈低值的古油藏。通过对庄101井区内该油藏的储层发育情况、流体特性、油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 莫西庄油田庄101井区在成藏期后经历了车莫古隆起演化的不同阶段,在喜山运动的掀斜作用造成的单斜构造上,形成典型的油水关系复杂的含油饱和度呈低值的古油藏。通过对庄101井区内该油藏的储层发育情况、流体特性、油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综合描述,认为该井区油藏内含油饱和度之所以呈低值,是由构造调整和储层非均质性的共同控制造成的。通过对古油藏特征的描述,认为该类型油藏与现今油藏底部低含油饱和度层段的形成机理相似,而油气运移路径上难以形成可供挖潜的油层段。储层非均质程度较高、成藏期为古构造高点、在油气成藏后发生构造调整的区域是进行剩余油挖潜的新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西庄油田 低含油饱和度 古油藏 构造调整 储层非均质 剩余油
下载PDF
油藏描述技术发展及启示 被引量:19
15
作者 林承焰 董春梅 +3 位作者 任丽华 张宪国 信荃麟 刘泽容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2-27,共6页
通过回顾油藏描述的发展并结合油田研究实例,阐述油藏描述的特点和给人们的启示。结果表明:该技术是为解决油气田勘探和开发过程中的生产实际问题而产生的,不断出现的油田开发生产实际问题为其发展提供了驱动力;直接面向复杂油藏'... 通过回顾油藏描述的发展并结合油田研究实例,阐述油藏描述的特点和给人们的启示。结果表明:该技术是为解决油气田勘探和开发过程中的生产实际问题而产生的,不断出现的油田开发生产实际问题为其发展提供了驱动力;直接面向复杂油藏'迎难而上',针对具体复杂油藏形成'因油藏而异'的配套技术,依靠技术创新发展解决复杂油藏开发难题;体现多学科联合攻关特点,与其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了油藏描述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依靠学科交叉形成边缘新学科,组成联合攻关小组是该技术获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油藏描述以油藏非均质性表征为核心,以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为主要目的,抓住了油田开发遇到的主要矛盾;该技术实用性强,广泛应用于油气田(藏)的勘探、评价和开发各个阶段,应用效果显著,形成'实际难题-技术开发-实际应用-解决难题'的良性发展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描述 复杂油藏 非均质性 联合攻关小组 推广应用
下载PDF
次生底水油藏的三元复合驱替特征及影响因素
16
作者 吕端川 林承焰 +1 位作者 任丽华 宋金鹏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120,共8页
原生整装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逐渐演化为次生底水油藏。次生底水油藏的剩余油类型包括中上部的弱动用可动剩余油、中下部水驱绕流式可动剩余油和高水淹区的水驱后残余油。对该类型油藏开展三元复合驱以进行挖潜。利用油井生产数据,... 原生整装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逐渐演化为次生底水油藏。次生底水油藏的剩余油类型包括中上部的弱动用可动剩余油、中下部水驱绕流式可动剩余油和高水淹区的水驱后残余油。对该类型油藏开展三元复合驱以进行挖潜。利用油井生产数据,将三元复合驱替历史分为驱油剂的受效前期、持续受效期和受效后期3个阶段,确定驱油剂持续受效期时间跨度。利用驱替特征曲线定量化确定各井在驱油剂持续受效期的驱替能力,同时分析了影响驱替效果的工程和地质及化学因素。结果表明,次生底水油藏的三元复合驱开发特征与常规底水油藏开发明显不同,而工程和地质因素对该两种油藏类型生产特征的影响作用是相似的。驱油剂中的聚合物组分对整个开发历史的油水渗流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底水油藏 三元复合驱 驱替特征曲线 化学封堵 剩余油 水淹
下载PDF
塔北地区多期走滑断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及精细识别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凤磊 林承焰 +4 位作者 张国印 任丽华 朱永峰 张银涛 关宝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共14页
通过对野外地质露头考察、无人机扫描、探地雷达探测、岩心观察、成像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建立塔北地区走滑断裂地质模式。根据塔北地区不同地层特点,分析多期走滑断裂与不同时期地层组合关系。针对不同的地层岩相背景下的走滑断裂特征,... 通过对野外地质露头考察、无人机扫描、探地雷达探测、岩心观察、成像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建立塔北地区走滑断裂地质模式。根据塔北地区不同地层特点,分析多期走滑断裂与不同时期地层组合关系。针对不同的地层岩相背景下的走滑断裂特征,分析对应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为小断距、小位移的走滑断裂识别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加里东中晚期,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区域走滑断裂形成,发育X型共轭断裂和单剪切断裂,其中NNE向走滑断裂为左旋,NNW向走滑断裂为右旋;由于挤压应力差异分布,沿主干断裂方向寒武系膏盐岩滑脱面形成线性压扭隆起和平移错断的特点,结合膏盐岩层强地震反射特征,主干断裂可识别性强;中上奥陶统走滑断裂走向与古地貌趋势具有一致性;由于北部表层岩溶暴露期长,研究区形成大量的残丘、暗河、古水系,破坏了浅层断裂特征,而南部斜坡区暴露时间短,岩溶缝洞体主要沿断裂发育,断控岩溶缝洞体与基岩波阻抗存在较大差异,增强了断裂的可识别特征;海西期NNW方向、喜山期NNE方向发育单剪切走滑断裂,主要沿加里东中期断裂继承性发育,碎屑岩地层不整合面断距特征明显,平面上表现为雁列特征,剖面可见负花状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走滑断裂 岩溶缝洞 多属性分析 塔北地区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多期断裂差异匹配控制下超深岩溶缝洞储层成藏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凤磊 林承焰 +2 位作者 任丽华 张国印 关宝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9-236,共18页
超深断控岩溶缝洞型油藏是塔北地区重要油藏类型,探讨多期构造活动与深层油气成藏匹配关系对区域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哈拉哈塘油田、金跃油田和富满油田连片地震资料,以野外地质露头断裂特征为指导,采用多种地震精细解释手段,分... 超深断控岩溶缝洞型油藏是塔北地区重要油藏类型,探讨多期构造活动与深层油气成藏匹配关系对区域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哈拉哈塘油田、金跃油田和富满油田连片地震资料,以野外地质露头断裂特征为指导,采用多种地震精细解释手段,分期、分级、分段刻画研究区断裂。基于研究区中寒武统玉尔吐斯烃源岩认识,结合加里东期、海西期和喜马拉雅期3期成藏的特点,将研究区走滑为主的控藏断裂划分为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进一步分析多期断裂继承性关系、通源特点和调整作用等,结合多种类型岩溶缝洞型储层的开发现状,探讨了研究区走滑断裂控制下的岩溶缝洞型储层成藏差异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油气藏关键因素是油源断裂通源性与后期断裂的调整作用,将加里东早期正断裂系统定义为源内断裂,加里东晚期形成的走滑断裂系统定义为源外断裂,源内断裂利于寒武系烃源岩排烃,源外断裂进一步沟通烃源岩实现油气运移成藏,基于这种认识建立4种通源模式;(2)结合研究区存在加里东晚期、海西期和喜马拉雅期3个主力生烃期的认识,海西晚期部分北西向走滑断裂继承性发育至二叠系,对加里东期油藏有一定的破坏和调整作用,喜马拉雅期部分北东向走滑断裂系统继承性发育至新近系,对早期油气藏起破坏和调整作用,建立了3种调整样式;(3)根据断裂匹配关系,建立6种走滑断裂控藏等级,并将研究区加里东中晚期走滑断裂带逐一划分,叠合开采现状图显示差异控藏断裂与油气生产情况匹配度较高;(4)选择发育断裂与岩溶共同控储的研究区,建立多期断裂系统与多种类型岩溶缝洞油气藏的匹配关系,并将认识成功应用于研究区井位勘探中,取得较好效果,为受控于走滑断层的岩溶缝洞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断控岩溶缝洞型油藏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 通源断裂 油气调整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基于声波测井资料的波动方程走时层析反演速度建模
19
作者 李卿卿 符力耘 +2 位作者 杜启振 冉亚楠 胡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1-653,共13页
地震勘探目标逐渐由浅层(<2000 m)转向中深层(2000~3500 m),高精度速度建模是实现精确地震成像的关键手段之一.目前,初至波或早至波速度层析建模方法已较为成熟,然而对深层速度建模更为重要的反射波层析建模方法依然面临走时拾取困... 地震勘探目标逐渐由浅层(<2000 m)转向中深层(2000~3500 m),高精度速度建模是实现精确地震成像的关键手段之一.目前,初至波或早至波速度层析建模方法已较为成熟,然而对深层速度建模更为重要的反射波层析建模方法依然面临走时拾取困难及计算量大等难题.针对当前中深层走时层析速度建模方法面临的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声波测井资料的波动方程全波走时层析速度建模方法及策略.该方法首先通过早至波层析反演获得浅层及大尺度速度信息;其次,通过提取初次成像剖面的构造倾角信息,利用声波测井资料进行稀疏反演,进一步获得更高精度的速度模型;最后,以此为初始模型,进行全波层析反演获得最终偏移速度模型.数值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速度建模方法及策略不仅可以避免传统反射波层析建模方法因采用Born近似反偏移所带来的大计算量问题,且大幅提高了中深层速度建模的精度,进而能有效地提高中深层复杂构造区域的地震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测井 走时层析 平面波分解 稀疏反演 地震成像
下载PDF
牛庄地区沙三中亚段重力流沉积储层预测技术与应用
20
作者 刘旭锋 李凤磊 +1 位作者 刘华 徐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2-1377,共16页
断陷湖盆重力流沉积砂体相变快、规模相对较小、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复杂,决定了该类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复杂。通过有针对性地分析现有三维地震资料品质,优选适合进行目标处理的地震数据体开展研究。利用沙四段油页岩地震响应特征、多井正... 断陷湖盆重力流沉积砂体相变快、规模相对较小、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复杂,决定了该类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复杂。通过有针对性地分析现有三维地震资料品质,优选适合进行目标处理的地震数据体开展研究。利用沙四段油页岩地震响应特征、多井正负极性子波分别标定等手段,判断资料极性,为目标处理打下基础。针对牛庄油田沙三中亚段地球物理特征、浊积砂岩体发育特征,设计不同砂体组合的理论正演模型和实际砂体正演模型,确定合理的参数完成三参数小波高分辨率目标处理方法,效果显著。获得以下认识:(1)处理后地震数据体高频成分较老资料明显拓宽,且实现了复波分离,波组特征清楚,合成记录标定显示,处理后资料品质明显优于原纯波资料;(2)处理后资料波组连续性提高,能量关系清晰,有利于浊积砂体等的识别;(3)处理后资料利于标定,通过多井标定,建立精细构造模型与井约束模型完成地震反演,预测结果与实钻吻合度较高,在详细地层划分对比、地质研究基础上,采用地层切片技术,完成对沙三中亚段第5~第8砂层组主力含油砂岩体纵向发育、平面分布研究,确定砂体边界,为断陷湖盆重力流砂体储层精细刻画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性判断 三参数小波 重力流 复波分离 井约束模型反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