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被引量:9
1
作者 杨艳艳 朱明明 +5 位作者 徐炳庆 冯银银 王秀霞 张孝民 李凡 陈建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95-1004,共10页
为了解鱼卵、仔稚鱼的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2017年4-7月,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水平拖网调查。5个航次调查共采集鱼卵5042粒,仔稚鱼108尾,共24个物种,隶属于7目18科24属。鱼卵的优势种为鳀(Engraul... 为了解鱼卵、仔稚鱼的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2017年4-7月,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水平拖网调查。5个航次调查共采集鱼卵5042粒,仔稚鱼108尾,共24个物种,隶属于7目18科24属。鱼卵的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仔稚鱼没有出现优势种,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和鳀构成仔稚鱼的重要种。鱼卵、仔稚鱼的最高优势度物种之间的季节更替明显。鱼卵、仔稚鱼对应的成鱼平均营养级为3.41,处于第三营养级低级肉食性鱼类范畴;春季和夏季采集的鱼卵、仔稚鱼对应的成鱼营养结构相似。利用GAM模型研究了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鱼卵、仔稚鱼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鱼卵、仔稚鱼的最适温度在16-20℃之间。水深对数量分布的影响总体呈先下降后缓慢升高的趋势;盐度31.5-32为鱼卵、仔稚鱼的最适盐度。月份、纬度和深度等因子对鱼卵、仔稚鱼的分布均有显著影响(P<0.01或P<0.0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春、夏两个季节均分为3个站位组,但是随季节变化站位分组有较大差异。春季两个近岸组之间的主要分歧种为斑鰶、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eri)、黄姑(Nibea albiflora)和多鳞鱚(Sillago sihama);夏季区分近岸和远岸的主要分歧种为斑鰶、鳀、短吻红舌鳎,这几个物种都较多出现在近岸组。文章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的空间格局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解析,为科学认识和保护该海域渔业资源及制定资源量化管理等措施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卵 仔稚鱼 种类组成 营养级 GAM模型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海水稻田湿地对半咸水对虾养殖池塘水环境的净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新新 李婷 +5 位作者 李少文 朱长波 张博 苏家齐 阮国良 张晓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28,共10页
为探索海水稻-对虾塘田生态联作模式中稻田湿地的水环境净化作用,分别开展了稻田净化单元在夏、冬季对虾养殖周期的尾水处理效果研究。夏季试验中,对虾养殖尾水经不同种植密度的海水稻和常规水稻稻田净化处理,6周后各处理尾水中氨氮(NH_... 为探索海水稻-对虾塘田生态联作模式中稻田湿地的水环境净化作用,分别开展了稻田净化单元在夏、冬季对虾养殖周期的尾水处理效果研究。夏季试验中,对虾养殖尾水经不同种植密度的海水稻和常规水稻稻田净化处理,6周后各处理尾水中氨氮(NH_(4)^(+)-N)、硝酸盐氮(NO_(3)^(-)-N)、亚硝酸盐氮(NO_(2)-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均大幅下降,单倍密度海水稻稻田净化效果最好,对应去除率分别为81.6%、68.2%、63.7%、91.0%和29.7%,均显著高于无水稻对照处理(P<0.05),其中-N及可溶性无机氮去除率显著高于常规水稻处理(P<0.05);冬季试验中,塘田联作塘海水稻收割,池塘进入冬棚养殖,水体中NH_(4)^(+)-N、NO_(3)^(-)-N、可溶性无机氮和总悬浮颗粒物(TPM)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较单养对照池塘降低了51.5%、40%、36.7%和11.2%(P<0.05);NO_(3)^(-)-N、TP、COD、颗粒有机物(POM)、颗粒无机物(PIM)的平均质量浓度与对照池塘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海水稻稻田在水稻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具有相似作用,均具备一定的水质净化能力,有利于维持对虾生长所需的良好水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塘田联作 养殖尾水 海水稻 无机氮 人工湿地
下载PDF
番杏对不同盐度和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海水的净化效应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茹霞 聂文婧 +4 位作者 李斌 李俊林 王向誉 乔鹏 付娆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9-105,共7页
针对沿海高密度养殖业产生的大量养殖尾水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以耐盐且具有经济价值的番杏(Tetragoniatetragonoides)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模拟试验,设置5种不同盐度(0、8‰、16‰、24‰、30‰)和5种不同氮磷添加量(总氮+总磷分别为0... 针对沿海高密度养殖业产生的大量养殖尾水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以耐盐且具有经济价值的番杏(Tetragoniatetragonoides)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模拟试验,设置5种不同盐度(0、8‰、16‰、24‰、30‰)和5种不同氮磷添加量(总氮+总磷分别为0,3.0mg/L+0.1mg/L,12.0mg/L+0.8mg/L,20.0mg/L+1.5 mg/L,40.0mg/L+4.0mg/L)的水体,研究番杏生长情况及对水体中氮盐(NH^(+)_(4)-N和NO^(-)_(3)-N)和磷盐(PO^(3-)_(4)-P)的吸收效果。结果表明,至处理20d时,番杏在不同盐度条件下均可以生长,低盐度(8‰)可促进其生物量增加,中高盐度(16‰、24‰、30‰)则抑制其生物量增加。对照组和低盐度(8‰)组中番杏对铵氮(NH^(+)_(4)-N)的吸收效果最佳,去除率在99%以上;较高盐度(16‰、24‰、30‰)处理中NH^(+)_(4)-N的去除率随盐度升高逐渐降至91.60%。盐度也显著影响番杏对硝酸盐(NO^(-)_(3)-N)的吸收效果,去除率由92.15%(对照组)降至70.04%(30‰盐度组)。番杏对磷酸盐(PO^(3-)_(4)-P)的去除率(66.46%)在高盐度(30‰)处理组最高。番杏对含较高浓度氮磷(总氮>12.0mg/L、总磷>0.8mg/L)的富营养化水体中NH^(+)_(4)-N、NO^(-)_(3)-N和PO^(3-)_(4)-P的去除率分别大于97%、73%和80%。综合来看,番杏作为一种耐盐蔬菜,可以有效地对一定盐度及不同富营养化程度的海水进行生物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杏 海水养殖 富营养化 盐度 氮磷浓度 净化效果
下载PDF
莱州湾鱼类群落同功能种团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凡 徐炳庆 +2 位作者 马元庆 吕振波 王田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36-1745,共10页
利用2011年5月、8月、10月和12月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莱州湾海域鱼类同功能种团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全年调查共渔获鱼类49种,全部为硬骨鱼类。根据鱼类的摄食习性,调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浮游动物食性种团、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食性... 利用2011年5月、8月、10月和12月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莱州湾海域鱼类同功能种团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全年调查共渔获鱼类49种,全部为硬骨鱼类。根据鱼类的摄食习性,调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浮游动物食性种团、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食性种团、底栖动物食性种团、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种团、游泳动物食性种团、杂食性种团和碎屑食性种团共7个同功能种团,其中底栖动物食性种团种类数最多(14种),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种团次之(12种)。碎屑食性种团生物量在全年处于第一优势地位,占32.8%;其次为浮游动物食性种团,占31.6%;再次为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种团,占25.0%。同功能种团多样性(HFD)和种类多样性(Hs)季节变化趋势相同,均在夏季达到最高值,冬季达到最低值;两者关系使用指数方程拟合效果最佳。浮游动物食性种团平均营养级为3.71、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食性种团为3.83、底栖动物食性种团为3.43、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种团为3.75、游泳动物食性种团为3.86、杂食性种团为3.73、碎屑食性种团为3.34。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调查结果相比,目前莱州湾碎屑食性种团比例明显上升,游泳动物食性种团比例大幅下;底栖动物食性种团和游泳动物食性种团的平均营养级明显下降,碎屑食性种团平均营养级有所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功能种团 营养级 稳定同位素 等级聚类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3种耐盐植物对水产养殖废水净化效果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成强 相智巍 +3 位作者 黄炳山 王忠全 王际英 李宝山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32,共8页
【目的】探究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碱蓬(Suaeda salsa)和江蓠(Gracilaria)等三种耐盐性植物对海水池塘养殖尾水中无机氮、总氮和总磷的净化效果。【方法】每种耐盐性植物设置3个密度梯度,每个梯度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12 d,... 【目的】探究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碱蓬(Suaeda salsa)和江蓠(Gracilaria)等三种耐盐性植物对海水池塘养殖尾水中无机氮、总氮和总磷的净化效果。【方法】每种耐盐性植物设置3个密度梯度,每个梯度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12 d,分析不同密度下单一品种对石斑鱼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结果】不同密度耐盐植物对水质修复有不同效果,其中1.5 g/L海马齿处理组、1.5 g/L碱蓬处理组和1.6 g/L江蓠处理组在单一处理实验中表现出较佳净化效果,对总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_(2)^(-)-N)和硝酸盐氮(NO3--N)的去处率分别为80.49%、70.28%和76.06%,73.39%、52.44%和74.38%,30.30%、31.24%和54.08%。对比发现,在对无机氮的去除率方面,1.6 g/L江蓠处理组对NO_(3)^(-)-N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对NO_(2)^(-)-N的去除率也显著高于1.5 g/L碱蓬处理组(P<0.05),而与1.5 g/L海马齿处理组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1.6 g/L江蓠处理组对总氮(TN)和总磷(TP)的去除率均显著高于1.5 g/L碱蓬处理组和1.5 g/L海马齿处理组(P<0.05)。在实验进行10 d后,高密度处理组的三种盐生植物对TN和TP的去除率明显降低。【结论】1.6 g/L江蓠处理组、1.5 g/L海马齿处理组和1.5 g/L碱蓬处理组表现出较佳的养殖废水净化效果,其中1.6 g/L江蓠处理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齿 碱蓬 江篱 耐盐植物 养殖废水 氮磷营养盐 去除率 水质净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