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何子红 冯连世 +5 位作者 张豪杰 许奎元 迟峰堂 陶大浪 周保卫 柳鸣毅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9-95,共7页
目的:探讨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的体能特征,并构建即时体能评价坐标,为科学化训练和竞技能力的判断提供参考。方法:从有氧能力、无氧能力、力量素质3个方面选择能够评价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特征的指标进行测试分析。结果:1)有氧能力指... 目的:探讨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的体能特征,并构建即时体能评价坐标,为科学化训练和竞技能力的判断提供参考。方法:从有氧能力、无氧能力、力量素质3个方面选择能够评价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特征的指标进行测试分析。结果:1)有氧能力指标:VO2max平均值50ml/min/kg,3 200m跑平均成绩14min19s,二者显著相关;2)无氧能力指标:最大无氧功率均值为7w/kg,400m跑平均成绩1min11s,二者显著相关。各级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全运会冠军部分无氧能力指标是本级别最好的;3)力量素质指标: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腹背肌肌力在各级别没有显著差异。各关节肌力与硬拉、深蹲、卧拉、卧推、抱蹲、20″布人过胸、20s布人提抱、20s布人反抱以及20s散手技术显著相关。全运会冠军有部分力量素质指标是本级别最好的;4)绝招技术的发展要以相应的专项力量为基础;5)体能排名与运动员的成绩和比赛表现呈现出一致性。结论:运动员比赛需要的体能是一种与专项适应的综合能力,对运动员进行体能排名,有助于判断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子 摔跤 优秀运动员 有氧能力 无氧能力 力量素质
下载PDF
我国不同运动水平女子摔跤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何子红 冯连世 +6 位作者 张豪杰 许奎元 陶大浪 徐玄冲 迟峰堂 修振涛 柳鸣毅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9-72,共4页
研究目的:通过比较我国不同水平女子摔跤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差异,了解我国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专项体能特征。研究方法:按照运动员比赛最好成绩将运动员分为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组(世界锦标赛前3名和奥运会前3名)、国内高水平运动员组(... 研究目的:通过比较我国不同水平女子摔跤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差异,了解我国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专项体能特征。研究方法:按照运动员比赛最好成绩将运动员分为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组(世界锦标赛前3名和奥运会前3名)、国内高水平运动员组(国内锦标赛前3名)、国内优秀运动员组(国内锦标赛5~7名),分析三组运动员之间10项专项体能指标的差异。研究结果:1)10项体能指标总体呈现出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组〉国内高水平运动员组〉国内优秀组的趋势,其中抱蹲达到显著性差异,三组之间95%置信区间依次左移。2)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各指标P70(80分)以上成绩为:3200m跑:≤13min44s;400m跑:≤1min6s;硬拉≥2.19;深蹲≥1.70;卧拉≥1.25;卧推≥1.30;高翻≥1.30;抱蹲≥1.90;20s布人过胸≥8个;20s布人反抱≥7个。我国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组的抱蹲、高翻、20S布人过胸均值在单项指标评分的80分,而国内高水平和国内优秀运动员组在60分。结论:我国女子摔跤运动员的专项体能呈现出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逐渐增加的趋势。我国世界高水平运动员专项体能明显优于全国锦标赛前7名运动员,其中抱蹲最为突出。教练员和运动员可以利用该数据评价运动员专项体能所处的水平,根据运动员的弱势制定个性化的体能训练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子摔跤运动员 有氧能力 无氧能力 最大力量
下载PDF
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过度训练预警方法(血液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何子红 张传光 +4 位作者 文舫 陶大浪 许奎元 张豪杰 赵杰修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51,共7页
目的:构建女子摔跤运动员功能性早期过度训练(FOR)、非功能性早期过度训练(NFOR)、过度训练综合征(OTS)的血液指标预警方法。方法:系统回顾分析国家女子摔跤队备战2004年、2008年和2012年奥运会期间的114名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竞技状态... 目的:构建女子摔跤运动员功能性早期过度训练(FOR)、非功能性早期过度训练(NFOR)、过度训练综合征(OTS)的血液指标预警方法。方法:系统回顾分析国家女子摔跤队备战2004年、2008年和2012年奥运会期间的114名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竞技状态与血液指标的关系。结果:肌酸激酶(CK)连续3~4周增加2SD,其他指标变化1SD时,运动员会出现超量恢复的竞技状态。1)肌酸激酶连续3周增加2SD,伴随血红蛋白连续3周下降2SD;2)血红蛋白和睾酮连续3周下降2SD;3)肌酸激酶和皮质醇连续3周增加2SD;4)血红蛋白连续3周下降2SD,同时伴随皮质醇连续3周上升2SD;5)皮质醇连续3周下降2SD。当上述5种情况出现时,恢复时间超过2周。对于没有系统监控建立个体恢复值的运动员,建议肌酸激酶的上限值为300U,血红蛋白的下限值为115 g/L,睾酮的下限值为17 ng/dl,皮质醇的下限值为10 ug/dl,皮质醇的上限值为25 ug/dl。结论:FOR、NFOR、OTS的发生过程是连续的,因此,要有效预警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必需进行连续系统监控,建立个体的正常恢复值和预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指标 疲劳 过度训练 恢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