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半干旱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富里酸含量及其结构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高盼
王宇先
+4 位作者
李欣洁
蔡姗姗
徐莹莹
杨慧莹
张巩亮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4,共10页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7年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照(CK,无秸秆还田)、FG(秸秆覆盖还田)、FM(秸秆翻埋还田)和FH(秸秆碎混还田)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富里酸含量及结构特征进...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7年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照(CK,无秸秆还田)、FG(秸秆覆盖还田)、FM(秸秆翻埋还田)和FH(秸秆碎混还田)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富里酸含量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在表层(0~10 cm)更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和富里酸含量的积累,其中以秸秆覆盖还田处理最佳,秸秆翻埋还田次之,比CK处理的有机碳含量和富里酸含量分别提高16.86%、16.80%和67.30%、57.21%。FG和FH处理在3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降低了7.67%和3.68%。FG处理在亚表层(20~30和30~40 cm)富里酸含量有所降低,FH处理在30~40 cm土层土壤富里酸减少了25.19%;(2)土壤腐殖质中富里酸来源受自生源和外生源共同作用的影响,FM处理在4个土层的荧光指数、生物指数、腐殖化指数分别较CK相比均有所提升。说明此处理在不同土层土壤腐殖化程度更高,稳定性更好;(3)三维荧光光谱和荧光区域积分表明,FM、FG和FH处理均使腐植酸类物质增加,腐殖化程度较高,结构较为复杂。本试验区共识别出3个荧光组分,其中组分C1[激发波长(Ex)/发射波长(Em)=330/410]和C3(Ex/Em=270,370/460)同为腐植酸类物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腐解产生的有机物;组分C2(Ex/Em=230,260/415)为富里酸类物质;组分C3含量相对含量越高,土壤腐殖化程度越高。与CK相比,FM处理的C3组分含量相对含量在4个土层升高了3.8%~15.44%。综上所述,秸秆翻埋还田在增加土壤腐殖化程度和加强土壤的供肥能力方面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富里酸
荧光结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半干旱区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养分、氮肥利用率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
2
2
作者
高盼
王宇先
+4 位作者
李欣洁
蔡姗姗
徐莹莹
杨慧莹
张巩亮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1-7,共7页
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玉米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研究CK(常规种植)、秸秆还田不配施氮肥(SR+N0)、秸秆还田分别配施氮肥262.5 kg·hm^(-2)(SR+N1)、300.0 kg...
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玉米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研究CK(常规种植)、秸秆还田不配施氮肥(SR+N0)、秸秆还田分别配施氮肥262.5 kg·hm^(-2)(SR+N1)、300.0 kg·hm^(-2)(SR+N2)、337.5 kg·hm^(-2)(SR+N3)、375.0 kg·hm^(-2)(SR+N4)、412.5 kg·hm^(-2)(SR+N5)、450.0 kg·hm^(-2)(SR+N6)和487.5 kg·hm^(-2)(SR+N7)等处理对土壤全量养分、化学计量特征、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利用率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SR+N5(秸秆还田+增施10%氮肥)和SR+N6(秸秆还田+增施20%氮肥)处理对土壤全氮、全磷的累积最佳,SR+N4(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处理全钾含量最高,SR+N5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3.24%。SR+N6和SR+N7(秸秆还田+增施30%氮肥)处理的土壤C/N较CK降低了20%以上,SR+N4处理C/P值最高;SR+N5处理的C/K、N/K和P/K值均有所提升。SR+N2(秸秆还田+减施20%氮肥)处理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利用率提升最为明显,与对照CK相比,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1.14%、22.72%和0.04%。秸秆还田下,当地推荐施氮量加20%(450.0 kg·hm^(-2))产量最高。秸秆还田的基础上配施氮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呈二次函数关系,在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用量为450.0 kg·hm^(-2)时,继续加大氮肥配施量会抑制玉米的产量。综合考虑,增氮20%(450.0 kg·hm^(-2))可作为协调半干旱区秸秆还田下春玉米产量的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
全量养分
氮肥利用效率
产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半干旱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富里酸含量及其结构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高盼
王宇先
李欣洁
蔡姗姗
徐莹莹
杨慧莹
张巩亮
机构
黑龙江省农业
科学
院齐齐哈尔分院
山东省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黑龙江省黑土
保护
利用
研究院
出处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4,共10页
基金
黑龙江省省属科研院所科研业务费项目(CZKYF2024-1-B004)。
文摘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7年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照(CK,无秸秆还田)、FG(秸秆覆盖还田)、FM(秸秆翻埋还田)和FH(秸秆碎混还田)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富里酸含量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在表层(0~10 cm)更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和富里酸含量的积累,其中以秸秆覆盖还田处理最佳,秸秆翻埋还田次之,比CK处理的有机碳含量和富里酸含量分别提高16.86%、16.80%和67.30%、57.21%。FG和FH处理在3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降低了7.67%和3.68%。FG处理在亚表层(20~30和30~40 cm)富里酸含量有所降低,FH处理在30~40 cm土层土壤富里酸减少了25.19%;(2)土壤腐殖质中富里酸来源受自生源和外生源共同作用的影响,FM处理在4个土层的荧光指数、生物指数、腐殖化指数分别较CK相比均有所提升。说明此处理在不同土层土壤腐殖化程度更高,稳定性更好;(3)三维荧光光谱和荧光区域积分表明,FM、FG和FH处理均使腐植酸类物质增加,腐殖化程度较高,结构较为复杂。本试验区共识别出3个荧光组分,其中组分C1[激发波长(Ex)/发射波长(Em)=330/410]和C3(Ex/Em=270,370/460)同为腐植酸类物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腐解产生的有机物;组分C2(Ex/Em=230,260/415)为富里酸类物质;组分C3含量相对含量越高,土壤腐殖化程度越高。与CK相比,FM处理的C3组分含量相对含量在4个土层升高了3.8%~15.44%。综上所述,秸秆翻埋还田在增加土壤腐殖化程度和加强土壤的供肥能力方面最佳。
关键词
半干旱区
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富里酸
荧光结构
Keywords
semi-arid areas
straw returning method
soil fulvic acid
fluorescent structure
分类号
S141.4 [农业科学—肥料学]
S153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半干旱区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养分、氮肥利用率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
2
2
作者
高盼
王宇先
李欣洁
蔡姗姗
徐莹莹
杨慧莹
张巩亮
机构
黑龙江省农业
科学
院齐齐哈尔分院
山东省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黑龙江省黑土
保护
利用
研究院
出处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1-7,共7页
基金
齐齐哈尔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ZDGG-202208)
齐齐哈尔市科技计划创新激励项目(CNYGG-2023029,CNYGG-2023024)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农业基础数据监测项目(CX23JC06)。
文摘
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玉米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研究CK(常规种植)、秸秆还田不配施氮肥(SR+N0)、秸秆还田分别配施氮肥262.5 kg·hm^(-2)(SR+N1)、300.0 kg·hm^(-2)(SR+N2)、337.5 kg·hm^(-2)(SR+N3)、375.0 kg·hm^(-2)(SR+N4)、412.5 kg·hm^(-2)(SR+N5)、450.0 kg·hm^(-2)(SR+N6)和487.5 kg·hm^(-2)(SR+N7)等处理对土壤全量养分、化学计量特征、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利用率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SR+N5(秸秆还田+增施10%氮肥)和SR+N6(秸秆还田+增施20%氮肥)处理对土壤全氮、全磷的累积最佳,SR+N4(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处理全钾含量最高,SR+N5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3.24%。SR+N6和SR+N7(秸秆还田+增施30%氮肥)处理的土壤C/N较CK降低了20%以上,SR+N4处理C/P值最高;SR+N5处理的C/K、N/K和P/K值均有所提升。SR+N2(秸秆还田+减施20%氮肥)处理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利用率提升最为明显,与对照CK相比,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1.14%、22.72%和0.04%。秸秆还田下,当地推荐施氮量加20%(450.0 kg·hm^(-2))产量最高。秸秆还田的基础上配施氮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呈二次函数关系,在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用量为450.0 kg·hm^(-2)时,继续加大氮肥配施量会抑制玉米的产量。综合考虑,增氮20%(450.0 kg·hm^(-2))可作为协调半干旱区秸秆还田下春玉米产量的合理选择。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
全量养分
氮肥利用效率
产量
Keywords
returning straw to the field
nitrogen fertilizer
total nutrients
nitrogen fertilizer utilization efficiency
yield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半干旱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富里酸含量及其结构特征的影响
高盼
王宇先
李欣洁
蔡姗姗
徐莹莹
杨慧莹
张巩亮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半干旱区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养分、氮肥利用率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盼
王宇先
李欣洁
蔡姗姗
徐莹莹
杨慧莹
张巩亮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