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1
作者 魏宁宁 张全景 孙晓芳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89-93,共5页
土地利用变化关系到区域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依据山东省南四湖流域2000-2012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全面分析了山东省南四湖流域13年间土地资源利用的结构变化、数量变化以及空间变化,以揭示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变化关系到区域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依据山东省南四湖流域2000-2012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全面分析了山东省南四湖流域13年间土地资源利用的结构变化、数量变化以及空间变化,以揭示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变化 山东省南四湖流域
下载PDF
流域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山东省南四湖流域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马丛丛 荆延德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95-100,共6页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遵循全面性、主导型、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活3个方面选取17个指标,构建了南四湖流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求出各指标权重,并计算出南四湖流域各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遵循全面性、主导型、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活3个方面选取17个指标,构建了南四湖流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求出各指标权重,并计算出南四湖流域各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借助SPSS17.0软件对综合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并据此将南四湖流域分为4个等级.结果表明:经济指数与社会生活指数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人口指数、经济指数、社会生活指数与城镇化发展指数大体呈正相关关系;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行政等级性.最后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城镇化进一步优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城镇化发展水平 南四湖流域
下载PDF
山东南四湖流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其空间差异 被引量:1
3
作者 马丛丛 荆延德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96-101,共6页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从人口、经济、居民生活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值的方法对山东省南四湖流域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重点对流域28个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点进行了探讨...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从人口、经济、居民生活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值的方法对山东省南四湖流域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重点对流域28个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山东省南四湖流域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悬殊,空间格局特征具有明显的行政等级性,其中经济、居民生活城镇化指数空间分布格局较为吻合,且基本与综合城镇化发展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发展水平 空间差异 熵值法 南四湖流域
下载PDF
1990—2015年南四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程晰钰 荆延德 宋鸽 《环境生态学》 2020年第2期83-88,共6页
基于南四湖流域1990—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南四湖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南四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人口以及产业结构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1)由于森林等面积的大幅降低,南... 基于南四湖流域1990—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南四湖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南四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人口以及产业结构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1)由于森林等面积的大幅降低,南四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降低态势。(2)经济水平稳步上升,但仍相对不发达,高新技术落后,资源利用方式粗放,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3)人口数量多且仍不断增长,使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面积大量增加,引起生态价值不断降低。(4)以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重型”产业结构,对于环境破坏较大,并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驱动力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基于输出系数模型的南四湖流域非点源污染输出风险评估 被引量:11
5
作者 荆延德 张华美 孙笑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3期270-274,278,共6页
[目的]探究非点源污染物N、P输出风险在不同子流域、坡度等级和县市区的分布特征,为南四湖流域不同风险区制定管理方案和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为基础数据,运用ArcGIS软件,提取南四... [目的]探究非点源污染物N、P输出风险在不同子流域、坡度等级和县市区的分布特征,为南四湖流域不同风险区制定管理方案和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为基础数据,运用ArcGIS软件,提取南四湖流域的DEM,制作坡度等级图,再运用水文分析功能,提取水系图、河流图、并划定子流域,结合2013年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图,通过运用输出风险模型分析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度下氮(N),磷(P)污染的空间变化。[结果]氮素的平均风险概率达到51.67%,磷素的平均风险概率达到9.14%,南四湖流域非点源污染输出风险湖东小于湖西;随坡度增大,高风险区面积减小,低风险区面积增加;就不同县市区而言,济宁市中区的N风险较小之外,其余县市区N风险均较大,P风险较小。[结论]N是流域最主要的非点源污染物,非点源污染输出风险大小与土地覆盖和坡度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四湖流域 输出系数 非点源污染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南四湖流域非点源污染TN/TP时空格局及防治分区演变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华美 荆延德 孙笑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26,共8页
[目的]探究非点源污染物TN,TP时空演变特征,找出影响流域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污染源和影响TN,TP变动的最活跃单元,分析TN,TP污染防治分区演变,为南四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90—2013年土地利用为基础数据,结... [目的]探究非点源污染物TN,TP时空演变特征,找出影响流域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污染源和影响TN,TP变动的最活跃单元,分析TN,TP污染防治分区演变,为南四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90—2013年土地利用为基础数据,结合3S技术,运用输出系数模型和等标污染负荷法模拟非点源污染时空分布。[结果]1990—2013年期间南四湖流域非点源TN和TP污染排放量整体变化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并趋于平稳,其中TN是主要污染物;TN的主要污染源是土地利用,TP的主要污染源是农业生活和畜禽养殖;1990—2013年期间,南四湖流域非点源TN和TP变动最活跃的单元是降水因子。[结论]南四湖流域非点源污染具有地区差异等特点。整体而言,湖西地区比湖东地区污染严重,但在近24a间,地区差异有缩小的趋势;1990—2013年期间,湖西地区非点源污染较为严重,属于重点治理区;北沙河流域、洸府河流域和梁济运河流域污染程度有加重趋势,是优先控制和重点治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四湖流域 非点源污染 输出系数模型 时空格局 防治分区
下载PDF
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评价及分类控制 被引量:17
7
作者 林雪原 荆延德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278-3285,共8页
为明确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污染控制对策,采用排污系数法核算了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农业面源COD、TN和TP的污染负荷。运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聚类分析、GIS技术对其污染物排放量、排放强度、敏感性和空间... 为明确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污染控制对策,采用排污系数法核算了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农业面源COD、TN和TP的污染负荷。运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聚类分析、GIS技术对其污染物排放量、排放强度、敏感性和空间特征以及污染物分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农业面源COD、TN和TP的排放量分别为254574.06、116976.87和15554.42 t,排放强度分别为88.18、40.52和5.39kg·hm-2;流域最主要的污染源为畜禽养殖,最主要的污染物为TN。COD、TN和TP排放强度最高的地区分别为兖州市、梁山县和鱼台县,而排放强度最低的地区均为山亭区;兖州市、汶上县、梁山县、定陶县和滕州市为整个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高度敏感区和优先控制区,畜禽养殖是流域优先控制区的重点污染源。农村生活污染型和综合污染型分别是流域污染贡献率最高和治理难度大的污染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分析 空间特征 敏感性评价 控制对策
原文传递
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的济宁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魏宁宁 荆延德 《广东土地科学》 2013年第4期37-42,共6页
以济宁市为例,选取21个指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评价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结果表明:济宁市2009年和2010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为Ⅲ级,2011年的安全等级为Ⅳ级;研究结论:采用BP神经网络评价方法能够实现对土地... 以济宁市为例,选取21个指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评价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结果表明:济宁市2009年和2010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为Ⅲ级,2011年的安全等级为Ⅳ级;研究结论:采用BP神经网络评价方法能够实现对土地生态安全的评价,对于探索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安全 BP神经网络 济宁市
下载PDF
南四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8
9
作者 陈磊 高东泉 +1 位作者 舒凤月 张洪海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3-120,共8页
为探讨南四湖浮游动物多样性特征及其与水质的相关性,于2012年夏季(7月)和冬季(12月)对南四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历史数据,分析了南四湖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和时间变化。共采集到浮游动物163种,其中,轮虫78种,... 为探讨南四湖浮游动物多样性特征及其与水质的相关性,于2012年夏季(7月)和冬季(12月)对南四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历史数据,分析了南四湖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和时间变化。共采集到浮游动物163种,其中,轮虫78种,原生动物65种,枝角类17种,桡足类3种。夏季记录浮游动物种类数(141种)高于冬季(105种)。从四个湖区来看,微山湖浮游动物种数最多(102种),其次是南阳湖(95种)和昭阳湖(80种),独山湖(73种)较少。南四湖浮游动物全年平均密度为2 192 ind/L,平均生物量为2.27 mg/L。除原生动物外,其他三类浮游动物夏季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都高于冬季。采用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浮游动物多样性进行了评价,结果均显示,南四湖浮游动物多样性夏季高于冬季。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总氮是影响浮游动物密度的主要因素,总氮和水温是影响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主要因素,p H和电导率是影响浮游动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四湖 浮游动物 群落多样性
原文传递
生物炭吸附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9
10
作者 林雪原 荆延德 +1 位作者 巩晨 何振立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87,共5页
生物炭是一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产物。作为新型环境功能材料,生物炭以其优良的环境效应和生态效应成为环境科学等学科研究的前沿热点。因其孔隙结构发达、比表面积巨大和独特的表面化学性质,对环境介质中的重金属离子有很强的吸附作用... 生物炭是一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产物。作为新型环境功能材料,生物炭以其优良的环境效应和生态效应成为环境科学等学科研究的前沿热点。因其孔隙结构发达、比表面积巨大和独特的表面化学性质,对环境介质中的重金属离子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进而影响了重金属离子的迁移与归宿。主要从生物炭的材料来源、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对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生物炭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吸附 重金属
下载PDF
基于LUCC的南四湖流域面源污染输出风险评估 被引量:17
11
作者 荆延德 张华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8-139,共12页
基于1990-2015年土地利用和统计数据,运用输出风险模型、CA-Markov模型及回归模型,结合GIS技术,对南四湖流域的1990-2015年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和面源污染输出风险空间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模拟了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和输出风险空间分布... 基于1990-2015年土地利用和统计数据,运用输出风险模型、CA-Markov模型及回归模型,结合GIS技术,对南四湖流域的1990-2015年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和面源污染输出风险空间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模拟了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和输出风险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南四湖流域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建设用地,共占总研究面积的85%以上;TN、TP有明显的风险变化对比,TN风险值分布在0~0.65,TP风险值约在0~0.12之间,氮为流域内主要污染物;在1990-2005年间,TN风险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10年之后急剧增大。TP风险随着时间的增加一直下降;从空间分布上来看,风险较高的污染区多位于南四湖区以西的平原地带,南四湖东部的山地地区污染风险型较低,多为低风险污染区。较2015年,2020年的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不大,除建设用地数量增加外,其他用地面积均有不同幅度的减少,TN风险略有减小,TP风险变化不大。为了控制研究区域面源污染的发展,相关部门需把提高农业科技、减少肥料施用作为当下的工作重心,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出风险 土地利用变化 面源污染 CA-Markov 回归模型 南四湖流域
原文传递
稻菜轮作制下土壤有效态汞提取剂和提取条件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荆延德 何振立 杨肖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85-189,共5页
选择长三角地区代表性人为耕作土——青紫泥为研究对象,通过网室盆栽和室内试验,选用CaCl2,HCl,DTPA(二乙烯三胺五乙酸)和NH4OAc共4种提取剂,研究了水稻—小白菜—萝卜作物轮作系统中土壤有效态汞提取剂的选择与提取条件的优化问题。结... 选择长三角地区代表性人为耕作土——青紫泥为研究对象,通过网室盆栽和室内试验,选用CaCl2,HCl,DTPA(二乙烯三胺五乙酸)和NH4OAc共4种提取剂,研究了水稻—小白菜—萝卜作物轮作系统中土壤有效态汞提取剂的选择与提取条件的优化问题。结果表明,不同提取剂提取的有效态汞含量随提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30min可作为提取剂提取土壤有效态汞的最佳平衡时间;随土水比的减小,提取剂提取的土壤有效态汞量明显提高,1∶5为较适宜的土水比;不同提取剂的提取能力不同,对供试土壤,提取剂提取能力的大小顺序为:CaCl2>HCl>NH4OAc>DTPA。提取剂提取的土壤有效态汞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CaCl2和NH4OAc之间相关性最高;在土壤—水稻系统和土壤—萝卜系统中作物可食部位汞含量与提取剂提取的土壤有效态汞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在土壤—小白菜系统中相关性不强。综合分析,确定CaCl2为供试土壤汞有效态的最佳化学提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取剂 植物有效性 轮作系统
下载PDF
棉花、花生秸秆生物炭对棕壤中Cu(Ⅱ)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荆延德 巩晨 +2 位作者 孙小银 王世亮 鞠文亮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3期50-55,共6页
[目的]分析棉花、花生生物炭基本理化性质,模拟自然条件下降雨对土壤中Cu(Ⅱ)淋失量的影响,探讨生物炭修复Cu(Ⅱ)污染棕壤的可行性。[方法]以棉花、花生秸秆为原料,采用限氧热解法分别在350,500,650℃下制备生物炭,将生物炭按1%的炭土... [目的]分析棉花、花生生物炭基本理化性质,模拟自然条件下降雨对土壤中Cu(Ⅱ)淋失量的影响,探讨生物炭修复Cu(Ⅱ)污染棕壤的可行性。[方法]以棉花、花生秸秆为原料,采用限氧热解法分别在350,500,650℃下制备生物炭,将生物炭按1%的炭土干重比施入铜污染棕壤[Cu(Ⅱ)的浓度200mg/kg],通过室内土柱淋溶试验分析添加不同生物炭对土壤缓冲性能和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两类生物炭的H/C及O/C的比值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而生物炭的BET比表面积则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添加生物炭的土壤淋溶液pH值显著高于空白处理,花生生物炭的效果更为显著;随着淋溶次数的增加,添加生物炭的土壤中Cu(Ⅱ)的淋失量明显低于空白处理;添加花生生物炭提高了土壤中Cu(Ⅱ)的专性吸附,以650℃最为显著。[结论]两种生物炭能明显提高土壤的缓冲性能和对重金属的吸持能力,其中以花生生物炭的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生物炭 棕壤 Cu(Ⅱ) 土壤修复
下载PDF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机制的济宁市农业面源污染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林雪原 荆延德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9-105,110,共8页
运用清单分析、等标污染负荷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济宁市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以明确济宁市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污染防治措施。结果表明,济宁市农业面源污染中最主要的污染源为畜禽养殖,最主要的污... 运用清单分析、等标污染负荷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济宁市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以明确济宁市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污染防治措施。结果表明,济宁市农业面源污染中最主要的污染源为畜禽养殖,最主要的污染物为TN。2011年济宁市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综合水质指数平均值为1.73,达到轻度污染水平。梁山县、兖州市处于高压、高敏感区,是全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济宁东部农业面源污染中度敏感区是占整个控制区比例最高的区域,畜禽养殖是中度敏感区的重点污染源;复合污染型是全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最为困难的类型。针对污染现状及类型,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控制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负荷分析 区域空间特征 控制对策
下载PDF
潍坊市农业面源污染评价及控制对策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雪原 荆延德 +1 位作者 孙笑笑 刘兴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84-88,共5页
运用清单分析法、等标污染负荷法、等标污染指数法和聚类分析法等方法,对潍坊市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2012年潍坊市农业面源污染COD、TN、TP的排放量分别为154273.13t、58449.77t、9664.82t,污染物排放总量最高的... 运用清单分析法、等标污染负荷法、等标污染指数法和聚类分析法等方法,对潍坊市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2012年潍坊市农业面源污染COD、TN、TP的排放量分别为154273.13t、58449.77t、9664.82t,污染物排放总量最高的地区为诸城市;识别出全市最主要的污染源为畜禽养殖,最主要的污染物为TN.4种污染源等标污染指数以畜禽养殖最高,高密市的总等标污染指数最高,达到93.52,其次是昌乐县、寿光市和昌邑市.畜禽养殖污染是全市农业面源污染中贡献率最大的类型.最后,针对污染现状及不同污染类型,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控制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负荷分析 等标污染指数 控制对策
下载PDF
潍坊市耕地数量变化状况及其保有量预测分析
16
作者 孙笑笑 荆延德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70-76,共7页
基于1993-2012年的统计数据资料,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相对变化率及主成分分析法对潍坊市的耕地数量变化状况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运用灰色预测法中的GM(1,1)模型对潍坊市未来20年的耕地面积变化状况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20... 基于1993-2012年的统计数据资料,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相对变化率及主成分分析法对潍坊市的耕地数量变化状况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运用灰色预测法中的GM(1,1)模型对潍坊市未来20年的耕地面积变化状况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20年间潍坊市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且区域性差异较大,各县市区的变化幅度不同;人口增加、社会经济进步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潍坊市耕地数量变化的3个主要驱动因子;潍坊市在未来20年中耕地数量不断下降,且年递减率增大,人地矛盾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潍坊市 耕地 数量变化 驱动因子
下载PDF
动植物来源生物炭对水体中Cd^(2+)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10
17
作者 申磊 荆延德 +2 位作者 孙小银 郝郝 曹永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3-370,共8页
以动植物来源(鸡粪便和小麦秸秆)的生物质为原料,在350和650℃条件下慢速热解制备生物炭并表征其理化性质,采用批量吸附试验研究不同吸附时间、溶液pH值和Cd^(2+)浓度条件下生物炭对Cd^(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生物... 以动植物来源(鸡粪便和小麦秸秆)的生物质为原料,在350和650℃条件下慢速热解制备生物炭并表征其理化性质,采用批量吸附试验研究不同吸附时间、溶液pH值和Cd^(2+)浓度条件下生物炭对Cd^(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生物炭的pH值和灰分含量升高,芳香性和疏水性增强,极性减弱。相同热解温度条件下,动物来源的鸡粪炭pH值和灰分含量比植物来源的小麦秸秆炭高,芳香结构更完备。生物炭对Cd^(2+)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吸附在12 h时达到平衡,吸附过程均由外部液膜扩散、表面吸附和颗粒内扩散共同控制,且后者是主要限速步骤。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2.0~6.0),生物炭对Cd^(2+)的吸附量均逐渐增加。Langmuir模型能很好地描述植物来源的小麦秸秆炭对Cd^(2+)的吸附行为(R2为0.970 3~0.981 5),Freundlich模型更适用于动物来源的鸡粪炭(R2为0.971 7~0.976 9),动物来源的鸡粪炭对Cd^(2+)的吸附效果优于植物来源的小麦秸秆炭。阳离子-π作用和沉淀作用是650℃生物炭吸附Cd^(2+)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粪便 作物秸秆 生物炭 CD 2+吸附
下载PDF
生物炭与磷肥配施对棕壤中Cd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曹永强 荆延德 +1 位作者 申磊 郝郝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39-945,共7页
通过实验室模拟Cd污染棕壤,探讨单施不同量(20和40 g·kg^(-1))花生秸秆生物炭(PB)和棉花秸秆生物炭(CB)、20 g·kg^(-1)磷肥(P)以及两者配施对污染土壤p H值及5种形态Cd含量变化的影响,分析生物炭、磷肥及其联合作用对棕壤Cd... 通过实验室模拟Cd污染棕壤,探讨单施不同量(20和40 g·kg^(-1))花生秸秆生物炭(PB)和棉花秸秆生物炭(CB)、20 g·kg^(-1)磷肥(P)以及两者配施对污染土壤p H值及5种形态Cd含量变化的影响,分析生物炭、磷肥及其联合作用对棕壤Cd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单施磷肥可显著降低土壤p H值(较CK降低14.64%),单施生物炭以及两者配施均可提高土壤p H值(较CK增加0.99%~24.67%),以单施40 g·kg^(-1)花生生物炭处理土壤p H值增幅最显著。单施磷肥显著降低土壤可交换态、碳酸盐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含量,增加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Cd含量;单施生物炭和配施处理均可使土壤可交换态Cd含量显著减少,碳酸盐结合态Cd含量显著增加(49.76%)。在相同施炭量(20 g·kg^(-1))下,配施处理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降幅高于单施处理,且花生秸秆生物炭与磷肥配施处理效果优于棉花生物炭与磷肥配施,Cd活性系数分别为0.150和0.236,即20 g·kg^(-1)花生秸秆生物炭+20 g·kg^(-1)磷肥(P+PB_2)混合处理最有利于降低土壤Cd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秸秆 棉花秸秆 生物炭 磷肥 棕壤 Cd
下载PDF
基于CNKI和WOS的非点源污染模型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荆延德 樊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077-4087,共11页
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和WEB OF SCIENCE(WOS)中1986—2016年的期刊论文为数据源,以非点源污染或面源污染(non-point pollution or Diffused pollution or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和模型(Model)为主题进行检索,共... 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和WEB OF SCIENCE(WOS)中1986—2016年的期刊论文为数据源,以非点源污染或面源污染(non-point pollution or Diffused pollution or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和模型(Model)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国内文献1474篇和国外文献1046篇。利用共词分析方法,同时结合CiteSpace、SPSS和Bibexcel软件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利用Ucinet和NetDraw软件绘制出共词网络可视图,依据处理后的结果对非点源污染模型的研究趋势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从多个角度对非点源污染模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发表文章的关键词、年代分布、发表期刊、著者、高被引文章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国内外在非点源污染模型领域中的研究概况及研究热点,明确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的探索方向,为以后非点源污染模型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模型 共词分析 文献计量
下载PDF
基于GIS-CA-Markov的白马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荆延德 李婷婷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8年第9期1237-1242,1255,共7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预测模拟研究对探索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与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济宁市白马河流域为例,以不同时期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首先利用CA-Markov模型对2010年和2015年白马河流域的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预测模拟研究对探索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与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济宁市白马河流域为例,以不同时期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首先利用CA-Markov模型对2010年和2015年白马河流域的土地利用进行预测并检验其模拟精度,在较适宜的尺度条件下预测研究区2020年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表明:对2015年白马河流域实际土地利用图与预测图进行Kappa系数一致性检验,模拟精度较高为0.9121,表明预测与实际几乎完全一致。2005—2020年,白马河流域建设用地和水域增加,建设用地增加最明显,增加了89.04%;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草地减少最明显,减少了31.06%。2020年白马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研究结果可以为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动态监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arkov模型 时空尺度敏感性 预测和模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白马河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