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55K SNP芯片的山西冬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1
作者 雷梦林 刘霞 +7 位作者 王艳珍 崔国庆 穆志新 刘龙龙 李欣 逯腊虎 李晓丽 张晓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45-1856,I0001-I0027,共39页
【目的】分析山西省冬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演变规律,为山西省小麦育种的亲本选配和品种选育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原始亲本材料。【方法】以山西省冬小麦323份地方品种和105份育成品种为自然群体,利用55K SNP芯片对428份自然群体进行全... 【目的】分析山西省冬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演变规律,为山西省小麦育种的亲本选配和品种选育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原始亲本材料。【方法】以山西省冬小麦323份地方品种和105份育成品种为自然群体,利用55K SNP芯片对428份自然群体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主成分、遗传聚类及亲缘关系。【结果】SNP位点在21条染色体上的分布范围为329—1639个,平均值为1152个;7个部分同源群中的分布范围为2154—3852个,平均值约为3456个;基因组的分布规律为:B基因组>A基因组>D基因组;基因组注释多态性标记,在基因间区分布最多,约占50%,分析表明,SNP位点在21条染色体、7个同源群和3个基因组上均有覆盖,但分布各异,多态性比率为45.60%。整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0.0185)均低于平均期望杂合度(0.4992),整个自然群体的香农-威纳指数和多态性信息含量的变化幅度不大。对比自然群体多样性各参数,发现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不高,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比地方品种略高。群体结构分析将群体分为2个类群,第Ⅰ类群307份材料,以地方品种为主;第Ⅱ类群121份材料,以育成品种为主。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均将自然群体分为5个类群,第Ⅰ类群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21831,变幅为0.00127—0.72461;第Ⅱ类群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4619,变幅为0.00038—0.76489;第Ⅲ类群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6521,变幅为0.00049—0.43033;第Ⅳ类群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7643,变幅为0.00118—0.60496;第Ⅴ类群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2039,变幅为0.00042—0.37032,可见,山西省冬小麦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变异幅度较大,但平均遗传距离值较低,聚类分群明显,类群中部分品种的遗传关系较近。经对比,第Ⅰ类群和第Ⅳ类群的平均遗传距离均要高于第Ⅱ类群、第Ⅲ类群和第Ⅴ类群,第Ⅰ类群和第Ⅳ类群的遗传距离变幅大于第Ⅲ类群和第Ⅴ类群,可知,育成品种的遗传距离普遍大于地方品种。【结论】利用55K SNP芯片对山西省冬小麦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了山西省冬小麦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在基因组层面上的遗传多样性分布特点,育成品种通过外源基因的导入有利于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同时,极少数品种的亲缘关系呈两极分化,在后续利用时应合理地区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地方品种 育成品种 遗传多样性 55K SNP
下载PDF
一个新的小麦黄叶位点的分子定位
2
作者 闫贵云 左静静 +3 位作者 王敏 罗仕银 谭丹 乔麟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4,共8页
小麦叶片颜色与植株光合效率和籽粒产量密切相关。人工合成小麦Y223表现为生理性黄叶,与正常绿叶品种晋作82的杂种F_1植株叶色表现为中间型,在Y223旗叶抽出17 d后,杂种F_2群体中绿叶、中间和黄叶类型植株数目的分离比例符合1∶2∶1,表明... 小麦叶片颜色与植株光合效率和籽粒产量密切相关。人工合成小麦Y223表现为生理性黄叶,与正常绿叶品种晋作82的杂种F_1植株叶色表现为中间型,在Y223旗叶抽出17 d后,杂种F_2群体中绿叶、中间和黄叶类型植株数目的分离比例符合1∶2∶1,表明Y223的黄叶表现不完全显性。采用混合分离群体分析法,利用杂种F_2植株构建绿叶池和黄叶池,从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的569个SSR标记中筛选出12个在亲本间和绿叶/黄叶池间表现多态性的标记。利用9个位于2B染色体的多态性标记扩增F_2群体,最终用5个标记定位了黄叶位点,暂命名为YL-2B,其侧翼标记为Xbarc200和Xbarc55,与YL-2B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3 cM和3.8 cM。通过比较显隐性、黄叶表型和标记连锁程度,证明YL-2B与2B染色体上已报道黄叶位点均不相同,是1个新的黄叶位点。本研究初步明确了Y223黄叶位点的遗传规律和染色体位置,为下一步基因克隆以及叶片衰老机制解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 黄叶 混合分离群体分析 SSR标记 分子定位
原文传递
小麦高代品系中抗条锈病基因Yr69的分子标记检测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晓军 杨文静 +9 位作者 郭慧娟 闫贵云 李欣 乔麟轶 常利芳 阎晓涛 张树伟 郭数进 贾举庆 畅志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95-1300,共6页
利用抗病基因改良品种的抗病性是防治条锈病危害的有效途径,育种过程中使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markerassisted selection)能够有效提高目标基因的选择效率。为了检测长4738/CH7086和烟农999/CH7086后代选系中是否含有抗条锈病基因Yr6... 利用抗病基因改良品种的抗病性是防治条锈病危害的有效途径,育种过程中使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markerassisted selection)能够有效提高目标基因的选择效率。为了检测长4738/CH7086和烟农999/CH7086后代选系中是否含有抗条锈病基因Yr69并验证Yr69连锁标记的有效性,利用分子标记2AS33和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对2个群体的63个F6品系进行了标记检测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长4738/CH7086后代的35个品系中有32个含有Yr69,且全部表现为抗病,1个品系未检测到Yr69但也表现为抗病;烟农999/CH7086后代的28个品系中有8个含有Yr69,其中7个抗性稳定,1个出现抗、感分离现象;63个品系中有3个基因型与表型不一致,2AS33检测的准确率为95.2%,可有效用于抗条锈病基因Yr69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筛选出的40个稳定抗病品系经过产量与适应性鉴定后可用于参加品种比较试验,也可作为优良亲本用于抗病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条锈病基因 Yr69 分子标记 育种
原文传递
小麦-中间偃麦草6J^S/6B代换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 被引量:1
4
作者 罗小军 乔麟轶 +8 位作者 李欣 李光蓉 郭慧娟 阎晓涛 张树伟 常利芳 闫金龙 畅志坚 张晓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84-990,共7页
将近缘植物的抗病基因导入小麦是改良小麦抗病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其外源染色体进行准确鉴定能够提高外源基因的选择与利用效率。本研究分别利用小麦白粉病、条锈病菌生理小种接种、荧光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的方法对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 将近缘植物的抗病基因导入小麦是改良小麦抗病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其外源染色体进行准确鉴定能够提高外源基因的选择与利用效率。本研究分别利用小麦白粉病、条锈病菌生理小种接种、荧光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的方法对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部分双二倍体TAI7047为中间亲本创制的新种质CH357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显示,CH357是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6JS/6B代换系,兼抗小麦白粉病、条锈病2种病害,其抗性可能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6JS染色体,可以作为一个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新抗源进行小麦抗性遗传改良。基于中间偃麦草第6同源群Contig序列开发了160个STS标记,其中8个可作为识别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CH357中6JS染色体/片段的特异标记,为中间偃麦草6JS染色体/片段的鉴定提供较为经济和方便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偃麦草 代换系 染色体 STS 分子标记
原文传递
马铃薯品种‘并薯6号’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4
5
作者 宋倩娜 梅超 +2 位作者 霍利光 王慧杰 冯瑞云 《中国马铃薯》 2021年第5期385-396,共12页
以马铃薯品种‘并薯6号’无菌试管苗茎段作为外植体,通过对遗传转化过程中预培养时间、植物激素的种类及配比、筛选剂浓度和抗生素的种类及浓度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马铃薯品种‘并薯6号’的愈伤再生转化体系。结果表明,预培养时间为2 d... 以马铃薯品种‘并薯6号’无菌试管苗茎段作为外植体,通过对遗传转化过程中预培养时间、植物激素的种类及配比、筛选剂浓度和抗生素的种类及浓度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马铃薯品种‘并薯6号’的愈伤再生转化体系。结果表明,预培养时间为2 d时,愈伤组织诱导率、出苗率及转化频率最高。最适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配方为MS+2.0 mg/L 6-苄氨基嘌呤(6-BA)+0.5 mg/L 2,4-二氯苯酚代乙酚(2,4-D)+0.4 mg/L激动素(KT),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为86.7%,愈伤组织形态较紧密,为深绿色,茎段两端膨大呈哑铃状,表面的白色须状物和毛状根较少。最适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配方为MS+1 mg/L 6-苄氨基嘌呤(6-BA)+1 mg/L赤霉素(GA_(3))+1 mg/L玉米素(ZT),幼苗比较粗壮,长势良好。最适的植株再生及生根筛选剂为10 mg/L的潮霉素(Hygromycin B,Hyg),转化频率较高,为20.3%。农杆菌抑制剂的最适浓度为200 mg/L的特美汀(Timentin,TMT),且在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生根阶段都需要加入TMT。综上所述,通过对农杆菌介导的愈伤再生转化过程中各个因素的研究,初步建立了‘并薯6号’的遗传转化体系,为马铃薯分子育种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 植物激素 遗传转化体系
下载PDF
基因枪介导的冬小麦临汾5064遗传转化体系构建 被引量:1
6
作者 乔麟轶 李锐 +5 位作者 郝宇琼 乔玲 李欣 张晓军 畅志坚 郑兴卫 《山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12期1347-1352,共6页
以中国小麦优质骨干亲本临汾5064幼胚为试验材料,对诱导、分化、生根培养基中的激素浓度和基因枪轰击压力等关键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总结出临汾5064的最适遗传转化体系,为山西小麦育种提供技术平台。结果表明,临汾5064幼胚在3种激素... 以中国小麦优质骨干亲本临汾5064幼胚为试验材料,对诱导、分化、生根培养基中的激素浓度和基因枪轰击压力等关键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总结出临汾5064的最适遗传转化体系,为山西小麦育种提供技术平台。结果表明,临汾5064幼胚在3种激素浓度的诱导培养基中均可形成愈伤组织。其中,在含2.0 mg/L 2,4-D的诱导培养基中,参试幼胚具有最高的出愈率(83.0%)。临汾5064愈伤组织在4种激素浓度的分化培养基中均有再生芽产生,当分化培养基包含0.2 mg/L 2,4-D和0.2 mg/L 6-BA时,愈伤组织具有最高的分化率(70.0%)。临汾5064分化愈伤组织在4种激素浓度的生根培养基中均有根生成,当生根培养基包含0.1 mg/L 2,4-D且不添加6-BA时,分化愈伤组织具有最多的生根率(77.5%),并且形成较多数目的根。利用上述优化激素浓度的培养基对临汾5064幼胚开展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在轰击步骤设置3个压力处理组分别导入测试质粒。结果显示,在900 psi轰击压力下获得192株再生植株,再生植株获得率为28.3%,其中有4株成功扩增出目标条带,具有最高的遗传转化率(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小麦 临汾5064 基因枪 遗传转化
下载PDF
小偃麦渗入系苗期耐盐鉴定与分子标记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乔麟轶 张潇文 +7 位作者 李世姣 陈芳 李欣 郭慧娟 张树伟 常利芳 张晓军 畅志坚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9-73,共5页
为筛选和评价小麦耐盐种质,本研究以250 mmol/L NaCl对136份自育小偃麦渗入系(晋麦33/TAI7047//^(*)2京411的F_9~F_(10)家系)及其亲本进行苗期耐盐性鉴定。结果表明,亲本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的盐害指数为29.26%,表现出很好的耐盐性;而... 为筛选和评价小麦耐盐种质,本研究以250 mmol/L NaCl对136份自育小偃麦渗入系(晋麦33/TAI7047//^(*)2京411的F_9~F_(10)家系)及其亲本进行苗期耐盐性鉴定。结果表明,亲本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的盐害指数为29.26%,表现出很好的耐盐性;而小麦亲本晋麦33和京411则表现为盐敏感,盐害指数分别为63.17%和70.83%。小偃麦渗入系中,耐盐、中耐、敏感、高感材料的数量依次为9、62、62、3份,其中,有6份渗入系的耐盐性(盐害指数31.25%~35.94%)略高于对照品种山融3号(盐害指数38.45%)。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本研究中小偃麦渗入系的耐盐表型与山融3号耐盐基因的连锁标记Xbarc144不相关,鉴定出的耐盐渗入系可能具有新的耐盐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偃麦渗入系 耐盐 分子标记评价
下载PDF
小麦三雌蕊性状的遗传分析与连锁标记开发 被引量:1
8
作者 侯光生 闫贵云 +4 位作者 李欣 乔麟轶 常利芳 张晓军 畅志坚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818-1824,共7页
CH257是‘三粒小麦’与普通小麦‘石优20’回交3次后选育的一个三雌蕊材料,可大幅度增加小麦的穗粒数。为了解析小麦三雌蕊性状的遗传方式,挖掘其控制基因并开发相关分子标记,该研究利用CH257和‘中国春’配制组合,获得其F_(1)、F_(2)和... CH257是‘三粒小麦’与普通小麦‘石优20’回交3次后选育的一个三雌蕊材料,可大幅度增加小麦的穗粒数。为了解析小麦三雌蕊性状的遗传方式,挖掘其控制基因并开发相关分子标记,该研究利用CH257和‘中国春’配制组合,获得其F_(1)、F_(2)和BC_(1)F_(1)群体进行遗传分析;使用纯合正常和纯合三雌蕊F_(2)株系,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gant analysis,BSA)构建单雌蕊、三雌蕊混池进行90K基因芯片扫描,根据芯片结果在相应区段开发分子标记。结果表明:CH257中三雌蕊的发育受1对显性单基因Pis-CH257控制;使用90K基因芯片扫描将Pis-CH257定位于2DL染色体上,在2DL相应区段开发标记,共获得5个与Pis-CH257连锁的共显性SSR标记,其顺序为2DL07、2DL17、2DL22、Pis-CH257、2DL25、2DL38,Pis-CH257两侧的连锁标记2DL22、2DL25与其遗传距离分别为1.1cM和2.5cM。本研究结果为克隆控制小麦三雌蕊性状的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三雌蕊 遗传分析 定位 基因芯片
下载PDF
小麦穗型相关生长素通路基因发掘及TaARF23-A与小穗数关联分析
9
作者 谭丹 陈家婷 +10 位作者 郜钰 张晓军 李欣 闫贵云 李锐 陈芳 常利芳 张树伟 郭慧娟 畅志坚 乔麟轶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6-513,共8页
生长素是调控作物穗部形态的主要内源激素之一。为了发掘小麦中与穗型相关的生长素通路基因,本研究选择了纺锤穗型品系SY95-71和密穗品系CH7034,对其幼穗内源生长素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SY95-71幼穗中的色胺含量显著高于CH7034。转... 生长素是调控作物穗部形态的主要内源激素之一。为了发掘小麦中与穗型相关的生长素通路基因,本研究选择了纺锤穗型品系SY95-71和密穗品系CH7034,对其幼穗内源生长素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SY95-71幼穗中的色胺含量显著高于CH7034。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在高置信区间(P<0.01)范围内, SY95-71幼穗中富集到4个特有的生长素相关条目,并且色氨酸脱羧酶基因(负责将色氨酸转化为色胺)和生长素响应因子基因(Auxin Response Factors,ARFs)的转录水平均显著高于CH7034。对在SY95-71中高表达的2个ARF基因(TraesCS7A02G475700和TraesCS7A02G475600)作了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二者是位于7A染色体长臂上的一对串联重复基因,根据小麦ARF家族成员编号,将其分别命名为TaARF23-A1和TaARF23-A2。qRT-PCR结果证实SY95-71幼穗中TaARF23-A1和TaARF23-A2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CH7034。测序结果显示TaARF23-A的外显子序列在SY95-71和CH7034间具有2个SNP和1个InDel。根据InDel位点开发分子标记,并将其与SY95-71和CH7034的RILs群体在6个大田环境下的穗部表型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TaARF23-A与小穗数显著相关(P<0.0001),其CH7034型等位变异比SY95-71型等位变异增加了1.67个小穗。本研究结果将为小穗发育机制解析提供参考,也为小麦理想穗型改良提供了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型 生长素 TaARF23-A 小穗数 分子标记
下载PDF
小麦芽期和苗期耐盐鉴定方法的适用性评价
10
作者 陈家婷 白欣 +10 位作者 谷雨杰 张潇文 郭慧娟 常利芳 陈芳 张树伟 张晓军 李欣 冯瑞云 畅志坚 乔麟轶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3-1206,共14页
耐盐鉴定是筛选种质和选育耐盐小麦品种的前提。小麦室内耐盐鉴定方法较多,涉及不同生育时期和组织器官。为了评估这些方法在生产上的适用性,本研究选用北方冬麦区5个耐盐品种和5个盐敏感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基于芽期和苗期的7种耐盐鉴定... 耐盐鉴定是筛选种质和选育耐盐小麦品种的前提。小麦室内耐盐鉴定方法较多,涉及不同生育时期和组织器官。为了评估这些方法在生产上的适用性,本研究选用北方冬麦区5个耐盐品种和5个盐敏感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基于芽期和苗期的7种耐盐鉴定方法(涉及27个测试指标)进行实用性评价。结果显示,利用小麦种子的发芽相对盐害率不能区分参试耐盐品种和盐敏感品种,而小麦苗期的叶部盐害指数、根部Na^(+)和K^(+)流速以及根尖数、根径、叶片K^(+)含量的相对盐害率在耐盐和盐敏感品种之间差异显著。综合回归分析结果和可操作性,明确叶部盐害指数是北方冬麦区适用性较高的耐盐鉴定方法,可结合根尖数相对盐害率、叶片K^(+)含量相对盐害率或根部Na^(+)和K^(+)流速用于种质筛选或品种选育。本研究从适用程度方面解析和评价了耐盐鉴定方法,为小麦耐盐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耐盐鉴定 方法评价 芽期 苗期
下载PDF
普通小麦–六倍体中间偃麦草易位系的抗条锈鉴定及应用评估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音 冯志威 +6 位作者 葛川 赵佳佳 乔玲 武棒棒 闫素仙 郑军 郑兴卫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11-1521,共11页
小麦近缘属种中含有丰富的抗病资源,前期从普通小麦与六倍体中间偃麦草的杂交、回交后代中,鉴定获得稳定的小麦易位系新种质ZH811。为发掘和利用该易位系的抗性基因,对ZH811进行苗期分小种的条锈病鉴定、田间农艺性状考察、分子细胞学... 小麦近缘属种中含有丰富的抗病资源,前期从普通小麦与六倍体中间偃麦草的杂交、回交后代中,鉴定获得稳定的小麦易位系新种质ZH811。为发掘和利用该易位系的抗性基因,对ZH811进行苗期分小种的条锈病鉴定、田间农艺性状考察、分子细胞学特性和主要品质性状分析;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开发易位片段的特异标记。结果表明,ZH811苗期对条锈菌条中29、31、32、33、34以及水源4、5和7号的混合菌种具有较强的抗性,其抗性源于5D染色体短臂含有来源于Ee基因组的小片段易位;SCAR标记(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CAR)和黑芒可作为易位片段追踪的分子和形态标记;ZH811的主要农艺性状接近当前黄淮北片麦区的主推品种,HMW-GS组合类型是“1,17+18,5+10”,3个位点均为优质亚基,各项品质指标达到中强筋的标准;易位片段具有增加穗粒数的效应,不含降低品质的连锁累赘。ZH811可为培育高产、抗病和优质小麦新品种提供重要的中间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锈 易位系 原位杂交 分子标记
下载PDF
小麦品系CH7034中耐盐QTL定位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潇文 李世姣 +8 位作者 张晓军 李欣 杨足君 张树伟 陈芳 常利芳 郭慧娟 畅志坚 乔麟轶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654-2662,共9页
鉴定小麦耐盐种质对于充分利用盐碱地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CH7034是本实验室自育的1份小麦耐盐品系,为了明确其耐盐性遗传规律和控制位点,利用CH7034与盐敏感品种SY95-71的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QTL分析。基于SNP芯片数据和盐害指... 鉴定小麦耐盐种质对于充分利用盐碱地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CH7034是本实验室自育的1份小麦耐盐品系,为了明确其耐盐性遗传规律和控制位点,利用CH7034与盐敏感品种SY95-71的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QTL分析。基于SNP芯片数据和盐害指数(salt injury index),在2A、2D、4B和5A染色体上共检测出6个QTL,分别为QSI.sxau_2A、QSI.sxau_2D、QSI.sxau_4B.1、QSI.sxau_4B.2、QSI.sxau_5A.1和QSI.sxau_5A.2。其中,QSI.sxau_5A.1在3次盐胁迫试验中均能被检测到,具有最高的表型变异解释率(15.73%~20.18%),且不同于5AL染色体上已报道的其他耐盐位点。在QSI.sxau_5A.1区间开发并整合了7个SSR标记,将LOD峰值进一步确定在SSR-D1处。基于转录组数据库,从QSI.sxau_5A.1区段内筛选了12个响应盐胁迫的高置信基因。研究结果为CH7034耐盐位点的精细定位乃至克隆奠定了基础,也为小麦耐盐品种选育提供了新种质和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盐胁迫 盐害指数 SNP标记 QTL定位
下载PDF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69连锁标记在育种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晓军 杨文静 +9 位作者 畅志坚 常利芳 闫贵云 张树伟 李欣 乔麟轶 郭慧娟 雷梦林 贾举庆 穆志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7-423,共7页
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 Eriks.,Pst)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严重威胁小麦生产的重大病害之一。为促进抗条锈病基因Yr69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利用8个与Yr69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推广品种长4738与Yr69的... 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 Eriks.,Pst)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严重威胁小麦生产的重大病害之一。为促进抗条锈病基因Yr69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利用8个与Yr69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推广品种长4738与Yr69的载体品系CH7086构建的F2群体为材料进行检测,利用小麦条锈菌CYR32、CYR33、CYR34混合小种(1∶1∶1)接种F2:3家系进行抗病性鉴定,并评价Yr69连锁标记在育种中应用的有效性。结果表明,4个共显性标记Xgwm636、Xgwm210、Xwmc382和X2AS33对Yr69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其检测准确率随着分子标记与目标基因遗传距离的减小而提高。其中,X2AS33的检测准确率高达96.7%,是分子辅助育种中检测Yr69的较理想连锁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Yr69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抗病育种
下载PDF
小麦苗期盐胁迫下DREB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蕾 魏爱丽 +2 位作者 张晓军 畅志坚 乔麟轶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77-1486,共10页
为了从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水平鉴定响应盐胁迫的小麦DREB(dehydration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DREB)基因,该研究对小麦耐盐材料CH7034苗期施加盐胁迫后的根部样本进行Illumina转录组测序,从中分离TaDREB家族成员的表达数据和可变剪... 为了从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水平鉴定响应盐胁迫的小麦DREB(dehydration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DREB)基因,该研究对小麦耐盐材料CH7034苗期施加盐胁迫后的根部样本进行Illumina转录组测序,从中分离TaDREB家族成员的表达数据和可变剪接信息,并对其下游靶基因进行预测;利用qRT-PCR对盐胁迫响应TaDREB成员和预测靶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1)从小麦中共鉴定出48个DREB成员(204个拷贝序列),命名为TaDREB1~TaDREB48,分布于21条染色体。(2)TaDREB家族分为14组(G1~G14),位于G2、G5、G10和G14的TaDREB成员受NaCl胁迫后转录水平均无显著变化,其余组中共有25个(52%)TaDREB成员表现出对盐胁迫不同程度的响应;其中有9个成员在盐胁迫后持续上调(含5个新报道基因),有2个成员表现为持续下调;蛋白互作预测结果显示,下调成员TaDREB35的编码蛋白可能会受到1个小麦RING型E3泛素连接酶作用而降解。(3)盐胁迫后有9个成员TaDREB3、TaDREB6、TaDREB16、TaDREB19、TaDREB21、TaDREB24、TaDREB25.12、TaDREB43和TaDREB47发生了可变剪切变化。(4)从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中进一步鉴定出3个起始密码子上游2000 bp序列,包含DRE/CRT元件且在A/B/D组间表达趋势一致的候选靶基因TaRD29、TaGLOS和TaCKX。(5)qRT-PCR验证结果显示,上调成员中,除TaDREB19外,其余成员以及TaDREB16均表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下调成员中只有TaDREB25和TaDREB35的表达量呈持续下降的趋势;3个预测靶基因的表达量均持续上升,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该研究鉴定出的11个盐胁迫响应TaDREB成员以及预测的3个下游靶基因为小麦耐盐机制解析和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盐胁迫 转录组 DREB基因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太412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任永康 牛瑜琦 +3 位作者 逯成芳 崔磊 郭庆 唐朝晖 《种子》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5-139,F0003,共6页
为了全面了解小麦新品种太412的生产与育种价值,根据2015—2016年度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和2016—2017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生产试验的资料,通过方差分析对小麦新品种太412的产量、品质及抗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为了全面了解小麦新品种太412的生产与育种价值,根据2015—2016年度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和2016—2017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生产试验的资料,通过方差分析对小麦新品种太412的产量、品质及抗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412在2015—2016年度山西省区域试验中比对照中麦175增产10.08%,在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中比中麦175增产7.74%,说明太412是适应范围较广的品种,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是适合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水地小麦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太412 丰产性 稳产性 适应性
下载PDF
苗期冷冻法快速鉴定小偃麦衍生系的抗寒性
16
作者 郭慧娟 常利芳 +6 位作者 乔麟轶 李欣 张树伟 陈芳 贾举庆 畅志坚 张晓军 《山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3期327-335,共9页
小麦是一种喜凉作物,但也容易受到寒害的威胁,利用近缘物种进行抗寒性改良是拓宽小麦遗传基础的有效方法。为了建立一种室内快速鉴定小麦苗期抗寒性强弱的方法,为小麦抗寒种质筛选服务,也为小麦抗寒育种及遗传研究提供新的种质资源,试... 小麦是一种喜凉作物,但也容易受到寒害的威胁,利用近缘物种进行抗寒性改良是拓宽小麦遗传基础的有效方法。为了建立一种室内快速鉴定小麦苗期抗寒性强弱的方法,为小麦抗寒种质筛选服务,也为小麦抗寒育种及遗传研究提供新的种质资源,试验以苗期冷冻成活率为指标,结合田间越冬性调查,对29份源于中间偃麦草或长穗偃麦草的小偃麦衍生种质进行了抗寒性鉴定。结果表明,采用室内冷冻法可获得具有显著差异的抗寒性结果,试验材料的抗寒系数在0.77%~100%均有分布,其中有4份材料的苗期抗寒系数大于90%,分别为16W16-1、CH15132、CH7034、CH1677,其具有优良的苗期抗寒性。越冬性鉴定结果表明,田间冻害等级最大为6级,最小为2级,变异系数为31.04%;对田间冻害等级与室内冷冻成活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06,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采用室内冷冻法可有效鉴定小麦品种的抗寒性。抗寒系数与产量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抗寒系数可显著影响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且与产量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寒性 苗期 冷冻鉴定 偃麦草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太615 被引量:1
17
作者 任永康 牛瑜琦 +3 位作者 逯成芳 刘江 郭杰 唐朝晖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F0002-F0002,共1页
太615是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根据山西中部冬小麦生产需求,于2002年用920560为母本、太6212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水地冬小麦新品种。2021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 太615是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根据山西中部冬小麦生产需求,于2002年用920560为母本、太6212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水地冬小麦新品种。2021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晋审麦20200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新品种 冬小麦生产 系谱法选育 作物科学 山西中部 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水地
下载PDF
旱地小麦品种太1305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8
作者 任永康 牛瑜琦 +7 位作者 逯成芳 刘江 崔磊 王长彪 郭庆 赵兴华 韩斌 唐朝晖 《中国种业》 2020年第9期72-74,共3页
太1305是旱地小麦品种,201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80066)。太1305穗粒数多、粒重高、熟相好,产量三要素协调,具有较好的抗旱性、抗病性和适应性,抗倒性好,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太714’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任永康 牛瑜琦 +4 位作者 崔磊 逯成芳 刘江 郭庆 唐朝晖 《农业科技通讯》 2020年第10期82-85,共4页
为了全面了解小麦新品种‘太714’的生产与育种价值,笔者根据2016-2018年度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和2017-2018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组生产试验的资料,通过方差分析对小麦新品种太714的产量、品质及抗性特征进行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小麦新品种‘太714’的生产与育种价值,笔者根据2016-2018年度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和2017-2018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组生产试验的资料,通过方差分析对小麦新品种太714的产量、品质及抗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714’在2016-2018年山西省区域试验中比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9.1%,在2017-2018年生产试验中比‘长6878’增产7.3%,说明‘太714’是适应范围较广的品种,具有良好的丰产稳产性,是适合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旱地小麦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太714 丰产性 稳产性 适应性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太615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20
作者 牛瑜琦 唐朝晖 +2 位作者 刘江 逯成芳 任永康 《种子科技》 2023年第19期31-35,共5页
为正确评价小麦新品种太615的生产利用潜力,以2017-2019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结果及2019-2020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生产试验结果为依据,对太615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太615丰产潜力大... 为正确评价小麦新品种太615的生产利用潜力,以2017-2019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结果及2019-2020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生产试验结果为依据,对太615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太615丰产潜力大、稳产性好,适宜种植地区广泛,可以在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及相似生态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615 丰产性 稳产性 适应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