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研究进展 被引量:57
1
作者 段苡文 郭书萍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9年第7期552-556,共5页
带状疱疹是由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各种诱发因素再次激活所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近年来,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神经痛为该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其并发症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最常见且难于控... 带状疱疹是由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各种诱发因素再次激活所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近年来,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神经痛为该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其并发症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最常见且难于控制。目前为止,关于PHN尚无统一定义,且发病机制不明,治疗方法有限,这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对PHN的定义、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防治进行综述,以帮助临床医师及时预防本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预防 治疗
下载PDF
血尿酸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白莎 杨爽 郝春艳 《广西医学》 CAS 2021年第4期495-497,505,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机制,斑块的不稳定性与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生有关。血清炎性标志物在筛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中具有重要价值,而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血尿酸参与斑块的形成并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机制,斑块的不稳定性与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生有关。血清炎性标志物在筛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中具有重要价值,而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血尿酸参与斑块的形成并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有效生物学指标。本文就血尿酸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斑块 斑块稳定性 血尿酸 发病机制 综述
下载PDF
SAH后早期脑血管痉挛危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海 任旭东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第2期12-14,共3页
通过近几年的研究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SAH后脑血管周围环境的变化可能是导致急性CVS之元凶,其发生机制目前普遍认为包括机械刺激引起氧分压的改变、化学因素的刺激引起的血管收缩作用... 通过近几年的研究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SAH后脑血管周围环境的变化可能是导致急性CVS之元凶,其发生机制目前普遍认为包括机械刺激引起氧分压的改变、化学因素的刺激引起的血管收缩作用、SAH后红细胞崩解释放的氧合血红蛋白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收缩反应。该疾病的致病机制并没有得关研究文献进行表明。为此本文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早期血管痉挛
下载PDF
NICU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类型与病房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3
4
作者 元艺 于垚 +3 位作者 许亚茹 王淑娟 刘顺利 关毅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3720-3722,共3页
目的研究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学与病房环境因素的关系,为有效切断致病菌的传播途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1年9月唐山市某三甲医院NICU住院患者为监测对象,监测其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同时监测发生感... 目的研究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学与病房环境因素的关系,为有效切断致病菌的传播途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1年9月唐山市某三甲医院NICU住院患者为监测对象,监测其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同时监测发生感染患者室内空气及床单位(枕头、被服)等环境。结果 224例住院患者中有65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9.02%,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90.24%;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7.01%,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球菌占16.67%,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占6.32%;感染患者病房环境主要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是引发NICU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病房空气或床单位等环境因素是这些致病菌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因此应加强病房环境和病床单位的消毒,以防止医院感染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 病房环境 病原菌 医院感染
原文传递
脑胶质瘤肿瘤电场治疗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5
作者 宋锶昀 要马可 段虎斌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2654-2658,共5页
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是一种利用低强度、中频交变电场对抗癌症的非侵入性方法。1992年,Grosse和Schwan发现低强度交变电场在球形细胞中有诱发跨膜电压的能力,此后低强度交变电场因其在抑制肿瘤生长和进展方面的治疗潜力而受到关注。... 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是一种利用低强度、中频交变电场对抗癌症的非侵入性方法。1992年,Grosse和Schwan发现低强度交变电场在球形细胞中有诱发跨膜电压的能力,此后低强度交变电场因其在抑制肿瘤生长和进展方面的治疗潜力而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TTFields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机制和最近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TTFields的未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电场治疗 胶质母细胞瘤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